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扎实的功底,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怎样修复古籍、装裱字画。兼具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此次中华书局版为升级版,除了改为布面精装、烫金及版式调整之外,还校正了前一版中的错讹,最重要的是全部改为铜版纸彩印,使得修复步骤及细节更加清晰明确。
本书除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古籍修复用纸、装帧形式、修复分解动作及敦煌遗书修复和字画装裱修复的常识以及技术分解动作,最后有拓片和书套(盒、囊匣)的制作。附录资料三种。作为全书最重要部分的《古籍修复技术分解动作》,用124个页面来逐一介绍了古籍修复的各个环节,清晰明确。仍保留李致忠序。
以图解方式(1600余幅图片)直观易懂地介绍了怎样修复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怎样装裱和修复字画、拓片,怎样制作书套、盒、囊匣,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修复、学会古籍修复,从而使古籍修复技术逐渐地走向社会,使这项优秀的传统技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杜伟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三十多年。熟悉中国古籍的各种装帧形式,全面掌握了中国古籍各种装帧形式的修复技术和中国传统字画的装裱技术,包括卷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线装、毛装等,以及用衬纸、“挖衬”、“镶衬”、“金镶玉”等方式修复古籍的技术,并能处理在古籍修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对欧洲古旧精装书籍的装订和修复技术也比较熟悉。
经手修复的古籍,有南北朝到唐末的敦煌遗书100余件,宋《文苑英华》、明《永乐大典》以及其他一些善本古籍数百册。1990年赴英国修复整理敦煌遗书,大英图书馆的敦煌遗书有14000册,在半年时间里,杜先生修复整理了其中的5000多册。1996年制作出纸浆补书机,不久纸浆补书机投入古籍修复工作。
2001年,执笔制定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同年6月1日起实施。
前言
第一章 古籍修复基础知识
一、学习古籍修复应具备的条件
二、古籍修复与装订的区别
三、古籍修复工作的原则
四、古籍修复常用工具、材料和设备
第二章 古籍修复用纸
一、纸的制造
二、古今书籍用纸
第三章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一、简策与帛书
二、纸书的装帧
三、书籍常识
四、古籍修复常用术语
五、古籍中常见的损坏现象
六、常见破损界定标准
第四章 古籍修复技术分解动作
一、准备阶段
二、修整阶段
三、复原阶段
四、衬纸
第五章 敦煌遗书的修复
第六章 字画装裱技术常识
一、古书修复与字画装裱
二、装裱字画常用名词
三、装裱字画常用品式
第七章 字画装裱技术分解动作
一、准备工作
二、画芯处理
2 |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
三、装裱镜芯
四、装裱立轴
五、装裱手卷
六、挖镶
七、五镶
第八章 拓片的装裱与修复
一、拓片基本知识
二、传拓
三、托拓片
四、衬拓片
第九章 书套、盒、囊匣的制作
一、书套
二、盒
三、囊匣
附录
一、中国古书旋风装—敦煌遗书四种
二、敦煌古书缝缋装和粘叶装
三、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古典,行文间透露着一股沉静而严谨的学究气,仿佛直接从清末民初的图书馆档案室里淘出来的一般。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到了修复哲学层面。作者在介绍“剔除霉斑”的章节时,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去腐存真”的伦理困境——如何在最大限度恢复文献可读性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文物原有的历史痕迹。这种对“度”的把握,对“界限”的探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古代文献中的描述,比如对“装裱人”品格的赞颂,让读者感受到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修行。书中的文字不像现代技术手册那样追求简洁明了,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温度,仿佛在讲述一段关于时间、纸张和匠人精神的漫长故事。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出新的敬意,它教会我的远不止是修补的技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初次翻阅时需要带着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扫读”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手册。其中对于“仿制旧色”的环节描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颜料配比,而是从矿物颜料的研磨颗粒度、不同媒介(如动物胶或植物胶)的附着力对最终光泽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科学论证,让原本感觉神乎其技的“做旧”过程,变得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它把手艺的玄妙,转化成了可以被理解和学习的系统知识。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但其高阶的理论深度也足以支撑起专业的学术研究,它成功地在工匠的实用手册和学者的研究专著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其价值是双重的。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鬼斧神工,光是看那些细致入微的图解,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身旁,亲眼目睹着那些失传已久的技艺重现眼前。无论是砑光、仿绢、还是那个被称为“蝴蝶装”的独特装帧方式,书里的每一个步骤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线条流畅而精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择范例时的独到眼光,那些选中的古籍残片,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让整个修复过程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比如,在讲述如何用糯米胶修复断裂的书页时,配图展示了不同力度下纸纤维的重塑过程,那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远非一般工具书所能比拟。读完这一部分,我甚至有种冲动,想立刻找些废弃的纸张来试验一下,那种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向往油然而生。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令人称道,高克重的纸张保证了图文的清晰度,即便是那些极其微小的工具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不同流派技法的细致辨析上。很多关于古籍保护的书籍往往会固守某一种主流的修补方法,但这本书却非常公正地呈现了南北派在装订手法上的差异。比如,对于线装书的“打眼”环节,它分别详细图解了“蝴蝶装”和“经折装”的打眼位置和穿线方式的细微差别,甚至提到了不同地域因气候湿度差异导致的装订习惯演变。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大大提高。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卷轴修复中卷轴芯的更换”那一段印象深刻,它不仅描述了如何小心翼翼地拆卸旧芯,还重点论述了选择新卷轴芯材质的硬度、重量对长久保存的影响,这种对“耐久性”的深度考量,体现了作者对“百年大计”的负责态度,而不是仅仅完成眼前的修补任务。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开本选择和字体排布,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特别是那些专门用于展示修复前后对比的跨页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震撼。它不是简单地并列展示,而是通过巧妙的留白和光影处理,引导读者的视线聚焦于修复的关键点。举个例子,在处理卷轴的“断层”修复时,左页是残损不堪的原貌,右页则是经过细致的丝帛衬垫和重新滚动的状态,那种从混乱到秩序的转变,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关键步骤的图注中,大量使用了小篆和隶书的字体来标注专业术语,这不仅增加了古朴感,也巧妙地将读者拉回到了那个术语诞生的年代,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学习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显示出编纂者对“美学”和“实用性”平衡的深刻理解。
评分以简明的文字和1600余幅图片,全面地介绍和演示了中国传统古籍修复技术和知识。包括古籍修复基本常识,古籍修复用纸,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等古籍修复基础知识;古籍修复技术和字画装裱技术的分解动作,敦煌遗书、金石拓片的装裱与修复,书盒、书套、囊、匣的制作技术等;附录中收录有作者关于中国古籍“旋风装”、“缝缋装”、“粘叶装”等装帧形式的研究心得,以及文化部颁发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
评分很不错,就是价格太高了。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评分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评分好书!中华书局出品,3折左右拿下,一直没有买,就等活动了。正好300-150,2000册,给力!
评分第九章书套、盒、囊匣的制作
评分三、装裱字画常用品式
评分二古籍修复与装订的区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