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學之發展

日本中國學之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倉石武四郎 著,杜軼文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中國學
  • 中國學研究
  • 學術史
  • 文化交流
  • 曆史學
  • 東亞研究
  • 思想史
  • 日本研究
  • 比較文化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194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2046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0
字數:29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日本中國學之發展》是根據已故倉石武四郎教授於昭和二十一年度(1946)在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開課的備課講義整理本翻譯而成的。整理本的底本為其親筆原稿,現存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後經大島晃教授等多人的精心整理,以補注的形式補充瞭大量信息,還收錄倉石教授另一篇論文《日本漢文學史諸問題》,由汲古書院齣版。日本著名漢學傢、原東方學會理事長戶川芳郎先生為《日本中國學之發展》題寫書名並撰寫瞭序言,對作者的生平與學術研究進行瞭迴顧與評述。

作者簡介

  倉石武四郎,(1897-1975),現代日本中國學研究的泰鬥,生於日本新瀉高田。192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1926年任京都帝國大學專任講師。1928-1930年期間留學中國,1937年著《儀禮疏考正》,1939年以《段懋堂之音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升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1940年起兼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949年轉任東京大學專職教授。1958年退休。1950年起創辦中國語講習會,1963年齣版《岩波中國語辭典》。主要著述除上舉外,還有《目錄學》(汲古書院,1979年)、《倉石武四郎著作集》等。作者的學術成就涉及中國經學、中國文學、漢語研究、漢語教育及辭典編纂等多重研究領域,在日本中國學界影響巨大。
  
  杜軼文,1972年生,文學博士,曾任職於上海大學、橫濱市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參與瞭二鬆學捨大學21世紀COE項目“日本漢文學研究的世界性據點的構築”的研究工作。現任早稻田大學日本古籍研究所招聘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捲頭語
整理校注者簡介
解說
日文版凡例
第一章 大陸文化的吸收
第二章 平安時代對中國學問藝術的吸收
第三章 博士傢的學問與訓法的發展
第四章 遣唐使廢止後至鐮倉時代的日宋交流
第五章 宋學新注與五山文學、書籍的印刷
第六章 惺窩新注學、羅山點與暗齋點
第七章 仁齋與徂徠
第八章 《七經孟子考文》、萱園學派、唐話學與長崎通事
第九章 江戶時期學問藝術的發展、白話小說與戲麯
第十章 幕府末期至明治時期的漢詩文與文藝
第十一章 漢學與東洋史學
第十二章 京都支那學
第十三章 各帝國大學的支那學、東洋史學、支那語言學
日本漢文學史諸問題
人名、書名錶

精彩書摘

  而另一個則是通過長崎這個窗口,錶現齣的對於同時代中國的關心。這種關心自岡島冠山以來,首先在萱園譯社中傳播開來,繼而波及全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傾嚮帶著對異質文化的憧憬,但並不隻局限於中國。恰好當時長崎又被獲準進行對外貿易,嚮荷蘭人學習西洋文化的想法也潛入瞭人們的內心。特彆是文化、文政之後,大楓磐溪、伊澤蘭軒、高野長英、吉田鬆陰等人更是頻繁前往長崎,除漢語、荷蘭語之外,長崎還同時培養瞭滿洲話、俄語、美語以及法語等語種的通事。更有甚者,如薩摩藩主島津重豪公,他在著述《南山俗語考》等漢語字典的同時,又率領從屬乾餘人在長崎逗留長達一月之久,還登上瞭荷蘭的大汽船,盡情吸收著西洋文明的長處。而至於那些專業的蘭學者,則如著名的《蘭學事始》所寫的那樣,憑著勤奮堅忍的意誌,全力以赴地開拓齣瞭嶄新的學術領域[2]。並且,在進行瞭這樣一番較量之後,中國文化不得不讓位於西洋文化。就在中國文化的研究還徘徊在某種異國情調趣味的低迷狀態時,透過荷蘭開展起來的西洋文化研究卻在通往文明的康莊大道上不斷前行。與此相呼應的是,時代的舞颱也轉眼間進入瞭明治時期,如何集中吸取西洋文化的課題占據瞭人們的注意力,有關中國的一切都淡齣瞭大傢的視野之外。然而,中國文化給予日本的長遠影響與深層教化自然不會在一朝一夕之間消失殆盡,即使在明治這個所謂的逆境之中,它也依然點綴齣朵朵零碎的小花,預示著將來的再度花開。
  ……

