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術經典譯叢: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 [Information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安全技術經典譯叢: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 [Information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斯坦普(Mark Stamp) 著,張戈 譯
圖書標籤:
  • 信息安全
  • 網絡安全
  • 數據安全
  • 密碼學
  • 安全原理
  • 安全實踐
  • 信息技術
  • 計算機安全
  • 風險管理
  • 安全模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17852
版次:2
商品編碼:11259792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安全技術經典譯叢
外文名稱:Information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通過聚焦於現實世界中的生動實例,並采用一種麵嚮實踐的信息安全講述方法,《安全技術經典譯叢: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圍繞如下4個重要主題進行組織並展開:
  密碼學技術:包括經典密碼係統、對稱密釧加密技術、公開密鑰加密技術、哈希函數、隨機數技術、信息隱藏技術以及密碼分析技術等。
  訪問控製:包括身份認證和授權、基於口令的安全、訪問控製列錶和訪問能力列錶、多級安全性和分隔項技術、隱藏通道和接口控製、諸如BLP和Biba之類的安傘模型、防火牆以及入侵檢測係統等。
  協議:包括簡單身份認證協議、會話密鑰、完全正嚮保密、時間戳技術、SSH協議、SSL協議、IPSec協議、Kerberos協議、WEP協議以及GSM協議等。
  軟件安全:包括軟件缺陷和惡意軟件、緩衝區溢齣、病毒和蠕蟲、惡意軟件檢測、軟件逆嚮工程、數字版權管理、安全軟件開發以及操作係統安全等。在《安全技術經典譯叢: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第2版中,特彆引入瞭一些比較新的內容,其中涉及的安全主題包括SSH協議和WEP協議、實際的RSA計時攻擊技術、僵屍網絡以及安全證書等。同時還增加瞭一些新的背景知識,包括Enigma密碼機以及一部分關於經典“橘皮書”之安全觀的內容。此外,《安全技術經典譯叢: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大幅度地擴展和更新課後思考題,並增補瞭許多新的圖解、錶格和圖形,用以闡明和澄清·些復雜的主題和問題。最後,對於課程開發來說,還有一組綜閤性的課堂測試用的PowerPoint幻燈片文件以及問題等手冊可供利用。

作者簡介

  Mark Stamp,博士是聖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他為本科牛和研究牛講解信息安全課程。此外,除瞭在工業界(譯者注:Stamp博士曾有過1段在矽榖創業公司的職業經曆)和學術界的這些經驗之外,Stamp博士的職業履曆還包括在美國國傢安全局任職密碼分析專傢的7年工作曆程。Stamp博士還撰寫瞭幾十篇學術論文和兩本關於信息安全主題的專著。
  
  張戈,某人型企業IT架構師,CISSP講師,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自上世紀90年代涉足IT領域,從事數據庫、計算機網絡,以及音視頻編解碼等相關軟件研發工作多年,在網絡與信息安全、模式識彆與圖像處理、信息係統數據建模等領域有豐富的科研和實踐經驗。目前豐要從事企業IT係統規劃和技術架構研究等方麵的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角色列錶
1.2 Alice的網上銀行
1.2.1 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2.2 CIA並不是全部
1.3 關於本書
1.3.1 密碼學技術
1.3.2 訪問控製
1.3.3 協議
1.3.4 軟件安全
1.4 人的問題
1.5 原理和實踐
1.6 思考題

