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百万畅销书作家袁腾飞三年来新力作
中国通俗讲史领军人物、百万级畅销书作家袁腾飞继《这个历史挺靠谱》系列(初版名为《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之后,沉潜三年,精心创作“袁腾飞讲战争系列”。本书是系列第三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袁腾飞坦言,自己从小热爱战争,尤其爱读战争史,70%的知识积累都是战争史方面的,在高中课堂上讲课时,由于高中《教学大纲》的限制,以及考试不考这方面的内容,在战争史方面没法展开了说,所以每次讲起战争史,都觉得不过瘾。这次能以出书的方式讲述战争史,实在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头大事。
推荐2:再现“史话体”讲史风格,专讲教科书不敢讲的新段子
十月革命前,德国为什么将列宁秘密送回俄国?德国人打胜了几乎所有战役,为什么却输掉了战争?一战时的飞机,竟然用石头、渔网和铁链在空中作战?……袁腾飞再现“史话体”讲史风格,在讲清历史大事的同时,照顾细节——讲故事、讲段子,全面运用新史料、新观点、新语言,专讲教科书不敢讲的新段子!
推荐3:霸气开讲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陆、海、空全方位立体战争
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陆、海、空全方位立体战争,飞机、潜艇、坦克等新兴武器大放异彩,在人类历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战之后,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四大帝国解体,确立了现代国际政治的新格局。二战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格局,可以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推荐4:中国全景式通俗解读战争的开山之作,让你轻松读懂战争史
市场上的战争史图书,要么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生涩难懂;要么是国外翻译作品,难接地气;要么是网络写手的率性之作,可信度不高。袁腾飞讲战争史,是中国全景式通俗解读战争的开山之作,史料新颖,评论辛辣,风格幽默,既有可读性,又有知识性,让你轻松读懂战争史!
十月革命前,德国为什么将列宁秘密送回俄国?德国人打胜了几乎所有战役,为什么却输掉了战争?一战时的飞机,竟然用石头、渔网和铁链在空中作战?中国通俗讲史界领军人物袁腾飞,全面运用新史料、新观点、新语言,再现“史话体”风格,霸气开讲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陆、海、空立体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sir新语录:
● 在欧洲大陆上,英国的老冤家是法国,两国是世仇,光百年战争就打了两回,终于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把法国拍下去了。
●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召开高级将领和大臣会议,告诉他们可能会开战的“好消息”。让皇帝满意的是,将军们同样感到兴奋,纷纷请战。对这帮战争狂人来说,打仗就像追姑娘,下手当然越快越好。
● 法国步兵的穿戴也跟1830年完全一样,蓝色军上装搭配红军帽、红军裤。1830年步枪子弹的射程只有200步,军队都在近距离交战,不用隐蔽。而到一战时期,鲜艳的服装是给人家提供显著的标靶。上前线打仗还爱美?穿红裤子你挨一枪都找不着伤口在哪儿。
● 俄国是欧洲落后、野蛮、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个欧洲的宪兵,亚洲民族的恶魔,表面很可怕,其实完全是一戳就破的纸老虎。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才无德,唯皇后之命是从,而皇后又对活跃在宫廷中的淫僧和骗子拉斯普京言听计从。路边社传言,皇后还跟那个骗子有染。
● 列强当中有两个伪列强,就是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这俩可算是难兄难弟,他们的情况在交战国中是差劲的。意大利不用说了,大家都熟悉,外号是“穷光蛋帝国主义”。奥匈帝国也是半斤八两,开战之前,德国武官视察奥匈军队的战备情况,给皇帝拍电报说:“陛下,我们是在跟僵尸结盟。”
● 虽然苏俄在1918年8月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政府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但是,正像他们答应废除掠夺中国土地的条约一样,俄国人的话算不算数,只有上帝才知道。
相关视频请点击:
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袁腾飞致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他嬉笑怒骂的讲述风格引起了争议,但袁腾飞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普及历史知识,并且让这种普及变得有趣。
——《中国青年报》
我们习惯于心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袁腾飞从历史中提炼出幽默来,让人听着可乐听得上瘾,还真是难得。
——《广州日报》
袁腾飞感情滚烫,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凶猛,砍瓜切菜痛下针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毁人朵颐,细回味悠长绵然。
——《羊城晚报》
无论是虚拟世界里的网民,还是现实课堂里的学生,所有人被袁腾飞吸引的,是他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
——《文汇报》
冷静、平和的心态,使袁腾飞将自己对历史的喜爱发挥到了一种极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京华时报》
凭借深厚的功底和三本《这个历史挺靠谱》的磨练,袁老师的史话体已经渐入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方面,文笔生动活泼,读起来津津有味、极其顺畅;另一方面,着墨重点颇有深意,战争之外和背后的故事,提升了本书的现实意义。
——读者 云雾山人
基本收集了一整套袁腾飞的书了,儿子也超级喜欢,文字很搞笑,我们经常笑得前仰后合的,我的历史没学好,这回算补上一课,儿子呢也提起了对历史的兴趣,超值!
