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稻草人》是一次对“镀金年代”集体性迷狂与沉沦的个人主义式救赎。
这些哀沉自省的文字,与其说揭露了现实的荒诞,不如说照亮了意识的错乱,并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基本心态与情绪的破碎分裂。
记忆之年
蔡元培来了,胡适来了,最终袁世凯也来了。电影《梅兰芳》的导演与编剧用心良苦,还有什么比他们这三位的同时出场更能显现一代名伶的号召力?但创作者与他的观众似乎都忘记了,他们是无法同现于同一时空的。蔡元培一九一七年一月上任北大校长,一直到一九一七年七月,胡适才从美国回到上海,而袁世凯已在一片辱骂与沮丧中于一九一六年六月去世了。
是波兰诗人米沃什说的吧:“现代的文盲,他们会读、会写,甚至于还在有大、中、小学执教的——认为历史虽然隐约存在,却混乱不堪。莫里哀变成和拿破仑同时代,伏尔泰则与列宁同时代了。”这部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上映的电影,暗示了二〇〇九年中国的特征。比起上一年一场接一场的欢庆,新的一年将是一个记忆之年,但很可惜,记忆似乎注定是混乱、扭曲的。
一月一日下午,我乘车前往朋友在北京郊区大兴县的家。二十年前,我曾居住在那一带,却在海淀区上学。每个周六的下午,总是要乘坐901路汽车,在两边种着杨树的公路上一路晃晃悠悠、走走停停。
我还记得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那条路上,看到停滞的军车,士兵茫然,群众激动。
旧马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冷冰冰、交错纵横的封闭式道路,混凝土平整而簇新,没有一个不平的坑洼,两边也没有了树木。
朋友的家住在一片新别墅区里。如果房子的密度再小一些,每户人家都有草坪,这一路上,我会觉得自己正是去探望一位住在美国大城市郊区的中上阶层的朋友。
这是一个物质丰沛的中国。但在朋友家的厨房里,我们谈到了这片别墅区所处的大兴县。一九六六年八月底至九月初的几天内,大兴县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暴行,它的细节令人震惊,不忍复述。
在温暖的厨房内,我感到背脊一阵发凉。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段历史,而且它或许就发生在离我不远处的地方,也只不过是一代人的时光。对于十年“文革”中骇人听闻的惨剧,我有所耳闻,却从未确切了解。在我小学与中学的历史课本里,那十年的光阴被匆匆跳过,至于再之前的悲剧,不管是“大跃进”还是“大饥荒”,也都被简化成历史进程中一个不重要的注脚。
“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呢?”上一个冬天,我的朋友在上海一所大学放映他拍摄的“文革”纪录片之后,一个大眼睛的时髦姑娘站起来问他,语气里充满了真诚和不解。
是啊,记忆,尤其是令人不悦的记忆,有什么用?我们正在一个以信息生产与处理为核心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如呼啸的飓风,一刻不停地进入我们的脑海,我们必须不断地吸收它们、再抛弃它们。繁忙的大脑中,还有空间给予那些久远的东西吗?搞错了胡适与袁世凯的不可能相逢,不是无伤大雅吗?忘记了在我们脚下土地几十年前的暴行,又怎么样?如果年青一代,不用再理解那些“历史的梦魇”,难道不会生活得更健康吗?很多时候,记忆就像是狭长瓶颈的瓶子中的精灵,你不知道释放它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我想不出答案。却想到了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简单的心》中的“女仆全福”——老实、勤奋却头脑混沌,饱经痛苦,却不知这痛苦由何而来。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有这样“一颗简单的心”。它按照惯性、不假思索的原则生活。在一些时候,它会显现出惊人的能量——它就像一个没有太多顾虑的少年,头也不回地奔向目标。
但是,现实并非总有清晰的跑道、明确的终点,一路上也并非总是平坦。一旦遭遇障碍,原来不加思考的方式就濒临破产。但我们也有另一种方式来应对它,那就是无尽的忍耐。于是中国就像是一个少年与一个老年人的结合,一方面是头脑浑浊,另一方面是充满世故的忍受。
缺乏记忆和记忆的不精确,可能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记忆是智慧与情感的基础,在将一个个记忆碎片整理起来、赋予逻辑的过程中,个人进行了自我训练,并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正是在旧经验与新遭遇的不断碰撞与糅合中,人不断成熟。记忆也是对诚实态度的检验,你是否忠实于你的记忆,因为过往中必定包含着黑暗、痛苦、战栗、不安,但这些东西会拓展你对人生、世事的见识,增加你对复杂性的理解。而且,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忠实于这些记忆将帮助你寻找到自己的方式。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到由很多个人组成的国家,记忆都起着强大的塑造作用。
从《梅兰芳》中的一幕到大兴县那很少被提及的悲剧,标志着这个国家和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记忆正面临着两种危险的趋势。一方面,国家机器选择一部分记忆,压抑另一部分记忆,并使这些记忆统一与固化,通过强大的宣传灌输给每个人,用这种单一的集体化记忆取代个人记忆;另一方面,蜂拥而来的碎片式信息,正在瓦解逻辑,消除记忆的深度,我们都不自觉地沦为“现代文盲”。
二〇〇九年是一个充满了历史纪念的年份。可以想见,政治权力必将按照特定的方式重塑记忆,拥有了过去,才能掌握未来;大多数人也可以对此继续保持无知和混乱。
