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想象异域(精)

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想象异域(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兆光 著
图书标签:
  • 李朝朝鲜
  • 汉文燕行
  • 文献札记
  • 文化交流
  • 历史研究
  • 朝鲜半岛
  • 明清关系
  • 想象异域
  • 古典文献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638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314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葛兆光教授最新力作
  对有志治学的各学科学者在学术方法上都会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是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宅兹中国》等。

目录

自 序 / 1
第一章 文献概说:
关于朝鲜、日本文献中的近世中国史料 / 1
引子:揽镜自鉴 / 3
一 发现“东亚汉文文献”:惊异的丰富 / 5
二 异域之眼:朝鲜、日本史料的价值 / 12
三 跳出中国:为的是反观中国 / 17
四 有待整理的资料库:以《燕行录全集》为例 / 20
五 以邻为镜:不仅仅可以正衣冠 / 24
第二章 时代背景:
十七世纪中叶后朝鲜对中国的观察与想象 / 27
引子:从“朝天”到“燕行” / 29
一 从万历皇帝说起:朝鲜人对大明帝国的认同 / 31
二 鸠占鹊巢?朝鲜人对大清的鄙夷与偏见 / 37
三 谁是中华?朝鲜使者对清帝国的观感 / 43
四 斯文之厄:朝鲜人眼中的清代学术 / 47
五 旁观者清:朝鲜使者对清帝国华夏文化堕落的冷眼观察 / 53
六 “明朝后无中国”:十七世纪以后东亚还有认同吗? / 58
第三章 去国怀乡:
鸭绿江边的感怀 / 61
引子:鸭绿江边 / 63
一 离乡之前:在义州的纵情欢娱 / 64
二 心怀故国?对异国之行的忐忑不安 / 68
三 省却麻烦:离境前的自行抄检 / 71
四 离乡悲情:不知何者是山,何者是水 / 75
第四章 吴三桂非姜伯约:
从清朝初年朝鲜人对吴三桂的评价说起 / 79
引子:山海关边勾起历史记忆 / 81
一 “中华乱贼”:乍逢巨变之初的评价 / 83
二 蠢蠢欲动:朝鲜君臣在三藩之乱中的复杂心情 / 86
三 按兵不动:等待的结果 / 89
四 辽东见闻:寻访散在关外的吴三桂旧部 / 91
五 “闲坐说玄宗”:朝鲜使者听吴三桂旧部说天宝遗事 / 96
尾声:盖棺论定身后事 / 99
第五章 想象异域悲情:
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 103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兰的题诗 / 105
一 想象中总是以夷乱华的离散悲剧 / 108
二 季文兰题诗故事:成为典故与象征 / 110
三 凭想象改塑历史 / 113
四 悲剧如何演成正剧? / 116
五 同情之泪何以变成了斥责之声? / 119
尾声:依旧东风榛子店,令人痛哭季文兰 / 121
第六章 明烛无端为谁烧:
清代朝鲜朝贡使眼中的蓟州安、杨庙 / 123
引子:遗迹、记忆、想象 / 125
一 蓟州城外翠屏山 / 126
二 入祠无客不伤心? / 128
三 或是夷狄旧时风? / 132
四 “中国人愤而未泯,故有此说”? / 134
尾声:“寰中是谁家天下”? / 139
第七章 大明衣冠今何在? / 141
引子:不意犹见前朝衣冠 / 143
一 旧日衣冠:无意中开启的历史记忆之门 / 145
二 仍旧前朝服色:惟有遗民乎? / 147
三 戏台:“演戏之人皆着古衣冠” / 151
四 外国使节的冠服:化外的豁免 / 154
五 汉族妇女服饰:边缘的模糊 / 158
尾声:“遵时”的一般民众 / 161
第八章 堂子或祀邓将军?
正月初一所见之大清宫廷秘事 / 165
引子:正月初一凌晨的北京皇城 / 167
一 年初行事:堂子祭天的来由 / 169
二 朝鲜人的想象:邓将军或刘提督 / 173
三 当历史成为记忆,当记忆成为想象 / 176
第九章 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
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 / 179
引子:清代中叶北京城里的戏曲演出 / 181
一 燕京戏坛:宫廷、村镇与城市茶园的演剧 / 183
二 茶园的价码、角色和其他 / 189
三 维护皇权的教化,还是保留汉族的记忆? / 193
尾声:曲终人不散 / 198
第十章 邻居家里的陌生人:
清中叶的朝鲜面对西洋 / 201
引子:嘉庆六年的一份报告 / 203
一 乍逢异邦:诚是一种别般人物 / 205
二 隔岸观火:在北京看西洋景 / 211
三 好奇与好感:渐渐消失的友情 / 215
四 真正接触:却酿成巨变 / 217
尾声:嫌隙终生仇恨 / 221
附录1 朝贡、礼仪与衣冠 / 225
—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 / 225
引子:在承德的文化比赛 / 227
一 朝鲜燕行使者的诧异 / 229
二 安南国王来朝:乾隆五十五年的故事 / 231
三 黎阮嬗代:两个安南国王的恩荣殊异 / 233
四 在承德:万寿节庆典上的安南使团 / 239
五 冕旒衣冠:政治承认与文化认同 / 244
结语:天朝周边未必臣服 / 248
附录2 十九世纪初叶面对西洋宗教的朝鲜、日本与中国
—以“黄嗣永帛书”为中心 / 251
引子:藏在罗马的一份帛书 / 253
一 从漠视到惊慌:辛酉教难前后的李朝朝鲜 / 256
二 禁教之后的平静与潜流:日本思想世界的背后 / 260
三 从不屑到震怒:大清帝国嘉庆帝的反应 / 264
结语:重新审视在锁国与开国之间的东亚三国 / 268
附录3 借邻居的眼睛重新打量东亚与中国
—有关中国大陆朝鲜燕行文献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 275
引子:从学术史说起 / 277
一 在百年现代学术史的脉络中看朝鲜日本文献的意义 / 277
二 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在中国认识朝鲜燕行文献 / 280
三 三个方面:朝鲜燕行文献研究的初步进展 / 282
四 知不足而后有得:问题何在? / 287
参考文献 / 289
后记 / 301

