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马东峰 编
图书标签:
  • 隋唐五代史
  • 中国大历史
  • 历史
  • 历史文化
  • 套装
  • 上下册
  • 通史
  • 古代史
  • 中国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61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493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毕生功力所在,四大断代史之一;  黄仁宇、易中天承其衣钵,高校学生历史必读教材;  从始至终,充斥着各种读史法门、史学观点,索隐钩沉,纵横开阖,史料充足,然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又极喜翻案,阅读之下,或者豁然开朗,或者瞠目结舌。每一小节,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第四部,为其毕生学术功力真正之所在,备受史学界所推崇,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本书分前后两部分,上半部叙述政治历史的变革,包括王朝的兴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以及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等;下半部对该时代的社会文化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实际上是一部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涉及社会组织、社会等级、农工商业、衣食住行、人民生计、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方面。先生逊言:“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  本书充分体现了吕思勉的历史研究方法,从始至终,充斥着各种读史法门、史学观点,索隐钩沉,纵横开阖,史料充足,然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又极喜翻案,阅读之下,或者豁然开朗,或者瞠目结舌。每一小节,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论文。民国期间,就被列为齐鲁大学国学院的专著汇编,之后更成为全国高校的历史必读教材。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21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隋室兴亡 6第一节文帝内治 6第二节文帝外攘 14第三节炀帝夺宗 26第四节炀帝荒淫 32第五节炀帝事四夷 39第六节隋末之乱(上) 51第七节隋末之乱(下) 64第三章唐之初盛 76第一节高祖、太宗之治 76第二节唐初武功(一) 86第三节唐初武功(二) 95第四节唐初武功(三) 100第五节唐初武功(四) 106第六节唐初武功(五) 111第七节唐初武功(六) 120第四章武、韦之乱 130第一节高宗之立 130第二节武后得政代唐 136第三节武后政治 144第四节高宗、武后时外患 152第五节中宗复位 163第六节韦后乱政 168第七节玄宗之立 174第五章开元、天宝治乱 179第一节玄宗政治 179第二节开、天边事(一) 190第三节开、天边事(二) 197第四节开、天边事(三) 201第五节开、天边事(四) 205第六节开、天边事(五) 211第七节安史之乱(上) 216第八节安史之乱(下) 225第六章安史乱后形势 237第一节代宗之立 237第二节吐蕃、回纥之患 242第三节藩镇及内乱 253第四节代宗政治 265第七章德宗事迹 276第一节德宗初政 276第二节东方藩镇之变 284第三节泾师之变 289第四节兴元后藩镇起伏 297第五节贞元后边患 308第六节贞元朝局 321
第八章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335第一节顺宗谋诛宦官 335第二节宪宗时藩镇叛服 341第三节元和朝局 351第四节穆宗时藩镇叛服 361第五节穆、敬荒淫 372第九章文、武、宣三朝事迹 385第一节甘露之变 385第二节武、宣朝局 400第三节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412第四节回纥之亡 426第五节吐蕃衰乱 437第十章唐室乱亡(上) 449第一节懿、僖荒淫 449第二节中叶后南蛮之患 457第三节懿、僖时之内乱(上) 470第四节懿、僖时之内乱(中) 475第五节懿、僖时之内乱(下) 479第六节僖宗再播迁 493第十一章唐室乱亡(下) 497第一节昭宗征河东 497第二节河东与邠、岐、华之争 506第三节岐、汴之争 516第四节梁太祖代唐 525第五节唐末割据(上) 534第六节唐末割据(下) 546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始末(上) 555第一节梁、唐盛衰 555第二节梁室之亡 559第三节后唐庄宗乱政 573第四节唐灭前蜀 578第五节后唐庄宗之亡 583第六节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594第七节从荣、从厚败亡 606第十三章五代十国始末(中) 613第一节唐、晋兴亡 613第二节晋高祖时内外形势 622第三节石晋之亡 630第四节契丹北去 640第十四章五代十国始末(下) 652第一节郭威代汉 652第二节南方诸国形势(上) 659第三节南方诸国形势(中) 664第四节南方诸国形势(下) 674第五节周世宗征伐 679第六节宋平定海内 688第十五章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697第一节东北诸国 697第二节南方诸国 702第三节西北诸国 709第十六章隋唐五代社会组织 727第一节婚制 727第二节族制 740第三节人口 748第四节人民移徙 756第五节风俗 761第十七章隋唐五代社会等级 773第一节门阀 773第二节豪强、游侠 783第三节奴婢 786第十八章隋唐五代人民生计 803第一节物价、工资、赀产 803第二节地权 821第三节侈靡之俗 831第四节官私振贷 845第十九章隋唐五代时实业 854第一节农业 854第二节工业 866第三节商业 871第四节钱币(上) 884第五节钱币(下) 903第二十章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916第一节饮食 916第二节食储、漕运、籴粜 924第三节服饰 943第四节宫室 951第五节葬埋 969第六节交通 984第二十一章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1011第一节政体 1011第二节封建 1018第三节官制(上) 1027第四节官制(下) 1046第五节选举(上) 1066第六节选举(下) 1097第七节赋税(上) 1126第八节赋税(下) 1142第九节兵制 1164第十节刑制 1194第二十二章隋唐五代学术 1220第一节学校 1220第二节文字 1237第三节儒、玄、佛思想转移 1251第四节史学 1263第五节文学美术 1288第六节自然科学 1304第七节经籍 1319第二十三章隋唐五代宗教 1330第一节诸教情状 1330第二节限制宗教政令 1341第三节杂迷信 1351

