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源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民间传说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悖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 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 回袁曹各起马步三 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 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 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 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 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 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 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 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 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精彩书摘
汉室不幸,皇纲①失统。贼臣董卓,乘衅②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③此盟,俾④坠其命,无克遗育⑤。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读毕,歃血⑥。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歃血已罢,下坛。众扶绍升帐而坐,两行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操行酒数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皆曰:“惟命是听。”绍曰:“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长沙太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守关将士,差流星马往洛阳丞相府告急。董卓自专大权之后,每日饮宴。李儒接得告急文书,径来禀卓。卓大惊,急聚众将商议。温侯吕布挺身出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⑦;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卓视之,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姓华,名雄。卓闻言大喜,加为骁骑校尉,拨马步军五万,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赴关迎敌。
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那四将?——第一个,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谋,使一条铁脊蛇矛;第二个,姓黄,名盖,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铁鞭;第三个,姓韩,名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个,姓祖,名茂,字大荣,吴郡富春人也,使双刀。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指关上而骂曰:“助恶匹夫,何不早降!”华雄副将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程普飞马挺矛,直取胡轸。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
或①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②报上关来。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杀至天明,雄方引兵上关。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激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鸿篇巨制,以波澜壮阔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84年—280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智慧、谋略、忠义、情怀的百科全书。 故事的开端:乱世的序曲 故事伊始,巍峨的大汉王朝已显疲态。朝政被权臣宦官把持,民生凋敝,黄巾起义的烽火熊熊燃起,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这乱世之中,各路豪杰纷纷崛起,野心勃勃的军阀割据一方,天下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英雄的登场:群星璀璨 在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无疑是那三位传奇人物: 刘备: 仁德的化身,被誉为“仁君”的典范。他出身贫寒,却胸怀匡扶汉室的宏图大志。他招募贤才,团结义士,以“民心所向”为号召,一步步建立起蜀汉政权。他的对手,即使是奸雄,也常常被他的仁德所折服。 曹操: 雄才大略的枭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统一北方,建立曹魏。他聪明绝顶,但也多疑狡诈,有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天下苍生的命运。 孙权: 年少有为的君主,继承父兄基业,在江东建立吴国。他善于用人,以“守成为主,伺机而动”的策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为吴国赢得了长久的生存空间。他沉稳持重,也展露出非凡的政治智慧。 除了这三位核心人物,书中还汇聚了无数性格鲜明、功勋卓著的英雄豪杰。 诸葛亮: 智慧的象征,人称“卧龙”。他未出茅庐,便已三分天下。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化身。 关羽: 忠义的化身,被后世尊为“武圣”。他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其忠义精神千古流传。 张飞: 勇猛的代表,如同一头猛虎。他的勇猛和直率,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赵云: 勇武且忠诚的将领,常被描绘为一身白袍,单骑救主,浑身是胆。 吕布: “三国第一猛将”,武力超群,但为人反复无常,缺乏政治远见。 周瑜: 孙权的得力助手,才华横溢,气量狭窄,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慨叹。 司马懿: 曹魏后期和三国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隐忍和谋略著称,最终为司马家族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宏大的战争场面:历史的洪流 《三国演义》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书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作者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开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联手,与天下无敌的吕布大战,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勇猛与配合。 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曹军的顽强斗志,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以弱胜强,火烧曹操百万大军的决定性战役。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更是将智慧的光芒闪耀到极致,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不朽篇章。 街亭之战: 马谡的失误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重大挫折,也揭示了用人不当的严重后果。 五丈原: 诸葛亮在此病逝,他最后的北伐也宣告结束,为蜀汉的未来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书中对战役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行动罗列,更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战略的精妙、英雄的抉择以及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展现。每一次战役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生死,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 精妙的谋略智慧:权谋与斗争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谋略百科。书中人物的每一次博弈,每一次交锋,都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智谋。 “空城计”: 诸葛亮在城中兵力空虚的情况下,用镇定的姿态和弹奏的琴声,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成为千古流传的计谋典范。 “连环计”: 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父子,最终成功除掉董卓,展现了美人计的威力。 “火攻”: 赤壁之战中,黄盖的苦肉计与周瑜的火攻相结合,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围魏救赵”的变种: 在不同的战争场景中,各种经典的战术思想被巧妙地运用和演绎。 书中对计谋的描写,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渗透在政治斗争、人际交往之中。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到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再到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深邃的智慧与算计。 深刻的人性刻画:忠诚、背叛、情义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还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忠诚: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赵云对刘备的忠诚,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情义: 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展现了生死相托的兄弟情深。 背叛: 吕布对丁原、董卓的背叛,以及书中一些人物的反复无常,也揭示了乱世之中人性的脆弱与功利。 奸诈与狡猾: 曹操的奸雄形象,司马懿的隐忍与谋略,都展现了权谋斗争中的复杂人性。 无奈与悲凉: 许多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如关羽的败走麦城,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终,都为这部史诗增添了沉重的悲凉色彩,让读者在感叹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体会到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可预测。 艺术特色与价值 《三国演义》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呈现,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采。作者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书中充满了生动的比喻、精彩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战争场面气势磅礴。 其艺术价值体现在: 史诗般的格局: 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近一个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 鲜活的人物塑造: 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深入人心的英雄人物,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选择,共同构成了这部史诗的灵魂。 高超的叙事技巧: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人物情感巧妙融合。 丰富的思想内涵: 探讨了忠诚、仁义、智慧、权谋、命运等诸多深刻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永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书中人物的故事,典故,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早已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喜爱谋略、英雄故事的读者,亦或是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们,《三国演义》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所展现的乱世风云,英雄辈出,权谋智斗,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其永恒的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