精彩书摘

  第五章 想象异域悲情: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兰的题诗
  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自关外的满人打败明王朝建立大清帝国,已经整整四十年了。不仅原来中国的汉族人已经渐渐习惯了异族新政权,就连一直相当固执地认定满洲人是蛮夷的朝鲜人,尽管心底里始终还怀念大明王朝,但对这个日渐稳定的新帝国也无可奈何,只好承认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把原来对大明帝国的朝贡,原封不动地转输给了新朝。这一年初冬,朝鲜使者金锡胄(1634—1684)奉命出使清国,经过多日跋涉后,进了山海关,有一天,使团一行到了丰润县附近的榛子店,在中午歇息时,金锡胄无意中看到,在姓高的一户人家墙上有一首旧日的题诗:
  椎髻空怜昔日妆,红裙换着越罗裳。爷娘生死知何处,痛杀春风上沈阳。
  诗下还有小序,记载着这个题诗者的经历和悲哀:“奴江右虞尚卿秀才妻也,夫被戮,奴被掳,今为王章京所买,戊午正月二十一日,洒泪拂壁书此,唯望天下有心人见而怜之。”尾题“季文兰书” 。
  原来,这个题诗的江南女子叫做季文兰,丈夫被清人杀害之后,被王章京买得并带去沈阳,不仅是生离死别,远赴殊方,而且被掳入天寒地冻的北方蛮夷之地,比起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和蔡文姬,仿佛更加多一重被迫为奴的痛苦。在始终对清王朝怀有偏见的朝鲜使者看来,季文兰的题诗,当然象征的是汉族江南人对北方入侵蛮族的痛诉。越罗裳换了蛮衣衫,江南繁华换了关外荒凉,爷娘亲人换了陌生人,所以,同样心里深藏着对满人鄙夷的朝鲜使者,便不断想象着这个弱女子的痛苦、无奈、屈辱和哀伤。当时,金锡胄就写下了两首和诗,一首是:“绰约云鬟罢旧妆,胡笳几拍泪盈裳。谁能更有曹公力,迎取文姬入洛阳。”另一首则是:“已改尖靴女直妆,谁将莲袜掩罗裳。唯应夜月鸣环珮,魂梦依依到吉阳。”(下注:吉阳即古袁州,今江南地也)他在诗里感慨,在中国,再也没有人能像当年曹操从匈奴那里赎回蔡文姬一样,把季文兰解救出来了。他想象,这个苦命的女子也许可以在梦中魂回故乡,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为这个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
  明清易代,对于一直怀念和感恩于大明帝国特别是对自己国家有“再造之恩”的万历皇帝的朝鲜人来说,简直是天崩地陷,“万代衣冠终泯灭,百年流俗尽蒙尘”,他们很难想象这个一直被当作文明中心的“天朝”,怎么竟然会在数年之间,就一下子变成了“蛮夷”。在一直坚持奉皇明正朔、书崇祯年号的朝鲜人心里,充满了对于历史的想象。在这个想象世界中,季文兰就是明清易代的落难者,在季文兰身上演出的就是明清之际的悲剧。所以,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她抒发朝代兴衰、华夷变态的感慨。在现存的几百种朝鲜使者出使清朝的日记、笔记和诗集中,留下了好多对此事发感慨的诗文。金锡胄路过之后两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作为到清国贺岁兼谢恩副使的崔锡鼎(1646—1715)路过此地,也写了一首和诗:“纤眉宝髻为谁妆,染泪潇湘六幅裳。却羡春鸿归塞远,秋来犹得更随阳。” 此后,“榛子店”就成了一个象征,朝鲜人只要路过,就会想起这个弱女子来 。偏偏这里又是清帝国规定的朝鲜朝贡使必经之路,于是,一首又一首追忆季文兰的诗歌就不断出现。他们想象季文兰的题诗,仿佛是献给前明凄哀的挽歌。乾隆年间,李(1737—1795)路过榛子店,就遥想当年说:“此店原有江南女子季文兰壁上所题诗,即悼念皇明,有慷慨语云,而今已泯灭无迹,欲寻不得,只诵天下有心人见此之句,而为之兴感。” 嘉庆年间,徐有闻(1762—?)想起季文兰的故事,也说是“大明末年江南女子□文兰被虏向沈阳时所作也” ,而另一个姜浚钦(1768—?)更是清清楚楚地说,作者是“明季江南女子季文兰”。
  在朝鲜人的想象中,季文兰被当成一种历史回忆,她就是明清易代时的悲剧主角,她的诗中透露的,就是前明江南汉族人在战乱中的悲情。
  一 想象中总是以夷乱华的离散悲剧
  国破与家亡总是连在一起,兵荒马乱的时代常常上演家庭离散的悲剧,这些悲剧总是引出对战争的悲情,传为元代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和施惠的南戏《幽闺怨佳人拜月记》写的是同一个故事,记载那个改朝换代的战争里面人们的凄惶:“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恓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 这个故事后来在《六十种曲》里面改名作《幽闺记》,唱词里也说:“怎忍见夫掣其妻,兄携其弟,母抱其儿。城市中喧喧嚷嚷,村野间哭哭啼啼。可惜车驾奔驰,生民涂炭,宗庙丘墟。” 