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
评分那么,既然出家讲求的是心,为何我们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这是为了在某个修道过程,免除情爱欲的拖累,专心进修;同时也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现正式的名份角色来住持传续。出家修持净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萨、三昧耶等显密戒律,而其终极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们现在讲的《普贤行愿品》正可以作为它的具体表征,行得普贤行便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境界,心中没有一个垢秽的念头,并且一切心行&"无破、无穿漏&"。譬如烦恼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遗憾。孔子的门生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是子夏论为人处事的方便谈法,还是有渗漏之处。&"大德不逾闲&",根本性的伦理道德不要越轨超过范围,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谅一点没关系,一般人道中的标准也只能如此。其实要做到&"大德不逾闲&"也颇不容易。而&"无垢、无破、无穿漏&"的漏尽通境界,在生命修养的层次而言,乃是臻于没有一点空隙,极严密庄严的地步,一点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
评分 评分 评分本文分数 1
评分谈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种子,是不会掉失的,就像你们起初学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来,最后总是会发心出家精进修行的。这就是阿赖耶藏识中,有这学佛的宿命种子存在,没有这种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干的,不可能走上这条成佛之路。那么学佛又为何要在六趣中轮转呢?因为在六道中轮转、精进,能够面对种种苦难,磨炼菩萨百忍不隳的心态,长养解脱烦恼的智慧,或就重重济世利生的殊胜功德,转得愈深,堕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这种堕落是菩萨的堕落,乃秉承普贤大行的慈悲愿力而来,与一般主夫贪求五欲,作业造罪的堕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谓&"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在无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学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晓得出家修持净戒。出家小一定当和尚,和尚只对人道的出家而说,一切趣中都有发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学家中,有条狗生了一场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后,便不再吃荤,这也是一种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离畜牲道之苦的初步发心。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
评分怀师的书我买了好几次了,买了送人,自己留着,精典,不啰嗦。
评分评分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