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學熱是近幾年中國文化領域一個突齣的現象,同類圖書多如牛毛。但《北大國學課》的突齣特點是通俗到瞭拉傢常一樣,比較艱深的話題被比較簡潔明白地寫瞭齣來,讓人讀得不纍,對於一般的國學愛好者而言,隨便翻開一頁就能讀下去,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人民日報
相關類圖書推薦:
內容簡介
《北大國學課》搜集、整理瞭曆代大師們的經典研究成果,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剖析、解讀傳統國粹。在這裏,我們將全書劃分成瞭10個章節,分彆是“史”、“儒”、“禪”、“道”、“法”、“兵”、“醫”、“易”、“禮”、“食”,希望通過上述十個方麵深入淺齣的解讀,能夠幫助大傢對於國學有一個係統化的認識。
《北大國學課》立意明確,用典生動有趣,適於各個年齡、各個階層的人士閱讀。當然,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我們在謀篇布局方麵也無法做到麵麵俱到,想要真正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大師級人物,憑藉某一本著作是遠遠不夠的。在這裏,我們也真心希望每一位翻閱過這本書的讀者,能夠在自己喜歡的方嚮有所建樹,成就自己的夢想。最後,衷心祝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夠從這本書當中汲取到寶貴的知識,並日益精進,學有所成。
作者簡介
作傢,主要從事文學、曆史社科類的圖書策劃和創作。先後齣版過《輕鬆學國學》《功臣的非正常死亡》等圖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今天我們所要振興的“國學”,絕非昔日“尊孔讀經”的代名詞或翻版,而是還原中華民族曆史的全貌,真正繼承和發揚由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傳統學術文化。
——北大國學大師 季羨林
國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凝聚力,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係,能夠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人文無用之大用,也是國學無用之大用。
——北大國學院院長 袁行霈
好的投資地方,是脖子以上。我們有多少人一生都把錢花在脖子以下瞭?你把《道德經》背下來,老子跟你一輩子;你把《孫子兵法》背下來,武聖人跟你一輩子;你把《論語》背下來,孔子曾子跟你一輩子;你把《心經》《金剛經》背下來,佛菩薩跟你一輩子。
——北大國學實踐應用專傢 翟鴻粲
目錄
第一章 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1.“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嗎?
2.將皇帝稱為“萬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3.為什麼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宋朝卻叫“北宋”、“南宋”?
4.皇帝的墳墓從什麼時候開始叫“陵”?
5.“二十四史”指的是哪24部史書?
6.“三通四史”從何而來?
7.何謂“正史”與“野史”?
8.什麼是編年體史書?
9.什麼是紀傳體史書?
10.紀事本末體及其代錶作
11.國彆體史書及其代錶作
12.《周書》是記載周朝的史書嗎?
13.改元和改朝換代的區彆
14.我國曆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15.漢字是如何演化過來的?
16.中國曆史中朝代的排序
17.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和最長的皇帝
18.中華民族姓氏的起源
19.《史記》為什麼是二十四史之首?
20.為什麼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二章 儒——“內聖外王、知行閤一”的儒傢思想
1.儒傢學說的三種主張——禮治、德治與人治
2.什麼是四書?什麼是五經?
3.什麼是“內聖外王”學說
4.什麼是“中庸之道”?
5.儒傢思想中“德”和“智”是什麼樣的關係?
6.“孝”和“悌”在儒傢思想中的解讀
7.儒傢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為統治工具的?
8.儒傢關於“三戒”的智慧
9.我國曆史上對孔子的尊稱
10.古代的科舉考試有沒有年齡限製?
11.國子監是什麼樣的辦學機構?
12.“孔門四科”包括哪四科?
13.“孔門十哲”指的是哪十位賢哲?
14.儒傢的“孔門六藝”是哪六藝?
15.儒傢的自我修身方法是什麼?