第Ⅰ部分 加密
第2章 加密基礎
2.1 引言
2.2 何謂“加密”
2.3 經典加密
2.3.1 簡單替換密碼
2.3.2 簡單替換的密碼分析
2.3.3 安全的定義
2.3.4 雙換位密碼
2.3.5 一次性密碼本
2.3.6 VENONA項目
2.3.7 電報密碼本
2.3.8 1876選舉密碼
2.4 現代加密技術的曆史
2.5 加密技術的分類
2.6 密碼分析技術的分類
2.7 小 結
2.8 思考題
第3章 對稱密鑰加密
3.1 引言
3.2 流密碼加密
3.2.1 A5/1算法
3.2.2 RC4算法
3.3 分組密碼加密
3.3.1 Feistel密碼
3.3.2 DES
3.3.3 三重DES
3.3.4 AES
3.3.5 另外三個分組密碼加密算法
3.3.6 TEA算法
3.3.7 分組密碼加密模式
3.4 完整性
3.5 小結
3.6 思考題
第4章 公開密鑰加密
4.1 引言
4.2 背包加密方案
4.3 RSA
4.3.1 教科書式的RSA體製範例
4.3.2 重復平方方法
4.3.3 加速RSA加密體製
4.4 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算法
4.5 橢圓麯綫加密
4.5.1 橢圓麯綫的數學原理
4.5.2 基於橢圓麯綫的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方案
4.5.3 現實中的橢圓麯綫加密案例
4.6 公開密鑰體製的錶示方法
4.7 公開密鑰加密體製的應用
4.7.1 真實世界中的機密性
4.7.2 數字簽名和不可否認性
4.7.3 機密性和不可否認性
4.8 公開密鑰基礎設施
4.9 小結
4.10 思考題
第5章 哈希函數及其他
5.1 引言
5.2 什麼是加密哈希函數
5.3 生日問題
5.4 生日攻擊
5.5 非加密哈希
5.6 Tiger Hash
5.7 HMAC
5.8 哈希函數的用途
5.8.1 網上競價
5.8.2 垃圾郵件減阻
5.9 其他與加密相關的主題
5.9.1 秘密共享
5.9.2 隨機數
5.9.3 信息隱藏
5.10 小結
5.11 思考題
第6章 高級密碼分析
6.1 引言
6.2 Enigma密碼機分析
6.2.1 Enigma密碼機
6.2.2 Enigma的密鑰空間
6.2.3 轉子
6.2.4 對Enigma密碼機的攻擊
6.3 WEP協議中使用的RC
6.3.1 RC4算法
6.3.2 RC4密碼分析攻擊
6.3.3 RC4攻擊的預防
6.4 綫性和差分密碼分析
6.4.1 數據加密標準DES之快速瀏覽
6.4.2 差分密碼分析概覽
6.4.3 綫性密碼分析概覽
6.4.4 微小DES
6.4.5 針對TDES加密方案的差分密碼分析
6.4.6 針對TDES加密方案的綫性密碼分析攻擊
6.4.7 對分組加密方案設計的提示
6.5 格規約和背包加密
6.6 RSA計時攻擊
6.6.1 一個簡單的計時攻擊
6.6.2 Kocher計時攻擊
6.7 小結
6.8 思考題

第Ⅱ部分 訪問控製
第7章 認證
7.1 引言
7.2 身份認證方法
7.3 口令
7.3.1 密鑰和口令
7.3.2 口令的選擇
7.3.3 通過口令對係統進行攻擊
7.3.4 口令驗證
7.3.5 口令破解中的數學分析
7.3.6 其他的口令問題
7.4 生物特徵技術
7.4.1 錯誤的分類
7.4.2 生物特徵技術實例
7.4.3 生物特徵技術的錯誤率
7.4.4 生物特徵技術總結
7.5 你具有的身份證明
7.6 雙因素認證
7.7 單點登錄和Web cookie
7.8 小結
7.9 思考題
第8章 授權
8.1 引言
8.2 授權技術發展史簡介
8.2.1 橘皮書
8.2.2 通用準則
8.3 訪問控製矩陣
8.3.1 訪問控製列錶和訪問能力列錶
8.3.2 混淆代理人
8.4 多級安全模型
8.4.1 Bell-LaPadula模型
8.4.2 Biba模型
8.5 分隔項(compartment)
8.6 隱藏通道
8.7 推理控製
8.8 CAPTCHA
8.9 防火牆
8.9.1 包過濾防火牆
8.9.2 基於狀態檢測的包過濾防火牆
8.9.3 應用代理
8.9.4 個人防火牆
8.9.5 深度防禦
8.10 入侵檢測係統
8.10.1 基於特徵的入侵檢測係統
8.10.2 基於異常的入侵檢測係統
8.11 小結
8.12 思考題

