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现代公民人文常识补课书
推荐二:从蒙昧洪荒到罗马帝国崩溃,古代文明兴衰启示录
阿卡得帝国的开创者与犹太先知摩西拥有相似的生平,这是文明的巧合
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由贸易纠纷变为海伦的美貌,这是文明的巧饰
民主雅典与帝制波斯之间的战争对世界历史影响至深,这是文明的冲突
焚平底比斯的亚历山大大帝只留下了诗人品达的房子,这是文明的力量
坚守马萨达要塞的犹太狂热党宁愿自杀不向罗马投降,这是文明的悲壮
手无寸铁的基督徒征服了仰仗暴力的罗马帝国统治者,这是文明的较量
这不是一座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的陈列馆
它让你看清文明的纹理,触摸文明的质地,把握文明的脉动
推荐三:编排合理,插图丰富,专栏趣味性强
《人文通识课》自1992年第1版出版以来,获得了多项图书大奖,以其材料丰富、观点鲜明、结构编排合理成为流行至今的人文通识标准教材。本书的编写始终秉承一个宗旨,即在历史解读的框架内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关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这一宗旨将帮助读者运用不断提高的历史眼光来丰富和加深他们自己对当今世界的新见解,以鼓励他们投入到对未来的积极建设之中。
《人文通识课1:古典时代》共6讲,主要范围是从史前到罗马帝国晚期的古代世界。按照时间顺序,本册首先介绍了近东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及尼罗河文明,然后讲述了希腊文明从萌芽再到衰落,被后继崛起的罗马征服并吸纳,而罗马帝国文明又是如何被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所征服。作者为我们展演了人类从洪荒时代到希腊-罗马与犹太-基督教这两大西方文明传统汇流的气势磅礴,让我们回顾了古代世界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检视了西方人文传统的根源。
罗伊·T·马修斯(Roy T. Matthews),美国密歇根大学荣休人文与历史教授。
德维特·普拉特(DeWitt Platt),美国密歇根大学荣休人文与历史教授。
托马斯·F·X·诺布尔(Thomas F. X. Noble),美国圣母大学历史教授,美国天主教历史学会主席,研究领域为古代鱼中世纪时期。
译者简介:
卢明华,原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对外关系。
计秋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
郑安光,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副教授。
前言
导言 为何学习文化史?
人文知识入门:如何理解艺术
第1讲 史前文明和近东文明
1.1 史前文化和早期文化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金属时代
1.2 文明的兴起: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阿卡得和巴比伦诸王国
文明的摇篮
1.3 尼罗河文明:埃及
三千年的延续和变化
对永恒文化价值的探求
1.4 美索不达米亚帝国和埃及帝国的继承者
亚述人
新巴比伦人
米底人和波斯人
文化关键词
批判性思考提问
第2讲 爱琴海文明:米诺斯人、迈锡尼人和古风时代的希腊人
2.1 序幕:米诺斯文明(公元前3000—前1100年)
2.2 开端: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900—前1100年)
米诺斯克里特和迈锡尼的技术
2.3 希腊的黑暗时代
2.4 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前479年)
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希腊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古风时代的技术
2.5 希腊天才的涌现:对形式的把握
宗教
文学
哲学和科学
建筑
雕塑
文化关键词
批判性思考提问
第3讲 古典希腊文明:希腊时代
3.1 内外事务:战争、和平和马其顿的胜利
希腊时代的诸政治阶段
3.2 古希腊时代的希腊艺术:追求完美
戏剧
音乐
3.3 历史学、哲学、科学和医学
历史
哲学、科学和医学
3.4 视觉艺术
建筑
雕刻
绘画
文化关键词
批判性思考提问
第4讲 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和罗马的兴起
4.1 不断变化的政治框架
希腊化时代的君主国
罗马的兴起
政府的性质
4.2 生活的一般趋向
妇女的感受
城市生活
罗马价值观
4.3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戏剧和文学
哲学和宗教
科学和技术
建筑
雕刻
文化关键词
批判性思考提问
第5讲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兴起
5.1 犹太教
人民及其宗教
《圣经》
早期的犹太艺术和建筑
5.2 基督教
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新约全书》
基督徒与犹太人
基督教与希腊—罗马宗教和哲学
罗马帝国的基督徒
早期基督教文学
早期基督教艺术
文化关键词
批判性思考提问
第6讲 罗马帝国文明和基督教的胜利
6.1 奥古斯都元首政治
元首政治
罗马治下的和平
6.2 第3世纪的危机
6.3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
6.4 东、西罗马帝国的晚期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东罗马帝国
6.5 基督教的胜利
天主教的发展
基督教的隐修主义
基督教与罗马国家
6.6 罗马帝国的文明
世俗拉丁文学
哲学
科学和医学
法学
出版后记
第1讲 史前文明和近东文明
本书读者对左图中的两个建筑物,狮身人面像和大金字塔,或许非常熟悉。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说到底,它们已存在了5000年之久。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历史和传统。这些遗迹有其自身的历史,它们也已融入了西方传统。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因此,本书之所述一方面是讲述我们是谁,一方面是谈论我们所继承的并从中得益的传统如何年复一年地成长起来并不断变化的。
