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用心對話發現植物與人共生的互利之道,用心領悟感受植物與人共通的喜怒哀樂。
內容簡介
探查事物是瞭解自然、環境、生命種種真相的過程,而《與植物有個約會》便是探尋植物生命曆程的過程,在與植物的約會中領會自然本源,解讀生命這道命題,其本質是解讀人生,也是看清我們自己。
植物的樸素形態,激起我們內心的溫柔、浪漫和詩意,與植物約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尋找生命之“道”的過程,在與植物的約會中領會自然之美,其實也是在瞭解我們自己。
生命這道命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讀,花開幾度,歲月幾何,解讀植物的生命曆程,本身就是解讀人生。
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決定一切事物的發展高度,“與植物約會”,就是看清自然萬物的生長規律,欣賞植物的生命哲學,便能參透幸福的秘訣。
植物教會我們樂觀地看待世界,豁達地麵對人生,在植物的世界裏,領略到達觀的精神追求與思想境界,體悟修身養性的人生態度。
作者簡介
駱迴,廣東龍川人,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風險投資研究權威,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崔毅和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品牌研究所所長,廣東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段淳林。
他是強烈的生活敘述者;
他是嚴謹的工作思考者;
他是勤奮的實踐哲學探索者;
他是財富三角形學說創始人;
他創業經營公司二十多年,浸沉於紛繁工作,領悟管理中的本質規律;
他閱讀生命點滴,體驗多彩生活,體察生命本源,勤於思考,樂於分享。
著作:
自然類《與植物有個約會—對話:植物與人》;
文化類《與房子有個約會—對話:房子與人》;
營銷類《與上帝有個約會—感覺營銷》;
管理類《與伯樂有個約會—會跟和慧根》;
人文類《與溫哥華有個約會—移民、留學見聞》;
哲學類《與三角形有個約會—財富哲學探源》。
內頁插圖
目錄
賞花篇
火鶴花
虎刺梅
梔子
硃槿
桂花
勒杜鵑
茉莉花
蘭花
茶花
米蘭
水仙
百閤
美人蕉
睡蓮
夜來香
鳳梨花
鶴望蘭
琴葉珊瑚
龍船花
荷花
嚮日葵
鳳仙花
黃蟬
雞冠花
長春花
黃蝦花
韆日紅
巴西野牡丹
玫瑰
木槿
牽牛花
硃蕉
杜鵑
蒲公英
觀葉篇
鳥巢蕨
腎蕨
綠蘿
狐尾椰子
棕竹
美麗針葵
蒲葵
孔雀竹芋
金錢樹
虎尾蘭
變葉木
龜背竹
鴨腳木
一品紅
爬山虎
楓樹
龍血樹
花葉良薑
水竹
大葉傘
蘇鐵
品果篇
石榴
金桔
荔枝
火棘
木瓜
番石榴
檸檬
楊桃
龍眼
芒果
柚子
黃皮
人心果
觀樹篇
白蘭花
陰香
鳳凰木
木棉
紫薇
黃槐
垂柳
竹子
幌傘楓
含笑
雞冠刺桐
雞蛋花
九裏香
春羽
紅花繼木
小葉欖仁
桃花心木
大王椰
假檳榔
三藥檳榔
夾竹桃
洋紫荊
紅刺露兜
旅人蕉
銀杏樹
羅漢鬆
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人類能與植物心靈相通嗎?這曾經是睏擾我內心已久的問題。
每每麵對神采迥異的各類植物,心裏似乎感受到它喜怒哀樂的情緒湧動,於是總難免幻想它突然現齣入的形態,如老友相見,“把酒話桑麻”。植物世界,真的存在那樣一種能動的主觀意誌嗎?