不过,有一点很值得深思,这出悲剧原来写的是蒙古兵入侵大金朝,蒙古固然是北狄,可金朝女真在汉族中国人看来也是蛮人,但是,在后来的记述中,这样的战乱离散,好像只是属于汉族人的,只有以夷乱华才会演出如此凄惨的故事,所以在记忆中,战乱仿佛总是被置于“蛮族入侵”和“文明遭劫”的背景下,像《幽闺记》里面,就好像忘了金朝原来也是“番邦”,倒把骑马入侵劫掠的人叫做“蠢尔番兵”,把虎狼扰乱大金朝的情势叫做“势压中华”,说是“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因贪财宝到中华” 。所以,这悲情又常常糊里糊涂就被引向华夷之分背景下的民族仇恨,像《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白玉娘忍苦成夫》里被虏的白玉娘,后来被改成《生死恨》京剧中的韩玉娘,有一段唱就是:“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他那里饮马黄河血染流。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思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月明在哪一州。”
  历史中国曾经有太多的改朝换代,改朝换代里又有不少不止是皇帝改易了姓氏而且是皇帝换了民族,像元朝代替了大宋,“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就让汉族中国人平添了好多“遗民” ,而清朝替代了大明,薙发易服,也让汉族人着实悲伤了很久。不过,时间似乎总是很好的疗伤剂,时间一长,伤口就渐渐平复,历史也就被当作遥远的记忆,放进了博物馆,除了还记得沧桑的人看到会唏嘘一番之外,大多数人都会把这种惨痛淡忘到脑后。在大多数汉族中国人都渐渐心情平静的时代,倒是固执的朝鲜人,却总是在心底里替汉族中国人保留着一份回忆。当他们的使者来到中国的时候,就非常敏感地寻找民族悲情。看到季文兰的题诗,就会想到:“海内丧乱,生民罹毒,闺中兰蕙之质,亦未免沦没异域,千古怨恨,不独蔡文姬一人而已。”在他们的心里,最不能释怀的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忘记了明清易代的惨痛历史。
  季文兰的那首题诗,就是这样被朝鲜使者一次又一次地从历史召回现实。
  二 季文兰题诗故事:成为典故与象征
  其实,并没有多少朝鲜使者亲眼看到过这首诗。最早听说这首诗的申晸本人,并没有亲眼看到它,而当年金锡胄看到题诗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字漶漫不清,仅仅七年后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随冬至使团入燕京的徐文重(1634—1709)路过此地,已经说季文兰题诗“今漫患无存” 。到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崔锡鼎路过榛子店的时候,更只是藉着当年的回忆,在想象中感慨“素壁题诗字半昏”。二十多年后(1720),在李宜显(1669—1745)不那么清楚的记载中也已经说,季文兰诗由于人家“改墁其壁,乃至泯灭云” 。泯灭归泯灭,泯灭的只是在壁上的题诗,但在朝鲜使者的历史记忆里面,它却始终留存。
  康熙过了是雍正,雍正以后到乾隆。每一年,朝鲜使者要到大清国来贺岁谢恩,奉命前来的使者,大都事先看过很多前辈的诗文。《燕行录》里很多记载中国当年风景文物世俗的文字,并不见得都来自亲眼目睹,很多有关中国的风物、很多故事甚至很多感慨,很可能都来自文学和历史的典故代代沿袭。不管看没看见真的季文兰题诗,朝鲜使者一到这个地方就要对想象中的这个女子吟一吟诗,雍正十年(1732),韩德厚经过榛子店,就凭了阅读金锡胄的想象和记忆,说“清初江右女子季文兰,士族也,颜貌绝丽,又能歌诗,为胡人所掳过此店,题怨诗于壁上……,清城金相公奉使时,适见壁诗。文兰则莫究所终焉” 。到了乾隆年间的李路过榛子店,虽然一面说季文兰壁上所题诗,“而今已泯灭无迹,欲寻不得”,但是一面又好像亲眼所见似的,照样悲悲切切地想象着当年的悲情。乾隆四十七年(1782)作为冬至谢恩副使的洪良浩(1724—1802)路过榛子店,也写道:
  偶过榛子店,遥忆季文兰。古驿春重到,辽城鹤未还。空留题壁字,何处望夫山。蔡女无人赎,遥瞻汉月弯。
  尽管那个时候,榛子店的墙壁上早就没有季文兰的题诗了,就连当地人,也已经记不得有这回事了,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这里早已经是“数株垂杨,摇曳春风。欲觅壁上题字,了不可得,且举其事问诸店人,漠然无知者” 。
  “举目山河异昔时,风光纵好不吟诗。胸中多少伤心事,尽入征人半蹙眉。”“兹行归自黍离墟,痛哭山河属丑渠。况复箕都逢壬岁,小邦悲慕更何如。” 对于满族入主中国,成了新的统治者,朝鲜人似乎比汉族人还要介意,他们出使北京的路上,只要一有感触,就会写诗;只要一看到可以联想的题诗,就会感慨万端,像乾隆五十一年(1786),曾经中过状元的沈乐洙(1739—1799),出山海关过王家台,看见墙壁上题有一诗:“长脚奸臣长舌妻,苦将忠孝受凌迟。乾坤默默终无报,地府冥冥果有私。黄桔主谋千载恨,青衣酌酒两宫悲。胡铨若教阎罗做,拿住奸臣万剥皮。”虽然明明知道它的水平不高,而且有欠格律,但是,他就要想象这是汉族人指桑骂槐,有激而发,说:“于此亦可知海内人心可悲也。” 所以,季文兰的那首已经随着坏壁消失了的题诗,就成了他们唤回历史记忆的契机,只要经过榛子店,它就会从心底里搅起他们的浮想涟漪。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谢恩副使李在学(1745—1806)经过此处时写道:
