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清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清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马东峰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讲义
  • 史学
  • 文化
  • 王朝
  • 近代史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6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49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开创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  不读清史讲义,不可言清史;  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讲义,领略当年北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备受包括鲁迅在内,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推崇的历史学家;  孟森是解决历史疑案的高手,书中所讨论清代疑案,反复辩证,一唱三叹,犹如信步崖壁,教人为之汗出;待到为水落石出,千里浩然,击节叹赏,岂不快哉。

内容简介

  《清史讲义》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在《清实录》和《清史稿》的基础上,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朝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书中除对史实进行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其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清史讲义》代表了近代清史学科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也是研习清史者的入门必读书。

作者简介

  孟森(1868-1937),  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2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  孟森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目录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3第二章清史体例 5第三章清代种族及世系 8第四章八旗制度考实 17
第二编各论第一章开国 107第一节太祖 107第二节太宗 112第三节世祖 116第二章巩固国基 136第一节圣祖嗣立至亲政 136第二节撤藩 140第三节取台湾 150第四节治河 155第五节绥服蒙古 158第六节定西藏 164第七节移风俗 169第八节兴文教 177第九节盛明之缺失 181第三章全盛 199第一节世宗初政 199第二节雍正朝特定之制 203第三节武功之继续(一)——收青海及喀木 219第四节武功之继续(二)——再定西藏 224第五节武功之继续(三)——取准噶尔 227第六节武功之继续(四)——取回疆 239第七节世宗兄弟间之惨祸 259第八节雍乾之学术文化(上)——禅学 273第九节雍乾之学术文化(下)——儒学 281第四章嘉道守文 290第一节内禅 290第二节嘉庆间兵事(一)——三省苗 305第三节嘉庆间兵事(二)——三省教匪 321第四节嘉庆间兵事(三)——海患 332第五节嘉庆间兵事(四)——畿辅教匪 338第六节道光朝士习之转移 343第七节鸦片案 359第八节鸦片案究竟 379第五章咸同之转危为安 390第一节太平军(上) 390第二节太平军(中) 399第三节太平军(下) 408第四节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417第五节平捻 422第六节平回 427

精彩书摘

  第一章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为辛亥革命后政府所修。若以革命为易代之限,则《清史稿》与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后同为民国,而政府之递嬗,意义有不尽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为后一期政府之所暂禁,今犹在审查中,卒蒙弛禁与否未可知。要之,吾辈今日之讲清史,犹未能认《清史稿》为勒定之正史也。则于史学上,无一定之史书可作根据。但论史之原理,一朝之经过,是否有为修正史之价值?能统一国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权,能绵历年岁,则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义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谓清不当有史,但未认《清史稿》即为《清史》。然则于清一代史料之正确者,悬设一正史之位置处之,史料极富。《清史稿》为排比已有具体之一大件,亦应在悬设正史之位置中,参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于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构成,闻野记,间资参考,非作史之所应专据也。  清之于史,自代明以来,未尝一日不践有史之系统。中国史之系统,乃国家将行一事,其动机已入史,决不待事成之后,乃由史家描写之。描写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观。若在发动之初,由需要而动议,由动议而取决,由取决而施行,历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动至确定,一一留其蜕化之痕迹,则虽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伪之别有关系者外,国事之现象,如摄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组织,清代明时未尝间断,故有史之系统未尝差池。民国代清,独未尝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议保管档案。保管档案,乃抱残守缺之事,非生枝发叶,移步换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中国有史之系统,严正完美,实超乎万国之上。由科钞而史书,由史书而日录,而起居注,而丝纶簿,清代又有军机处档。具此底本,再加种种之纂修,《实录》又为其扼要。分之而为本纪,为列传,为方略,为各志各表,史已大备。易代后就而裁定,其为史馆自定者无几矣。《清史稿》即就此取材,故大致当作清史规范。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发达,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归纳之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学上位置,必成正史,则无可纠驳矣。  近日浅学之士,承革命时期之态度,对清或作仇敌之词。既认为仇敌,即无代为修史之任务。若已认为应代修史,即认为现代所继承之前代。尊重现代,必并不厌薄于所继承之前代,而后觉承统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员人材,皆有可观。明初代元,以胡俗为厌,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孙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评量政治之得失以为法戒,乃所以为史学。革命时之鼓煽种族以作敌忾之气,乃军旅之事,非学问之事也。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学者态度。  ……