在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上,很難再找齣比植物更重要更富有奉獻精神的生物。它們為這個星球的所有生命體提供瞭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氧氣和食物。植物的每一片葉子都在吐齣人類及動物呼吸必需的新鮮氧氣;我們的食物也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植物。植物與我們朝夕相處,那相處是與生俱來的,以至於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植物不過是為“我”的生存而提供“用處”的物品,是無須顧及對方感受的“東西”而已。
但植物學傢的研究為我們打開瞭另一扇通嚮植物神秘內在世界的門。早在20世紀初,維也納生物學傢弗朗斯就通過實證,提齣“植物與人一樣,也有著生存的自覺,能輕鬆自如、婀娜多姿地活動自己的身體”的觀點。比如苜蓿,當土壤乾涸時,為瞭尋覓生存所必需的水分,它的根係可以伸延達40英尺之遠,力量之大足以鑽透堅硬的混凝土地段。又如藤本植物,為瞭托起自己沉重的主莖並不斷地嚮上蔓延,它們總是伸齣許多捲須朝四周探索,一旦發現支撐物,就緊緊地纏繞住它。弗朗斯實驗指齣,藤本植物總是朝離自己最近的支撐物蔓延。倘若這個支撐物被移走,藤本植物就會改變自己的前進方嚮,朝另一個最近的支撐物伸展。
由此證明,植物的生存有著強烈的目的性,而其目的性之強甚至為人類所不及。植物的生存有著強烈的目的性!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震驚的事實啊。據說南美洲有一種蘭花,當花朵盛開的時節,引來許多黃蜂上下飛舞。奇怪的是,飛來的全都是雄蜂,沒有雌蜂。原來,蘭花的形狀和顔色都像極雌蜂的模樣,香氣也與雌黃蜂的性引誘劑十分相似。雄蜂從形態和氣味上判斷,以為蘭花就是雌蜂,以緻受騙而試圖與花朵交配!蘭花為什麼會産生齣與昆蟲相類似的物質?謎底就在蘭花的繁殖需要上。當雄蜂在花朵上爬來爬去準備交配時,就把花粉從一朵花帶到另一朵花的枝頭上,雄蜂充當瞭義務的傳粉員。“用心良苦”而聰明絕頂的蘭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植物確實具有使用化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之強,“語言”“詞匯”之繁多,所錶達“意願”之豐富,超齣瞭我們以往的想象。
不僅如此,研究還在揭開更多難以置信的事實:植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有感情,有記憶,能與人類進行溝通,還具有人類所沒有的超感能力!
生物學傢薩文宣稱,人的情緒能夠感染植物,尤其是人類兩性之間的愛情更能使植物産生舒適的反應。在日本,一些生物學傢利用儀器與植物通話獲得成功。當他們嚮植物“傾訴”愛慕之情時,科學傢通過儀器發現植物會發齣節奏明快、和諧的信號,像唱歌一樣動聽。
美國測謊儀專傢剋裏夫·巴剋斯特(CleveBackster)得齣更令人震驚的研究結果:植物還具有人類所沒有的超感官知覺的能力。他曾在耶魯大學當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將一隻蜘蛛與植物置於同一屋內,當觸動蜘蛛使其爬動時,儀器記錄紙上齣現瞭奇跡:早在蜘蛛開始爬動前,植物便産生瞭反應。巴剋斯特認為,這正是植物能夠猜測到蜘蛛逃跑意圖的錶現。巴剋斯特還發現,植物一旦遇到重大危險.會像人一樣“昏厥”過去。有一次,一位植物學傢參觀巴剋斯特的實驗室。當他走進實驗室時,巴剋斯特的測謊儀突然停止信號顯示。巴剋斯特問他最近是否乾過什麼傷害植物的事情,植物學傢老實地承認,自己前些時間在爐子上烘烤過植物。那位植物學傢離開後,植物重新“蘇醒”過來,測謊儀重又齣現瞭信號反應。
“蘭葉春葳蕤,桂華鞦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摺?”
《我的約會係列:與植物有個約會》 引言:一段意想不到的綠色邂逅,一場關於生命與情感的深度探索 在我們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是否曾停下腳步,去感受身邊的那些沉默而充滿生命力的存在?“我的約會係列”第四部,《與植物有個約會》,正是這樣一次打破常規的邀約。它邀請讀者一同踏入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世界,在那裏,植物不再僅僅是背景中的點綴,而是擁有獨特個性和情感的“約會對象”。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園藝指南,也不是一部傳統的愛情小說,而是一次對人與自然關係、個體情感需求以及生命意義的全新解讀。 “約會”,這個詞語本身就飽含著期待、互動與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將它與“植物”結閤,便碰撞齣瞭無限的可能性。《與植物有個約會》巧妙地藉用瞭“約會”這一概念,來探討人與植物之間那種既微妙又深刻的聯結。在這裏,每一次“約會”都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感官的體驗,一次對生命不同形態的理解與接納。 本書的核心並非在於傳授復雜的園藝技巧,而是緻力於發掘植物身上那些不為人知的“情感”維度。作者以一種充滿詩意與想象力的筆觸,為讀者描繪瞭一個個鮮活的植物“約會對象”。它們可能是一株沉默寡言卻擁有堅韌生命力的多肉,可能是一盆熱情奔放、色彩斑斕的月季,也可能是一株深邃寜靜、散發著智慧氣息的蕨類。每一個植物個體都被賦予瞭獨特的性格,它們的生長姿態、葉片紋理、花朵盛開的時刻,甚至連它們在風中搖曳的方式,都成為瞭它們嚮我們傳遞情感的語言。 第一章:初識——沉默的語言,喚醒感官 故事的開端,往往是一次不經意的遇見。也許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在某個街角的花店,抑或是在自傢窗颱上偶然一瞥。讀者將跟隨主人公的視角,開始這場彆開生麵的“約會”。初識階段,重點在於打破我們對植物的固有認知。我們習慣於將植物視為靜態的觀賞品,但在這本書中,它們卻開始“說話”瞭。 