  痴儿金货买残妆,尚忆征车泪染裳。壁上芳诗无觅处,一尊惆怅酹斜阳。
  道光八年(1828),上距季文兰被掳已经整整一百五十年,离开明朝覆亡也已经近两百年,朴思浩经过此地,仍然写得悲悲切切:
  塞天漠漠晓啼妆,尚忆阿娘作嫁裳。梦里江南春草绿,芳心应羡雁随阳。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想象异域(精)》以外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一部假想的、主题截然不同的历史或文学著作。 --- 书名: 《丝绸之路的琥珀贸易:从波罗的海到长安的千年变迁》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的琥珀贸易:从波罗的海到长安的千年变迁》 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古代欧亚大陆贸易网络中一个看似边缘却至关重要的商品——琥珀——的专题研究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研究中对丝绸、香料和贵金属的侧重,通过对考古学遗存、古代文本记录、语言学证据以及地质学分析的综合运用,首次系统地勾勒出波罗的海沿岸琥珀矿区向东,经中亚草原、伊朗高原,最终抵达中国腹地的漫长贸易路径、演变历程及其对沿线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琥珀的起源与早期流向 本书开篇追溯了琥珀的“诞生”——数千万年前松脂的石化过程,并详细考察了早期琥珀采集的技术与习俗。重点探讨了公元前二千纪至公元前一千纪,琥珀如何通过“琥珀之路”(Amber Road)这一早期贸易网络,从波罗的海南部(今波兰、立陶宛一带)向南和向东南方向扩散。作者结合北欧青铜时代的墓葬考古发现,分析了琥珀在日耳曼部落和凯尔特文化中的宗教和身份象征意义。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书引入了对古埃及和米诺斯文明中发现的琥珀碎片的同位素分析,确证了其源头指向波罗的海。通过比对希腊文本中对“电子”(Elektron)的描述,本书辨析了琥珀在古典地中海世界的地位——它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神秘材料。 第二部分:中亚:转运与炼金 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琥珀贸易进入了关键的过渡期。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琥珀在中亚腹地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利用粟特语文献和敦煌出土文书的零星记载,揭示了粟特商人如何在控制着香料和丝绸贸易的同时,也巧妙地将琥珀纳入其庞大的物流体系。 在萨珊波斯和贵霜帝国时期,琥珀的加工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本书深入探讨了中亚地区对琥珀进行热处理、塑形和镶嵌的新工艺,这些工艺不仅提高了琥珀的商业价值,也使其融入了印欧和印度教的艺术范式。书中特别对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琥珀佛教造像残件进行了细致的摹写和类型学分析,探讨了这种源自西方的“树脂之光”如何被佛教艺术所接纳和转化。 第三部分:长安的“松脂之泪”:汉唐的接纳与本土化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琥珀的终点站——中国。作者详细梳理了琥珀传入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高峰期:西汉、东汉以及最为繁盛的唐代。 对于汉代,本书参考《山海经》和早期博物志中的记述,探讨了琥珀(古称“遗珠”或“虎魄”)是如何被异域珍宝的光环所笼罩,并被纳入皇室收藏的。随后的章节重点分析了唐代长安城内对于琥珀的需求激增。通过对《酉阳杂俎》等笔记小说的文本挖掘,作者描绘了坊市中琥珀珠串、琥珀笔杆以及琥珀镇纸的流行景象。 作者认为,尽管琥珀在中国受到高度推崇,但其被视为“异域”之物的特质从未完全褪去。与本土的玉石文化相比,琥珀的文化地位略显微妙。本书特别对比了唐代诗人对琥珀的描绘(多带有异域的浪漫色彩)与对玉石的赞美(强调其温润和德行),揭示了文化主体性在接纳外来物质时所采取的微妙姿态。 第四部分:衰落、替代与再发现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中世纪早期,随着中亚政治格局的剧变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琥珀贸易路径的调整与衰落。部分琥珀贸易被更易于大规模运输的珍珠和象牙所取代。然而,琥珀并未完全消失,它在宋代转而成为士大夫文房清玩中的一员,其功能从权力象征更多地转向了审美寄托。 