——读者 沉香屑76
第三讲:纷纷动手来群殴(1914—1915年的东线)
我们的队伍开拔了,所有的姑娘哭泣了……
—— 一战时东线小曲
01.东普鲁士战役
给俄军洗脑
在德法两军在激战的同时,东线的战斗也激烈展开,德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两线作战,开始了。
这一方面归功于俄军敢于仓促出战的勇气,另一方面是边界的现状决定的。当时,波兰已经不复存在,俄国同德国和奥匈帝国直接接壤,有一条1100英里长的边界。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并入了俄国,由此形成一块250英里宽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在西部和西北部与德国毗连,南部则与奥匈帝国邻接。俄国西部边界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180英里,北面就是充满传奇的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的龙兴之地——东普鲁士。这块80英里宽的德国领土,位置过于偏东,正好夹在俄国突出部与波罗的海之间,很容易被俄军切断与德国内地的联系。
按照德国人的预计,俄国从宣战动员到完成集结出击东线需要6到8周的时间,所以德军在东线的兵力不足。事实证明,德国人这次失算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帮助俄国制订作战计划的是法国人,法国人制订的计划当然是兵贵神速了!
早在1911年,法军总参谋长就前往俄国去给俄军总参谋部洗脑,灌输必须主动进攻的思想。当时,急于从日俄战争的耻辱中走出来的俄国军官也非常赞赏主动进攻的建议,沙皇甚至公开说:“我们会对准德国的心脏进行打击,我们两国的共同目标就是柏林。任何其他地方,我们都不感兴趣!”
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的进攻引起了法国人的恐惧。1914年8月5日,德国对法国宣战的第3天,法国大使就晋见俄国沙皇,言辞恳切地说:“请求陛下命令军队立即采取攻势,否则法军有遭覆没的危险。”沙皇回答说,俄国非常感谢法国信守协约,一定会支持法国来表明他们对协约的忠诚。
其实,还是老百姓那句话: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在此之前,法国给俄国提供的贷款高达1000多亿金法郎。法国把钱借给俄国,就是自找亏吃。“十月革命”后,列宁同志大手一挥,不认账了,法国血本无归。
但在当时,沙皇非常开心地向法国大使保证:“我们原来的目标,就是歼灭德国军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开通往柏林的道路。”
俄国是个纸老虎
对俄国沙皇的话,法国大使是相信的。
因为在他去冬宫的路上,曾看到一个团的俄国哥萨克骑兵正在开赴前线。俄国团长看到了法国大使,非常激动,邀请大使检阅部队,大使虽然很着急,但盛情难却,就同意了。检阅的时候,团长率领全团士兵振臂高呼:“我们要消灭那些卑鄙的德国鬼子,要把德皇威廉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就是当年流放拿破仑的那地方)去!”检阅结束后,团长挥舞着马刀,率领部队疾驰而去。这一幕让法国大使信心倍增,他觉得我们有这么强大的一个盟友,一定能够打败德国。
俄国陆军的数量确实非常惊人,常备兵力有140万,稍加征召就能达到310万,还有200多万后备役人员,总数可达650万。特别是哥萨克骑兵身强力壮、残忍凶悍,被称为“恐怖的压路机”。
在法国人看来,一旦俄国的敌人被这个“压路机”压过去,没有谁能够顶得住。别忘了法国人崇拜的拿破仑,就是因为进攻俄国而失败的,这给法国人的印象太深了。
不但法国人看好俄国,就连英国人也是如此。一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外相跟法国总统讲:“俄国的资源非常富足,就算咱们不去支援俄国,时间一长,德国人也要山穷水尽。”不论拼人,还是拼劲,你都拼不过他。只要一提起俄国,英法就胆儿肥,德国人则寝食难安。
但实际上,俄国是欧洲最落后、最野蛮、最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个欧洲的宪兵,亚洲民族的恶魔,表面很可怕,其实完全是一戳就破的纸老虎。它有一个愚不可及的政体,集怯懦、盲目、狡诈、愚蠢为一身。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才无德,唯皇后之命是从,而皇后又对活跃在宫廷中的淫僧和骗子拉斯普京(这个人的故事,我们放到后面再讲)言听计从。路边社传言,皇后还跟那个骗子有染。
此时的俄国,就像一座破房子,已经摇摇欲坠,只要谁在门框上踢一脚,整座房子就会轰然倒塌。至于俄国军队,就更不值一提,军官的晋升完全靠行贿和出身,除了有后台,还得有钱才行。军官们最精通什么呢?既不是马上比武,也不是图上作业,而是桌上耍牌,你给长官行贿,不能公开送,得通过打牌输钱的方式。
陆军大臣是废物
当时,俄国的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迷上了一位省长年仅23岁的夫人,便千方百计将这个尤物弄到手,从此不务正业,全部精力都用来跟小夫人尽享鱼水之欢。
这个荒淫无道的老家伙,非常善于谄媚奉迎,很得沙皇器重,被认为是军事家。但是这厮对现代战争一窍不通,他认为打仗就是靠马刀、旗杆矛和白刃,一听到火力这两字就烦,当然他最不能听的还是现代战争这四个字。他说:“战争过去是这样的,将来还是这样的,能有什么变化,所有的新玩意儿都是歪门邪道,都是一帮专家用来骗钱的。拿我来说,25年来我就没有看过一本军事手册!”
