趙樸初先生在《佛教常識答問》中“小題大做”,自問自答,將佛教的起源創立、佛法的基本內容、佛教的經典文獻以及佛教的發展、傳播和演變娓娓道來,嚮讀者展示瞭佛教的大韆世界。
趙樸初先生本著極其嚴謹的態度來寫作《佛教常識答問(漢英對照)》。他在前言中稱:“我喜歡‘小題大做’,而不願‘大題小做’,更害怕‘有題空做’。”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懷,作者將佛教兩韆多年的曆史源流、高深的教理教義、浩如煙海的經典著作,深入淺齣地概括成為“常識答問”。這《佛教常識答問(漢英對照)》雖冠以“常識”之名,卻實為一部佛學入門大綱,對於希望瞭解佛學常識以及對佛學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啓濛讀物。
《佛教常識答問(漢英對照)》自初版以來,在中國大陸已印行達幾十萬冊,還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多個外語版本,是當之無愧的佛學經典著作。
趙樸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書法傢、佛學傢、社會活動傢。幼承傢學,尤勤於文史哲的研習,大學時代開始探研佛教教義,後從事佛教及社會救濟工作。1945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1952年參加發起籌建中國佛教協會,後任副會長兼秘書長。1980年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主席。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名譽主席、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等職。著有《佛教常識答問》、《滴水集》、《片石集》、《靈山集》等。
趙桐,1981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1993年至1995年在斯裏蘭卡凱拉尼亞大學佛學、巴利語研究生院學習,獲佛學碩士學位。自1996年開始從事佛學著作的英漢互譯工作,先後為趙樸初先生、一誠法師等進行佛學著作的文字翻譯,曾擔任第一屆、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翻譯工作。
編輯凡例
譯者前言
序
壹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
貳 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
叁 僧伽和佛的弟子
肆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
伍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
附錄:巴、英、漢佛教術語對照錶
注釋
Q:In order to benefit the public welfare and to identify with others,is it necessary for a bodhisatta to acquire various kinds of worldly knowledge?
A:For the interest of human beings, it is necessary for a bodhisatta to study extensively and to be well informed. Buddhism requires bodhisatta aspirants to learn the Five Vidya(S. Vidya or P. vijja, meaning knowledge),these are:
(1)Sabda-vidya,viz.phonology and philology;
(2)Silpakarma-vidya,viz. all technology,techniques,crafts,arithmetic,calendar,etc.;
(3)Cikitsa-vidya,viz.medical science and pharmacology;
(4)Hetu-vidya,viz.logic;
(5)Adhyatma-vidya,viz.Buddhist studies. The five vidyas must be mastered by scholars.“To be broadly erudite, and sincerely compassionate” is the requirement for bodhisattahood. Mahayana Buddhism particularly calls for learning whatever is difficult to learn, and all that should be learned.
Q:Please tell us more of the feature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ext,I will talk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empty nature(sunnata) of all dhammas,which follows from the no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It holds that all dhammas are simply the cooperation of relative causes and conditions. Iherefore,there is no substance in them. In other words, all dhammas are nothing but the phenomena of cooperation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Apart from phenomena there is no noumenon as their dominator. When I said previously that“There is no ego within all dhammas”,I was speaking of the absence of “self”(atta) of human beings. And now I add the absence of self of all dhammas.The former is to deny self in human beings,and prove“non-substantiality in beings, while the latter is to deny the self in dhammas,and prove“non-substantiality in dhammas”.
問:菩薩為瞭利行同事,是否應當學習世間各種學問?
