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全集·增訂版: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岱年 著
圖書標籤:
  • 張岱年
  • 中國哲學
  • 古典哲學
  • 哲學史
  • 概念史
  • 範疇研究
  • 學術著作
  • 增訂版
  • 思想史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61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22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0
字數:2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張岱年先生多年來研思探索中國哲學概念範疇體係之總結性專著。

  2.將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範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從中選取“天”、“道”、“德”、“知”等意義深奧難解、歧義較多的60種重要概念範疇,引述文獻,循名責實,逐一詳述其內涵及曆史演變。以條目形式呈現,體例獨特,便於檢索。

  3.附概念範疇、人名、書篇名索引。


  

  叢書介紹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為當代重要哲學傢、哲學史傢張岱年先生著述的首次完整結集。經傢屬授權,收入張先生全部專著、論文、譯著、自傳、書評序跋、授課講義、隨筆劄記、書信日記等,其中大量內容為首次麵世或此前《全集》、《文集》所未收。各書均搜羅眾本詳加比對,盡可能依照手稿校勘,並核對引文,更正此前曆次齣版中的排印錯誤,力求還原張先生著作原貌。每捲後均編有人名、書篇名索引,部分附條目索引,以便於讀者查找。

  2017年6月首次齣版第一輯四種,擬齣共二十種,將陸續麵世。

  第一輯四種包括:《中國哲學大綱》,撰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張岱年先生極具代錶性的學術著作,以重要哲學問題為綱,分專題梳理中國哲學中各個核心問題的發展過程,是首部以“問題解析”形式書寫的中國哲學通史;《天人五論》,撰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包括《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天人簡論》五篇,探討哲學的性質、客觀世界的實在性、事物與規律關係、價值標準與道德準則、人與自然關係等基本而重要的哲學問題,是張先生獨創性的“綜閤創新”“新唯物論”哲學理論體係之集中展現;《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成書於1983年,是一部係統闡述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方法論問題的專著,涵蓋瞭哲學的性質、哲學基本問題與基本派彆、哲學思想的理論分析方法、哲學遺産的批判繼承等各方麵,尤為著重介紹瞭整理史料的方法;《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成書於1987年,是張先生研思探索中國哲學固有概念範疇體係之總結性專著,書中選取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起主導作用的60組概念範疇,如“道”、“氣”、“太極”、“知行”等,引證原始文獻,逐一詳述其內涵及曆史演變,以條目形式呈現,體例獨特,便於檢索。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是張岱年先生幾十年來研思探索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體係之總結性著作。所謂概念、範疇,即先秦思想傢所說的“名”;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如“天”、“道”、“氣”、“理”、“太極”、“知行”等。書中選取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起主導作用,且意義較為深奧難解、曆代歧義較多的 60組概念範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以條目形式呈現。每則皆引證原始文獻,詳述曆代各傢對其理解發揮,循名責實,尤其著重於概念範疇內涵的演變曆程以及各傢學說之精微差異。是一部體例獨特、便於查閱的中國哲學基本理論著作。

  本書撰寫於1981至1987年間,198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首次齣版。此次齣版,以河北人民齣版社1996年版《全集》所收為工作本,據1989年初版校勘,訂正標點及誤字,重新核對全書引文,統一體例,並編寫概念範疇、人名、書篇名索引。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自序


緒論 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係

 一、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所謂“名”與“字”

 二、範疇體係的層次與演變

 三、中國古代哲學範疇的總體係

 四、哲學範疇的循舊與立新

第一篇 自然哲學概念範疇(上)

 (1)天

 (2)道、天道

 (3)氣、元氣

 (4)理、法則

 (5)太極

 (6)無極、無窮

 (7)一、太一

 (8)元、玄

 (9)虛、太虛

 (10)宇宙

 (11)體用、本體、實體

 (12)道器、形上形下

 (13)有無

 (14)自然

 (15)陰陽

第二篇 自然哲學概念範疇(下)

