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配色既柔和又专业,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育儿书籍。我尤其欣赏封面上那张孩子若有所思的侧脸照片,眼神里充满了探寻,完美地契合了书名所暗示的“理解”主题。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其结构划分十分清晰,从早期的依恋问题到学龄期的社交障碍,几乎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挑战。作者在引言中强调的“共情式观察”理念,立刻抓住了我的心。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指责孩子行为不当时,恰恰忽略了行为背后的需求和信号。这本书似乎提供了这样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教我们如何放下评判,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解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比如无休止的哭闹或攻击性言语,到底隐藏了哪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多爱孩子”的口号书,而是能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观察框架和干预步骤,让家长在面对混乱的育儿场景时,能有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棒,纸张厚实,阅读体验舒适,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可以说是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我最关心的那个关于孩子在公共场合情绪爆发的问题,终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结构化的应对策略。作者提出的“三步情绪调频法”——即:确认感受、设定边界、提供替代方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流程,避免了我在冲突发生时手足无措的窘境。它不是那种写完理论就戛然而止的“纸上谈兵”,而是每一章末尾都附带有“家长自查清单”和“场景模拟对话”,这让我们可以立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演练。我尝试在几次小争执中运用了书中的技巧,效果立竿见影。孩子虽然仍有情绪,但反应的激烈程度明显降低了,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与孩子的连接感增强了,不再是单纯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中立而富于同情心,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引导双方共同成长。它更像是一本“人际关系指南”,只不过双方的主角是成人和儿童,处理的是亲子互动中的复杂动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初期体验,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智识上的冲击和满足感。它摒弃了许多陈旧的、基于惩罚的育儿观念,转而引入了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儿童行为。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挑战性行为是未被教授的技能”这一章节的论述。这颠覆了我过去认为孩子只是“不听话”的简单认知。书中详细阐述了当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情绪调节或社交技巧时,他们会如何通过那些令家长头疼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无助。这种将问题行为重新定义为“能力缺失”而非“意愿不佳”的框架,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和挫败感。作者在解释各种行为背后的神经科学基础时,虽然内容略显专业,但行文却保持了高度的可读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你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这种平衡感处理得非常好,既保证了科学性,又兼顾了普通家长的接受程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举例时,总是能联系到现代社会环境下孩子面临的独特压力,使得分析更具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布局和逻辑推进,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性与细腻感。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它并未将不同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割裂开来处理,而是建立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即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基本需求,只是表达方式不成熟。在探讨青春期叛逆行为时,它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荷尔蒙,而是将其置于“身份认同构建”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如何支持孩子独立探索而又不失引导的微妙平衡点。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指导的结合,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阔,不同阶段的家长都能从中找到切实的帮助。最后附带的“常见行为问题速查表”更是精炼地总结了各种场景下的首要干预步骤,非常适合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快速查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家长从“救火队员”转变为“行为建筑师”的宝贵工具书,其深度和广度都值得反复研读和实践。
评分深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行为问题”,其实是我们成人自身“反应模式”的投射。书中对“成人情绪传染”现象的探讨,令我深思。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家长在面对孩子挑战行为时,杏仁核被激活、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的生理反应,并指出这种生理反应会直接升级孩子的负面情绪。这部分的论述极具警醒作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脱口而出的严厉话语,往往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纯粹的情绪应激。书中提供了一整套“暂停与重置”的技术,教导家长如何在情绪爆发的瞬间,强迫自己后退一步,进行一次深呼吸,从而打破负面循环。这种对成人自我成长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育儿指南,它俨然成了一本关于如何提高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自助读物。它让我明白了,要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反应模式问题。