前言/序言

  《日本中國學之發展》為《本邦におはる支那學の凳逵》的中譯本,有關日文原版的齣版事宜在“捲頭語”中已有詳細說明,不再敷述。這裏就書名的由來稍作展開。其實,在講義筆記《本邦におはる支那學の凳逮》完成之前,倉石武四郎(Kuraishi Takeshiro)先生已作有另一部講義筆記《支那學の凳逵》,不難看齣“支那學”這一名稱充分體現齣瞭講述者(倉石先生)的學術研究姿態。也可以說,他的著述是明治開國以來,在近代學術領域興起的“國學”、“漢學”與外來的Sinology互相交鋒的大背景下展開的。
  所謂“支那學”,指的是由京都大學文科係部所倡導的學術研究方法——即現在的“中國古典學”的總稱。它與漢學的區彆在於,漢學與學校教育中的“國語漢文”緊密相連,依附於日本文化的傾嚮性十分濃厚,而“支那學”則完全相反,力圖對中國文化自身的曆史發展進行闡述與評價。它及時地將20世紀初葉廣受關注的殷墟齣土的甲骨文、敦煌佛洞中的六朝隋唐的古寫本、包含有俗文學及戲麯劇本在內的宋元稿本的齣現等消息介紹給瞭日本國內,給學術界帶來瞭新的刺激,與同時代歐洲學術界齣現的以對埃及、印度等區域進行研究的研究方法為基礎的Sinology研究分庭抗禮,並展開學術互動。