 (16)五行

 (17)精神、精氣、神明

 (18)神、神化

 (19)誠

 (20)物

 (21)象、法象

 (22)質、形質

 (23)同異、一體、閤一

 (24)變化、易、動靜

 (25)幾

 (26)能

 (27)命、命與力

 (28)和、太和

 (29)反、反復

 (30)兩端、兩一

 (31)勢、理勢

 (32)所以、故、因

 (33)事理

 (34)生、生命

 (35)元亨利貞

第三篇 人生哲學概念範疇

 (36)德、道德

(37)仁、仁義

 (38)兼、兼愛

 (39)公

 (40)中、中庸

 (41)人倫

 (42)性、氣質

 (43)心

 (44)情、纔

(45)意、誌意、言意

 (46)良知、良心

 (47)當然

(48)貴、良貴

 (49)權

 (50)分、名分

第四篇 知識論概念範疇

 (51)知、智、知行

(52)名、正名

 (53)思、慮

 (54)心術

 (55)真、誠

 (56)三錶

 (57)效驗

 (58)指

 (59)德性所知、道心

 (60)格物緻知


概念範疇索引

人名索引

書篇名索引

精彩書摘

  緒論 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係(節選)


  中國古代哲學範疇的綜閤體係應包括哪些範疇呢? 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名詞、概念、範疇三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彆性。錶示普遍存在或錶示事物類型的名詞可稱為概念,如物、馬等等。而錶示一個人或某一物的名詞不能叫做概念,如一人的姓名稱號或某一曆史事件的名稱等等都不是概念。在概念之中,有些可以稱為範疇,有些不是範疇。簡單說來,錶示存在的統一性、普遍聯係和普遍準則的可以稱為範疇,而一些常識的概念,如山、水、日、月、牛、馬等等,不能叫做範疇。

  概念與範疇的區彆還不僅如此。曆史上,許多哲學傢提齣瞭許多獨創的概念,有些後來被許多人普遍采用瞭,有些則沒有引起反響。凡一傢獨用的概念或名詞,不能算做有普遍意義的範疇。例如墨子所講“三錶”,在墨傢思想中是很重要的,但沒有被彆的學派接受,墨傢絕滅之後,“三錶”成為一個曆史名詞瞭。公孫龍所謂“指”是他一傢的一個獨創性的概念,也沒有成為一個普遍承認的範疇。還有些概念,在一定的曆史時期頗為流行,但後來銷聲匿跡瞭,例如“玄冥”、“獨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頗為流行,唐宋以後則無人采用,因而也不能算做有普遍意義的範疇。又有個彆的思想傢,喜歡自造生詞,如揚雄在《太玄》中仿照《周易》“元亨利貞”而獨創的所謂“罔、直、濛、酋”,隻能算做個人的用語,不能列為範疇。

  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傢提齣瞭一些獨創的概念,雖然沒有普遍流行,卻是正確地反映瞭客觀實際的某一方麵,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所以仍可稱為哲學範疇。例如張載所謂“能”(《正濛`乾稱》:“屈伸動靜終始之能。”)、方以智所謂“反因”(《東西均`反因》),似乎都可以列入古代哲學的範疇。

  在曆史上,不同的思想傢雖然采用同一範疇,但賦予以不同的涵義,這種現象是常有的。韓愈說:“道與德為虛位。”凡是虛位的範疇,不同學派都賦予以不同的涵義。如道,老莊所謂道指先於天地萬物而又是天地萬物存在根據的抽象的絕對,《易傳》所謂道指天地萬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張載、戴震則又以道指自然變化的過程。又如氣,伯陽父首先提齣“天地之氣”的概念,孟子雖承認氣與誌是相對的,但他又提齣所謂“浩然之氣”,其所謂氣又是指一種精神狀態瞭。又如理,張載斷言“理不在人皆在物”(《張子語錄》上),硃熹則宣稱“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硃文公文集》捲四十六《答劉叔文》),王守仁更以為理在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與王純甫》)。這些思想傢所講理與物的關係不同,其所謂理的意義也就不同瞭。這些在不同的哲學體係中具有不同涵義的哲學範疇,在哲學史上還可以算做同一個範疇。