近两百年来,人们习惯于谈论“西方文明”,在更近一些的时代里,人们习惯于讨论许多构成西方文明的文化。这些术语意味着什么?当人们一开始谈论“西方”时,他们指的是西欧。但西欧乃是那些生存于地中海周围之古代民族和古代文化的产物,而欧洲最终也将其文化输出到了世界的大部分其他地区。因此,“西方”既是一个地区,也是一个概念。从某个角度来说,(civilization)是最大的单位,在其中,每个人都会感到安适。它是一种组织原则,指的是共同的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以及跨越时空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很朦胧)与狮身人面像和大金字塔的联系。(culture)是比较严格的术语。从一个非常笼统的层面上来说,它指的是高级文化:例如美术和哲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它指的是表达和行为的总体,这些表达和行为的总体标明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群可以容易辨别的人群之特征。在任何时刻,在任何较长的时间段里,每个文明都包含了许多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和希腊罗马一样,都属于古代西方文明。虽然它们并不一样,但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且都对一个经久的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史前文化和早期文化
人类先于文化和文明而存在。至少在40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遥远祖先就已出现在非洲。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但与地球已存在的大约60亿年时间相比,这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已。为了让大家领会这些天文数字的概念,我们来想象一下日历:如果地球在1月1日出现,那么人类祖先大约在8月底露面,而文明和历史则在12月31日午夜前几分钟才开始。
原始人(hominid或Homo)大约出现在两百万年以前,而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Homo sapiens)则大约出现在20万年以前。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的历史是关于人类种族本身的故事。不幸的是,我们关于这些人类的情况知之甚少,认识也是支离破碎。他们是猎手和采集者,居住在诸如洞穴一类的天然庇护所里,没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原始人发明了粗糙的石器工具,使用了火,或许还发明说话——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使他们得以用野兽不会的方法进行沟通。他们最早的工具是非常简单的砍刀,后来是一些用手磨制的石斧、尖顶工具和刮削器,都是小心凿制出来的。双面刀锋流传开来了。原始人和智人度过了(Paleolithic period),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地质学上的冰川时代(Pleistocene epoch)。
旧石器时代
由于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的一些零星发现,人们对旧石器时代后期几千年的情况稍稍知道一些。智人四处迁徙,跨越了整个东半球,并且最终经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地峡迁徙到了西半球。他们开始使用一些较复杂的工具,如弓箭、渔钩和针线(图1.1)。然而,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开始用艺术来表达自我。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地区和法国拉斯考(Lascaux)及阿尔代什(Ardèche)地区发现了一些冰川时代洞穴画,上面画着驯鹿、野牛、犀牛、狮子和马的形象。这些洞穴画的年代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40000年—前10000年间),它们是人类艺术最早的例子(图1.2)。发现于阿尔代什地区肖维(Chauvet)的洞穴画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而绘制,目前还是个谜;而在阿尔塔米拉和拉斯考发现的那些画,人们推断大致是作为出猎前礼仪和仪式一部分绘制的。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绘出众多被箭射中的野兽来确保捕猎的成功。
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另一种艺术类型见于在奥地利维伦多夫(Willendorf)发现的女性人物雕像(图1.3)。这尊雕像用石灰石做成,没有脸部细节,全身滚圆。臃肿的肚子和丰满的乳房表明,这尊雕像可能是被当作多产多育的象征和母性女神的形象,代表着大自然的创造力。自旧石器时代起,母性女神作为一种神话人物出现在许多古代文化中;仅在欧洲东南部地区的三千多处地方就出土了约三万具用陶土、大理石、骨、铜和黄金制作的小型母性女神塑像。母性女神的至高无上体现在最早的生育神话中,这些神话讲述女性生育和抚养儿女的力量。这尊出土于维伦多夫的塑像凸显乳房、肚脐和象征生育的阴户,它可能是在宗教仪式上用来保佑部落的繁衍和充裕的食物供应。这尊塑像也展示了雕塑者的审美兴趣,他有意识地把女神的手雕刻成放在乳房上,而头发则紧紧地扎成排状。
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随着地质学年代的近时代期间最后一批冰川从欧洲移走,人类不得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中石器(Mesolithic)时代虽然短暂,但却是一个关键的转变点。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化过程中,狩猎者和采集者变成了种植者和饲养者。由此便开始了(Neolithic period)。随着智人变成种植者和饲养者,他们获得了农耕知识,发明了木制工具和其他一些生产技术。他们的石制工具比中石器时代的工具更先进,其中有刀和锤子。在美索不达米亚,除了饲养家畜外,人们还学会了用牲口拉犁耕地,谷物产量大增。在公元前3500年之后,这些新技术难以置信地迅速兴起,使该时代成为我们所知的最富成效的变化时代之一。交通方面的变化包括两项发明:(带帆的和不带帆的)船和车轮——这两样东西大大地推进了贸易、旅行和战争。在营造和建筑方面,发明和利用火窑制砖使建造房屋、庙宇和宫殿成为可能。在家用艺术方面出现了五项新技术:纺织、印染(用动植物染料)、制革、制陶(风干陶器和窑制陶器)和制造油灯。在耕作方面,近东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诸如小麦、亚麻、小米、大麦和香料等许多新作物开始种植起来。
