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生心理健康》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織編寫,以給全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具有普遍示範作用的精品教材資源。
《大學生心理健康》內容嚴格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共分十二章,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大學生心理谘詢,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培養,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大學生生涯規劃及其能力發展,大學生學習心理,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大學生壓力管理,生命關懷與心理危機應對。全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方麵進行瞭係統總結和論述,有理論、有實踐、有案例,體現時代性,富有實用性,具有操作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使用;也可供廣大心理健康工作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
第一節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第二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第三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第四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與促進
第二章 大學生心理谘詢
第一節 心理谘詢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第二節 大學生心理谘詢的理論與方法
第三節 大學生心理谘詢的特點與設置
第三章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第一節 心理障礙的概念及其産生的原因
第二節 常見心理障礙的種類與錶現
第三節 心理障礙的應對措施
第四章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培養
第一節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及其發展特點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
第三節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偏差及調整
第五章 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 人格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第三節 大學生人格發展缺陷及調整
第六章 大學生生涯規劃及其能力發展
第一節 生涯規劃與發展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生涯規劃中的問題及其心理社會機製
第三節 生涯規劃能力的提升
第四節 生涯規劃的具體實踐
第七章 大學生學習心理
第一節 學習與大學生學習
第二節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三節 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調適
第八章 大學生情緒管理
第一節 情緒的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的情緒特點和常見的情緒睏擾
第三節 大學生情緒管理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第九章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第一節 人際交往的理論
第二節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和睏擾
第三節 學會交往
第十章 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
第一節 性心理的發展與大學生性心理的特點
第二節 大學生性心理問題及調適
第三節 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第四節 大學生戀愛心理發展的規律特點與常見問題
第十一章 大學生壓力管理
第一節 大學生壓力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壓力和挫摺的産生
第三節 壓力管理策略
第十二章 生命關懷與心理危機應對
第一節 解讀生命密碼
第二節 追尋生命意義
第三節 大學生心理危機及應對
後記
精彩書摘
3.社會生活實踐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根源
人的心理基礎是社會實踐,沒有社會實踐,人的心理就不會發展,甚至不能産生。很多例子證明人在兒童期如果沒有機會與文明的社會生活相接觸,大腦得不到適當的刺激,其心理發展就會陷於停滯。“狼孩”卡瑪拉就是典型的例子。可見,社會生活實踐在産生人的心理方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心理活動的特點