精彩书摘

  第一节文帝内治  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贤主也。综帝生平,惟用刑失之严酷;其勤政爱民,则实出天性,俭德尤古今所无,故其时国计之富亦冠绝古今焉。其于四夷,则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致其朝贡以自夸功德。既非如汉文、景之苟安诒患,亦非如汉武帝、唐太宗之劳民逞欲。虽无赫赫之功,求其志,实交邻待敌之正道也。  帝平陈之明年,江南复乱,遍今浙东西、皖南、闽、赣之地,遣杨素讨平之。事见《素传》。又《陆知命传》:晋王广时镇江都,召令讽谕反者,知命说下十七城,得其渠帅三百余人;亦可见乱事蔓延之广也。江都,隋郡,今江苏江都县。《通鉴》述致乱之原曰:“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尽徙之入关,远近惊骇。”盖南北隔绝既久,民情不免猜疑,丧其利权者,乃从而鼓动之也。此等变乱,究非民欲,故不旋踵而冰消瓦解矣。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盖深有意焉。《本纪》:开皇三年正月,禁长刀大矟。九年(589年)平陈之后,诏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十年五月,诏曰:“魏末丧乱,寓县瓜分。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十五年二月,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斩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十八年正月,诏曰:“吴、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已上,悉括入官。”此承久乱之后,不得不然,固不得訾其欲弱天下之民,以保一家之业也。《炀帝纪》:大业五年正月,制民间铁叉搭钩刃之类,皆禁绝之。犹沿此策。  杨氏先世,久居武川,当亦渐于胡俗。然南北朝末,世运已更,虽宇文氏犹思变革,而况于帝乎?帝在受禅之先,即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既受禅,又易周氏官仪,依汉、魏之旧。皆见《本纪》。时诏议服色。摄太常卿裴正奏言:“后魏已来,制度咸阙。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周宣帝变胡服,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五章第一节,据此,则仍非纯乎汉仪也。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者,已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既越典章,须革其谬。”《礼仪志》。开皇二年(582年),颜之推上言:“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冯梁国旧章,考寻古典。”高祖不从,曰:“梁乐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邪?”俄而郑译奏请修正。于是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九年,平陈,获宋、齐旧器,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牛弘奏曰:“前克荆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蒋州,隋平陈置于石头城。又得陈氏正乐。请修缉之,以备雅乐。其后魏洛阳之曲,《魏史》云:太武平赫连昌所得,更无明证。后周所用,皆是新造,杂有边裔之声。戎音乱华,皆不可用。请悉停之。”制曰:“制礼作乐,圣人之事。功成化洽,方可议之,宇内初平,我则未暇。”晋王广又表请,帝乃许之。十四年三月,乐定。诏并令施用,见行者皆停之。《音乐志》。  帝颇能勤政。《本纪》言其“每旦听朝,日昃忘倦。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朞。及东拜泰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开皇十四年八月,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洛阳。十五年正月,以岁旱,祠泰山以谢愆咎。上敕斥堠,不得辄有驱遣。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免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旧唐书·太宗纪》: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飧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贞观四年(630年)。帝之勤政,固时人所共喻矣。  其俭德尤为绝人。《本纪》言其居处服玩,务在节俭。《食货志》云:六宫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所食不过一肉而已。开皇十五年(595年),相州刺史豆卢通相州,今河南安阳县。贡绫文布,命焚之于朝堂。《纪》言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铜铁骨角而已。虽曰齐之以刑,究亦由其能以身先之也。  帝初受禅,即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又弛山泽之禁。开皇三年(583年),入新官,见下。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陈平,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十年(590年),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下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满。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皆见《食货志》。皆宽恤民力之事也。  ……