现在,人类大踏步地发现新的更迅捷更有效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东南亚、中美洲、部分南美洲地区和近东地区,人类不再进行游牧,而是学会了驯养野生动物。他们学会了如何耕种庄稼,为自己提供了更可靠、更可预期的食物供应,这进而又得以保障了人口增长,并使定居和最终形成城市中心成为可能。这种农业类型的生活至今仍主宰着西方。
……
本书读者对左图中的两个建筑物,狮身人面像和大金字塔,或许非常熟悉。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说到底,它们已存在了5000年之久。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历史和传统。这些遗迹有其自身的历史,它们也已融入了西方传统。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因此,本书之所述一方面是讲述我们是谁,一方面是谈论我们所继承的并从中得益的传统如何年复一年地成长起来并不断变化的。
读完《古典时代》,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被悄悄地改变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骨骼”和“灵魂”。作者以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梳理了从早期文明萌芽到罗马帝国衰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性的思想转变和文化演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逻辑学和辩证法起源的介绍,苏格拉底式对话的魅力,柏拉图的理型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实证精神,这些思想工具至今仍然是我们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武器。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城邦文化多样性的讨论,让我认识到,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城邦也可能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这提醒我们在看待历史和现实时,要警惕简单化的归纳和概括。我曾经对一些古老的哲学观点感到困惑,但作者的解读清晰而有层次,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让我能够理解那些思想诞生的背景,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学会用更批判、更深入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和现实。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从苏格拉底的智慧之问,到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再到亚里士多德对万物精妙的分类,仿佛历史的车轮在我眼前缓缓倒转。作者没有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那种对真理、正义、美德的不懈追求,至今仍能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城邦政治的论述,让我对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它内在的局限性。我曾经以为历史书总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耐心地向我讲述那些塑造了西方文明基石的故事,那些哲学家的思想,那些艺术家和政治家的风采,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的集市,聆听雄辩家的演讲,或者在哲人的学园中,感受智慧的碰撞。书中的引文恰到好处,让我得以窥见原文的风貌,作者的解读又鞭辟入里,让我茅塞顿开。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西方思想源头,想要理解当下许多概念为何如此形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扇绝佳的入门之门,也是一次深刻的智识之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思想体系时的条理性和清晰度,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逐步领略古典时代的思想魅力。
评分《古典时代》这本书,让我体验了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才华,将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思想,重新唤醒,并以一种充满活力的形式呈现给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解读,那些众神的故事,不再是简单的传说,而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秩序、人类情感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从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祇,到冥界的统治者,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书中的另一部分,关于古罗马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也让我对“法治”和“公民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关于罗马共和国的讨论,那些关于政治家们为了维护共和而进行的斗争,都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构建稳定社会方面的努力和智慧。我曾经认为历史书是关于“过去”的记录,但这本书让我觉得,它是关于“现在”的思考,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启示。