人的心理活動既具有自然的屬性又具有社會的屬性,自然性是其基本屬性,社會性是其本質屬性。說其自然性,是因為思維、意識是人腦的産物,而人本身又是自然界的産物,因此,人腦的産物歸根結底亦即自然界的産物。但人總是在一定社會中生活的,人的心理活動必然被打上社會的印記。在人腦的形成過程中,除瞭自然進化的作用外,一個最根本的因素是勞動,是社會交往、社會實踐。因此,人腦也是社會的産物,人腦本身的社會性決定瞭人的心理活動具有社會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四)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發展是指個體隨年齡的增長,在相應環境的作用下,整個反應活動不斷得到改造,日趨完善、復雜化的過程,是一種體現在個體內部的連續而又穩定的變化。人的心理發展通常呈現齣以下規律:
1.連續性與階段性
心理發展既體現齣量的積纍,又錶現齣質的飛躍,從而錶現齣階段性。階段性是指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在不斷地産生量變的基礎上齣現質變,而使得某個年齡階段具有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點。連續性是指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雖然是有區彆的,但也是不間斷的,錶現齣心理發展的繼承性。在某一年齡階段之初,會保存著大量的前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階段之末,也會産生較多的下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
2.方嚮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況下,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嚮性和先後順序,既不能逾越,也不會逆嚮發展。如個體動作的發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軀體中心嚮外圍、從粗動作到細動作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可概括為動作發展的頭尾律、近遠律和大小律,體現在每個兒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個體從齣生到成熟體現齣多元化的模式,錶現在:不同係統在發展速度、起始時間、達到的成熟水平等方麵不同,同一機能係統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速率。個體在某一特殊的成熟時期,受適宜的環境影響,最容易習得某種行為,發展特彆迅速,而如果錯過該時期,這方麵的發展就會變得較為睏難,這個特殊時期便稱為關鍵期。從總體發展來看,幼兒期齣現第一個加速發展期,然後是兒童期的平穩發展,到瞭青春期又齣現第二個加速期,然後又是平穩地發展,到瞭老年期開始下降。
4.個體差異性
盡管每個人的發展都要經曆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發展的個體差異仍然是明顯的,發展優勢(方嚮)、發展的速度、高度(達到的水平)往往是韆差萬彆的。例如,有的人觀察能力強,有的人記性好;有的人愛動,有的人喜靜;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則大器晚成。
二、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大學生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是如何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由於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諸方麵特點後麵都有詳細的闡述,這裏隻是簡單地概括一下。
(一)認知發展特點
認知是一種認識過程,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為瞭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産生的心理現象。總體來說,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已經達到瞭較高的程度,也逐漸形成瞭自己的認知風格。他們不僅感知能力趨嚮完善,具有在抽象水平上精確地掌握理解各種事物及其關係的能力,而且在想象、獨立思考等方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但也受青春期“自我中心”的影響,在看問題時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中,批判性有餘而客觀性不足,有時顯得不夠成熟。
(二)情緒發展特點
在生活中,情緒是人的心理狀態的晴雨錶,它反映著每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美國心理學傢霍爾(G.S.Hall)把青年時期的情緒特徵概括為“狂風暴雨”。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緒特徵,往往情感豐富、情緒體驗強烈,兩極化明顯,容易激動甚至會盲目地狂熱,也容易灰心喪氣,情緒來得快,平息也快。總的來說,大學生的情緒特徵正處於由波動性嚮穩定性逐步過渡的階段。
(三)意誌發展特點
……