16.漢武帝為什麼“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17.曆代君王為什麼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
18.儒傢為什麼提倡“知行閤一”
第三章 禪——佛法要義、釋義人生的佛學思想
第四章 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傢要義
第五章 法——以法為教的法傢思想
第六章 兵——上兵伐謀、居安思危的兵傢謀略
第七章 醫——從生命真諦中看中醫的高度
第八章 易——大易思維中的周易智慧
第九章 禮——仁義禮智信背後的國學含義
第十章 食——飲食文化中蘊涵的國學智慧
精彩書摘
《後漢書》,作者為南朝宋(東晉滅亡後,南方建立的四個朝代“宋、齊、梁、陳”之一)時的範曄,其所涉及的曆史時間從漢光帝劉秀建立東漢開始,到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前後共一百九十五年。《後漢書》內容為本紀和列傳。後來範嘩又與謝嚴閤著《禮樂誌》、《輿服誌》、《五行誌》、《天文誌》和《州郡誌》。可惜後來範曄被控謀反,謝嚴害怕受到牽連,將五誌手稿全部燒毀,現存《後漢書》也就隻有本紀和列傳部分。
《三國誌》,作者陳壽(三國時蜀國人,蜀亡入西晉),其內容主要為三國時期的曆史。《三國誌》包括魏、蜀、吳三國,其中魏國和吳國已經有一些史料可供陳壽參考,但蜀漢政權沒有設置史官一職,因此蜀國部分的內容由陳壽親自采集編寫而成。夏侯湛欲編寫《魏書》,看到陳壽的《三國誌》後,自愧不如,將稿件全部銷毀,同時代史學傢受其影響,將《三國誌》推為正史,流傳至今。
《晉書》,由唐朝的房玄齡主持編纂,內容從司馬懿開始,一直記錄到晉恭帝,涉及整個晉朝,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過程。由於受政府資助,相關史料又比較豐富,所以《晉書》的成書過程僅用瞭三年。由於編著者多為文學傢,因而《晉書》在史學界有“詞藻華麗,內容不實”的評價。
《宋書》,作者是南朝梁朝的瀋約,內容涉及南朝宋朝的六十年曆史,成書基於何承天、徐爰等史學傢的著作。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宋書》指的並不是我國曆史上的宋朝曆史,而是在東晉滅亡後,南方建立起四個小朝代之一的宋朝,國姓為劉,開國者是劉裕,亡國者為劉準。
《南齊書》,作者是南朝梁朝的蕭子顯,內容記錄瞭南朝齊朝的二十三年短暫曆史。梁朝國姓為蕭,開國者是蕭道成,亡國者是蕭寶融,而本書作者蕭子顯就是蕭道成的皇孫。
……
前言/序言
國學本身所涵蓋的內容是復雜而又多樣的,它不僅包括瞭在古代中國長期占據正統地位的儒傢學說,還包括瞭很多其他相關的學說派係。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國學就是這個國傢最核心且傳統的文化與學術,是瞭解一個民族集體價值觀的最佳工具。
雖然經典國粹對於炎黃子孫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和意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大師逝去之後,世人對於國學的研究熱情卻日益冷淡。1927年,王國維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這不僅標誌著一代宗師仙逝,也宣告瞭近現代國學研究走嚮式微。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利用價值更高的理工類學術研究成瞭大眾的寵兒,於是,國學的生存空間遭到瞭進一步的擠壓。
然而,不論經典國學在現階段的生存狀況有多難,都不能夠抹殺傳統國粹對於一個國傢的深遠意義。已故的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曾經說過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中國可以是一個經濟大國,同時也可以是一個科技大國,但最根本的,中國還是一個文化大國。”在他看來,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能夠發展、壯大的根基,任何拋開經典國學搞研究的做法,都偏離瞭應有的軌道。而旅居颱灣、與大陸隔水相望的鄉愁詩人餘光中也感慨道:“國學是一座山,我等隻不過是蚍蜉爾。”
……
《九州風華錄》 曆史的宏大敘事,人物的細膩刻畫,文化的深邃迴響 《九州風華錄》並非一部嚴肅枯燥的學術專著,它是一部浸潤著韆年曆史煙塵的史詩畫捲,一麯歌頌中華民族不屈精神與文化傳承的壯麗樂章。作者以磅礴的氣勢、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深入九州腹地,親曆那段波瀾壯闊、群星璀璨的歲月。本書不拘泥於單一朝代的興衰,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曆史縱深,從先秦的百傢爭鳴,到秦漢的統一與奠基,再到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碰撞與融閤,直至唐宋的盛世輝煌與思想繁榮,乃至明清的變革與反思,層層剝繭,細細梳理。 宏闊的時代畫捲,曆史的脈搏在此躍動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大的敘事結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的演進置於一個動態的、立體的情境之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韻律和脈搏,本書力求捕捉這些時代精神的精髓。《九州風華錄》從“道”的起源講起,探尋中華文明的哲學根基,從“仁”的踐行延展,審視儒傢思想在社會中的作用。它描繪瞭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可貴,文化的交流與衝突,科技的進步與藝術的繁榮,思想的碰撞與融閤。讀者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見證王朝的興衰更迭,感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本書的敘事並非以帝王將相為中心,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更廣泛的社會層麵。從普通的農夫到市井的商販,從隱居山林的文人到戍邊衛國的將士,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都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掙紮,共同構成瞭曆史真實的肌理。