但是,丧失记忆经常也意味着思维的瘫痪、情感的匮乏,我们失去了深入探索自身和世界的机会。而且,记忆不可能被永远扭曲与掩埋。如果不主动选择和昔日的幽灵达成和解,当它在意外的时刻爆发而出,更可能演化成一股谁也无法控制的力量。
(2009年1月)
……
自序时代的喧嚣
原想重新编写这些凌乱的片段,但懒惰最终占了上风。而社会批评的声誉从来不佳,它往往只是时事的附庸,容纳不下更广阔的情感与思想抱负。
不过,现代人都是头脑懒惰之辈,他们掌握的物质与信息越多,越难保有独立的思维空间。这些即兴的评论,倒可能成为主要的智力消遣。
书中的文章陆续写于二〇〇八至二〇一二年间,它的主要驱动力是愤怒,你眼见着黑白的颠倒、美丑的不分,陈旧的谎言被包装成崭新的学说,整个社会似乎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愤怒可能充满快感,却代价不菲,它容易遮蔽你的感受力,令你陷入姿态的窠臼,进而滋生出狂妄。批评权力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你的眼中只有权力与压迫,则未免偏颇。谴责时代的空洞、大众的盲从、试图建立某种文化标准固然没错,但变成一个僵化的启蒙精英同样危险,是莱昂内尔o特里林说的吧:“我们天性中的某种悖论引导着我们,一旦我们使我们的同胞成为我们启蒙关注的目标,接着我们就会使他们成为我们怜悯的目标,然后成为我们智慧的目标,直到成为我们强迫的目标。”倘若对照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这一切都似曾相识。
如何保持平衡?我也不知答案。不过,对我而言,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是,它必须有赖于一种丰盛的个人主义的生长。现代世界的悲剧,常与个性的集体消失有关。因为欠缺内在的自我,人们倾向于服从,他们可能被意识形态、魅力人物所操纵,也可能变成光鲜的广告语的俘虏。他们还特别着迷于数量,因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选择。
但改变怎样发生?我悲叹的不是大众的平庸(他们常常如此),而是精英阶层的普遍堕落。很少人愿意站在越来越狭窄的中间地带,批评僵化的权力--不管它以何种面目出现,同时还保持充分的自省--思考“我”自身的局限性。精英们不仅不准备领导这个时代,还成为最热衷的跟随者,生怕被大众的狂欢所抛弃。
很有可能,我正是自己批评的典型对象,这些常常失衡的文字就是一种明证。在其中,我在铿锵的批判与感伤的无力之间,不断摇摆。所幸,这些文字都标明了写作日期,你大可自行判断,我变得更成熟,还是更褊狭了。
感谢理想国团队,他们耐心地把这些散乱的文章串联成书。我们对于这本书的价值判断不同,希望他们是对的。
(2012年5月27日)
原想重新编写这些凌乱的片段,但懒惰最终占了上风。而社会批评的声誉从来不佳,它往往只是时事的附庸,容纳不下更广阔的情感与思想抱负。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名声在外,总怕是故作高深。然而,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他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的自洽和完整,仿佛在你眼前展开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维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更像是一种可以被折叠、被重塑的物质。角色的命运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既有宿命的无奈,又不乏个体反抗的微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描写,那些关于光影、气味、声音的描摹,是如此的鲜活,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置身于故事发生的那个特定的时空之中,与角色们一同呼吸。这本书读起来很“费脑”,需要读者不断地去梳理线索、理解象征,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拓展了你对“叙事”这一概念本身的认知边界。它更像是一部文学实验作品,大胆、前卫,且充满野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烈性却回味悠长的老酒。初入口时辛辣,带着对既有观念的强烈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深层的醇厚感便缓缓散发出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冲突时,极少使用戏剧化的场面来推动情节,相反,那些最激烈的碰撞往往发生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是观念与观念、信仰与信仰之间的无声较量。这种内敛的张力处理,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冷静。对于社会现实的讽刺,也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荒谬与悲凉。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近乎古典的韵律感,即使在描写现代的场景时,也保持了一种高雅的格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绝对是能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自拔,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位置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二字,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情节的狗血或反转,而是源自于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微妙张力。