  哲學範疇的提齣與沿用還有些復雜的情況。有些範疇是某一思想傢首先提齣並加以闡明的,如老子的道。有些範疇雖非某一思想傢首先提齣,但他首先作齣瞭較詳細的說明,如孔子所謂仁。許多範疇都有長期的流傳演變的過程,究竟是何人首先提齣的,由於史料缺乏,已難考定。如氣、理、性等都是如此,硬掛在某人名下,是不恰當的。近年有些哲學史論著說“理”是韓非首先提齣的,“體用”、“本末”是王弼首先提齣的,其實都不符閤曆史事實。許多範疇都起源於先秦時代,宋明理學的許多範疇都可在先秦典籍中找到其根源,但是宋明思想傢作齣瞭新的解釋,使之成為更明確的、具有更深義蘊的哲學範疇,他們的理論貢獻也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先秦時代,儒、墨、道、名諸傢各有一套範疇。秦漢以後,墨、名中絕,儒、道交融。漢魏以後的主要哲學範疇大多來自先秦的儒傢和道傢。魏晉之時,玄學有一套範疇,基本上是依據先秦儒道兩傢的範疇加以提煉而成的。佛教輸入,有另外一套範疇,其根源在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固有的概念範疇大不相同。中國佛學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提齣或引用瞭一些不是翻譯名詞的概念範疇,如“體用”、“事理”等等,這些範疇的采用不能說沒有受到中國固有思想的影響。宋明理學傢曾經“齣入釋老”,雖嘗“入”,卻終於“齣”,最後歸本於先秦的孔孟儒學。佛學的大多數概念範疇如“色”、“空”、“法”、“識”之類,始終沒有被儒者所采用。明清之際的卓越思想傢王夫之雖然引用瞭佛教的“能所”範疇,但加以新的規定。儒佛精神始終未能融閤。所以,魏晉以後的哲學範疇,固然可以說是“儒道交融”,而唐宋以至明清的哲學範疇卻隻能說是“儒佛互映”。


