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收藏与鉴赏

崖柏收藏与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明东 著
图书标签:
  • 崖柏
  • 盆景
  • 古玩
  • 收藏
  • 鉴赏
  • 文玩
  • 园艺
  • 艺术
  • 养生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6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021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年松,千年柏,万年难得一崖柏!

市面上第1本关于文玩崖柏的收藏鉴赏宝典。

救命沉香,养命崖柏。收藏可怡情,盘玩可养生,崖柏,不愧文玩新贵!

雀眼,瘤疤,傻傻分不清楚?生料,老料,好像差不太多?翻开本书,让你不再迷糊!

崖柏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崖柏玩家的精品鉴赏书籍


内容简介

崖柏原是生长于悬崖之上的古柏,在与贫瘠恶劣环境的抗争中,形成了各种扭曲的造型与纹理,待其枯死陈化之后,方能成为文玩珍品。崖柏纹理多变,造型奇特,大件者适合制成根雕根艺作品,小件则适合制成把件、手串,它不仅有黄花梨的质地与纹理,还有类似沉香的医疗养生功效,甚至有救命沉香,养命崖柏的说法,而且由于油性较大,因此极易盘玩出琥珀般的光泽,故而极受圈内人士喜爱。近几年,崖柏由于产量稀少,价格上涨非常显著。本书作者为崖柏圈子里的大咖“黄花菜”,这是他的首本关于文玩崖柏收藏鉴赏的图书。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多年赏玩收藏文玩崖柏的一些心得体会。内容主要包括崖柏及文玩崖柏的鉴定,关于崖柏的各种名词、说法,各种料质的区别,并对时下的文玩崖柏市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还列举了若干雕刻大师的文玩崖柏制品供读者鉴赏,这些崖柏制品造型别致,风格沉稳,意境悠远,令人叹赏。

作者简介

黄明东:林业工程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崖柏爱好者,以林为业,择木而居,愿与天下喜木、爱木、懂木之士为友。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Part 1 什么是崖柏

植物学中的崖柏

医药保健中的崖柏

文玩人士眼中的崖柏

Part 2 关于崖柏的几个关键词

陈化

生料

老料

陈化料

过陈化料

Part 3 火爆的崖柏市场

行情火爆的原因

崖柏的市场现状

崖柏的发展趋势

Part 4 崖柏根艺、根雕、木雕的鉴赏与购买

崖柏根艺、根雕与木雕的区别

崖柏根艺、根雕、木雕的联系

崖柏根艺、根雕的历史价值

崖柏根艺、根雕的收藏投资价值

崖柏根艺、根雕的创作

崖柏根艺、根雕的鉴赏要素

Part 5 崖柏手串的鉴赏与购买

崖柏手串

崖柏素串

素串的纹理类型

不同规格的珠串指标对比

选购素串需要把握的要点

崖柏素串的真假优劣辨别

瘤花珠串选购建议

Part 6 崖柏把件的鉴赏与购买

崖柏把件

崖柏把件的分类

精品把件的基本标准

如何挑选到满意的把件

其他杂项

Part 7 崖柏的收藏、盘玩与保养

崖柏的收藏

崖柏的盘玩

关于保养

Part 8 崖柏精品件鉴赏

崖柏成品件精品欣赏

崖柏雕刻件精品欣赏

崖柏毛料精品欣赏

崖柏珠串精品鉴赏

崖柏把件精品鉴赏

崖柏杂项精品鉴赏

后记


精彩书摘

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隶属于柏科(Cupressaceae )崖柏属(Thuja Linn )。该属有5个物种,分别是北美香柏(T.occidentalis )、北美乔柏(T.plicata )、朝鲜崖柏(T.koraiensis )、日本香柏(T.standishii )和崖柏(Thjuasutchuenensis Franch),其中崖柏为我国特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属植物的发源地在东亚。崖柏属于松杉目,松杉目起源于古生代上石炭纪,第三纪时广泛分布,以后逐渐衰退。特别是经过第四纪冰川以后,许多古老的物种都灭绝了,崖柏凭借其对各种环境条件的强大适应性而幸存下来,成为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之一。