《心之所嚮,行之所往——探索內心花園的悄然綻放》 在人生旅途的青蔥歲月裏,大學,無疑是許多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獨立探索自我、構建世界的起點。這是一個充滿機遇、挑戰,也伴隨著迷茫與睏惑的階段。我們離開瞭熟悉的環境,踏入瞭更為廣闊的社會熔爐,在這裏,知識的海洋等待著我們去汲取,人生的意義需要我們去追尋。然而,在這段激蕩人心的旅程中,除瞭學業上的求索,還有一條同樣至關重要的道路,那就是對內心世界的深入瞭解與悉心經營。 《心之所嚮,行之所往——探索內心花園的悄然綻放》並非一本關於青春期煩惱的泛泛之談,它更像是一份真誠的邀請,邀請每一位身處大學時代的年輕人,停下奔忙的腳步,靜下心來,好好地審視和關照自己那片獨一無二的內心花園。這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因為關於“自我”的答案,永遠藏在每個人最深邃的角落。這本書,是一本陪你一同踏上探索之旅的夥伴,它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論,一種觀察視角,以及一些值得深思的切入點,幫助你撥開迷霧,看見自己內心的真實模樣,並學會如何在這片花園裏播下希望的種子,用心澆灌,靜待花開。 第一章:初識“我”——繪製你的情緒地圖 大學生活宛如一場五彩斑斕的萬花筒,其中最先映入眼簾的,往往是我們內心湧動的情緒。喜悅、興奮、期待,是初入校園的雀躍;焦慮、不安、失落,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悄然襲來。本章將帶領你走進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復雜而真實的情感。《心之所嚮,行之所往》不迴避任何一種情緒,無論是被視為“積極”的陽光,還是被認為“消極”的陰影,它們都是我們生命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將從繪製“情緒地圖”開始。這並非讓你去刻意控製或壓抑某些情緒,而是去學習識彆、理解和接納它們。你將學會區分“情緒”與“事件”之間的界限,理解情緒是如何被我們的思維模式、過往經曆以及當下環境所影響的。書中將提供一係列引導式的問題和練習,例如:當你感到壓力山大時,具體是怎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最常在你什麼樣的情境下齣現?它背後可能隱藏著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擔憂?通過這些細緻的探究,你將逐漸掌握識彆自己情緒的“雷達”,並能更準確地為自己的內心狀態“定位”。 更進一步,我們還會探討不同情緒的“語言”。憤怒,它可能是在告訴你你的界限被侵犯;悲傷,或許是在提醒你失去的重要性;恐懼,可能是在預警潛在的危險。理解這些“情緒語言”,能讓我們從被動地承受情緒,轉變為主動地與情緒對話,從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應對。本書不會提供“速效救心丸”,因為情緒的調整需要時間和耐心。它所強調的是,擁抱真實的自己,包括那些復雜甚至有些“不受歡迎”的情緒,是通往內心平和的第一步。 第二章:築造“心牆”還是“心橋”?——認識你的思維模式與信念係統 我們頭腦中那些不自覺地浮現齣來的想法,以及深藏於心的關於世界、關於自己、關於他人的信念,構成瞭我們看待現實世界的“濾鏡”。這些濾鏡,可能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片荊棘,也可能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片坦途。在本章,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影響深遠的“思維模式”和“信念係統”。 “我做不到”、“彆人肯定會怎麼想”、“這件事情太難瞭”……這些你可能經常在腦海中聽到的聲音,它們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自我們長期的生活經驗、傢庭教育、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的塑造。本書將引導你識彆那些可能阻礙你前進的“消極”思維模式,例如災難化思維(總是預設最壞的結果)、過度概括(以偏概全)、貼標簽(給自己或他人下定論)等等。 理解這些思維模式的形成機製,並非為瞭讓你感到自責,而是為瞭讓你認識到,它們隻是“想法”,並非“事實”。就像你戴上一副有色眼鏡,看到的世界也會染上相應的色彩。我們學習如何“摘下”那些限製性的眼鏡,換上一副更客觀、更積極的視野。這涉及到學習如何質疑自己的自動化思維,用證據來反駁那些不閤理的想法,並嘗試用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解讀和迴應。 同時,我們還將關注“信念係統”的力量。我們的信念,往往比思維模式更加根深蒂固,它們是我們行為的驅動力,是我們做齣選擇的依據。例如,“我必須時刻保持完美纔能得到認可”的信念,可能會讓你在學習或社交中承受巨大的壓力。“我天生就不擅長與人打交道”的信念,則可能讓你錯失許多建立連接的機會。本書將鼓勵你審視那些你習以為常的信念,思考它們是否真正服務於你,是否是客觀真實的。當你開始質疑並挑戰那些不再有益的信念,並有意識地去構建更積極、更具支持性的信念時,你會發現,你的內心花園將煥發齣新的生機。 第三章:鏈接“我”與“世界”——構建健康的人際關係與溝通之道 大學是集體生活的熔爐,也是我們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深度連接的重要場所。從室友的日常相處,到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再到社團活動的協作,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互動。然而,人際關係的復雜性,往往是許多人感到頭疼的難題。本章,我們將聚焦於如何在此過程中,建立起真正健康、有益的關係,並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本書將不會提供“交際秘籍”式的解決方案,而是強調“真誠”與“理解”的基石。我們將探討如何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立場,如何清晰而尊重地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包括學習“積極傾聽”,即不僅僅是聽到對方的話語,更是去理解話語背後的情感和意圖。我們還會學習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原則,例如描述事實、錶達感受、提齣需求、提齣請求,從而在衝突或分歧中,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爭論。 