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著,冯棠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法国大革命
  • 政治学
  • 社会学
  • 托克维尔
  • 旧制度
  • 革命
  • 法国历史
  • 18世纪
  • 政治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216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书中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旧制度与大革命》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
第五章 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
第三章 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 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 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第三编
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 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从以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注释
附录
一 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 1789年前后法国社会政治状况
泽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没有任何事情比法国大革命史更能提醒哲学家、政治家们要谦虚谨慎;因为从来没有比它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了。
  就连伟大的弗里德里希这样的天才,也没能预感到这场革命.他尽管接触到了,却视而不见。不仅如此,他预先就是依照大革命精神行事的;他是大革命的先行者,并且可以说他已经成为大革命的代理人;但在大革命迫近时,他并没有辨认出来;而当革命终于爆发时,它同历史上众多的革命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新面貌,因而最初未被人们察觉。
  在国外,大革命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它无处不在各国人民心中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新时代即将来临的概念,一种变革与改良的朦胧希望;但谁也猜不出大革命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各国君主和大臣竟然缺乏这种模糊的预感,这种预感使人民一见到大革命就骚动起来。最初,君主和大臣认为革命只不过是一场周期性疾病,各个民族的体质都难以避免,它只是为邻国的政治开辟新的领域,别无其他后果。如果他们偶然道出了大革命的真谛,那也是无意的。1791年,德意志各国君主聚集在匹尔尼茨,确实宣称法国君主制所面临的威胁乃是欧洲一切旧政权的共同威胁,它们与法国同处危难之中;但是实际上,他们丝毫不相信这番话,当时的秘密文件透露,这在他们只不过是巧立借口,以遮掩他们的意图,或者在众目睽睽下粉饰这些意图而已。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转瞬即逝的地方性事件,只消从中渔利就行了。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密谋策划,多方准备,结成秘密联盟。猎物既然近在眼前,他们便争夺起来,既相互分裂,又相互接近。他们的准备可谓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料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英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记忆犹新,他们长期实行政治自由,因而富有见识和经验,透过厚厚的帷幕,他们的确看见了迅速临近的伟大革命的面目;然而他们未能认清它的形式,不知道法国革命即将对世界的命运,对英国的命运产生什么影响。大革命即将爆发之际,阿瑟.扬①正在法国游历,他认为这场革命已迫在眉睫,但对于这场革命的意义却一无所知,甚至以为大革命的后果会使特权增加。他说道:“如果这场革命给予贵族更多的优越地位,那么我想,它就弊大于利。”
  ……

用户评价

评分

三千贵族迁居于凡尔赛,路易十四有政治目的。贵族分散于各地,与地方势力结合,这是古今中外朝廷心腹之患。中国历史上打豪强、削藩镇,不绝如缕,屡见史乘。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坐稳的人首先要削藩,削藩有武力削藩,有和平迁藩。把贵族统统给我搬到我眼皮底下,可谓和平迁藩。你们在我眼皮子底下花天酒地,最好是醉生梦死,但不能分散到全国各地区,走出我视野。

评分

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

路易十六相比之下是最开明的。巴士底狱没有政治犯,如果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时期关进去某某某这样的人物,到路易十六也早就把某某某放走了。但是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的民众还是要攻占巴士底狱。为什么要攻?因为老百姓在流传这里面还有政治犯。打下来以后才发现没有,只有几个精神病。其次,他接受启蒙哲学。启蒙哲学最富有民粹主义情结的是卢梭,卢梭认为上流社会最腐败,下流社会最干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那么高贵者怎么变得聪明起来?应该向底层社会学习,每一个人习得一门手艺,做木匠、种地,都可以。路易十六还真信这个,他习得的手艺是做锁匠,开锁。全法国各种疑难杂锁都收集来,一把一把琢磨着打开。可是最后一把锁他打不开了,那就是法国的中央集权。[1]

评分

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1]

评分

  

评分

给老太太买的,还不错了

评分

。。。书应该可以的。。。

评分

  共和宪政制度都有着同样的规范:包括三权分立、代议制度、司法独立、法治、政务官选举产生、事务官考核产生等等。说白了,很简单,“宪政”讲究的是政府的限权、“共和”讲究的是公共事务、“民主”讲究的是权力的归属。最终街坊们扫了自己的屋,还能通过代议制扫自己的街区,最后还扫了天下。大家见了面不再宏大叙事,都说:妈的,这街区也忒乱了点,我去找参议员去;政府的上面罩着个紧箍咒,就是“宪政”:一方面限制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保障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在公共区域和私有区域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线。

评分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写道,在18世纪中叶,由于社会根本没有政治自由,文人不仅对政界知之甚少,而且视而不见。他们在政界无所作为,甚至也看不到他人的所作所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