第Ⅲ部分 協議
第9章 簡單認證協議
9.1 引言
9.2 簡單安全協議
9.3 認證協議
9.3.1 利用對稱密鑰進行認證
9.3.2 利用公開密鑰進行認證
9.3.3 會話密鑰
9.3.4 完全正嚮保密(Perfect ForwardSecrecy)
9.3.5 相互認證、會話密鑰以及PFS
9.3.6 時間戳
9.4 身份認證和TCP協議
9.5 零知識證明
9.6 最佳認證協議
9.7 小結
9.8 思考題
第10章 真實世界中的安全協議
10.1 引言
10.2 SSH
10.3 SSL
10.3.1 SSL協議和中間人攻擊
10.3.2 SSL連接
10.3.3 SSL和IPSec
10.4 IPSec
10.4.1 IKE階段一:數字簽名方式
10.4.2 IKE階段一:對稱密鑰方式
10.4.3 IKE階段一:公開密鑰加密方式
10.4.4 IPSec cookie
10.4.5 IKE階段一小結
10.4.6 IKE階段二
10.4.7 IPSec和IP數據報
10.4.8 運輸和隧道方式
10.4.9 ESP和AH
10.5 Kerberos
10.5.1 Kerberos化的登錄
10.5.2 Kerberos中的票據
10.5.3 Kerberos的安全性
10.6 WEP
10.6.1 WEP協議的認證
10.6.2 WEP協議的加密
10.6.3 WEP協議的不完整性
10.6.4 WEP協議的其他問題
10.6.5 實踐中的WEP協議
10.7 GSM
10.7.1 GSM體係架構
10.7.2 GSM安全架構
10.7.3 GSM認證協議
10.7.4 GSM安全缺陷
10.7.5 GSM安全小結
10.7.6 3GPP
10.8 小結
10.9 思考題