在1908年到1914年之间担任俄国陆军大臣的就是这样一个废物,俄国的军备情况可想而知。战争爆发的时候,不少俄国军官依然把苏沃洛夫那句“子弹是懦夫,刺刀才是好汉”奉为经典,而把战争胜负取决于双方火力较量的学说嗤之以鼻。
俄国人不肯花费力气去兴建工厂,生产炮弹、步枪和子弹。一战爆发后,俄军的步枪缺口每年在300万支左右,甚至不惜支付重金,跟日本买三八式步枪。这种枪并不先进,而且到最后枪没交付,黄金却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俄军军官可随便体罚士兵,军队中等级森严。当官的天天山珍海味加伏特加,当兵的嚼着黑咧巴就凉水。上了战场,当官的得时时提防从背后射来的仇恨的子弹。
俄军的训练更是浮云,本来就不多的经费经层层盘剥后所剩无几,许多俄军士兵到退役的时候还没放过枪。
俄军的装备水平也落后于德军,主要是火炮较少,尤其是缺乏重炮。
当然俄军也不是没有优势,日俄战争给俄军带来了宝贵经验,而德军自从普法战争之后就没怎么打过仗。
对于俄军的这些积弊,英法并不关心,甚至俄国能不能打赢,英法也不关心。他们只希望在法国遭到德国进攻时,俄国像一个大炮弹,一下子扔过去,一声巨响,俄罗斯哪怕粉身碎骨,德国至少也得缺胳膊断腿,能牵制住德国的部分兵力,有这么个效果就行。
总司令哭了
当然,俄国沙皇看不到这些,他还妄想在战争中捞取好处呢。
战争爆发后,沙皇任命尼古拉大公为俄军总司令,此人是沙皇的堂叔,身材高大、相貌英俊、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当时最受俄国愤青钦佩的人。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功勋,而是因为他憎恨德国人的态度。在俄国愤青心目中,他是皇族宗室中真正的爱国者,唯一的男子汉。相比那个来自德国的皇后,他是专门跟“德国帮”和宫廷里的奸邪小人做斗争的俄罗斯捍卫者,他被众望所归地任命为俄军总司令。
可惜,此人虚有其表。他得知自己被任命为总司令后,竟然哭了很久,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大侄子交给的任务,手下能干的人寥若晨星。他的参谋长雅努什克维奇44岁,陆军大臣说他仍是个娃娃。雅努什克维奇跟尼古拉二世一起在禁卫军中服役过,算是一块扛过枪的弟兄,才得以迅速提升。
尽管俄军问题多多,尼古拉大公还是向法国大使保证,为了遵守动员令下达第15天就开始行动的诺言,他将不待部队全部集结完毕,准备先行出动2个集团军向东普鲁士大举进攻。
比起庞大的俄军,驻守东普鲁士的德军确实不足,主力是第8集团军,一共4个半军和1个骑兵师,再加上柯尼斯堡的卫戍部队,人数相当于俄国的一个集团军。
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茨上将是威廉二世的宫廷宠臣,已经66岁高龄。这人的好吃习惯要比他的军事才能出名得多,因此得到“胖家伙”的绰号。普里特维茨的高位,是他经常在饭桌上给皇帝讲荤段子得到的奖赏,他没有动脑筋搞军事的兴趣。总参谋长小毛奇认为他不胜任,许多年来一直想撤换他,但是因为他的荤段子深得皇帝欢心,撤换不了了之。
只要是君主专制独裁,都会出现用庸才、奴才而不用人才的现象。这样的人,在民主国家可能一天也混不下去,因为你讨好总统和总理没用,总统和总理没准几天就下台了,你总不能给全体国民讲荤段子吧?