崖柏的形态特征

  崖柏为灌木或乔木,枝条密,开展,生鳞叶的小枝扁,生于小枝中央之叶呈斜方状倒卵形,有隆起的纵脊,有的纵脊有条形凹槽,长1.5~3毫米,宽1.2~1.5毫米,先端钝,尖头内弯,两面均为绿色,无白粉。崖柏的鳞叶二型,在小枝纵轴上排成4列:生于中央的2列叶成对生在小枝的上下,斜方状倒卵形,扁平而紧贴;生于侧面的2列叶船形,尖头内弯,成对折覆于中央之叶的侧边及下部,老枝上的鳞叶常死亡较早。刚死亡的鳞叶呈暗红色,随后逐渐转变为浅褐色,最后脱落。崖柏雄球花近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蕊约8对,交叉对生,药隔宽卵形,先端钝。幼小球果长约5.5毫米,椭圆形,种鳞8片,交叉对生,最外面的种鳞呈倒卵状椭圆形,顶部下方有一鳞状尖头。崖柏花期为四月中旬,当年十月中旬球果成熟。成熟球果为深褐色,椭圆状球形,长5~7毫米。种子扁平,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且周围有窄翅,翅宽约1毫米。

崖柏的生态习性

  崖柏根系发达,能生长于裸露的岩石上,耐贫瘠能力强。该树种喜光,多分布在山地的南坡或西坡,阴坡则较少;植株的结实量阳坡明显多于阴坡;郁闭度小的林分崖柏幼苗数量多于郁闭度大的林分。该植物主要生于石灰岩山地,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或棕褐土,土壤pH为中性偏碱性(6.5~8.0),土壤厚度在8~35厘米之间。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发现,崖柏居群分布地海拔较高(一般在1800米以上),且常处于陡峭的山脊及山脊两侧,自然条件恶劣(所受风力较大,气候寒冷),土壤层薄,营养状况差。扎根于岩缝中的植株在崖柏居群中也较常见。现有的崖柏植株一般呈小乔木或多分枝的大灌木状态,而且一般不形成纯林。

 崖柏生长缓慢,年径生长量约0.2厘米。树干挺直,浅纵裂,树冠塔形,分枝平整。木质坚韧、轻巧、耐腐,果实枝叶散发出较浓烈的香味。

  1892年4月,法国传教士法戈斯(Farges)在我国重庆市城口县海拔1400米的石灰岩山地首次采得崖柏标本,但尚未采集到球果。7年后,此号标本(编号:Farges1158)被作为新种的模式标本,收藏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此后一百余年中国及境外均无人再发现和留有采集记录,为此很多专著都将其定为野外灭绝物种。1984年我国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将崖柏列为濒危种,定为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同时在编写《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的过程中,曾有人多次前往产地调查,均未见其踪迹。因此199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1997年度世界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中,崖柏被列为已经灭绝的三种中国特有植物之一。1999年8月,在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崖柏不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在同一年,重庆市林业局在组织对该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调查过程中,在城口县的大巴山一腹地意外发现了绝迹百余年的崖柏野生居群,并采集到了带球果的标本,该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标本馆内,并先后得到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植物园和美国哈佛大学权威专家的确认。2000年,中国《植物杂志》第3期发布了“崖柏没有灭绝”的公告。2002年3月,“林奈杂志”发表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柏科植物》,指出1900年法戈斯(Farges)对崖柏形态学描述不足。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又重新将崖柏评为世界级的极危物种。

  崖柏为我国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范围和居群数量已非常有限,仅发现于重庆市开县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和城口县的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省保康市五道峡自然保护区,而且居群均较小,有的居群仅有几十株。由于自疏与他疏作用,群体范围和个体数量会不断缩减,加之不断受到人为干扰(如砍伐、放牧、开荒等),以及幼苗幼树的高死亡率,种种因素使其难以通过自然更新恢复种群规模。群体间基因交流的贫乏,势必造成若干年后该种的真正灭绝。虽然已建立以保护崖柏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为干扰的破坏,但崖柏属于长寿命植物,其种群规模的形成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程,因此扩大其现有的种群规模困难很大,所以对其保护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崖柏素串的真假优劣辨别