前言/序言


《东周列国志:兼论春秋战国风云》内容简介 这部恢弘巨著,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思想激荡的“轴心时代”——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本书并非对单一王朝或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叙述,而是以列国兴衰为主线,辅以同时期思想、文化、军事和社会变迁的深度剖析,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卷。它摒弃了传统史书的枯燥编年体叙事,采用更具画面感和人物刻画的笔法,力求还原那个“礼崩乐坏”却又英雄辈出的黄金时代。 第一编:礼崩乐坏的序曲——春秋初期的格局重塑 本书开篇追溯自西周王室的衰微,重点描绘了周平王东迁后,中原大地如何从松散的封建体系,逐渐滑向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我们详细梳理了最初几代霸主的崛起逻辑,如郑庄公如何巧妙周旋于王权与诸侯之间,奠定中原政治博弈的基调。重点分析了“尊王攘夷”口号背后,齐桓公、晋文公等英主如何通过军事同盟和制度革新,短暂地维系了周室的虚名,并确立了春秋时期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书中对早期列国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梳理,例如鲁国作为文化正统的维护者,其与新兴强权之间的张力;楚国如何在南方蛮荒之地崛起,挑战中原文明的边界。我们不仅关注宫廷的权谋斗争,更深入探讨了“士”阶层的出现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井田制在局部地区的瓦解与萌芽。 第二编:思想的洪流与军事的革命——诸侯争霸的白热化 春秋中期,随着各国兼并战争的加剧,旧有的秩序已难以为继。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描绘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爆炸性增长。作者深入剖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战乱催生了对社会秩序、治国方针的迫切需求。 我们不仅介绍了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态,孔子周游列国的艰难与影响,还对道家、墨家等流派的最初理念进行了详尽的辨析。例如,墨家“兼爱非攻”的朴素人道主义,在连年战火中是如何引起部分贵族和民众的共鸣,以及它与儒家在实践路线上的根本分歧。 在军事层面,长勺之战、城濮之战等经典战役被进行细致的沙盘推演,重点解析了铁制兵器和步兵方阵的运用如何颠覆了过去贵族战车为主体的作战模式。各国为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开始推行“申商变法”式的国家治理改革,这部分内容将集中探讨商鞅变法(虽处于战国,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末期的改革尝试)对秦国崛起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其他各国在土地制度、赋税和兵役上的相应调整。 第三编:战国七雄的角力与合纵连横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战国时代,一个由“兼并”取代“会盟”的时代。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强国,而是全面展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博弈。 重点分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构建和瓦解“合纵”、“连横”的联盟体系。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空前,长平之战的惨烈、马陵之祸的教训,不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对国家动员能力和战略远见的终极考验。 书中对各国都城(如临淄的繁荣、咸阳的内敛、大梁的革新)进行了社会风貌的描摹,让读者得以一窥当时都市生活的具体景象。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在高度中央集权和法律治国(如秦国的严苛法律体系)的趋势下,传统贵族阶层是如何被逐渐边缘化,以及平民阶层如何通过军功或才能进入权力中枢。 第四编:终局与反思——秦之统一与历史遗产 尾声部分,本书详述了秦王嬴政如何通过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的成果,最终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但我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分析了秦朝统一所带来的巨大历史进步(如文字、度量衡的统一,郡县制的推广),以及其速亡的深层原因——过度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未能有效消化战争红利之间的矛盾。 最终,全书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对“王道”与“霸道”的永恒探讨,对个体价值与家国责任的思辨,以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后续的中华文明进程。 全书特点: 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并重: 在描绘宏大历史走向的同时,穿插大量历史人物的生动细节与鲜活对话。 文化与政治交织: 将思想史、军事史、社会史融为一体,展现出东周时期社会整体的复杂面貌。 