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珠宝首饰制作工艺手册(最新版)》是英国最新版首饰制作爱好者的工具书,书中每一个完整的工艺都配有一幅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珠宝首饰制作工艺手册(最新版)》分为八章,涉及首饰制作的各种工艺,如锯切、锉磨、钻孔、镂空、退火、酸洗与淬火、冲压与模压、浇铸等制作技术,是一本全方位介绍传统与现代珠宝首饰制作工艺的指导书。
作者简介
金克斯·麦克格兰斯,是一位珠宝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教师,她的设计作品许多年来一直被展览和收集。她还是其他几本关于首饰制作图书的作者。目前,她在英格兰的西苏塞克斯郡生活和工作。
张晓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现代首饰工作室讲师,本书属于“《首饰创意设计与工艺》课程建设项目”成果,项目编号:A-2600-12-01119-K201209013。
内页插图
目录
1 导言
关于最新版
基础工具与材料
关于金属
金属回收与再利用
设计
2 切削金属
锯切
锉磨
钻孔
镶嵌
镂空
车床加工
雕刻
3 加热金属
退火
酸洗与淬火
焊接
熔融
4 加工延展金属
弯曲
锤打
成穹与锻打
锻造
錾刻与凸纹工艺
5 表面装饰
肌理
抛光
网状纹饰
冲压与模压
6 加工金属丝
使用金属丝
制作链条
搭扣与转接头
配件与零件
铆接
7 特殊工艺
珐琅上釉
蚀刻与光刻
铸造
宝石镶嵌
8 其他材料的使用
木材
丙烯酸树脂
金属黏土
改造与移除宝石
换算方法与工具外形
术语表
索引
致谢
精彩书摘
基础工具与材料
在你刚开始制作首饰的时候,你只需要一点儿工具和材料。这四页展示了主要的工具,当你需要的时候再购买它们,开始时没必要拥有所有工具。
尽管这项工作可以在厨房中进行,但你也应该拥有一个专用的工作区域。这个工作区域最好在某种程度上与外界隔离封闭或是安全的。因为你将使用的一些工具和化学溶液在一些不懂的人手中可能是很危险的。
没有必要去买一个尖端精密的专业工作台,一张旧桌子就足够了,只要它是相当坚固并且不摇晃的。要确保这张桌子有舒适的高度,能够尽量保证你的背部是直的,工作时你的胳膊也能够很容易地放在桌面上休息。在桌子台面的正中位置,向前伸出一块木板,并呈“G”形插入固定在桌子上。尽量合理布置你的桌面和工作区域,以便你常常使用的一些工具如钳、剪、线锯等能够很容易拿到,
靠近木板设置一个钩子或者抽屉架,这是保持手边整洁舒适的做法。一个台钳有多种用途,它可以拧紧固定在大桌子边缘。确保你在一个良好的光线下工作,一个可调节的台灯是理想的。因为这种光线能够定向照亮你的工作区域而不留下任何投影。切记,当你焊接或退火的时候要关闭台灯,所以要确保开关在容易够到的地方。为了保护焊接用的桌子台面,可以用一个金属盘,一种古老的可
以旋转的金属盘比较理想,在金属盘上放一木炭块,以便桌子台面不被焊枪的火花烧坏。一些小的焊接工作可以用一把便携式气焊枪来完成。但如果每天都要使用的话,可能需要一个燃烧丙烷气体的火枪。大多数的抛光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尤其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想使用抛光机的话,这个机器一定要有它自己的储尘空间或者有一个完整的吸尘系统,因为抛光产生的尘屑很脏,能够飘到各个地方。
下面介绍的工具和设备是刚开始工作时你所需要的。当你还需要其他工具时,你再购买,逐渐地获得一个装备完整的工作间。
小台钳(2):
一旦将小台钳牢固地拧紧固定在工作台上,一个台钳就有了几十种用途,包括紧紧夹住工件前面、弯曲工件成合适的角度、锉磨金属时稳固地夹紧金属、夹紧板材以方便画标记线。操作时,最好使用台钳上面的安全钳口以保护金属表面不被划伤。
木戒指夹(1):
有着皮革夹口的木戒指夹用来牢固安全地夹住工件而不破坏金属工件的表面。
平行钳(3):
这种钳子前面有开放的平行钳口,不像其他钳子的前端是闭合状的,所以它能用来夹持工件操作而不会破坏工件。
圆规(下图):
不锈钢圆规用于各种尺寸的绘图。它可以多次用来确定同一尺寸。比如,为准确切割同等长度的一小段金属丝而做标记,还可以用于其他的制图。
钢尺(5):
一把同时带有公制与英制标准尺寸的钢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戒指度量环(4):
这是一串用来测量戒指尺寸的便利钢圈(指环尺寸A~Z)。
……
前言/序言
从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问世至今,在世界珠宝加工制作领域就已经历了几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技术现在企业早已不用,而另外一些如金属黏土的使用则变得非常流行,并且成为制作珠宝的一种实用方法。
在焊接技术方面也有了一些新发展,比如微焊机和激光焊机的使用。微焊机可以产生一个非常小的火焰,用来焊接一些棘手的地方;激光焊机最精彩的地方是能够做一个连接而不必担心会产生火焰。但这些焊接技术的缺点在于成本较高,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所以,只在大规模生产时才会真正被用到。
在这本书的新版本中,制作技术按操作顺序被罗列到八个不同的章节中。举例来说,我把有关切割金属的不同技术放在一起,无论是用线锯还是用锉磨。这将使你看到做同一个工序的不同方法和每一个工序的不同做法所达到的效果。这些改动将使这本书的逻辑性更强,并且容易跟进阅读。同时我也介绍了一些新技术并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拓展。