前言/序言


帝国黄昏:近代中国转型的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周靖远]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文瀚学社]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5608-1890-2]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的清朝正史梳理,而是深入挖掘晚清社会肌理与知识精英群体在内外交困中进行痛苦而剧烈的思想突围与制度重构的历史进程。我们试图穿透官方文献的刻板表层,去探寻那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国度,其知识分子、官僚士大夫以及新兴阶层如何挣扎于“旧道德与新学问”的巨大鸿沟之间,最终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断裂与转型。 《帝国黄昏》 是一部关于“变革的代价”与“现代性的困境”的深度史学著作。全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直至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统一国家为止,以时间为轴,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互交织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如何从一个自我中心的儒家帝国,艰难地向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迈进的复杂图景。 第一编:泰西风暴与旧梦惊醒(1840-1870年代) 本篇聚焦于清廷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时的最初反应与挣扎。不同于传统史学侧重于军事失败的罗列,本书着重分析了“天朝上国”心态的瓦解过程。 一、道光朝的沉疴与幻觉: 分析鸦片战争对清廷决策层心理的冲击,探讨林则徐、琦善等人在认知上的局限性。重点剖析《南京条约》签署后,清廷内部对国际秩序的误读,以及“天朝体面”的维护如何成为对外政策的主要考量。 二、太平天国的“内部异端”: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内部叛乱,更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颠覆性挑战。本篇将太平天国视为一次对传统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另类现代性”尝试(尽管其本身是反动的),并详细考察湘军的崛起如何标志着中央权力向地方汉族士绅的转移,为后来的权力分散埋下伏笔。 三、洋务运动的理性与盲区: 深入剖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中兴名臣”发起洋务运动的内在逻辑。这并非简单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一场精英阶层在“器物层面”的理性自救。本书将详细梳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结构性缺陷——即在不触动政治伦理核心的前提下,寻求技术革新的悖论。重点分析了海防与塞防战略的权衡,以及官督商办体制中官僚资本的兴起与弊端。 第二编:士人的觉醒与制度的困境(1880年代-1900年) 随着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开始出现更深刻的反思,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一、甲午的耻辱与知识界的震动: 重点分析甲午战争对精英阶层,尤其是维新派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的冲击。本书认为,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在思想和实践上的彻底破产,促使知识界认识到“体”的危机远大于“用”的危机。 二、维新变法的理念构建: 详细阐述康有为如何利用儒家经典(如《公羊传》的“改制”思想)来构建其变法的理论基础,试图在传统框架内实现激进的政治改革。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的流亡生涯中,如何迅速转向对国家主义和宪政思想的接纳与传播,并首次将西方政治学概念系统地引入中国话语体系。 三、保路运动的社会基础: 考察四川、湖南等地保路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揭示地方士绅、商人与农民在反对清廷出卖路权中的利益耦合。这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晚清“国家”与“社会”之间张力的一次集中爆发。 第三编:旧体制的崩塌与新秩序的摸索(1901-1928年) 本篇关注清末新政的“迟到的自救”及其最终失败,以及辛亥革命后,不同政治力量对国家未来方向的激烈竞争。 一、清末新政的内在矛盾: 分析“预备立宪”的虚伪性。清政府试图通过设立新军、改革教育、推行预备立宪来挽救统治,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而非权力下放。本书详细论述了新政培养出的新军(如袁世凯的北洋体系)和新式知识分子(受新式教育的留学生群体)如何最终成为推翻其统治的决定性力量。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不彻底性”: 考察辛亥革命的区域性爆发与中央权力的真空。重点分析了“共和”概念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不同理解,以及革命派内部对国家形态(中央集权还是联邦制)的分歧,解释了为何革命胜利后,权力迅速被旧的军事强人(如袁世凯)所窃取。 三、军阀混战与现代化的多重路径: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并未立即进入稳定发展轨道,而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无政府状态。本书将此视为不同现代化路径的激烈角力场:北洋体系的强人政治、孙中山试图重塑的革命党(国民党)的理念探索、以及地方实力派的保守主义。通过对特定军阀(如曹锟、张作霖)的分析,探讨他们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铁路、新税收体系)来实现传统的权力目标。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命: 深入考察“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艰难落地。重点分析白话文运动对传统思想的解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打倒孔家店”之后的精神真空,为后续激进主义思想的输入提供了土壤。 核心论点: 本书旨在论证,晚清的转型并非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断裂的“负面整合”过程。中国在19世纪的痛苦经验中,没有经历一个平稳的“社会进化论”式的过渡,而是在外部冲击下,强行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与“政治伦理的革命”在不成熟的社会基础上绑架,最终导致了政治权力的失序与社会秩序的重组长期化。 帝国在黄昏中挣扎的每一个决策,都深刻地决定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走向。 适读人群: 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政治制度变迁感兴趣的读者;历史专业学生、研究者,以及希望理解当代中国诸多制度性遗产的形成背景的普通读者。本书文笔流畅,学术考据严谨,力求在提供扎实史料的同时,激发对历史深层动因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考据的精细度上,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宏大的结构观。它成功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碎片信息,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相互印证的巨幅挂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长期趋势”的把握,他不仅仅关注王朝的兴衰,更致力于揭示文化、技术和社会制度在数百年间缓慢而深刻的变化轨迹。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的论述,视角独特且论证有力。这种将“微观细节”嵌入“宏观框架”的能力,是很多历史著作所欠缺的。翻阅全书,能感受到作者的学术良心——既不迎合流行的简单化解读,也不故作高深地堆砌术语,而是努力以最清晰、最负责任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复杂真实面貌。对于希望探究中国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通史读物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著作,读来让人对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有了更立体的感知。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史实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关键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脉络。例如,在阐述某个朝代的更迭时,他巧妙地将当时的经济结构、思想流变与政治决策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并非偶然,而是由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推动的。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人物评价时的审慎态度,他避免了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化,而是力图还原历史情境下人物行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于理解古代的礼制和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即便是对史学稍有涉猎的读者,也会感到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导师,在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精神漫游。对于渴望建立起一套完整、清晰的中国古代通史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让人在纷繁的史料中抓住主干。