第Ⅳ部分 軟件
第11章 軟件缺陷和惡意軟件
11.1 引言
11.2 軟件缺陷
11.2.1 緩衝區溢齣
11.2.2 不完全仲裁
11.2.3 競態條件
11.3 惡意軟件
11.3.1 Brain病毒
11.3.2 莫裏斯蠕蟲病毒
11.3.3 紅色代碼病毒
11.3.4 SQL Slammer蠕蟲
11.3.5 特洛伊木馬示例
11.3.6 惡意軟件檢測
11.3.7 惡意軟件的未來
11.3.8 計算機病毒和生物學病毒
11.4 僵屍網絡
11.5 基於軟件的各式攻擊
11.5.1 臘腸攻擊
11.5.2 綫性攻擊
11.5.3 定時炸彈
11.5.4 軟件信任
11.6 小結
11.7 思考題
第12章 軟件中的安全
12.1 引言
12.2 軟件逆嚮工程
12.2.1 Java字節碼逆嚮工程
12.2.2 SRE示例
12.2.3 防反匯編技術
12.2.4 反調試技術
12.2.5 軟件防篡改
12.2.6 變形2.
12.3 數字版權管理
12.3.1 何謂DRM
12.3.2 一個真實世界中的DRM係統
12.3.3 用於流媒體保護的 DRM
12.3.4 P2P應用中的DRM
12.3.5 企業DRM
12.3.6 DRM的敗績
12.3.7 DRM小結
12.4 軟件開發
12.4.1 開源軟件和閉源軟件
12.4.2 尋找缺陷
12.4.3 軟件開發相關的其他問題
12.5 小結
12.6 思考題
第13章 操作係統和安全
13.1 引言
13.2 操作係統的安全功能
13.2.1 隔離控製
13.2.2 內存保護
13.2.3 訪問控製
13.3 可信操作係統
13.3.1 MAC、DAC以及其他
13.3.2 可信路徑
13.3.3 可信計算基
13.4 下一代安全計算基
13.4.1 NGSCB特性組
13.4.2 引人入勝的NGSCB應用
13.4.3 關於NGSCB的非議
13.5 小結
13.6 思考題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數字時代的基石:構建穩固信息安全防綫 在這個日益互聯的數字世界中,信息安全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保障個人、組織乃至國傢正常運轉的生命綫。從商業機密的守護,到個人隱私的尊重,再到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無一不依賴於堅實的信息安全體係。然而,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潛在的威脅也如影隨形,變得愈發復雜和難以捉摸。理解信息安全的核心原理,掌握實用的防護實踐,已成為每一位數字時代公民的必修課。 本書並非一本探討特定技術工具的書籍,也非一本充斥著晦澀難懂專業術語的論文集。相反,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全麵且深刻的信息安全認知框架。我們拒絕浮於錶麵的技術羅列,而是深入挖掘信息安全之所以為“安全”的根本原因,探索那些經久不衰的指導原則,並將其應用於現實世界的種種挑戰。在這裏,您將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能夠理性分析風險、主動識彆漏洞、並設計有效防禦策略的思維方式。 第一部分:安全世界的基石——原理的深度解析 萬丈高樓平地起,信息安全同樣如此。本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信息安全最基礎、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我們將從信息安全的三大基本屬性——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齣發,逐一剖析它們的含義、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具體體現。 機密性:守護秘密的屏障。我們不僅會討論加密技術的概念,如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的區彆,哈希函數的用途,數字簽名如何保證來源可靠,還會探討訪問控製模型(如DAC, MAC, RBAC)如何精細化地管理用戶權限,確保敏感信息不被未經授權的實體所訪問。還會涉及身份認證(Authentication)和授權(Authorization)的關鍵作用,以及在多因素認證(MFA)等現代安全實踐中,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此外,對數據泄露的物理和邏輯層麵防護,以及如何製定和執行有效的保密策略,也將是本部分關注的重點。 完整性:確保真實與準確。數據的完整性意味著信息在存儲、傳輸和處理過程中未被未經授權地修改或破壞。我們將探討校驗和(Checksum)、哈希函數(Hash Functions)等技術如何用於檢測數據篡塗改。數字簽名除瞭驗證身份,同樣也確保瞭信息的完整性。我們還將審視事務的原子性(Atomicity)、一緻性(Consistency)、隔離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即ACID特性,它們在數據庫和分布式係統中的完整性保障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此外,版本控製、備份與恢復策略,以及審計日誌(Audit Trails)在維護數據完整性中的作用,也將得到詳細的闡述。 可用性:保障暢通無阻的服務。信息係統的可用性是指在需要時,授權用戶能夠正常訪問和使用信息及其相關資源。我們將深入分析拒絕服務(Denial of Service, DoS)和分布式拒絕服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攻擊的原理,以及相應的防禦措施,如流量清洗、負載均衡、冗餘設計等。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 HA)架構的構建,如集群技術、故障轉移(Failover)機製,以及災難恢復(Disaster Recovery, DR)計劃的重要性,都將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同時,係統的性能優化、資源管理,以及對意外中斷(如硬件故障、軟件錯誤)的容錯能力,也是保障可用性的關鍵要素。 在深入理解瞭這三大核心屬性後,我們將視角轉嚮信息安全的其他重要支撐原理。 認證(Authentication)與授權(Authorization):誰是用戶?他有什麼權限? 我們將區分認證(確認身份)和授權(賦予權限)的本質區彆,並探討各種認證機製的優缺點,從傳統的密碼認證到現代的多因素認證(MFA),再到生物識彆技術(如指紋、人臉識彆)和基於證書的認證。對於授權,我們將深入研究訪問控製模型,如自主訪問控製(DAC)、強製訪問控製(MAC)和基於角色的訪問控製(RBAC),以及它們在不同安全環境下的適用性。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預見與應對。 信息安全並非追求絕對的零風險,而是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來降低可接受的風險水平。本部分將引導讀者學習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的過程,包括資産識彆、威脅分析、脆弱性評估以及風險度量。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討風險應對策略,如風險規避(Risk Avoidance)、風險轉移(Risk Transfer)、風險緩解(Risk Mitigation)和風險接受(Risk Acceptance)。理解風險矩陣(Risk Matrix)及其應用,以及風險管理在整個安全生命周期中的持續性,將有助於讀者建立 proactive 的安全觀。 安全設計原則(Security Design Principles):讓安全融入係統骨髓。 “事後補救”遠不如“事前預防”。我們將闡述一係列在係統設計階段就應遵循的安全原則,例如: 最小權限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授予用戶或進程完成其任務所需的最小權限。 縱深防禦(Defense in Depth):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安全防護體係,即使一層被突破,其他層仍能提供保護。 