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史通

国学经典:史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刘知几 著,张固也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史通
  • 经学
  • 传统文化
  • 古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史学
  • 中华文化
  • 经典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0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64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录

叙录
内篇
六家第一
二体第二
载言第三
本纪第四
世家第五
列传第六
表历第七
书志第八
论赞第九
序例第十
题目第十一
断限第十二
编次第十三
称谓第十四
采撰第十五
载文第十六
补注第十七
因习第十八
邑里第十九
言语第二十
浮词第二十一
叙事第二十二
品藻第二十三
直书第二十四
曲笔第二十五
鉴识第二十六
探赜第二十七
模拟第二十八
书事第二十九
人物第三十
核才第三十一
序传第三十二
烦省第三十三
杂述第三十四
辨职第三十五
自叙第三十六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古今正史第二
疑古第三
惑经第四
申左第五
点烦第六
杂说上第七
杂说中第八
杂说下第九
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
五行志杂驳第十一
暗惑第十二
忤时第十三

精彩书摘

  《国学经典:史通》:
  按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
  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
  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夫古者诸侯,皆即位建元,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久。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必从宦天朝,不临方域。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才经数世。虽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而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
  盖班《汉》知其若是,厘革前非。至如萧、曹茅土之封,荆、楚葭莩之属,并一概称传,无复世家。事势当然,非矫枉也。
  自兹已降,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规乎。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不错,读起来不算困难,迫不及待读完后我产生了以下的感想,这本书值得反复去读,真正的精品,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具特色的体例完备的历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不但在著作名称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著作框架的设计和论述方法上都独具特色。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沾溉后人的史学理论问题,本文仅以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刘知几撰著史通,把经学领域的通义体名称移植到史学领域中,创作出了历史学理论文体,开辟了中国专门史学理论研究著作体裁的先河。今本史通由四十九篇论文组成,每一篇都是有关历史学理论的一个分论题。每篇的篇名就是该篇的中心论点共四十九个论点紧紧围绕史学辨其指归,殚其体统的主题展开论述.其中内篇三十六篇从史书体裁体例创作方法史学批评和史家人才要求等方面归纳一系列则成一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全书的主干部分。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对于史籍的源流类别以及史体的发展作了论述,提出了著名的六家二体说。这里所谓六家,是关于史籍的分类而二体则是关于史体的分类。史通以六家二体两篇冠盖全书,说六家二体说在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史通一书,内篇讨论历史编纂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统而观之,既可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编纂学,又可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史学史。所以说,把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和六家二体联系起来,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唐之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性,当然也可看出唐以前中国史料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性. 刘氏叙述历代史官沿革变迁条分缕析简要详明。古今正史按着时间顺序历述古今正史分溯其源。所言正史系指纪传编年二体的史书。正史之名,最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指的是纪传体史书。隋志把史、汉视为纪传史之祖,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例。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改书曰志取消世家整齐为纪表志传四体。而传是这种体裁的主体,班书以下表志或有缺略但一定有纪有传,凡属于这种体例的都叫做纪传体。刘知几把编年史和纪传史统称为正史他论史体结构,当然不局限于纪传史,不过主要是纪传史。刘知几关于纪传史的评论,贯穿史通全书,占有关乎全局的地位,由之可以窥见其史评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当然,刘知几也看到了史之家、体还存在着一个流变问题,外篇十三篇是对这个体系相关问题的补充史官建置阐述史学创作组织源流、古今正史阐述自古讫唐历代国史的发展源流。这两篇一是从制度发展的角度,一是从国史源流的角度对以体裁为评论中心的六家二体的内容进行补充。他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得失利弊,相当充分地肯定了史官修史其中包括史馆修史的卓越贡献。刘知几对史官和史籍的评述,全面系统,源流分明,评价公允多为历代史家和文献学家所本,至今亦然。诚如金先生在所著中国史学史中所说:外篇之首,冠以史官建置、古今正史二篇,古代之史家即为史官,而史籍之精者悉为正史,子玄取古代之史官,及隋唐以往之正史,序而列之以明源流所自

评分

评分

这六个人组成了一支队伍。国学经典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这

评分

发货快,书也不错

评分

大凡一家学术的地位和价值,全恃其在当时学术界上,能不能提出几许有力量的问题,或者与以解答。自然,在一时代学术创始的时候,那时学者的贡献,全在能提出问题而一时代学术到结束的时候,那时学者的责任,金在把旧传的问题与以解答。宋明六百年理学,大体说来,宋代是创始,而明代则是结束。王守仁尤是明代学者里的重镇。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所以评论王学的价值和地位,要看他解答问题的一面。那些问题,是从北宋时早已提出,积叠讨论,遗传下来的。现在要讲王学,先讲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评分

评分

  淳于越是齐人,齐的稷下是儒家文化最为活跃的基地之一,淳于越敢于在秦始皇得到称颂时当众泼一盆冷水,倒也有份狷介之气,显然他是有备而来。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儒家诸生要么甘于潦倒寂寞,要么迫于形势,不得不纷纷改专业去学法律,实在是痛苦难当,要说没怨言,是不可能的事。更关键的是,儒家的主导地位被法家夺了去,其经济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在一个吏治国家里,儒家学子如果不与法家妥协就找不到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淳于越想不提意见都难。

评分

大体扼要地说来,宋代学者所热烈讨论的问题,不外两部一部是属于本体论的,一部是属于修养论的。他们虽说是意见纷歧,不相统一但是到底有他们全体一致的见解。他们有全体一致的见解,所以成其为一时代的学风他们的意见纷歧,不相统一,便在共同的学风下面保存着他们各人的精神和面貌。他们对于本体论共同的见解是万物一体,他们对于修养论共同的见解是变化气质,许多问题便从这上面发生。

评分

经典常读常新,博学慎问,明辩笃行,一以贯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