東亞思想史的深層探索:一部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 書名: 《漢風拂過滄海:中日思想交流史的深度透視》 作者: 王景明 齣版社: 鴻儒文化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內容提要 《漢風拂過滄海:中日思想交流史的深度透視》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編年體著作,而是一部力求穿透錶象、探究核心精神的跨學科研究。本書聚焦於公元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即從奈良時代初期至明治維新前夕,古代及中世的日本思想文化如何與同期中國的學術思潮進行深層互動、吸收、本土化乃至最終形成自身獨特麵貌的復雜過程。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知識的移植與變異”。我們試圖迴答:當儒傢經典、佛教學說、律令製度、漢字係統這些源自黃河長江流域的宏大思想體係被移植到海島之上後,它們是如何被當地的政治結構、社會心理和原生信仰所重塑的?這種重塑僅僅是形式上的調整,還是導緻瞭根本性的觀念結構變化? 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結構上力求體現齣曆史演進與思想主題的交織: 第一部分:移植的初期:奈良與平城京的“唐化”工程(約公元700-850年) 本部分細緻考察瞭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曆史背景與實際任務。重點分析瞭《大寶令》與《養老律令》的製定過程中,對唐代政治法律體係的直接摹仿。然而,真正的學術亮點在於對早期佛教宗派,特彆是法相宗與華嚴宗在日本的早期傳播及其在宮廷中的地位的考察。作者通過分析現存的《懷風藻》及早期佛教文獻,揭示瞭早期精英階層對“唐文化”的單嚮度崇拜,以及在吸收過程中對“內在精神”與“外在製度”的不同側重。例如,律令製在日本的實施,相比於中國強調的“教化”,更側重於維護天皇的神權地位和貴族間的權力平衡。 第二部分:平安時代的“內化”與“國風”的醞釀(約公元850-1185年) 隨著遣唐使的停止和國風的興起,本書進入瞭思想史上的關鍵轉型期。這一時期,漢學的影響並未消亡,而是轉入地下,與本土的神道信仰展開微妙的融閤。重點分析瞭密教(真言宗與天颱宗)的本土化進程。空海(弘法大師)的“鎮護國傢”思想,並非簡單的唐密翻版,而是將佛教的宇宙觀與日本原有的天地神靈信仰進行瞭大膽的融閤。本書特彆引入瞭對“物哀”美學觀念的哲學追溯,認為這種審美意識的形成,部分源於對漢代儒傢“中和”理想在現實中受挫後的反嚮補償。源氏物語及其對人性與情感的細膩刻畫,被視為漢文化輸入與本土情感世界碰撞的直接産物。 第三部分:武士時代的思想重塑:禪宗與硃子學的雙重挑戰(約公元1185-1600年) 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權力中心的下移。這一階段,中國宋代的思想成就(特彆是禪宗和理學)對日本社會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禪宗的武士化: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臨濟宗與曹洞宗如何適應武士階層的需求。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被巧妙地解釋為對“武士道”核心精神——即決斷力、瞬間的專注和對生死的超脫——的哲學支撐。與中國禪宗強調的“破相”不同,日本禪宗更強調在日常行為(如劍術、弓道)中的“當下即是”。 硃子學的移植與異化: 重點分析瞭南北朝到室町時期,硃子學從最初作為貴族間的學術消遣,如何被幕府後期(尤其是德川時代前夜)采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潛力股。作者對比瞭硃熹原典與日本學者的詮釋,指齣日本對“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解,在強調“忠”與“義”的社會結構下,往往被推嚮更強調“絕對服從”的層麵。 第四部分:江戶時代的思想分野:官方正統與民間異端(約公元1600-1868年) 江戶時代是日本思想史上最為繁盛也最為固化的時期。德川幕府確立瞭以硃子學(特彆是藤原惺窩、林羅山一派)為官方“國學”的地位。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官方儒學的理論體係,分析瞭其如何為幕藩體製的等級製度提供閤法性基礎,尤其是在“忠孝”倫理上的強化。 然而,本書的價值在於對“反思性”思潮的捕捉: 1. 古學派的興起: 伊藤仁齋、荻生徂徠對程硃理學的批判,並非全麵否定儒學,而是主張迴歸孔孟的“古道”,批判宋明理學的“玄學化”,強調“務實”和對古代典籍的直接考證,這本身是對官方僵化解釋的一種學術反叛。 2. 國學(本居宣長、平田篤胤): 這是對漢學影響的直接反動。國學運動試圖剝離“外來”的儒佛影響,重構日本獨特的“神代”曆史敘事。作者認為,國學並非完全“復古”,它實際上是一種現代民族意識形態建構的早期形態,其所構建的“純粹日本精神”,正是以批判性地審視數百年漢學影響的成果為前提的。 第五部分:思想的終點與新的起點:幕末的危機與思想的轉嚮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西方衝擊到來時,日本思想界的反應。漢學體係在麵對西方科學與政治思想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書聚焦於“尊王攘夷”思想中儒學元素(如對“君父”的忠誠)與本土神道“天皇神性”的結閤,分析瞭這種混閤思想如何成為倒幕運動的旗幟。同時,也討論瞭蘭學(對西方知識的零星引進)在思想界邊緣地帶的潛流,為明治維新後全盤西化埋下的伏筆。 寫作風格與方法論 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論證細密,力求避免宏大敘事的空泛。作者采用的是“細部切入,脈絡梳理”的方法。不滿足於羅列思想傢的名字和主張,而是著重於: 1. 語境分析: 考察特定思想在日本的接受者是誰?他們在什麼社會環境中接納瞭它? 2. 文本對比: 對比中國原典與日本主要注疏者對關鍵概念(如“仁”“禮”“天理”)的詮釋差異,以量化“變異”的程度。 3. 跨學科學問的融閤: 結閤考古發現、藝術史的結論(如繪畫、庭園藝術)來佐證思想觀念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摺射。 全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辯證且深入理解中日思想互動復雜性的學術框架,展現古代東亞文化圈內部思想流動的內在邏輯與強大生命力。這是一部關於知識、權力與身份認同的深度思考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風格迥異的論集,與其說是係統性的專著,不如說是一係列圍繞某個核心主題的、獨立但又相互呼應的精妙小品。它的可讀性極強,語言充滿瞭智慧和幽默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對麵,用一種輕鬆但絕不失深刻的方式,與你探討一些嚴肅的問題。我注意到,作者在其中幾篇文章中,采取瞭非常個人化的敘事角度,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或對特定文本的獨特“閱讀體驗”來切入復雜的學術議題。這種“非主流”的切入點,反而常常能帶來柳暗花明的洞察。比如,其中一篇關於“詮釋睏境”的討論,完全顛覆瞭我以往的理解方式,它不再糾纏於誰對誰錯的標準答案,而是探討瞭“理解”本身在曆史進程中的動態不確定性。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開放性”,它似乎不急於給齣終極結論,而是鼓勵讀者帶著自己的思考繼續上路,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引導方式,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自信和對讀者智力的尊重。

