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对二战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二战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宏大的军事策略,但这本书却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宝库的大门。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是吹毛求疵,比如对那些被藏匿起来的壁画颜料成分的考证,还有对战火中幸存下来的雕塑残片的修复记录,都写得绘声绘色。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艺术品的文化精英们,他们在废墟中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的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史诗。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对美和文明的坚守是多么的有力。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盯着书里的插图看,那些曾经饱经风霜的艺术品,在文字的叙述下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艺术以及人性探索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重塑了。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宏大的政治决策,反而聚焦于那些微小但至关重要的文化抢救行动。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像紧张的间谍小说,描述文物是如何在敌军的眼皮底下被转移和隐藏的;时而又像一篇深沉的散文,探讨艺术品在战争中的象征意义——它们是国家记忆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那些战后归还和追索的章节,那份跨越国界的、对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坚持和谈判,比任何一场战役都要复杂和微妙。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把冰冷的历史资料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知识的充实,又被深深地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失去”与“获得”,更是关于“保护”与“传承”的哲学思考。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文物保护术语,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他巧妙地将复杂的文物鉴定过程,融入到惊心动魄的逃亡路线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文化英雄”形象,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图书馆管理员,也可能是拥有贵族身份的艺术赞助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非凡的勇气对抗着破坏性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战争的创伤不仅仅是人命的损失,更是文明基因的断裂。每一个被炸毁的教堂、每一件失窃的画作,都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的永久缺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抢救的成功,也记录了那些未能幸免的遗憾,让读者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处理不同文化和国家遗产时的那种超脱国界的情怀。它没有将抢救行动简单地描绘成某一方的功绩,而是展现了一个国际性的、跨越意识形态的合作网络。比如,不同阵营的军官,如何因为对古典艺术的共同热爱,而在某些特定时刻达成默契,共同保护一件不属于自己国家的珍贵遗存。这种“对美的共同信仰超越了敌对立场”的主题,在充斥着冲突和分裂的历史叙事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鼓舞人心。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视角:即使在最残酷的环境下,人类文明中闪耀着理性和共情的光芒。这本书的视野是广阔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二战,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在面对存亡危机时所能展现出的最高贵的精神面貌,读完后让人心潮澎湃,对未来多了一份审慎的乐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厚重,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那些高清晰度的历史照片和手绘地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严谨态度,那些来自老兵日记、档案信件的片段,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感。阅读体验极其沉浸,我几乎能闻到旧图书馆里尘封文件的味道,听到防空洞里人们压低声音的交谈。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过度戏剧化的手法,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冷静地陈述事实,然而,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巨大牺牲和坚韧显得更加震撼人心。这本书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博物馆,每一章都是一个展区,引导读者深入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几近湮灭的瑰宝是如何被挽救回来的。
评分还有本欧洲的掠夺,跟这本内容近似。
评分曾经写过这本书的书评,于是想着留一本,没想到实体书字号这么小,也不是精装。
评分阿姆斯特朗女士用轻松明快的笔调叙述了4000多年的人神交流关系史,其中线索繁富、人物鲜明、动荡起伏又暗合规律,为求知者塑造出一幅完整且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这部著作堪称宗教学不可或缺的导航书,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欣赏作者的丰富学识与正确解说,也可以补充及修正自身残缺不全的观念;它像工具书一样使人信赖,又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同时也像哲学书一样激发思维。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两年之久。
评分神的历史(珍藏版)》是一本关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神的书。全书以犹太人从巴比伦时期的异教偶像崇拜逐渐转型到史无前例的一神概念为开端,接着叙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如何在这个革命性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塑造适合他们社会和政治环境需求的一神概念。在铺陈过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理念和架构后,作者开始转向三大宗教后期的发展,从古典哲学到中世纪神秘主义,每章均兼顾三大宗教在同一时期或方向的对比介绍。
评分在共同的目标下,由英、美两国二十七位艺术家、建筑家所组成的“古迹军官”,就扮演起重要角色。从盟军自南意的西西里岛登陆后,这群穿着军服,却压根儿一点也不像军人的古迹军官,就必须跟着先遣部队行动,在部队每一次推进时,他们都得走到最前线。因为,他们必须在大军过境时,保护好周遭的所有珍贵文物,同时告诉指挥官,哪些建筑物的历史悠久,哪些桥梁深具历史意义,不管进攻或驻防,这些文化遗产都必须小心避开,纵使是空中轰炸,面对千年古迹,飞机也必须绕道而行。他们也得在部队驻扎时,拾起一片片被炸碎的砖瓦,或从鱼贩、菜贩手中抢过那批被拿来当作包装纸的古籍书页,有时,他们还得扫掉一桌的杯盘,为的只是抢救被当成临时桌垫的名画。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阿姆斯特朗女士用轻松明快的笔调叙述了4000多年的人神交流关系史,其中线索繁富、人物鲜明、动荡起伏又暗合规律,为求知者塑造出一幅完整且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这部著作堪称宗教学不可或缺的导航书,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欣赏作者的丰富学识与正确解说,也可以补充及修正自身残缺不全的观念;它像工具书一样使人信赖,又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同时也像哲学书一样激发思维。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两年之久。
评分他们的存在,令大部分传统军人不快。袍泽的生命重要,还是古物的保存重要?这成了两派人马最尖锐的冲突点。他们也因此被冠上了“维纳斯修理工”这种讽刺意味极浓的绰号。但慢慢地,古迹军官们发现,阿兵哥不尽然全是大老粗,干部也不是全都蛮不讲理,只要有人解说,指着一幅幅的画作,告诉他们这些画的历史意义,哪怕只讲一点点,都能让人对这些珍品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改变态度,支持古迹军官的作为。
评分作者简介 凯伦· 阿姆斯特朗(KarenArmstrong),曾在修道院修行七年之久,后到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她是英国最具盛名的宗教评论家之一,著作包括《佛陀》《轴心时代》《穿越窄门》《初创世界》《圣战》《默罕默德》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