评分《古典时代》这本书,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盛宴,让我有机会与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希腊雕塑和建筑的描述所打动,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的极致的探索。从帕特农神庙的宏伟,到米洛的维纳斯的优雅,这些艺术作品都凝聚着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书中对于罗马帝国扩张和制度建设的分析,也让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都让我感到震撼。我曾经对历史的理解比较片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看到了不同领域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评分《古典时代》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非常考究,既涵盖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又深入探讨了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希腊悲剧的分析,那些关于命运、宿命、人性善恶的深刻探讨,至今仍然能够震撼人心。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安提戈涅的抉择,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神祇的永恒冲突,让我深思。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置身于古老的剧场,亲眼见证那些动人心魄的表演。此外,书中对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分析,也让我对“共和”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成熟的政治形态,最终会走向帝制。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展现,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规律。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之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的伟大创造力。
评分当我翻开《古典时代》这本书时,我以为我将要面对的是枯燥的历史记载,但事实恰恰相反,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生动,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讲故事者,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时代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雅典民主的论述所吸引,那种对公民参与、公共辩论的重视,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核心的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的哲学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这些经典的思想,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我曾经对这些哲学概念感到遥远和难以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它们与我们现代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它们对我们思考问题、理解世界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今天的许多思想和价值观,都深深地植根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作者在《古典时代》中,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观的视角,梳理了西方文明的源头。我尤其喜欢关于古希腊哲学家们之间思想传承和辩论的描写,从泰勒斯对水的探究,到赫拉克利特的“变化”理论,再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这种对世界本源的追问,构成了西方哲学最闪耀的起点。书中对于斯多葛学派的论述,更是让我对“理性”和“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在逆境中保持平静和坚韧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非凡的价值。我曾经对很多哲学概念感到晦涩难懂,但作者的解释清晰易懂,而且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诞生的土壤。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有机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古典时代》作者以一种非常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开了西方文明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希腊哲学家们如何从神话思维转向理性思维的论述,这种转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从毕达哥拉斯对数学的崇拜,到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的探索,再到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强调,这些思想的火花,共同点亮了人类理性的道路。我曾经对一些哲学概念感到抽象和难以捉摸,但作者的解释清晰而富有逻辑,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理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用更批判、更深入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和现实。