当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工序,一本像这样的书不可能全部涉及。如果你真的对某一项技术感兴趣,那就尽量去找一些关于这个领域技术更进一步且更专业的资料阅读。其实,自己动手实验最值得提倡,它能发现金属如何被锻造、可以如何被使用。你会发现有几种技术,比如退火、锯切、焊接,这在整个首饰制作过程中是最基本的,在你尝试用于不同制作程序中更加复杂的技术之前,你应该首先掌握这些基础技法。这种前后参照的方式将引导你去获得相关信息。
制作首饰是一件有意思且值得做的事情,它总是会吸引人投入更多的业余时间。所以你可能会发现,你对制作首饰的兴趣度超过做其他事情。这本书将让你对有关制作富有个性并且看起来也很专业的首饰需要的全部基础信息有一个彻底的了解。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古籍文献的修复、保存与数字化保护的专业技术与实践经验。全书内容紧密围绕中国传统典籍的物理特性、劣化机理及其现代修复策略展开,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专业人士以及古籍修复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严谨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技术参考。 本书结构清晰,共分五大部分,囊括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古籍文献基础知识与劣化机理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古籍”的范畴,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不同载体(如纸张、绢帛、竹简、木牍)的材质构成、制作工艺及其演变历史。重点分析了影响古籍寿命的关键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温湿度、光照、有害生物)和内在因素(纸张的酸性、纤维老化、油墨渗透)。通过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虫蛀、霉变、水渍、火损等典型病害进行分类解析,深入剖析了这些病害发生的化学、物理过程,为后续的修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基础修复技术与材料科学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古籍修复中使用的基础工具、材料及操作规范。材料科学是修复成功的基石,本章对修复用纸(如宣纸、皮纸的选材标准、纤维性能对比)、浆糊(如淀粉浆、动植物胶的熬制与调配技巧)的性能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修复技术部分,着重于基础修补技能的训练: 1. 揭裱技术: 详细讲解了湿法揭纸、干法揭纸(针对极脆弱或有水溶性墨色的文献)的操作流程,包括如何控制用水量、使用合适的揭刀和保护层。 2. 补纸与接纸: 阐述了针对不同破损程度的补纸技术,如点补、条补、大面积通补。强调了“以旧仿旧”的原则,包括如何通过染色、做旧来使新补纸与原书页在色泽和质感上达到和谐统一。 3. 装订与线装恢复: 针对传统线装书的特点,详细介绍了护叶的制作、书脊的重塑、补缀扉页与题签的技巧,以及不同针法的应用,确保书籍在复原后保持原有的形态结构和翻阅手感。 第三部分:特殊病害的专业处理 针对古籍中常见的、处理难度较大的特定病害,本部分提供了专项的解决方案: 1. 霉菌与虫害的物理与化学防治: 介绍了科学的熏蒸、冷冻、微波处理方法,以及在确保文献安全的前提下,局部清除霉斑和虫尸的细致操作。特别强调了残留化学药剂的清除与中和过程,避免二次污染。 2. 水损与水渍的处理: 详细阐述了水浸文献的抢救性脱水、压平技术,以及如何使用吸附材料和针对性溶剂对水渍进行艺术性淡化处理,以恢复书页的平整度和视觉清晰度。 3. 残破严重的“酥版”与“泥板”文献修复: 针对宋元善本中常见的、因纤维严重劣化而脆弱不堪的纸张,介绍了低干预、高保护的加固技术,如使用超薄纤维膜进行背衬加固,或利用特定树脂溶液进行渗透加固。 第四部分:古籍的保管与环境控制 本部分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为古籍创造一个适宜的长期生存环境。 1. 库房环境的温湿度调控: 提供了国家标准与行业推荐的温湿度范围,并详细解析了恒温恒湿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重点讨论了湿度波动对纸张的应力影响。 2. 光照防护与监测: 分析了紫外线和可见光对墨色和纸张的损害机制,介绍了博物馆级照明系统的选择、光照剂量的控制以及安装辐射监测设备的必要性。 3. 典藏容器与安放规范: 推荐了无酸、惰性材料制作的典藏盒、卷盒、函套的标准,并详细说明了不同开本、不同形制的古籍在书架上的科学陈列与堆放方式,避免侧倒、挤压和悬空。 第五部分:古籍数字化保护与质量控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古籍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本部分介绍了高精度扫描与图像处理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 1. 高精度图像采集: 阐述了无损扫描设备的选择、照明角度的设置,以及如何应对曲面书页、油墨反光等采集难题。 2. 图像的后期处理与元数据构建: 介绍了如何通过色彩校正、去噪、去污等步骤,生成符合档案标准的母版文件,并规范了古籍信息的著录标准(如MARC或Dublin Core)及其在数字资源库中的应用。 3. 修复效果的质量评估体系: 提出了基于材料分析、结构完整性评估和视觉效果评估的综合质量控制流程,确保人工修复工作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实物操作图解和病害对比照片,技术步骤详实,理论阐述严谨,是从事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