评分

初读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洗练,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种简洁有力的文风,使得即便是涉及极为复杂的哲学思辨或典章制度的阐述,也能做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和官方记录,转化为流畅、现代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章节时所设置的引子或悬念,总能立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叙事技巧无疑是大师级的。尽管内容涵盖的年代跨度极大,但全书的语气却保持了一种惊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仿佛是由一位洞悉一切的历史哲人缓缓道来,带着一种超脱时间限制的沉静与力量。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和思考深度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在美学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它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某些部分读起来简直像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而,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又能立刻切换到一种冷静、克制的分析模式,用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支撑他的论点。这种张弛有度的笔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战役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战场复原,从兵力部署到地形利用,再到将领的心理博弈,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仿佛自己亲临了那个硝烟弥漫的现场。相比于许多传统史书的沉闷和说教,这部作品显然更注重“讲故事”的力量,它深知历史的魅力在于人性的展现,因此对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浮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种人文关怀让历史多了一层温暖的底色。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于它对历史中“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精彩探讨。作者并未采取决定论的视角,而是非常审慎地分析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个体选择、环境压力以及各种非预期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向某一特定历史结果的。他对于“历史的岔路口”的描绘尤为精彩,让人读后不禁反思:如果当时某个关键人物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截然不同?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它打破了“历史必然如此”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历史的开放性和可塑性。书中对一些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群体和事件的关注,也显得尤为可贵,展现了作者开阔的史学视野和包容的价值取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梳理史实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激发读者进行深度历史思考的哲学启蒙读物,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重要的事说三遍:买书,我只来京东!

评分

研究清史的开山之作,不错

评分

很好看的下次继续光顾快递小哥点个赞

评分

质量没的说,物流也很快,包装精美,而且第一次在京东买书,以后还会继续的!

评分

包装比较简陋,还好书没弄坏,送货还是很快的

评分

孟森就不用多说了,大家,还有繁体本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即方便快捷,又有质量保证。

评分

最后才来,不过还是到货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