攻擊麵最小化(Attack Surface Minimization):減少係統可被攻擊的點。 默認安全(Secure by Default):係統應默認配置為最安全的模式。 失效安全(Fail-Safe Defaults):當係統發生故障時,應以安全狀態為默認。 工作分離(Separation of Duties):將關鍵任務分解,由不同的人或係統完成,以防止單點濫用。 信任最小化(Least Astonishment):係統行為應符閤用戶的閤理預期。 第二部分:安全實踐的落地——方法與應用 理論知識必須與實踐相結閤纔能發揮最大價值。本部分將把前文介紹的原理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安全實踐,探討如何在現實世界中構建和維護一個安全的信息係統。 網絡安全(Network Security):構築數字世界的邊界。 我們將從網絡協議的安全性入手,如TCP/IP協議族的脆弱性,以及如何通過防火牆(Firewalls)、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S/IPS)等技術來構建和管理網絡邊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如何安全地連接遠程用戶和分支機構,無綫網絡(Wi-Fi)的安全配置(如WPA2/WPA3),以及對網絡攻擊(如端口掃描、嗅探、中間人攻擊)的識彆與防禦,都將是本部分的重點。此外,安全路由、網絡分段(Network Segmentation)以及對物聯網(IoT)設備網絡安全的考量,也將有所涉及。 應用安全(Application Security):守護軟件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軟件在業務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應用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將深入分析常見的Web應用安全漏洞,如SQL注入(SQL Injection)、跨站腳本攻擊(XSS)、跨站請求僞造(CSRF)、不安全的直接對象引用(IDOR)等,並介紹相應的防禦技術,如輸入驗證(Input Validation)、輸齣編碼(Output Encoding)、參數化查詢(Parameterized Queries)等。我們將探討安全編碼的最佳實踐,以及軟件開發生命周期(SDLC)中如何集成安全測試,如靜態應用安全測試(SAST)、動態應用安全測試(DAST)和交互式應用安全測試(IAST)。API安全、移動應用安全,以及對第三方組件和依賴項的風險管理,也將是本部分探討的內容。 數據安全(Data Security):核心資産的守護。 信息係統中最寶貴、最核心的資産往往是數據。本部分將聚焦於數據生命周期中的安全保障,從數據的産生、存儲、傳輸到銷毀。我們將探討數據加密(靜態數據加密、傳輸中數據加密)的最佳實踐,數據丟失防護(Data Loss Prevention, DLP)技術的作用,以及如何安全地進行數據備份和恢復。敏感數據分類(Data Classification)的重要性,閤規性要求(如GDPR, HIPAA)如何影響數據安全策略,以及數據泄露應急響應(Data Breach Incident Response)的流程,都將是本部分的重要議題。 身份與訪問管理(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精細化管控。 IAM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支柱之一,它解決瞭“誰能訪問什麼”的問題。除瞭前文提及的認證與授權機製,本部分將更深入地探討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用戶創建、修改、禁用、刪除)、單點登錄(Single Sign-On, SSO)的實現與安全考量,以及特權訪問管理(Privileged Access Management, PAM)的重要性,特彆是在管理管理員賬戶和高敏感權限方麵。雲環境下的IAM挑戰,如身份聯閤(Identity Federation)和OAuth/OpenID Connect等協議,也將得到介紹。 安全運營與事件響應(Security Operations and Incident Response):日常守護與應急處置。 再好的防禦體係也需要日常的監控和維護。本部分將介紹安全運營中心(SOC)的主要職能,日誌管理(Log Management)和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係統的作用,以及如何進行安全監控和威脅檢測。當安全事件發生時,及時有效的事件響應至關重要。我們將詳細闡述事件響應的流程,包括準備、識彆、遏製、根除、恢復以及事後總結。演練(Drills)和桌麵推演(Tabletop Exercises)在提升事件響應能力方麵的價值,也將被強調。 風險管理與閤規性(Risk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持續改進與法律保障。 在信息安全領域,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一次性任務。本部分將迴顧風險評估與應對的完整流程,並強調其與業務目標的一緻性。同時,我們將探討信息安全管理體係(如ISO 27001)的建立和維護,以及如何滿足各種行業法規和法律要求(Compliance)。審計(Auditing)在驗證安全控製有效性和滿足閤規性方麵扮演的角色,以及內部控製(Internal Controls)的建設,都將是本部分討論的重點。 結語:走嚮更安全、更可信的數字未來 信息安全是一個充滿挑戰但至關重要的領域。它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本書提供的並非一勞永 فت的解決方案,而是能夠幫助您建立一套通用性的安全思維框架和實操指南。通過深入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並將其巧妙地應用於各種實踐場景,您將能夠更好地識彆風險,設計和實施有效的安全措施,從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數字時代中,構建起堅實的安全屏障,保障信息資産的安全,擁抱一個更安全、更可信的數字未來。本書希望成為您在這趟旅程中的可靠夥伴,引導您一步步揭開信息安全的麵紗,掌握其精髓,並自信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終於等到瞭!一直對信息安全這個領域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理論知識太枯燥,實際操作又無從下手。這次偶然看到瞭這本《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的第二版,名字就非常吸引人,感覺像是為我這種新手量身定做的。封麵設計也很有科技感,整體感覺很專業,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書。我之前也翻過一些相關的書籍,但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隻講概念不講方法,看完還是不知道怎麼實際運用。這本書的介紹裏提到瞭“原理與實踐”相結閤,這一點對我來說太重要瞭。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信息安全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能給齣一些可操作的指導,比如如何識彆常見的安全威脅,如何進行基本的安全防護措施。我特彆期待它能涵蓋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這樣理論結閤實踐,效果會更好。如果書中能有一些圖示和流程圖來解釋復雜的技術原理,那就更棒瞭,畢竟我不是技術背景齣身,直觀的理解比純文字描述更容易讓我接受。總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成為我學習信息安全的入門指南,帶領我走進這個 fascinating 的世界,讓我不再覺得信息安全遙不可及。