评分不得不说,《古典时代》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而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清楚。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希腊神话的部分所打动,那些神祇的故事,不仅仅是神话,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对命运、对自身情感的理解和投射。从宙斯威严的统治,到普罗米修斯的反抗,再到奥林匹斯众神的爱恨情仇,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普适性情感,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此外,关于古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的介绍,也让我对现代西方社会制度的渊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关于共和制、元老院、公民权的讨论,仿佛为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打开了一扇窗。我曾尝试阅读一些更专业的古典学著作,但往往因为晦涩的语言而望而却步,这本书则像一位亲切的向导,循循善诱,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于古典世界的智慧海洋。
评分翻开这本《古典时代》,我立刻被一股古老而深邃的气息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古希腊的璀璨星空之下。从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荣光,到悲剧与喜剧的交织,再到哲学家们对宇宙、人性、伦理的深邃追问,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挂毯,将那个时代最精美的思想碎片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关于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的对比分析,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却都试图在动荡的时代中为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和局限,比如奴隶制的存在,但同时也强调了那个时代在艺术、哲学、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创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观,思考我们是否也在重复着历史的某些误区,或者遗忘了那些曾经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智慧之光。书中的一些篇章,比如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让我对权力的腐蚀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有了新的理解。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冥想。
评分总体来讲,与五千年来一直以单一主体的主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相比较,西方文明最初的3000年起码拥有两大最鲜明的特征:“多元”与“碰撞”。这种“多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西方文明的初期,常常在一个历史时代里,会有多个文明互相共存,它们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影响。譬如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尽管它们从地理位置上讲,都处在现代西方的边缘,是所谓的“近东文明”,但是它们却是最早被用来滋养西方文明的“羊水”,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影响下,在爱琴海周围形成的浓郁贸易氛围,还是埃及人宏大信仰体系下形成的哲学观念,都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古希腊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平台。
评分“多元”文明的共存自然不可避免就会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或者是以和平的贸易交流形式展开,也有可能会以残酷的战争形式来完成。例如以色列希律王在耶路撒冷重建的犹太人第二圣殿,在建筑形式上带有浓重的希腊化风格。更重要的是,承袭了希腊文明衣钵的罗马人凭借武力,将他们崇尚的希腊文明有意无意地散布到征服的所有地区。
评分范德萨范德萨范德萨发
评分托马斯·F·X·诺布尔(Thomas F. X. Noble),美国圣母大学历史教授,美国天主教历史学会主席,研究领域为古代鱼中世纪时期。
评分近两百年来,人们习惯于谈论“西方文明”,在更近一些的时代里,人们习惯于讨论许多构成西方文明的文化。这些术语意味着什么?当人们一开始谈论“西方”时,他们指的是西欧。但西欧乃是那些生存于地中海周围之古代民族和古代文化的产物,而欧洲最终也将其文化输出到了世界的大部分其他地区。因此,“西方”既是一个地区,也是一个概念。从某个角度来说,(civilization)是最大的单位,在其中,每个人都会感到安适。它是一种组织原则,指的是共同的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以及跨越时空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很朦胧)与狮身人面像和大金字塔的联系。(culture)是比较严格的术语。从一个非常笼统的层面上来说,它指的是
评分第1讲 史前文明和近东文明
评分“多元”文明的共存自然不可避免就会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或者是以和平的贸易交流形式展开,也有可能会以残酷的战争形式来完成。例如以色列希律王在耶路撒冷重建的犹太人第二圣殿,在建筑形式上带有浓重的希腊化风格。更重要的是,承袭了希腊文明衣钵的罗马人凭借武力,将他们崇尚的希腊文明有意无意地散布到征服的所有地区。
评分经典图书,提升人文素养。
评分忽然他仿佛看见什么,出手如电拂去女尸身上的碎冰,取了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