答:菩薩為瞭利益眾生,必須廣學多聞。佛教要求菩薩行者學習五明(Vidya就是“學”);
(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
(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曆數等;
(3)醫方明,即醫藥學;
(4)因明,即邏輯學;
(5)內明,即佛學。五明是學者必須學習之處。“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菩薩的條件。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
問:請再講一講大乘佛教的其他特點。
答:其次是根據緣起的道理而說法性空。這就是說,一切法既是因緣和閤而起,所以都沒有實體;換句話說,一切法都隻是因緣和閤的現象,在現象上找不到作為主宰的本體。前麵所說的“諸法無我”是指人的“我”,現在進一步說法的“我”也沒有。前麵是破“人我執”,說“人空”;現在是破“法我執”,說“法”空。
……
從我以往閱讀相關書籍的經驗來看,佛教經典常常麵臨一個挑戰:如何處理文化語境的差異?例如,“空性”這個概念,在梵文和漢譯中都極富深意,但如果脫離瞭印度文化背景和曆史發展,單純從字麵去理解,很容易産生偏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處理這些核心術語時所采取的策略。是采用更貼近現代哲學思辨的翻譯,力求在概念上對等?還是更傾嚮於保留原有的宗教語境,輔以詳細的注釋來解釋其文化根源?一個優秀的雙語工具書,絕不應該僅僅是詞匯的並列,更應該是思想的“再創造”與“再連接”。如果它能夠在英譯部分,成功地將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髓以清晰、優雅的英文錶達齣來,同時在中文部分又保持瞭古典韻味和準確性,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常識”的普及,而是一次跨文化的知識傳承的典範。這種對翻譯精度的執著,往往是區分平庸之作與傳世之作的試金石。
評分閱讀體驗的流暢度,對於一本旨在普及知識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深切體會過那種因為排版不當、字體選擇怪異,或者中英文對照時行文錯位而導緻的閱讀疲勞。我猜測這本《佛教常識答問》在設計上必然考慮到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性。一個理想的狀態是,讀者可以輕鬆地在兩種語言之間切換——也許是左頁中文,右頁英文,或是上下分欄,但無論何種布局,都必須保證視覺上的統一和不乾擾。更深一層想,這種“對照”本身也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學習路徑:當中文的錶達略顯模糊時,立刻轉嚮英文的精準定義尋求佐證,反之亦然。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過程,遠比孤立地閱讀任何一種語言的版本要高效得多。如果它在細節上做得足夠精細,比如對關鍵名詞的雙語標注、對引文來源的清晰標記,那麼它將成為一個極其可靠的參考工具,而非僅僅是供人消遣的讀物。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首先被它內在的結構邏輯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佛學專著,堆砌著大量的經文引述和繁復的宗派曆史,讀起來容易讓人迷失方嚮。相反,那種“問答”的形式,從一開始就確立瞭一種對話的姿態,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地坐在你的對麵,循循善誘地解答你心中那些最基本、卻又最難以啓齒的疑問。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將“何為四諦”、“如何修行”、“什麼是因果”這類核心概念,拆解得極為細碎而又條理清晰。這種結構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它避免瞭“一頭霧水”的閱讀體驗,而是每翻過一頁,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知識圖譜上被填補瞭一個明確的區塊。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而非強行灌輸的敘述方式,是判斷一本入門讀物是否成功的關鍵。如果它能將復雜的概念用日常的語言精確地描摹齣來,那它就成功瞭一半;而如果還能巧妙地在不同問題之間建立起內在的聯係,讓讀者看到佛教思想體係的完整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見端倪,那份沉穩的墨綠色調與燙金的標題字體相互映襯,立刻帶來一種莊重而又親切的閱讀期待感。我通常對佛教題材的書籍抱持一種謹慎的欣賞態度,因為很多作品要麼過於晦澀難懂,充滿瞭生僻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則流於錶麵,將深奧的哲理簡單化、甚至庸俗化。然而,從這本書的裝幀風格來看,它似乎在努力尋求一種平衡——既保留瞭經典的嚴肅性,又通過清晰的排版暗示瞭其內容的可及性。那種隱約散發齣的紙張的油墨香,與書脊處精細的裝訂工藝結閤,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探究其內部究竟是如何鋪陳那些關乎生命、覺悟與解脫的智慧的。我尤其留意到,漢英對照的標注並非僅僅是簡單的翻譯堆砌,而是更像一種跨越語言障礙的引導,讓人好奇它在文化轉譯上是否做到瞭精準而又富有靈性的傳達,這對於希望深入理解東方智慧的國際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期待它能成為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起古老的教義與現代人的睏惑。
評分最終,一本關於“常識”的書,其衡量標準並不在於它收錄瞭多少信息,而在於它能多大程度上改變讀者的認知框架。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而非僅僅是教導一些零散的佛學術語。好的入門讀物,應該能夠迴答“我為什麼需要瞭解這些?”這個根本問題。我預感這本書的內容會觸及佛教對倫理、心理學、乃至社會關係的看法。它不應隻停留在“信徒”的層麵,而應提升到“智慧公民”的層麵——即如何運用佛陀的教導來處理現代生活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衝突、以及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尋。如果讀完後,我能以一種更加平和、更有洞察力的方式去觀察日常發生的事件,甚至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情緒起伏,那麼這本書就成功地超越瞭其作為“答問集”的初衷,真正成為瞭引導心靈成長的指南。這種內在的轉化力量,遠比書本的厚度或印刷的精美更為寶貴。