  目前,在市场中,还没有发现利用其他木种来冒充崖柏的,这与紫檀柳冒充海黄、越黄不同。在这里所说的假货劣货,是指一些不法商人利用生料、老料(未陈化到位的料)来冒充陈化料;利用经过处理材质差的陈化料来冒充材质好的陈化料;利用普通柏树(泛指土坡上生长的侧柏或其他柏属)冒充崖柏的行为。

  通过以下要点识别素串,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若综合运用,也可作出理性的判断,减少被“药”的概率。

底色

  崖柏陈化料手串,色泽较为凝重深沉、内敛,精细抛光后会有镜面效果。生料手串色泽鲜,色偏浅,甚至发白,就算精细抛光也难以出现镜面效果,这点对于网购族尤为重要,因为网购只能从图片上作出判别,所以要看是否为陈化料,只能从底色着手,所以新手买家在网上选购珠串要慎重。

手感

  崖柏陈化料手串,在刚制作好时,盘玩会有点涩手,盘玩约一周后会感觉很顺滑。生料手串黏手,很涩,盘不动,盘玩一段时间后仍会感觉很干,不滑手。

质感

  崖柏陈化料手串的质感比较硬和脆,密度相对较高,两珠相碰,声音清脆。生料手串木质较软,两珠相碰,声音沉闷。

纹理

  崖柏手串的纹理一般情况下都是较细密的,但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珠体上有水波纹,二是珠体上满布闪电纹。而土坡柏树纹理均较为粗大。

重量

  一般情况下,陈化料手串的重量不高(重量标准可参考“关于重量章节的内容”),并且掉重现象轻微,一般不会超过0.3克。而生料所含水分较大,一般偏重,掉重现象严重。

裂纹

  陈化料手串由于木质内部水分含量不大,析出现象不严重,一般不会开裂。生料手串水分大,析出现象严重,开裂的可能性很大。

气味

  陈化料手串气味醇和。生料手串气味冲且刺鼻。


前言/序言

序 一

  崖柏,“侧柏属”,万木之长,亿岁之魂,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从古至今,无论是医家药典还是道家秘笈,对崖柏都有着很多的记载,如今,人们对崖柏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其收藏价值从艺术欣赏到养生保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作者黄明东先生从崖柏的“古、奇、坚、香、美”进行阐述,充分体现崖柏之精髓。古:历千年之沧桑,汲天地之灵气;奇:极显菩萨祥云,万物之形;坚:刚直不阿,不畏风霜,万寿长青;香:积万年之沉香,飘仙之神气,芳香四溢,闻香养生;美:温泽金黄,肌理丰润,姿彩万千。书中图片充分体现了崖柏精华之所在。

  黄明东先生传统文化根基很深厚,近几年通过对崖柏的接触,从文化到境界,领悟到了崖柏“质朴而古拙,清淡间简远,恣意挥洒见超诣”。本人痴迷崖柏,更被黄明东先生之精神所感动。随笔而言,以飨读者,以尽弘扬崖柏之文化的绵薄之力。

  愿读者们开卷自在,快乐无忧。

2015年5月12日

宋金良(源木) 广东省岭南文博院崖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广东省阳江市“国之瑰宝”工艺馆崖柏顾问