作者还对中世纪欧洲的琥珀贸易(波罗的海至威尼斯)与东方贸易进行了交叉对比,指出尽管路径不同,但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文化价值投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学术贡献与特色 《丝绸之路的琥珀贸易》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全书不仅依赖扎实的文献考据(包括波斯语、梵文残片释读),更大量引用了地球化学同位素分析、树脂考古的最新成果。作者以琥珀为“探针”,成功地穿透了欧亚大陆数千年间的商业、宗教和艺术交流的复杂迷雾,为理解“物质文化流动”提供了极为精细和富有洞察力的微观视角。对于古代贸易史、物质文化史以及中亚考古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只不过,对话的媒介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有些模糊的汉文札记。作者如同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将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文本碎片,精心挑选并布置在一个新的展览空间里,引导读者去欣赏它们之间奇妙的共振和反差。我读到某些关于异邦风俗的记载时,既为那种陌生感感到好奇,又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傲慢而感到一丝复杂的情绪。这种复杂性,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出历史的褶皱和多面性。书中对“符号”和“权力”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彩,每当使节递交国书,或进行某种外交辞令时,那些看似寻常的用词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试探与博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充满张力的网络结构。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东亚史、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的佳作,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入门读物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冲击。它迫使我跳出传统的“中心-边缘”的历史叙事框架,去重新审视“燕行”这一特殊的交流通道。以往我们可能更关注宏大的政治事件,但作者的目光聚焦在那些边缘的、被忽略的细节上:文书往来的措辞差异、接待规格的微小变动,甚至是一些不经意的侧面描写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需要不断地在文本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之间进行切换和解码。尤其是对那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游记和笔记的解读,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事实记录”,而是将其视为构建自身文化认同的“文本生产”。这种对文献本身的批判性反思,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的眼光去对待所有二手研究,学会去追问“作者的立场是什么?”和“他想让读者看到什么?”。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教会你思考”的书。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燕行文献的札记,初看书名颇有些拗口,但翻开目录,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梳理文献,更是在试图构建一个理解“异域”想象的复杂图景。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功夫。他仿佛化身为一位穿梭于历史迷雾中的探险家,用冷静而敏锐的笔触,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古籍中的只言片语重新串联起来,拼凑出一段段鲜活的、充满张力的文化交流史。这种研究方式,远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关怀和学术使命感的重构。特别是对“想象”这一概念的探讨,它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古代,一个文明如何通过有限的材料,去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边界,其中的误解、夸大与神化,都成为了研究者宝贵的文本。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异域”,是否也裹挟着我们自身固有的偏见与投射。