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老虎桥杂诗”——这个书名,像是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又像是一曲悠扬的古琴,瞬间就将人拉入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周作人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散文大家,他笔下的文字,温润如玉,平和而有力量,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趣。因此,当我看到“杂诗”这两个字时,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情感最直接的载体,那么,周作人先生的诗歌,会是如何的表达方式?是延续他散文的淡雅与闲适,还是会有更浓烈、更奔放的情感喷涌?“老虎桥”这个地名,更是为这份期待增添了一抹地方色彩。我猜想,这其中一定有关于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有对童年记忆的追溯,亦或是对过往岁月的淡淡怀念。而“杂”字,则让我觉得,这本诗集一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主题,而是更像他随意挥洒的笔墨,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片段。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感受周作人先生另一种形式的文学魅力,去聆听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评分“周作人自编集:老虎桥杂诗”——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周作人,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份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思想深度。而“自编集”三个字,更是点睛之笔,意味着这是作者本人审视、梳理、最为珍视的一批作品,其价值不言而喻。至于“老虎桥杂诗”,则将这种价值具象化,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生动的意象。老虎桥,仿佛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河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痕迹。而“杂诗”,则像是一幅斑斓的画卷,里面装满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创作。我一直在思考,周作人先生的诗歌会是什么样子?他笔下的“杂”,是随意的,还是别有匠心的?是随笔式的,还是精心构思的?是抒发个人情感,还是记录时代变迁?我期待在这些诗歌中,能找到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独到的理解,以及那份特有的、带有批判性的幽默感。或许,这些诗歌会比他的散文更加直白地展现他的内心世界,或者,它们会以更加含蓄、更加意象化的方式,来传递他独特的思想。
评分初见“周作人自编集:老虎桥杂诗”这个书名,便被其浓郁的个人色彩和地方韵味所吸引。周作人先生,以其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智慧,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而“自编集”这三个字,更是彰显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精选性,它凝聚了作者本人的心血和审视,是其文学创作脉络中的一段重要体现。更何况,书名中加入了“老虎桥”这个具体的地点,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周作人先生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心境。而“杂诗”,则似乎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将是丰富多样的,或许包含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甚至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我期待在这本诗集中,能够看到周作人先生在散文之外的另一面,感受他用诗歌的语言如何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与深刻。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他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读到“老虎桥杂诗”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周作人的零散印象。我知道他是“五四”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以其温润、闲适的文风著称,尤其擅长写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散文。但“诗”这个字,总让人觉得与他惯常的形象有些许距离。我一直认为,诗歌往往是更直接、更激烈的感情宣泄,或是更凝练、更抽象的意境描摹。而周作人先生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平和、内敛,甚至是带点慵懒的格调。因此,“老虎桥杂诗”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我不禁猜想,这些“杂诗”究竟是怎样的内容?是对于故乡景物的描绘?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还是对时事变迁的旁观与思考?“老虎桥”本身就带有一种地域的亲切感,或许诗歌中会充满江南特有的水乡风情,或是与这个地点相关的生活片段。而“杂诗”的后缀,又暗示了其内容的驳杂与不拘一格。我非常好奇,在周作人先生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一颗诗意跳动的心。他会如何用诗歌来表达那些他不常在散文中直接袒露的情感?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这本书名,初见时便觉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好奇。“周作人自编集”这几个字,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引导人走向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文化角落。而“老虎桥杂诗”,则更添了几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老虎桥,一个地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旧时江南水乡的悠闲与宁静,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沧桑。杂诗,则意味着风格的多样,情感的起伏,以及思想的跳跃。我并非研究周作人的专家,也未曾深入研读他的所有作品,但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文化印记。想象中,这本自编集,定然是他从自己浩如烟海的诗歌创作中,精挑细选、反复打磨的精华。不像是为某个特定主题而作,更像是随心而发,记录下那些触动心弦的瞬间,那些闪烁着智慧与情趣的思绪。我期待从中读到他笔下那份淡雅、从容,以及在平淡生活中的深刻洞察。毕竟,周作人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延续散文的韵味,还是展现出更纯粹、更直接的情感表达?这都让我充满了未知的期待。
评分非常喜欢周作人的作品,活动时买的。在京东买书很放心。
评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迁为西南联大,校长蒋梦麟委托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抗战后,因曾出任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押解南京并被高等法院判为汉奸。蒋梦麟为之求情。1949年1月26日被放。
评分《鲁迅的青年时代》
评分渡江
评分倚门听说瓜洲话,话到孤寒意转亲。偏爱小名有真意,本来箕豆是同根(潘同根年二十岁,父系舟人,六岁丧其母,以为窃盗担物,判处徒刑三月,在所中任挑水送饭之役,颇得人怜,及期满将去,余赠以摺扇,书前诗并系以跋云,潘同根君在老虎桥服老辛勤亲切,甚得同人爱怜,历时二月余,今将辞去,狱中无以为赠,偶作一绝,为书扇上,聊作纪念云尔。丙戌旧中元节后一日知堂老人。)
评分新经典文化旗舰店
评分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1903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到达日本后先补习日语,后攻读海军技术,最后攻学外国语。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任浙江省视学、省立第4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教授。1924年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系主任。抗战期间,北京大学南迁,他受时北大校长委托留在北平,不久为了保全北大财产而降日本。1939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41年出任伪华北政务会教育督办。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1967年病故。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世界语。本世纪初即通过世界语翻译东欧文学作品向国人介绍。20年代曾任北平世界语学会理事长。一生著作颇丰,共有集子50余种,如《知堂文集》、《周作人书信》、《知堂回忆录》、《药堂杂文》等。文学专著有:《新文学的源流》、《欧洲文学史》等。译作有:《现代日本小说集》、《乌克兰民间故事集》、《陀螺》、《黄蔷薇》、《现代小说译丛》等。建国后的著作有:《鲁迅的故事》、《鲁迅的青少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等。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评分《药堂杂文》
评分封面很雅致的一套小书,买回半天就翻完了,周的文章可读性强,但却不耐读,更偏重于文笔,在思想性上确实逊于其兄,更擅长书评与美文,而弱于思想与直面现实的个性,虽然也关注了时事,但总体而言,我更欣赏鲁迅的文笔,即使是鲁迅的日记也耐嚼多了。大抵新文化运动那帮人最终走向了三条路径: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另,好几本书都有雷同的篇章,部分重合度还蛮高,实不能令人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