大型崖柏摆件作品“飞龙在天”制作者


序 二

  文玩崖柏虽然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却一直深居闺中,即便是近几年逐渐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但在理论的总结和探讨方面仍比较落后,公开发表普及崖柏文化的专著几乎没有。崖柏玩友黄明东先生与我们打交道很久了,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虽然入行比他久,制作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玩友们的喜爱和支持,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时间和柏友好好地对崖柏艺术进行总结和探讨交流,现在黄明东柏友能够将自己对崖柏的盘玩收藏体会整理和发表,也算是弥补了我们的遗憾,真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明东柏友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具有先天的专业优势;作为一名玩家,又具有可贵的研究和钻研精神,他对崖柏的用心和投入令人感动。其实,很多崖柏从业人士,像我们只懂得埋头创作,在崖柏的市场、收藏、发展等方面的确没有进行过多的总结和交流。这样长期以往确实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由于文玩崖柏还处于开发阶段,崖柏及其制品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论。明东柏友在书中的论述,我们基本是认同的,如果其他柏友和玩家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就是希望能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只有这样,崖柏的保护和开发才会更受关注,这个行业才能

更健康地发展。

  崖柏的收藏确实出现了一些乱象,所以很需要像黄明东柏友这样的人士出来呼吁对崖柏的保护和有序利用,并普及崖柏的盘玩和收藏知识。因为只有了解崖柏,才会喜欢崖柏;只有喜欢崖柏,才会关注崖柏和收藏崖柏。相信通过此书,各位读者会对崖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会喜欢上崖柏,所以,我们很乐意,也很诚挚地向大家推荐此书。

2015年5月18日于焦作

张涛 张继明 愚人玩木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文玩崖柏把件制作标志性人物


序 三

  柏者,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

  爱上崖柏,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缘分吧。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几个朋友登门造访,自然是围坐品茶,聊天。都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大家畅所欲言。席间,一朋友伸手端茶时,一股有着极强穿透力的醇厚柏香侵入我的脾肺。我寻香而视,原来是朋友腕上佩戴的手串,精美,温润,光泽不俗不燥。我很吃惊,问朋友此为何物,方知是崖柏。至此,深喜崖柏至今。

  之所以喜爱崖柏,是因其色。崖柏的色不像紫檀那般浓重,也不像酸枝那般鲜艳。本色中又透出深浅的变化,或浅黄,或泛红。加上崖柏特有的油线,这倒有些类似降香黄檀,色彩丰富而不失主色调,无形中透出一种贵气和厚重。

  之所以喜爱崖柏,是因其香。品香自古就是君子修德的一种方式,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此十德崖柏皆占,而且崖柏陈化香料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之所以不被先人认可,是因为崖柏香的取香方法特殊,不能像其他香料那样,采用直接燃烧的方式,它需要用低温(160℃~220℃)熏制,而那时的人们还不具备低温熏香的技术。

  之所以喜爱崖柏,是因其形。所谓的形其实是人们对各种线条的审美要求。从大量的文物发掘中不难发现,很多精美的艺术品形式都在诠释着古老的

中华民族对线条美的理解和创意,譬如书法艺术。根雕这门艺术恰是以优美自然的曲线稍加处理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就根雕的最佳材料崖柏来说,恶劣贫瘠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其崎岖苍劲的身姿,在死亡后的若干年里饱受风吹雨淋,在其根茎上留下了深深的岁月烙印,风姿刚强。而各种流畅的筋纹、菩萨纹路又为其苍劲的身姿增添了几分柔美的韵味。

  所以,我认为崖柏不仅是根艺的上好素材,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崖柏是一个新兴文玩品种,本书作者黄明东先生从植物学到医药学乃至文玩,极其详尽细致地阐述了对崖柏的理解。文中列举的大量数据皆是一次次实验对比的结果,尽可能地给初识者一个量化标准,方便新手了解和掌握从毛料的选择到作品的立意、加工、保养等各方面的要点,非常全面。同时也对崖柏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此举实非易事。

2015年5月20日

杨文政(一仗之外),资深崖柏收藏家 工艺美术师


前 言

  十年前,在广州某家知名特色书店的一角,我随手拾起一本册子,翻开一看,就被里面的图片给吸引住了。天底下竟然有这么一种根艺!它表面纹理沟壑清晰,带着强烈的岁月质感;它肉色赤红,皮白如雪,红多白少,双色偎依蜿蜒盘旋;红色的树干伸展到哪里,白皮就顺着延伸到哪里,其形或上下翻飞左右扑腾,或犹如麻花双色扭成一团紧密纠缠……就这样,我第一次知道了崖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促成了我后来的崖柏收藏。