評分

我對網絡安全這個話題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尤其是隨著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安全意識的培養變得愈發重要。我瞭解到《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是一本關於信息安全領域的基礎性讀物,其“原理與實踐”的側重點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深入理解信息安全的核心理念,例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基本原則,以及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應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性地介紹各種信息安全威脅,從惡意軟件、網絡釣魚到更復雜的APT攻擊,並深入分析其攻擊原理和潛在危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提供實用的防護策略和技術,比如如何配置防火牆、如何進行數據加密、如何管理用戶權限等,這些都是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掌握的技能。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安全策略製定和實施的內容,這對於理解企業級的信息安全管理會有很大幫助。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提升個人信息安全素養的有力工具,讓我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數字生活。

評分

收到這本《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的時候,我正在為公司內部信息安全培訓尋找閤適的教材。市麵上信息安全相關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夠係統性、條理性地講解原理並結閤實際操作的書籍卻不多見。我非常看重這本書的“原理與實踐”這個定位,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們的團隊成員建立起紮實的信息安全基礎理論,理解各種安全威脅的根源以及應對機製,同時又能提供切實可行的安全實踐指南,能夠指導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保護敏感信息,如何規避潛在的風險。我尤其關注這本書是否能涵蓋當前最新的一些安全技術和發展趨勢,比如雲計算安全、移動安全、物聯網安全等,畢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過時的知識很難應對當前的挑戰。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標準化的安全流程和最佳實踐,例如風險評估、安全審計、應急響應等方麵的具體方法,那將極大地提升培訓的有效性。另外,一本好的教材應該能夠清晰地闡述復雜的概念,並輔以恰當的示例,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為我們構建更安全的工作環境提供堅實的支撐。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信息安全發展動態的研究者,我深知一本高質量的專業書籍對於推動行業進步的重要性。《信息安全原理與實踐(第2版)》的名字就預示著它將是該領域的權威之作。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剖析信息安全領域的核心理論框架,包括但不限於密碼學原理、網絡協議安全、操作係統安全、應用安全等。同時,“實踐”二字也錶明瞭其與時俱進的特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融入最新的安全技術發展,例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領域的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挑戰與機遇、以及當前新興的零信任架構等。如果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安全技術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影響,並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來佐證理論的有效性,那將是極大的價值。我也會關注書中關於安全體係構建、風險管理以及安全閤規性等方麵的論述,因為這些是構建穩健信息安全體係不可或缺的環節。一本能夠兼顧深度理論和廣度實踐的著作,定能成為我科研道路上的重要參考。

評分

感興趣,買瞭看看

評分

信息安全,在生活中是不容輕視的問題

評分

書中內容閤適, 外觀完整.

評分

不錯,趁著活動買的,應該是正版的吧。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書很不錯,配閤tcp/ip協議看,很搭調

評分

不錯!真不錯!物有所值啊!

評分

很不錯,國外的教材就是不一樣,有幫助。

評分

很不錯,國外的教材就是不一樣,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