論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特質 中國古代哲學,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獨特的世界觀,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於西方哲學對抽象概念和邏輯推理的側重,中國古代哲學更傾嚮於從宏觀的整體齣發,體察萬物生長的規律,探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這種哲學思維的特質,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土壤,體現在其對概念範疇的獨特運用和理解之中。 一、 整體性與關聯性:從“一”到“萬”的視野 中國古代哲學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強烈的整體性觀念。這種整體性並非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強調萬事萬物內在的聯係和相互依存。它認為,宇宙並非由孤立的原子組成,而是由一個統一的“道”或“氣”所貫通。這種“道”或“氣”是生成萬物的本源,也是維係萬物運轉的根本法則。 在此基礎上,中國古代哲學發展齣瞭一係列以整體性為核心的概念範疇。例如,“太極”便是對宇宙本源及其運動規律的高度概括。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化齣無窮無盡的萬物。這個過程清晰地展現瞭從一個源頭生發齣萬物的生成論邏輯,強調瞭事物之間的層次性和遞進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們始終處於一個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整體之中。 “陰陽”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體。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動著事物的變化與發展。這種動態平衡的觀念,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社會乃至人倫關係的理解。例如,在政治哲學中,君臣、父子、夫婦等關係,都被置於一個相互承擔責任、相互製約的整體之中。 “天人閤一”更是將這種整體性推嚮極緻。它主張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契閤的有機整體,人應當效法天地之道,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內心的和諧與精神的安寜。這種觀念摒棄瞭人與自然分離的二元對立,強調的是一種融貫統一、相互滋養的生命體驗。 二、 經驗性與實踐性:從“知”到“行”的路徑 與西方哲學注重思辨和抽象不同,中國古代哲學更強調經驗的積纍和實踐的驗證。哲學思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要落實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和人生體驗之中。因此,許多哲學概念範疇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道德實踐和政治治理緊密相連。 “德”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個體的品德修養,也可以指政治統治者的德行,更是指一種內在的、能夠感召和影響他人的力量。德的培養並非依靠刻闆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層層遞進,強調在實踐中去體悟、去踐行。 “仁”則更是將道德實踐推嚮瞭人際關係的最高境界。仁是愛人,是推己及人,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它要求個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以善意和同情心為齣發點,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這種對“仁”的追求,貫穿瞭整個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並深深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道”作為宇宙的總規律,也並非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實踐的指導。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錶明瞭“道”在實踐層麵的重要性。遵循“道”,便是遵循宇宙的根本法則,從而實現個人的安身立命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 辯證性與動態性:從“靜”到“動”的演進 中國古代哲學對事物變化發展的辯證理解,是其思想體係中的另一大亮點。它不承認絕對的靜止和不變,認為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生成、發展和變化之中。這種動態的思維方式,在許多概念範疇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陰陽”的相互轉化,便是這種辯證思維的生動寫照。日齣而作,日落而息;寒來暑往,四季更迭,這些自然現象都揭示瞭陰陽消長的規律。這種對動態平衡的認知,使得中國古代哲學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並從中尋求適度的應對策略。 “中庸”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並非指摺中和平均,而是強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把握好恰到好處的度,避免走嚮極端。它要求在動蕩不安的變化中,保持一種穩定和適中的狀態,既不偏不倚,又能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這種對“度”的追求,體現瞭中國古代哲學對事物發展內在張力的深刻理解。 “易”的思想,更是將辯證性與動態性推嚮瞭極緻。《易經》通過卦象的變化,展現瞭宇宙萬物無窮無盡的演變規律。它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不變的,關鍵在於理解變化,並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順應時勢,趨利避害。這種對“變”的深刻洞察,為中國古代哲學提供瞭豐富的認識世界和指導實踐的方法論。 四、 象徵性與模糊性:從“象”到“意”的體悟 中國古代哲學在錶達其思想時,往往傾嚮於運用象徵性的語言和模糊性的概念。這種錶達方式,並非由於其思想的貧乏,而是齣於對事物復雜性和不可言說的深刻認知。它試圖通過“象”來引人進入“意”的境界,通過具象化的描繪來啓發抽象的體悟。 “象”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易經》中的卦象,既是自然現象的模擬,也是事物狀態的象徵。通過對這些“象”的解讀,人們可以體悟到宇宙運行的奧秘和事物發展的規律。 “意”則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內在的體悟。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的領悟和內心的感應,而非純粹的邏輯推理。例如,禪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便是這種“意”的體現。通過“參”的過程,個體努力擺脫語言的束縛,直接體悟生命的真諦。 這種象徵性和模糊性,也使得中國古代哲學在解讀和傳承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多義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都可以從相同的文本中獲得不同的啓示,從而使得中國古代哲學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能夠不斷地與時俱進。 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哲學以其整體性、經驗性、辯證性和象徵性等鮮明的特質,構建瞭一個獨特而博大的思想體係。它並非孤芳自賞的學術遊戲,而是與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實踐深度融閤的智慧結晶。對這些概念範疇的深入探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精髓,更能為我們當下認識世界、處理問題提供寶貴的啓示。這種哲學思維的魅力,在於其能夠引導我們超越錶象,體察事物的本質,並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求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和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道傢思想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它過於玄妙、太難落地。然而,《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沉溺於對“逍遙”的空泛贊美,而是將莊子的許多看似奇特的寓言,與現代社會中的個體睏境、權力結構、以及信息爆炸下的心理解放聯係起來,挖掘齣瞭驚人的現實意義。作者對“齊物論”的闡釋尤為精妙,它不再是古代的辯證法,而是指嚮瞭一種對多元價值的包容和對絕對真理的警惕。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古代智慧的生命力。它不是故紙堆裏的陳詞濫調,而是針對現代人精神焦慮的一劑良方。閱讀體驗是輕鬆卻又充滿啓發的,它鼓勵你跳齣固有的框架去思考問題。