提前到了2012
当俄国哥萨克骑兵粗野的喊叫声传遍东普鲁士时,德国人感到无比震惊。他们本来想集中主力搞定西线,没想到这帮野蛮人这么快就来了。
1914年8月12日拂晓,俄军第1集团军在莱宁坎普将军率领下进入东普鲁士。8月19日,萨姆索诺夫将军率领的第2集团军也开拔了。
俄军在进军中遇到了不少麻烦:食物、弹药和其他补给物资都没有充分准备;俄国的边境地带多是被森林和灌木丛隔断的半荒地,未硬化的道路下大雨时就成了一滩烂泥;俄国铁路网不发达,几乎没有延伸到边境的支线;俄国铁路的轨距与德国不同,由铁路运输的物资要经过国境必须“倒车”……这一切都使俄军的后勤军官以为提前到了2012。
随俄军同行的英国武官曾经向国内报告说:“俄军出发的时候就缺乏粮食补给,行军纪律坏到了极点,部队神经也极为紧张,看到飞机就开枪,甚至还射击自己的汽车。高级军官对敌人的行动几乎毫无所知,各军长知道的情报最多只限于邻近目标,对第1集团军的任务一点儿都不了解。”
更糟糕的是,莱宁坎普和萨姆索诺夫之间根本没有合作可言,两位集团军司令的关系极为恶劣,他们连话都不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两人早年有过节。
日俄战争期间,萨姆索诺夫的部队曾在一处煤矿遭到日军攻击,莱宁坎普的骑兵师近在咫尺却一再对要他增援的命令置若罔闻。后来两人在沈阳火车站的月台上相遇时,先是破口大骂,继而挥拳对打,直到萨姆索诺夫把莱宁坎普打倒在地。
要命的是,这一情景被一个德国军事观察员看到,此人正是现任德国第8集团军作战处长的霍夫曼上校。他对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暴露出的问题,看得一清二楚,而俄军中却没有这样的人物。
按照俄军大本营的作战计划,第1集团军从北方切断德军与柯尼斯堡的联系,第2集团军切断德军与维斯瓦河的联系,把德国第8集团军包围在东普鲁士突出部加以歼灭,进而直取柏林。
由于俄军的机动性不如德军,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毫无成功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俄军的素质实在太差,指挥和参谋人员极度缺乏效率,战争准备也很不充分,至于威名远播的哥萨克骑兵,实际上就是一群土匪。
只会讲荤段子的司令
但是不管怎么说,哥萨克大军算是攻入了东普鲁士。这是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德国领土上第一次出现俄国军队。
8月18日,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交战,由于德军本来就不打算在边界纠缠,莱宁坎普击退了德国第1军,开始深入东普鲁士境内。8月20日,德军在古姆宾年对俄国第1集团军发动进攻。起初德军打得颇为顺手,但俄军发起了强大反击。先是德国第1军被击退,接着第17军也遭到痛击。德国第17军伤亡8000多人,俄军还俘虏了1000人,缴获了12门火炮。与此同时,德国第20军与俄国第4军进行了小规模战斗,得知主战场失利后也撤退了。但是莱宁坎普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在原地休整。
这时候,只会讲荤段子的普里特维茨接到俄军进攻得手的消息,大感震惊。他当即下令,要求全军向维斯瓦河上游退却。当时,德国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格留尼特少将和作战处处长霍夫曼上校,正在集团军司令部办公室外面谈话。霍夫曼是一流的俄国通,他本来被派往西线当团长,因为他精通俄国事务,才被调到第8集团军服务。时任第8集团军参谋长的是瓦德西伯爵,这个名字大家不陌生,但这不是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而是他的侄子小瓦德西。他跟小毛奇一样,都是前任参谋长的侄子,属于官二代,也是一样的庸才。
普里特维茨走出办公室,喊这些人进来开会。他们进入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司令官满脸焦急地说:“先生们,我想你们一定也知道了从前线来的新消息,我军应该摆脱战斗,并向维斯瓦河后方撤退。”格留尼特和霍夫曼立刻表示反对,认为先要稳住形势,然后专门对付萨姆索诺夫。但是普里特维茨不为所动,毅然告诉他们,做决定的人,应该是他而不是他们。普里特维茨说完就离开了办公室,留下格留尼特和霍夫曼跟瓦德西伯爵辩论。少将和上校终于说服了伯爵,采取了比较勇敢的措施,要下力气顶住俄国人的进攻。
普里特维茨回到办公室后,居然对这个建议表示支持。但是支不支持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免职令已经下来了,他跟瓦德西双双被解职。兴登堡接替普里特维茨任司令,鲁登道夫接替瓦德西任参谋长。
……
自序:战争史也可以讲得很有趣儿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陆、海、空立体战争,是近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