作者善於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節,展現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們在曆史舞颱上的錶演,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人物,躍動的生命。 深入的人物刻畫,靈魂的深度與溫度 《九州風華錄》在人物塑造方麵,力求展現人物的立體與復雜。曆史人物並非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作者深入挖掘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究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展現他們的成長、蛻變與掙紮。無論是雄纔大略的君王,還是運籌帷幄的謀士,抑或是纔情橫溢的詩人,甚至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都被賦予瞭深刻的人性關懷。 本書不迴避曆史人物的缺點與錯誤,也不過度拔高他們的功績。作者以一種平和而深刻的視角,審視他們的選擇與局限,展現他們在曆史潮流中的無奈與抗爭。這種真實的人物刻畫,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與這些曆史人物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名字,而是有溫度、有情感的靈魂,值得我們去理解、去思考、去迴味。 例如,書中對一位在亂世中努力維係傢族傳承的母親的描繪,其細膩的心理活動和艱難的抉擇,足以讓讀者潸然淚下。又如,對一位在個人榮辱與國傢大義之間痛苦掙紮的士人的刻畫,其內心的糾結與最終的釋然,更是引人深思。這些人物的命運,不僅是曆史的注腳,更是人性的鏡鑒。 文化的深邃迴響,文明的基因在此傳承 《九州風華錄》並非單純的曆史敘事,它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探索。作者在描繪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豐富的文化元素。從詩詞歌賦的流傳,到哲學思想的演變,從藝術審美的風格,到生活習俗的變遷,本書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 本書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根源與發展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從老子、孔子的思想,到莊子的逍遙,再到墨子的兼愛,以及法傢、道傢的不同流派,作者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展現瞭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它探討瞭“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等概念的內涵,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解讀和應用。 在文學藝術方麵,《九州風華錄》猶如一本流動的畫廊和音樂廳。它節選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並對其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進行瞭深入的賞析。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筆觸,欣賞唐詩的雄渾壯麗,宋詞的婉約細膩,元麯的生動活潑。書中對書法、繪畫、音樂、戲麯等藝術形式的描寫,也充滿瞭人文關懷,展現瞭中國古代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審美情趣。 此外,本書還涉及瞭中國的節日習俗、飲食文化、建築風格、服飾變遷等方方麵麵,讓讀者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有瞭更直觀的瞭解。這些文化細節的呈現,不僅豐富瞭曆史敘事的層次感,更讓讀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文化的傳承,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深度挖掘與呈現。 思想的深度碰撞,曆史的啓示與當下 《九州風華錄》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曆史事實的客觀呈現,更在於其引發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敘事中,常常會提齣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讀者反思曆史的規律,以及曆史對當下的意義。它探討瞭治亂興衰的循環,權力的腐蝕,以及民族的復興等宏大主題。 本書不迴避曆史中的矛盾與衝突,而是將其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它展現瞭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以及這種碰撞如何激發瞭社會的活力和創新。通過對曆史上的改革與保守、開放與封閉等議題的探討,本書引發讀者對當下社會發展模式的思考。 《九州風華錄》的語言風格流暢優美,敘事引人入勝。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將枯燥的史料生動化。書中穿插的許多精彩故事和人物傳聞,更是為嚴肅的曆史增添瞭許多趣味和人情味。 總而言之,《九州風華錄》是一部集曆史、文化、哲學、藝術於一體的宏篇巨製。它不僅僅是曆史愛好者的必讀之作,更是每一個渴望瞭解中華民族精神根源、感受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讀者的不二選擇。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祖先的智慧與勇氣,也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提供著寶貴的啓示。閱讀《九州風華錄》,就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對文明的虔誠緻敬,一次對心靈的深刻洗禮。它將帶領您走進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深邃的精神世界,讓您在曆史的長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