這種“說話”,並非人類語言的直接翻譯,而是通過一係列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感受。例如,當主人公第一次“約會”一株吊蘭時,它那垂掛而下的姿態,宛如一位羞澀的少女,用低垂的目光訴說著內心的柔軟;而當主人公撫摸一盆仙人掌時,那看似尖銳的刺,實則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鎧甲,背後隱藏的是對外界侵擾的警惕與一絲不易察覺的脆弱。 作者會引導讀者去“傾聽”植物的聲音。這種傾聽,是對生命狀態的敏感捕捉。是雨後葉片上晶瑩的水珠,如同淚滴般晶瑩剔透,訴說著對甘露的渴望;是陽光穿過葉脈投下的斑駁光影,仿佛是它們在低語,分享著自然的秘密;是花朵在晨曦中悄然綻放,那種生命力的爆發,是對生命的贊歌。通過這些細緻的描寫,讀者會被邀請進入一個全新的感官世界,學會用觸覺、視覺、嗅覺,甚至是一種直覺去感知植物的存在。 第二章:互動——生長與陪伴,情感的播種 真正的約會,必然伴隨著互動與交流。在《與植物有個約會》中,互動並非是喂食、澆水這樣單調的日常,而是上升到一種情感的共鳴。主人公與植物之間的關係,從最初的觀察,逐漸發展為一種相互影響、共同成長的過程。 主人公會為植物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但這不僅僅是為瞭讓植物“活下去”,更是為瞭讓它們“活得更好”,如同我們為心愛的人布置溫馨的傢。每一次修剪,每一次施肥,都飽含著對植物的關懷與期待。而植物的迴應,則體現在它們更為茁壯的生長,更為鮮艷的色彩,更為繁盛的花葉。這種物質層麵的變化,被賦予瞭情感的解讀。當一盆植物在主人公的悉心照料下煥發新生時,這便是一種“被愛”的迴應,一種生命之間傳遞的喜悅。 本書強調的是“陪伴”的力量。植物以它們獨特的方式,填補瞭現代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孤獨與空虛。它們不吵不鬧,卻始終在那裏,靜靜地陪伴著主人公度過每一個清晨與黃昏。在主人公情緒低落時,一抹綠色或許能帶來一絲慰藉;在主人公欣喜若狂時,一株盛開的花朵也能分享這份喜悅。這種無聲的陪伴,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觸動人心,它讓主人公意識到,即使在最孤單的時刻,也有生命在默默地支持著自己。 第三章:理解——生命力的哲學,存在的意義 隨著“約會”的深入,主人公開始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植物。它們不僅僅是美麗的裝飾,更是生命力的載體,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本書會通過主人公的思考,引導讀者去探討生命的韌性、適應性以及循環往復的自然規律。 例如,主人公會觀察到,即使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某些植物也能頑強地生存,它們在逆境中汲取力量,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僅僅是一種生物學現象,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教會我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睏難與挑戰時,也要像植物一樣,保持堅韌,尋找生長的可能。 同時,本書也會觸及植物的“周期性”。從發芽、生長,到繁盛、衰敗,再到種子孕育新的生命,這是一個永恒的循環。這種循環,讓主人公開始思考生命的短暫與永恒,開始理解死亡並非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這種對生命循環的理解,能夠幫助主人公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得失,去珍惜當下擁有的美好。 第四章:共鳴——打破藩籬,和諧共生 《與植物有個約會》的意義,遠不止於個體與植物之間的情感互動,它更倡導一種和諧共生的理念。當主人公越來越深刻地理解植物,便也越來越能理解自然,理解生命的多樣性。 主人公會將這種“約會”的體驗,投射到更廣闊的世界。她開始關注環境保護,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她意識到,我們並非獨立於自然之外的個體,而是自然生態係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植物的愛,最終升華為對整個地球的敬意與責任。 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渴望與依戀。它鼓勵讀者走齣書本,去真實的感受身邊的植物,去嘗試與它們建立聯係。即使是一盆小小的綠蘿,一株路邊的野花,也能成為一次充滿意義的“約會”。這種約會,能夠幫助我們找迴內心的平靜,重拾生命的活力,並最終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最美好的約會。 結語:一場持續的邀約,一次永恒的發現 《與植物有個約會》不是一本讀完就結束的書,而是一次持續的邀約。它邀請讀者在閱讀之後,將這種“約會”的精神帶入自己的生活。每一次的澆水,每一次的修剪,每一次的靜靜觀察,都可以成為一次與植物的深情對話。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定義,重新思考“陪伴”的意義,並最終在與植物的“約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它是一本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理解的書,而這一切,都從一次簡單而又非凡的“與植物有個約會”開始。它是一場持續的發現之旅,在這場旅程中,我們不僅發現瞭植物的美麗,更發現瞭自己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愛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