在一战之前,战争是平面的,要么在地上,要么在海上,一战时天上、地上、海上、海底都是战场,这在战争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战刚爆发的时候,飞机上还没有武器,到了1918年歼击大空战的场面就出现了,今天所有的空军战术动作,基本上在一战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现代的“陆战之王”坦克,就诞生于一战的烽火之中。潜艇也在一战中大规模投入战争,德国的U艇神出鬼没,战果累累,有了一个令无数海员闻而丧胆的称号——“水下杀手”。今天的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也在一战中崭露头角。看过电影《战马》的朋友,想必对德国马克沁机枪记忆犹新,这是一战中大显神威的大杀器之一。此外,巨炮、毒气等大杀器,也在一战中广泛使用。人类为了互相屠杀,无所不用其极。这还不够,根据最新资料,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在秘密援助列宁,在十月革命前甚至用专列将列宁送回了俄国,去颠覆俄国的政权。百年前的这场世界大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的事儿。
在我决定创作这套书的时候,有朋友对我说,真实的战争残酷而枯燥,写真实了,就容易枯燥;要写得好看,就变成戏说了;要想写的既真实又好看,很难。
确实如此。现在市面上有关战争史的书很多,但大体上分为两类:学院派和戏说体。学院派所讲的战争史过于严肃,一大堆外国人名、地名、军队的番号,从这个格勒进攻那个斯克等,往往看得人晕头转向。这样的战争史,更适合做军事院校的教材,不太适合大众读者阅读。而戏说体又过于调侃,就跟《地道战》《地雷战》一样,一个小毛孩就把日本人给打败了,很好玩儿,但可惜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只能说是艺术作品。
怎样让一战史既真实又好看呢?我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沿用讲二战的“史话体”风格。什么叫“史话体”呢?说白了就是在叙述大事的同时,照顾细节——讲故事、讲段子。教师出身的我,这也正是最擅长的。我不是历史学家,不是专家学者,我大学读的是历史教育学,说白了就是怎么教历史,而不是怎么研究历史。我讲战争时,不是按年代把发生的战役一一陈述,而是将大事交代清楚之后,多讲战争中有典型意义的故事,讲述战争中人物的命运。比如俄军总司令上任之后哭了很久,德国铁24团的缺点就是太勇敢,法军坚持穿着红裤子上前线,沙皇皇宫里的淫僧等。这种风格,可以为枯燥的战争史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
二是多采用别家史书没有的史料,尤其是国外的第一手资料和近几年披露的最新资料。比如德皇陛下的革命家,阿拉伯的劳伦斯,老式帆船“海鹰”号的海上传奇,德国人在东非以少胜多的战斗,早期飞行员用石头和铁链当武器……相信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能给读者带来不少新的收获。
三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我们常说读史让人明智,中国人也有重史的传统,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喜欢读历史书呢?就是因为以往的历史书,大多是正襟危坐、板着脸说话,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找不到读史的乐趣。我认为历史写作,就是要把严肃的历史写得生动,把枯燥的事情写得好看,从而激发更多人读史的兴趣,让读者笑着读懂历史,开心地学到知识。
写这套战争史,是了却我的一大心愿,也是我的一个尝试。讲二战的两本书陆续出版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也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非常感谢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提出的宝贵建议。读者的认可,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本书的出版,还是要感谢精华学校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感谢中南博集天卷公司的领导和编辑马占国先生;感谢本书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为我搜集材料、编定大纲、整理文字。
希望这本书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列强的三对矛盾和两大集团)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
袁老师,最爱,哈哈
评分这书非常好。
评分好书,不错!推荐购买!
评分好评,双十一屯书中。
评分不错的产品,发货速度也快。
评分质量非常不错的, 很好用的!
评分满意。
评分袁sir最新语录:
评分边角都磨损了!而且质量超级差!就是感觉像盗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