許多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睏擾,源於我們不清楚自己的界限,或者害怕拒絕。本書將引導你思考“界限”的重要性。你的時間和精力是寶貴的,學會設定閤理的界限,並堅定而溫和地錶達它們,是保護自己、避免被消耗的關鍵。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如何識彆並遠離那些可能對我們産生負麵影響的關係,以及如何在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中,滋養那些真正滋養我們的友誼。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給予”與“接受”的平衡。在人際關係中,一味地付齣而不被看見,或是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感恩,都可能導緻關係的失衡。本書將鼓勵你找到一種健康互惠的互動模式,在給予支持和關懷的同時,也懂得接納他人的善意,並肯定自己的價值。通過在人際交往中的每一次實踐,你將如同在花園裏精心培育花朵,讓彼此的關係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 第四章:喚醒“潛能”與“熱愛”——探索你的內在動力與價值實現 大學是探索自我潛能、發掘內心熱愛的絕佳時機。許多人在選擇專業、規劃未來時,常常會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長什麼,對什麼充滿熱情。《心之所嚮,行之所往》將邀請你踏上一次深入的自我發掘之旅,去喚醒那些沉睡的潛能,並找到讓你心之所嚮的生活方嚮。 本章並非提供職業規劃的模闆,而是著重於內在動力和價值實現。我們將引導你通過一係列的思考和實踐,去瞭解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這可能包括迴顧過往的成功經驗,思考在哪些事情上你曾感到投入和愉悅,以及你願意為之付齣時間和努力的領域。例如,你可以嘗試記錄下讓你感到“心流”(全情投入,忘記時間)的時刻,分析是什麼樣的活動能夠觸發這種狀態。 我們還會探討“價值”的重要性。你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你希望在生活中實現什麼樣的意義?當你的行為與你的核心價值觀一緻時,你會感受到更強的內在驅動力和滿足感。本書將提供一些工具和視角,幫助你梳理自己的價值觀,並思考如何在大學生活中,以及未來的道路上,將這些價值觀付諸實踐。 發現熱愛,並非意味著要立刻將愛好變成職業,而是找到那些能夠讓你感到生命蓬勃、充滿活力的領域,並嘗試將其融入你的生活。也許是對某個學科的鑽研,也許是對某個公益事業的熱情,也許是對某種藝術形式的追求。重要的是,你開始主動地去接觸、去體驗,去允許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犯錯和學習。本書強調的是,每一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發掘,去播種,並耐心地去耕耘。 第五章:守護“心靈淨土”——應對壓力與保持內在平衡 大學生活,注定是充滿挑戰的。學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起伏、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都可能成為壓垮我們心理的稻草。本章,我們將共同學習如何有效地應對壓力,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心靈防護機製”,從而在波濤洶湧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本書不會提供“逃避壓力”的方法,而是強調“與壓力共處”的智慧。我們將探討壓力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以及如何識彆自己獨特的壓力源和應對模式。然後,我們將介紹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例如:正念呼吸、身體放鬆練習、時間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通過運動、藝術、音樂等方式來緩解身心緊張。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關注“自我關懷”的實踐。在快節奏的大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忽略對自己最基本的照顧。本書將鼓勵你將自我關懷視為一種重要的“投資”,而不是一種“奢侈”。這意味著,你需要為自己安排休息的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選擇健康的飲食,並允許自己有時間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放鬆和快樂的事情。 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支持係統”也至關重要。這包括與傢人、朋友建立緊密的聯係,找到能夠傾訴的對象,並學會適時地尋求專業的幫助。本書將強調,尋求幫助並非軟弱的錶現,而是成熟和負責任的選擇。 最終,這本書希望傳遞的,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它不是要求你時刻都保持昂揚嚮上,而是鼓勵你在麵對挑戰時,能夠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應對,在經曆低榖時,能夠有力量去調整和恢復。就像一位悉心的園丁,你會學習如何修剪枝葉,如何施肥,如何在四季更迭中,依然守護著自己那片生機勃勃的內心花園,讓它在任何時候,都能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光彩。 《心之所嚮,行之所往——探索內心花園的悄然綻放》期待與你同行,在這段青春的旅程中,一同描繪屬於你自己的,最精彩的內心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