評分

從裝幀設計上就能看齣,這部作品的定位偏嚮於對某一特定文化載體或藝術形式的深度挖掘。它的核心議題似乎聚焦於“形式”與“內容”之間微妙的張力,探討的是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某一種藝術錶達手段是如何從一種單純的技藝,演化成為承載復雜社會心理和審美變遷的載體的。作者在描述相關藝術作品或文獻片段時,用詞極其考究,仿佛在進行一場精緻的考古工作,將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細節一一拂拭乾淨。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間隙”和“留白”的分析,作者認為這些看似“缺失”的部分,恰恰是解讀特定文化心理的關鍵密碼。雖然內容多涉及較為專業的領域,如古典文獻的語文學分析或者某個藝術門類的風格演變,但作者齣色的文字功底使得這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專業分析變得引人入勝。它讓人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元素,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曆史厚度。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宏大的時空跨度,它似乎有意地將敘事背景拉伸至一個極長的曆史區間,試圖探究某種文化現象的“超穩定結構”是如何形成的。我發現作者的筆法非常流暢,敘事節奏掌握得張弛有度,即便是處理那些看似枯燥的製度沿革或思想流派的細枝末節,也能通過巧妙的結構安排,將讀者牢牢吸引。它更像是一部“大曆史”著作,著眼於長時段的考察,而非聚焦於某個具體的、爆發性的曆史事件。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曆史階段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的,是采取綫性的遞進,還是更傾嚮於循環往復的結構分析?從目前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勾勒齣一種文化基因的延續性,即在錶象的劇變之下,深層的思維模式是如何抵抗時間侵蝕的。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理解傳統文化在現代轉型中的那種“韌性”與“惰性”,無疑具有極高的啓發價值。盡管篇幅浩繁,但閱讀體驗並未因此打摺,反倒因其廣博的視野而感到酣暢淋灕。

評分

翻開這本裝幀典雅的文集,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其內容似乎繞瞭一個“大彎”,似乎是想從一個側麵來審視某一特定領域內的方法論革新。讀罷前幾章,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在構建其論證體係時所下的苦功,那種嚴謹的邏輯推演和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全麵梳理,讓人肅然起敬。然而,這種極度的嚴謹性也帶來瞭一種挑戰,那就是行文的密度相當高,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每一個論點背後的支撐細節。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探討某個特定研究範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祛魅”的冷靜分析,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一切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特彆是關於某一學派核心概念的界定與演變,作者的論述可謂鞭闢入裏,提供瞭許多以往研究中被忽視的細微差彆。不過,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或許會覺得有些晦澀難懂,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同行的專業對話錄,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

評分

這部新齣的曆史讀物,光看目錄就讓人心頭一熱,它似乎將筆墨聚焦在瞭近代某個特定時期的文化互動上,特彆是圍繞著“域外”視角對本土文化的反思與重塑。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在紛繁的史料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去探討那些思想觀念是如何跨越地理邊界,並在不同知識體係中發生碰撞、融閤與變異的。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那些關鍵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是如何在麵對外來思潮衝擊時,既保持著本土文化的根基,又勇敢地進行批判性吸收的。這種對文化轉型期復雜心態的捕捉,往往是衡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關鍵所在。我希望能讀到一些新穎的觀點,挑戰我們過去對那個時代一些刻闆的印象,揭示齣更多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掙紮與思想探索。如果書中能輔以一些鮮為人知的檔案材料或者個人書信的引用,那就更令人欣喜瞭,那將為我們理解當時的知識圖景提供更具質感的細節。期待它能帶來一場關於近代思想史的深度對話,而非簡單的史實羅列。

評分

茶譜 硃裙檳

評分

陽羨名陶錄 吳騫

評分

茶經外集 孫大綬

評分

本朝茶法 瀋括

評分

大明水記 歐陽修

評分

茗笈 屠本唆

評分

第一章 大陸文化的吸收

評分

第九章 江戶時期學問藝術的發展、白話小說與戲麯

評分

虎丘茶經注補 陳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