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起源
01 地球的起源
02 地球的同伴——月球
03 地球煉獄
04 年代測定之爭
05 三顆行星的故事
06 生機勃勃的星球
第二部分 地球內部
07 地心遊記
08 從內部看地球
09 磁核
10 流動的地幔
11 超級地幔柱
12 地殼和陸地
13 闆塊構造理論
14 海底擴張
15 俯衝
16 火山
17 地震
18 造山運動
19 變質
20 黑色金子
21 地層深處的財富
22 地層中鑽石的秘密
第三部分 地錶係統
23 岩石循環
24 雕刻地貌
25 漸變論和災變論
26 沉積作用
27 海洋循環
28 大氣循環
29 水循環
30 碳循環
31 氣候變遷
32 冰河時期
33 冰蓋
34 冰雪地球
第四部分 生機勃勃的星球
35 深時
36 地層學
37 生命的起源
38 進化
39 埃迪卡拉的花園
40 多樣性
41 恐龍
42 滅絕
43 適應
44 化石分子
45 人類世
第五部分 地球未來
46 未來資源
47 未來氣候
48 未來進化
49 未來闆塊
50 地球的盡頭
術語錶
讀完這本書,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謙卑感”。麵對地球數億年的演化史和宇宙的浩瀚,人類的全部曆史和成就仿佛隻是刹那間的火花。這種宏大的視角,極大地修正瞭我原有的自我中心主義。它引導我們認識到,我們所珍視的許多“真理”和“規範”,都僅僅是特定環境、特定時間維度下的産物,是脆弱且可能隨時被顛覆的。這種對自身有限性的深刻認識,反而激發瞭我對未來更強烈的探索欲——正是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所以纔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進化。這本書不是為瞭給我們提供安逸的答案,而是為瞭給我們提供更深刻、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它成功地將知識的傳遞,轉化成瞭一種對存在的敬畏和對未知的渴望,這也許是最好的科普作品能達到的境界瞭。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融閤能力。在當今知識日益垂直細分的時代,我們越來越容易陷入自己的專業領域,視野受限。而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連接起來。你會看到物理學的定律如何影響瞭生物的進化策略,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人類的早期文化和技術路徑。這種“網狀思維”的培養,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它不再鼓勵我們隻關注某一個點,而是強調點與點之間關係的構建。我特彆欣賞它對“尺度”這個概念的反復強調,從量子糾纏到宇宙尺度,不同的尺度揭示瞭不同的真相和約束條件。這本書像是在提醒我們,要理解地球這個復雜的係統,就必須學會從不同的維度切換視角,纔能捕捉到事物的全貌。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挑剔的讀者,尤其是在科普讀物中,我最討厭看到為瞭追求聳人聽聞而犧牲事實的準確性。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非常齣色,它在闡釋復雜概念時,總能引用到最新的、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成果,並在需要的地方,坦誠地指齣當前科學界的爭議點和知識的局限性。這體現瞭一種高度的學術誠信。例如,在討論意識的本質時,它沒有給齣任何武斷的結論,而是清晰地梳理瞭主流的幾種假說及其各自的邏輯睏境,這種審慎的態度,反而比任何確定的答案都更令人信服。它讓我確信,這本書不是一個“知道分子”的炫耀,而是一個嚴謹的求知者對世界的忠實描摹。對於追求深度和可靠性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可以被反復引用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部書單的廣度和深度實在令人驚嘆。從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演化,再到人類社會的復雜結構,作者似乎將數韆年的知識濃縮在瞭這幾十個核心概念之中。我尤其欣賞它在選取議題時的平衡感,既沒有一味追逐最新的科技熱點,也沒有沉湎於過時的理論。比如,它對氣候變化的闡述,並非停留在錶麵的環境危機,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係統性驅動力,將地質年代的尺度拉入當前的決策考量中,讓人在閱讀時産生一種強烈的曆史緊迫感。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個宏觀的思考框架,讓讀者能將碎片化的信息點重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更連貫、更有邏輯的世界觀。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羅列,更像是一套認知升級的工具箱,它教會你如何去觀察、提問和連接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現象。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方式都産生瞭一些微妙但深刻的轉變,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許多厚重學術著作都難以給予的。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它巧妙地運用瞭敘事弧綫來引導讀者進入那些可能有些艱澀的主題。你不會覺得是在被動接收灌輸,而更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知識的迷宮中探險。例如,在介紹復雜係統理論時,作者沒有直接拋齣晦澀的數學模型,而是從一個大傢都能理解的生活場景入手,比如交通堵塞或流行病的傳播,然後逐步深入到其內在的湧現特性。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結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保持瞭內容的學術嚴謹性。我發現自己能一口氣讀完幾個章節而毫無疲憊感,這在以往閱讀科普讀物時是很少見的。它真正做到瞭將“高深”的知識“講得好聽”,讓普通讀者也能品嘗到智力上的愉悅。
評分吸積 當氣體和塵埃被吸引到最終會形成太陽的中心天體處時,星雲勻速鏇轉的角動量會使被吸積的物質形成盤狀。這一觀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隻停留在理論層麵,但在高倍望遠鏡齣現後,我們目睹瞭這一現象發生在其他恒星誕生區。例如,有著明顯的塵埃和岩粒吸積盤的繪架座β 星現在就能夠成為行星。在其他成百上韆顆恒星外探測到的所謂“太陽係外行星”錶明,恒星的誕生常常伴有行星的形成。
評分(100%好評)
評分18
評分恐龍
評分京東商城就是方便實惠
評分地球是怎麼産生的?地震是怎麼發生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冰河世紀到底是什麼樣的?地球上的資源還夠我們用多少年?如果人類因瘟疫或戰爭滅絕,還有什麼其他物種能夠進化以取代人類呢?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隱藏著太多的未知與奧秘,在滄海桑田的不斷變化中演繹著不朽的神奇。《圖靈新知:你不可不知的50個地球知識》以50篇短小精乾的短文,生動地講述瞭地球這個宇宙中已知唯一可以存續生命的星球的全貌。暢銷科普作傢Martin Redfern以淺顯而精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地球自然活動的方方麵麵:氣候、洋流、氣流、闆塊構造理論、化石、進化論、火山學、海平麵變遷以及地球的終極命運等。還等什麼?現在就翻開這你不可不知的50個地球知識,揮動求知的翅膀,在這個生機勃勃、奇趣變幻的科學世界裏自由翱翔吧!《圖靈新知:你不可不知的50個地球知識》用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一覽地球這個全宇宙已知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全貌,揭示地球的自然進程:氣候、洋流、氣流、元素、闆塊構造、地質、生命的演變、火山、海平綫以及地球的終極命運。通過50篇短小精乾的短文,介紹瞭關於地球的一些鮮為人知或極少被人注意的、十分有趣的知識和現象。《圖靈新知:你不可不知的50個地球知識》適閤對地球知識以及科普知識感興趣的各類讀者閱讀。
評分不過還是有點看不懂~加油~
評分《科學傢講的科學故事》這一係列的書已伴隨著我度過瞭無數個白天與夜晚。此係列的書堪稱是我讀過的有史以來最好看的一套書。書的包裝很精美,外形很完整,內容也很豐富。這一套書以有名科學傢給我們授課的形式為我們詳細、係統的介紹瞭各方麵的知識。網絡購書的物流很給力,服務態度很好。加油!希望這種書能夠更便宜一點,還有就是很多這套係列的書都缺貨哦~
評分09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