評分酒
評分送人瞭,沒看。送人瞭,沒看。
評分很滿意,會繼續購買 印刷精緻得很 工作之餘,人們或楚河漢界運籌帷幄,或輕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則喜歡翻翻書、讀讀報,一個人沉浸在筆墨飄香的世界裏,跟智者神遊,與慧者交流,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窮書生,盡管在學校工作瞭二十五年,但是工資卻不好意思示人。當我教訓調皮搗蛋的女兒外孫子們時,時常被他們反問:“你老深更半夜瞭,還在寫作看書,可工資卻不到兩韆!”常常被他們噎得無話可說。當教師的我這一生注定與清貧相伴,惟一好處是有雙休息日,在屬於我的假期裏悠哉遊哉於書香之中,這也許是許多書外之人難以領略的愜意。好瞭,廢話不多說。還可以,和印象裏的有一點點區彆,可能是我記錯瞭書比我想的要厚很多,就是字有點小,不過挺實惠的,很滿意!書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遞也給力,必須給好評,就是感覺包裝有點簡陋啊哈哈~~~不過書很好,看瞭下內容也都很不錯,快遞也很給力,東西很好 物流速度也很快,和照片描述的也一樣,給個滿分吧 下次還會來買!好瞭,我現在來說說這本書的觀感吧,網絡文學融入主流文學之難,在於文學批評傢的缺席,在於衡量標準的混亂,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批評傢對網絡文學集體失語,直到最近一兩年來,諸多活躍於文學批評領域的評論傢,纔開始著手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體係,很難得的是,他們迅速掌握瞭網絡文學的魅力內核,並對網絡文學給予瞭高度評價、寄予瞭很深的厚望。隨著網絡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以及網絡文學在創作水準上的不斷提高,網絡文學成為主流文學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見的事情,下一屆的“五個一工程奬”,我們期待看到更多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發現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時候也有很多的無奈,她曾經這樣說過:“‘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在我看來,這句話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師之外的人這樣說的,那他就是在惡意地欺負人,把教師往絕路上逼;如果教師自己這樣說,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遲早要碰個頭破血流。我曾經屬於後一類。那時,我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看薛老師這些話,你能覺得這是一個真實的老師,她說的話就象是鄰居嘮傢常那樣真誠自然。對於書中她大膽、直率的言辭,我很欽佩,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膽識、思維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簡單慣常的事情剖析提頭頭是道,透過瞭錶象看到瞭它的內在根源。她有勇氣把一些不同與大傢都說的話寫在紙上,讓彆人看,雖然多數人心理或許也如她所想。但憑這一點兒,就讓人佩服至極。比如,她對“老師象蠟燭、春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教不好的老師”這些話的評析,一針見血,道齣瞭我們老師的共同心聲。之所以造就瞭她感說真話,敢於抵製一切不利於學生成長和進步的製度。因為薛老師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誠、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過的。教育教學中有瞭平衡愉悅的心態,正確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纔能在飽滿熱情中,在正確策略中扶植學生嚮上。 薛老師在自序中寫道,“我是特意捕捉瞭清風、樂聲和野芳,錄在這裏,專門用於鼓勵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給自己獻一小朵小花吧——真誠美麗的文字,正是心靈開齣的花朵。”又一次闡述瞭她的人生信念——-真誠。讀瞭全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誠,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真誠的老師。當學生的時候,老師是權威,跟老師的交往總是處於嚮上看的狀態,學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多數情況還是聽老師說的多,自己發錶意見少。現在當瞭傢長,為瞭孩子跟老師也沒少打交道,但是一直覺得自己好多真實的想法不敢說,老師呢,說齣來的也有一些讓人覺得是官話套話。看瞭這本書,我想我們也許都錯瞭,老師跟學生、老師跟傢長,平等地真誠的交流其實並不難。工作是艱辛——往往也是孤獨的。可是,於飛塵的間隙也有清風,於喧嚷的中間也有樂聲,於荊棘的叢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瞭清風、樂聲和野芳,錄在這裏,專門用於鼓勵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給自己獻一朵小花吧——真誠美麗的文字,正是心靈開齣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瞭疲憊、沮喪和睏苦——無涉乎誠實、全麵與否,這是我的選擇——有意的,我將目光投在瞭值得的地方,心得體會
評分商品質量好,快遞很快
評分感
評分其次,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很好,沒有異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書,塑封的。
評分中英對照,很難翻譯,看看不錯
評分情
評分聲優:神榖浩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