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流行病学(第8版)》遵循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贯彻“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原则;保持前几版的优点,编写内容以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严格控制在五年制本科教学要求范畴;侧重基本概念及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主要案例选自国内外临床和预防医学研究工作实践,突出流行病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国内外流行病学工作中的一些新方法、新知识进行介绍,与培养适合我国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优秀人才的需要相适应。
作者简介
沈洪兵,男,1964年5月出生于江苏启东。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中心/江苏省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肿瘤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等。先后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要致力于肿瘤的基因组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已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150余篇,包括本领域一线期刊Nature Genetics、Nature Review Cancer、J,Clin Oncol、J Clin Invest等。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工作24年,先后担任第5、6、7版《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专业)编委,第6、7版《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专业)编委,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流行病学》(双语),主持的《流行病学》双语课程获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荣获2009年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一等奖各一项。
齐秀英,女,1962年6月出生于天津。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心脏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5年。承担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参编、参译流行病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等教材专著5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主要从事慢性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流行特征、环境危险因素和易感基因以及环境因素与易感基因交互作用的研究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天津医科大学人才基金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完成国家及省市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
刘民,女,1961年12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艾滋病预防研究中心副主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卫生部全国消除疟疾专家指导组委员,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预防医学会第五届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承担国家“863”、“十一五”、“十二五”支撑重点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卫生部等部委资助项目四十余项。出版书籍40部,发表论文190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项,中华预防医学奖三等奖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流行病学定义
二、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群体的观点
二、比较的观点
三、概率论的观点
四、社会医学的观点
五、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应用
一、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特点
二、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三、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四、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五、疾病防制和健康促进
六、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五节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六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的概念
二、发病指标
三、死亡指标
第二节 疾病的流行强度
一、散发
二、流行
三、暴发
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
一、地区分布
二、时间分布
三、人群分布
四、疾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和病因模型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模型
第二节 病因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一、宿主
二、环境
三、病因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一、假设演绎法
二、Mill准则
第四节 因果关系的推断
一、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
二、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三、病因推断标准应用举例
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应用
第二节 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一、个例调查
二、病例报告
三、病例分析
第三节 现况调查
一、概述
二、研究类型
三、调查方法
四、设计与实施
五、偏倚及其控制
六、研究实例
第四节 生态学研究
一、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目的和方法
三、主要用途
四、优点与局限性
……
第五章 队列研究
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七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八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第九章 疾病预后研究
第十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十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第十二章 疾病监测
第十三章 医院感染
第十四章 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主要参考书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精彩书摘
(一)传染源
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1.病人
病人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有大量病原体在生长繁殖,且又有促进病原体传播的症状和行为,同时由于从感染病人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较其他来源的病原体具有更强的毒力,而抗生素的应用又使得这些微生物有更多的机会产生耐药性。这些都是病人成为传染源的重要条件。
病人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染源有以下几种情形:
(1)已感染的病人在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将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诊疗器械及周围的环境与物品。
(2)入院时已患传染病但被误诊、漏诊或正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3)当医院发现有感染症状的病人时,若未及时采取适当的隔离和消毒措施,可起到促进医院感染传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病人的病原体,其致病性往往较强、数量也较多,而且多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这类病原体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较易在另一易感宿主体内定植(colonization)或引起感染。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因本身无临床症状,却能向外界排出、播散病原体,因此其临床意义往往较显性感染者更大,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临床上由病人或医院内人员作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所引起的医院感染事件屡见不鲜。关于条件致病菌,由于多数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且常寄生在人体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肠道、皮肤及口腔黏膜等部位,也有的是从环境中进入人体而在这些相应部位暂时寄居,并不引起临床症状,也没有体液免疫反应的改变。这种现象多称为微生物的定植或定居,一旦条件具备,便可导致自身感染的发生,并具有传播他人的能力,这是医院感染的特点之一。
环境污染物也是医院感染重要的非生物媒介。一些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在医院潮湿的环境或某些液体中可存活很长时间(数日以上),在很少营养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繁殖。此外,某些真菌及革兰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可在空气、尘土或土壤中长久存活,但不能繁殖。这种污染环境被称为环境贮源。另一些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常能在医院环境物体上检出,并且可在干燥的环境物体表面存活多日,不能繁殖,其致病力也可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大部分从这种来源获得的感染,其环境均是近期被微生物污染的,这种污染的环境不属于环境贮源。上述病原体大多是借助于医院中的医疗器械、敷料、被褥、病房设备如橱柜、便器、地毯、拖把等消毒灭菌不严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美国的资料表明,估计有45%的医院感染是由医疗器械引起,如针尖、导尿管及其他导管等。也可由药物、制剂、血液及其制品被污染而引起,这些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统称为带菌污染物。
……
前言/序言
流行病学(第8版) 沈洪兵、齐秀英/本科临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Epidemiology]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流行病学(第8版) 沈洪兵、齐秀英/本科临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Epidemiology]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流行病学(第8版) 沈洪兵、齐秀英/本科临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Epidemiology]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流行病学(第8版) 沈洪兵、齐秀英/本科临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Epidemiology]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