  十年间,那书店一直在变,先是店主换了,后来是书店变成咖啡店,又后来从咖啡店变成文印店......十年间,一家特色书店悄然消失在广州城的东区。而也就是在这十年间,在广州的西区,知名的花鸟鱼木市场,专营崖柏工艺的店铺却从一家发展到十余

家。尤其是这一两年突然一下子变到二十多家。这些商铺从一开始只摆根艺,到后来也卖雕件工艺品。现在不少店家已经开发出崖柏香道、茶品、精油等延伸产品;从原来前店后厂加工销售,发展到有自己的品牌商标,甚至文化社团等组织。

  崖柏的兴起应该是在南方,在广东有不少知名的收藏大家十几年前就一直在收藏推广,他们建成了工作室、收藏馆,但知道了解的人士也仅限于根艺玩家的圈子,行情数年来不温不火。

  点燃崖柏爆炸点的却是北方。2011年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一件高约3米的崖柏根艺“飞龙在天”,它以多个腰部360度转身、红白双色向上扭曲,无论是其翻腾的躯体还是高昂的头部,都十分生动、形象、传神,一举成为展览会的热点。从普通的参观者到那些来自北京、上海的“土豪”收藏家,无不被崖柏这种本是乔木,但造型却堪比藤本植物的奇观叹为观止,更被它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抗争精神和顽强生命力而感到震撼。当然,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其3.8亿元的标价,直到现在,很多崖柏爱好者一说起“飞龙在天”,首先聊的不是它的造型如何奇特传神,而是其不可思议的价格。但不管是借机炒作还是哗众取宠,最重要的是这件标价3.8亿元的“飞龙在天”让人们开始认识崖柏,接触崖柏,直至喜欢上崖柏。