这种阅读体验,是扎实而富有启发性的,让人不由得感叹,真正的学术研究,其魅力就在于将“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不断推移和拓展。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专门性极强的历史文献研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生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变成了一本“只有专家才看得懂”的冷学问。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沉溺于繁琐的学术争论,而是巧妙地将那些艰深的史料,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仪式的描述,那种仪式感和异域色彩的碰撞,读起来就如同在看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一刀一刻,都在力求精准地还原历史的质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的态度——坦诚地指出其局限性,而不是强行为其盖棺定论。这种学者的谦逊,反而让整本书显得更加可靠和可信。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中朝关系中,那些微妙的、基于文化差异的互动模式,那种“远看是山,近看是雾”的历史氛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罢拍案叫绝。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词能概括这本书的整体感觉,那一定是“厚重而不失灵动”。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所依赖的原始材料的广度和深度,足以让人望而生畏;说它灵动,则是因为作者在处理这些沉甸甸的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笔法和对细节的迷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特定场景的场景化还原,比如描述使团在途中的见闻,那些对异域风物的描摹,虽然带着强烈的文化滤镜,但正是这份“失真”,才构成了研究的价值所在。书中对于“想象的景观”的探讨,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它展示了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古代,媒介如何塑造认知,以及认知又如何反过来修正媒介的产物。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读完就能合上、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个需要反复参阅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发现新的侧重点和新的隐藏线索。它对于深化对东亚文化圈内部互动机制的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基石意义。

评分

好书好好看,好好看看看

评分

货真价实,送货上门,好评。

评分

评论大家的作品,是多么让人恐惧的事啊。这是论语今读,不仅论语。对中华文华的认识以此为载体展开。

评分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讨论热烈。饶宗颐先生费时五年,深入研究,穷其原委,成就鸿篇。本书分为通论、资料两大部分。通论部分包括十三章,大体上按照时间先后细致梳理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形式的正统之论。资料部分包括三部分,按时间先后,列举历代论述正统论的文字。编纂形式独具一格,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两者有机结合。本书一九七七年香港龙门书店初版后,即引起学界关注,是饶宗颐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评分

希望加深对中朝两国历史交往的认识 这本书很厚 纸张很好 京东快递很给力 快递小哥很贴心

评分

樊树志的这本晚明大变局是作者花费半生精力出版的历史研究专著!我收到的这本精装书完好无损,装帧精良印刷字体大小刚好!而且图书用纸貌似轻型纸,非常适合阅读收藏:)

评分

618过后又一次比较大的活动,又买了一箱,整体不错没有磕碰。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哈哈哈

评分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是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