評分

讀完《晚明士人的心靈圖譜》之後,我感到瞭一種莫名的共鳴,好像觸摸到瞭那些遙遠人物的內心深處。這本書著重於描繪晚明文人階層在個體精神層麵上的覺醒和焦慮,不再是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深入到他們的詩歌、書信、日記乃至生活習慣中去挖掘。它探討瞭個人情感的復雜性、對審美的極緻追求,以及在道德要求和世俗欲望之間的拉扯。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細膩的文學氣質,描繪齣的場景畫麵感極強,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文人書房裏的墨香。它讓我重新認識到,古代的知識分子並非都是刻闆的教條主義者,他們也有著豐富、矛盾甚至脆弱的一麵。這是一本充滿溫度和洞察力的曆史隨筆,讀來令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部《宋明理學新探》簡直是本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我讀它的時候,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一個宏大的曆史舞颱前,親眼見證瞭那些思想巨匠們的風起雲湧。它不隻是枯燥地羅列觀點,更像是串聯起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將理學的起源、發展脈絡,乃至它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之間的復雜糾葛,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作者對硃熹和陸九淵思想差異的細緻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我原以為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已經足夠瞭,但讀完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書中對“天理”和“心性”的論述,尤其是在不同曆史時期下的演變,讓我對中國哲學史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讀”經典,而不僅僅是“看”經典。那種思辨的樂趣,那種在字裏行間追尋思想火花的激動,是其他許多讀物無法比擬的。

評分

《中國古代的“名”與“實”:從先秦到漢代概念流變考》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但敘述的邏輯性簡直是絲綢般順滑。它關注的是哲學史上那些最基礎卻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概念,比如“名”、“實”、“義”、“道”在不同學派和曆史階段是如何被界定和使用的。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比對,清晰地展示瞭這些核心範疇是如何隨著社會轉型而悄然發生意義漂移的。我特彆喜歡它對待早期儒傢和墨傢在“名實關係”上爭論的處理方式,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呈現齣一種動態的、相互建構的曆史過程。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理解中國哲學思想根源的人來說,這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它讓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而有質感。

評分

《明清之際的社會變遷與知識分子應對》這本書的視角簡直太刁鑽也太高明瞭。它完全拋開瞭以往那種純粹的文本解讀,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舊秩序崩塌時尋求新齣路的。書中對江南士紳階層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利用商業財富來維持文化地位,以及在麵對清朝統治時的復雜心態,都有著非常紮實的考據和精彩的論述。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隱逸”文化的新解釋,作者指齣這不再是簡單的逃避,而是一種更高明的、帶有文化抵抗意味的策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置身於那個充滿張力與矛盾的時代,去感受那些人的掙紮與智慧。那種將曆史寫齣“人味兒”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評分

大師解讀,值得推薦閱讀。

評分

大傢的書,應該還不錯吧。

評分

這本書非常不錯,對我今後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京東物流也非常棒。

評分

哲學著作方麵的好書

評分

品質很好,十分值得收藏的書!

評分

將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範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從中選取“天”、“道”、“德”、“知”等意義深奧難解、歧義較多的60種重要概念範疇,引述文獻,循名責實,逐一詳述其內涵及曆史演變。以條目形式呈現,體例獨特,便於檢索。

評分

非常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本書的裝幀,內容

評分

很滿意的一次

評分

不錯哦,張岱年全收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