瓷韵流光: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千年变迁与审美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脉络、技术革新与艺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品类或收藏领域,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陶器出现,直至清代晚期工艺达到巅峰的数千年间,陶瓷艺术如何作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象征,不断演变、融合与升华的全过程。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结构严谨,叙事详实,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复杂性与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陶土的觉醒——史前至夏商周的泥土塑形 本章追溯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从仰韶文化的彩陶,以其鲜活的几何纹样和写实的人面鱼纹,展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与图腾的朴素崇拜;到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所蕴含的宇宙观念;再到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如何以令人惊叹的薄度和光泽,挑战了制陶工艺的极限。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陶器从实用器向礼器过渡的关键社会背景,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对泥料选择和烧成温度的早期探索。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的出现,标志着釉料和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为后世瓷器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部分:青瓷的曙光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话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陶瓷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青瓷的成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温润如玉的釉色被誉为“九秋之辉”。书中详尽描述了青瓷釉料中铁含量的精确控制如何产生丰富多变的色阶,从淡雅的粉青到深沉的梅子青。同时,南北方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也在此阶段显现:南方因越窑的昌盛而偏爱内敛的玉质感,而北方在战乱中,虽然制瓷业发展受阻,却孕育出造型古朴、兼具金石气息的黑陶和白陶工艺,为隋唐的多元发展积蓄力量。 第三部分:盛世的辉煌——隋唐五代的多元化与技术飞跃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自信,极大地推动了陶瓷业的繁荣与创新。本书将唐代陶瓷艺术的成就归纳为三大高峰:一是长沙窑的低温釉彩技术,首次将红、绿、褐等多种彩绘应用于日常用具,开创了中国陶瓷装饰的新纪元;二是北方邢窑的白瓷,以其“类雪似霜”的质地,成为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宫廷用瓷的典范;三是三彩器,尤其唐三彩,以其大胆的设色和繁复的造型,成为盛唐气象的生动写照。本章还详细分析了唐代陶瓷贸易(如海上丝绸之路)对技术传播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宋代美学的极致——五大名窑与文人审美的结合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其审美旨趣从盛唐的雍容华贵转向内敛、含蓄、追求意境。本书将重点剖析著名的“五大名窑”:汝窑的“天青色”是如何在烧制过程中,通过对火候和釉料的微妙控制达成的“窑变”奇迹;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所体现的釉下呈色之玄妙;官窑和哥窑对“酥裂纹”与“金丝铁线”的极致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以玉比德”的审美情趣;定窑的覆烧技术和划花、印花的精湛工艺。本部分还扩展讨论了磁州窑、耀州窑等民窑的创新,它们以朴素的白地黑花装饰,反映了世俗生活的美好图景。 第五部分:变革与融合——元代青花与明清的彩瓷革命 元代的青花瓷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本章深入剖析了青花技术如何依赖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并与当时成熟的制胎、施釉技术结合,创造出具有异域风情和雄浑气魄的画风。进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釉色浓艳,纹饰饱满。随后,明代彩瓷技术迎来了“斗彩”的问世,它将釉下青花勾勒轮廓与釉上低温彩绘相结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技术达到历史顶峰,本节详细阐述了“粉彩”和“珐琅彩”的出现,它们在色彩的层次感、细腻程度和装饰题材的世俗化、写实化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彩瓷艺术的集大成。 第六部分:技术解构与时代语境 本书的收尾部分,不着眼于某一时期的风格,而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对比。内容包括:历代窑炉结构(如馒头窑、龙窑、镇窑)对烧制气氛和成品质量的影响;不同釉料(石灰釉、草木灰釉、铅釉)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不同时代对装饰题材(如龙凤纹、山水花鸟、历史故事)的程式化演变。通过对这些“硬技术”的剖析,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陶瓷艺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技术积累与时代审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条理清晰的参考框架,理解中国陶瓷如何以其温润的釉光和精湛的技艺,在世界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大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过度的商业炒作,要么是缺乏深入的专业性。然而,这本书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展现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严谨态度。我尤其留意了作者引用和参考的那些资料,可以看出其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核实和考证,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阅读下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领域的深刻热爱和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会成为我日后不断翻阅、对照、学习的案头必备之书,是值得长期信赖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脉络清晰得像是精确绘制的地图。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知识点零散杂乱,而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细节辨识,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性。最让我称赞的是,它非常注重实践指导性,每一个章节的末尾似乎都在默默引导读者去验证书中所学,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步骤去观察和分析我接触到的相关物品时,立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条理性和方向感,仿佛手边有了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专家在旁指导。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复杂的知识体系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自信心和探索欲。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文字部分,我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不急不躁地向我们描绘出他对某一领域深厚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去堆砌篇幅,相反,他更侧重于用生动的故事和恰到好处的比喻来阐述复杂的概念,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迅速领悟其中精髓。尤其是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洞察力的敏锐。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作者在讲述时的神态和语气,充满了对所探讨对象的敬畏与热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文字,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它远超了一本纯粹的知识手册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探讨和大众的兴趣普及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也没有流于肤浅的介绍,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嵌入一些关于文化传承和匠人精神的思考,这些思考为冰冷的收藏行为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关怀。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看什么”和“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去收藏”和“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些物品”。这种价值观的引导,让我的收藏观得到了升华,从单纯的物质占有,转向了对历史痕迹和文化脉络的守护,这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配色,还有那细致的纹理处理,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感觉像捧着一块真正的老料,而不是随便印几张纸糊弄事儿的玩意儿。特别是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手感,非常贴合文中所描述的那些沧桑岁月的痕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让人可以沉浸在文字营造的意境里。翻开书页,那种淡淡的木质香气仿佛都能穿透纸张,直达鼻腔,瞬间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匠心与历史感的收藏世界。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雅的基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番。

评分

不错,很满意。

评分

不错,很满意。

评分

好东西很实在写得非常中肯

评分

好(⊙o⊙)(⊙o⊙)(⊙o⊙)(⊙o⊙)

评分

非常快,书也不错

评分

内容有些肤浅,属于新手介绍书,价格小贵。

评分

这就是现在京东上买书的质量,包装就一破塑料袋子,松松散散的就发货了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内容丰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