评分京东配送心意礼品书读者好评
评分但这次看完之后却觉得收获颇多。将txt格式的电子书存在手机里,不顾每晚寝室断电后看到眼睛酸涩,或者是第二天上课间隙看到手机没电,仍旧乐此不疲。看完还不忘对身边的好友推荐:真是一本好书啊!小时候总是做很多这样那样的梦,长大以后要做科学家还是宇航员,要么就是做个浪子,背着包带上吉他离开家去天南海北,或者就是做一个列车员,要是能成为火车驾驶员就更棒啦!跟着火车,枕着铁轨,去任何能去的地方,多浪漫又潇洒。“我要做一件事情,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现实越来越沉重,渐行渐远。世界比我们能看见的,触及的,想象的还要大的多的多。渐渐的我们被社会磨圆了棱角,默默接受了“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吧”的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话。
评分还未读,读后再来评价啊
评分读懂孩子的行为,解决孩子的方法。非常不错。看过他的几本书,感觉很负责任,这本书一如既往地好。 100分,是什么? 绝大部分父母的回答可能是“100分是好成绩”、“100分是好孩子的标准”、“100分是他人羡慕的对象”……在他们的心里,100分则是自己脸上最好的“面子”。 但是在孩子的眼里,100分就变成了“压在头上的一座大山”、“一切痛苦的来源”、“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一个头两个大”…… 现实生活中,“100分”或者说是“第一名”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却是,绝大部分的孩子不管怎么做都达不到这个要求。当我们失望的时候,孩子就会紧张,100分随之就变成了扎在他内心的一根刺,拔不下来,一碰就疼。家长对孩子考100分的希望,与孩子对100分的憎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家长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对孩子如此要求着。 其实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原本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能长大,他们需要经历很多艰难困苦……看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就仿佛看到一幅画——小小的孩子,身上背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不断地向成长的山峰攀登…… 我们理应肯定孩子的坚强,因为他能顶着那么多的压力,一点一点地向前迈步。可是,我们却又很残忍,非要在孩子的种种压力之上再放上一根“致命的稻草”——100分。就这一根“稻草”,却有可能压垮孩子,让他再也无法迈开双腿。 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同学收到了孩子发来的短信,内容大概是说他的数学考了95分。孩子显然很开心,他似乎都等不及当面告诉爸爸,而是用短信来通知这个好消息。老同学其实也是高兴的,因为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向来有问题,以往都只是考七八十分,这次的95分是他最好的一次成绩了。他当即向我们宣布了这事,我们也陪他一起开心。 可是,就坐在他旁边的我却无意间看见了他给孩子回的短信,上面写的是:“我很高兴,不过你要是能考100分,我就更高兴了。”他一脸的得意,认为自己很好地鼓励了孩子,我却很担心,因为孩子再没有回复短信。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看见自己最信赖的人没有夸奖我的进步,反而用一个“100分”来给我更高的要求,我的自信在那一瞬间就会碎掉。 孩子的快乐原本多么简单直接,他在为他的进步而开心,他希望听到的是“看到你的努力我很高兴”,而不是冷冰冰的“如果考100分我会更高兴”。 难道孩子必须与100分相伴才能有前途吗?如果不是100分,孩子就一定不行吗? 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曾经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这句题词内容简单,却足以令很多父母震撼。 能不能考100分,取决于孩子自己的能力,有的孩子自然会将题目全都答对,即便我们不要求,他也会拿到100分;而有的孩子就是跳不上去那个线,倒不如认清现状,否则用那么高的标准要求他,他的结局可能就会如朱清时校长所说,因为“土地肥料过剩”,导致最终什么都长不出来。 所以,别用100分来要求孩子,考多少分都是孩子学习的成果,这次比上次好,就代表了他的进步,就都是值得肯定的。 更何况,100分只是孩子某个阶段的表现罢了,并不能作为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何必如此纠结这个数字?过得轻松一些,对我们,对孩子都有好处。 没有100分的约束,我们就会看到孩子身上更多的特质,而孩子也会尽情展现他所拥有的一切特点,这才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可能与其他写给父母的书不同,因为它的着眼点不在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更多地在于怎样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的“原因”。我的意图不在于提供“正确的方法”,或提供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速效方案。我希望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以便我们能共同思考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表达方式十分有限。如果他们还不会说话,或者无法清楚地说出问题之所在,他们就很可能用行为作为与成年人沟通的一种方式。问题在于,孩子选择的行为常常无法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困扰,而成年人则会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不可理喻的、不合适的。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因为家里有了一个新宝宝而感到伤心和生气,当他认为重获父母疼爱的方法就是打这个新宝宝时,就会被大人误解。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评分好评专用~~~~~~~~~
评分讲的很详细,很多思路和点子都有助于更好理解孩子。
评分嗯,还没仔细看,稍微浏览一下,发现内容不是特别独特,有其他书的影子。
评分  安吉拉·克利福德- 波斯顿(Andrea Clifford-Poston),教育心理治疗师、儿童和家庭心理健康专家,在学校、医院和心理诊所与孩子和父母们打交道30 多年;她曾在查林十字医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建立于1818 年)的儿童发展中心担任过16 年的主任教师,在罗汉普顿学院(Roehampton Institute)担任过多年音乐疗法的客座讲师,她还是《泰晤士报》“父母论坛”的长期客座专家,为众多儿童养育畅销杂志撰写专栏和文章,包括为“幼儿园世界(Nursery World)”撰写了4 年专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