叙事结构上,作者采用了多视角的切换,这种手法处理得极其老练,没有丝毫的混乱感,反而如同多棱镜折射出的光芒,让同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呈现出迥异的色彩和解读。书中那些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探讨,是如此的真实和沉重,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思考自己过往的某些决定。我特别喜欢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略带疏离感的现代诗意,它让那些原本冰冷的概念——比如异化、疏离、自我认知——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这本书的语言是凝练而富有力量的,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藻,却能精准地击中靶心。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速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耐心,但绝对值得你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我会选择“迷宫”。它不是那种让人迷失方向的混乱,而是精巧设计、步步为营的复杂结构。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玩弄读者的预期,总是在你以为一切都将清晰明了时,又抛出一个新的视角或未解的谜团。这种叙事上的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真实”是如何被构建、被遗忘的过程。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回翻前面的章节,去印证某个角色的某个眼神或一句话,试图拼凑出全貌。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是很多小说难以给予的。此外,这本书的配角塑造也十分出彩,他们每个人都像是符号,共同指向了某种更宏大的主题。阅读体验上,它要求读者有极高的专注力,因为它提供的细节信息量非常庞大,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穿透迷雾看到真相的瞬间,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以复加的。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深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冒险,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个人情感的世界。它并非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像一幅层层叠叠的油画,初看只觉色彩斑斓,细品之下,才能发现隐藏在每一笔触背后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人物群像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每个人物都仿佛拥有自己完整的生命轨迹,即便只是寥寥数语的侧写,也能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挣扎与光芒。故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时而如疾风骤雨,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回归到宁静的乡野,让人有机会沉淀思绪,去反刍那些刚刚经历的震撼。读到后半部分,我发现自己几乎是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它探讨的主题宏大却不空泛,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探索。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确凿的答案,而在于它激起了你内心深处无数个“为什么”。看完之后,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的,不是情节的起伏,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对“存在”本身的敬畏感。
评分图书不错,包装也很好。就是希望多搞一些活动,大力度的,普惠爱书人
评分老熟客了,东西还是一如既往的好,货真价实的日货尾单,性价比突出
评分特别愉快的购物!书很好,快递很快,早上下单,下午就送到了!
评分读书日的活动真的很实惠,京东的物流也很快,书的包装完好,很划算。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翻了一下,没看,觉得应该不错,等把古拉格群岛看完,再看
评分许知远的书,内容没得说,抓紧买。呵呵
评分我是一个超级购物狂,原来我都不亲自价,因为东西太多一个个评太累了。看别人说多评价京豆会增加,我也不知道那能干嘛。现在干脆就是复制粘贴了。我是收到货不满意便会退货,所以留下来的都是值得购买的。都是好评
评分老师要求必备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