史料扎实,论证严谨: 充分吸收了《史记》、《左传》等经典文献的精髓,并结合现代考古学成果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实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将春秋战国视为简单的一段“乱世”,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矛盾冲突与文明蜕变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批判性的史观,它敢于挑战一些流传已久的“定论”。比如,在评价武则天及其统治时期时,它没有陷入“妖后”与“千古一帝”的二元对立,而是从赋税制度的调整、均田制的维护以及对江南士族的平衡中,揭示出其统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这种超越时代局限、以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历史人物的勇气,是这部书的灵魂所在。它促使我这个读者不断地质疑自己既有的知识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复杂动机。书中对一些关键史料的考证也十分扎实,注释详尽而不累赘,为我们这些想做进一步探究的爱好者提供了极佳的起点,让人感受到作者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便是“立体化”。过去我对唐朝的印象更多是盛世的辉煌和后期的衰败,结构感较弱,像一幅被拉平的壁画。而这套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空间。它不仅关注了皇帝、宰相和名将的“宏观叙事”,更难能可贵地引入了社会阶层中下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比如基层吏员的困境、寺院经济的崛起对地方的影响,以及女性在政治幕后的角色转换。这些侧面的描写,如同为宏大的历史骨架填充了有血有肉的肌理,使得整个隋唐五代史的画卷变得丰满而真实可感。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体验了一段真实发生过的人间历程,那种被历史的细节所打动的感觉,是很多单纯的年代记录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对“隋唐五代”这个阶段的历史抱有某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总觉得那是英雄辈出、战争不断的“大场面”,缺乏那种细腻入微的生活质感。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把笔墨仅仅集中在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或安史之乱的惨烈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摹当时社会结构的细微变化。比如,对于科举制度的初期影响,作者的分析就极其精到,探讨了它如何一步步侵蚀了旧贵族的权力基础,以及底层知识分子在这一变革中的挣扎与机遇。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文化融合问题上的视角,唐代的开放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制度和经济基础之上的,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变迁和宗教传播路径的勾勒,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线,而是鲜活的人间烟火。

评分

阅读体验极其酣畅,仿佛请了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那种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对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很多史书往往一带而过,或者将其简单归结为“军阀割据的必然结果”。但在这里,作者却展现了惊人的耐心,细致地剖析了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的政权构建逻辑和覆亡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对契丹族兴起的叙述,不再是突兀的外部冲击,而是将其置于唐末藩镇权力真空的演变过程中去考察,这种将“内部矛盾”与“外部力量”结合分析的方法,极具洞察力。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如行云流水,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军事部署和冗长的官僚体系改革,作者也能用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让人在领会其大势的同时,不会被细节淹没。读完后,我对“分裂”的理解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国家解体,而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权力重组过程。

评分

这本历史著作的篇幅之宏大,简直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一旦翻开,便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裹挟而去。作者对于时代脉络的梳理清晰得令人叹服,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新手,也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尤其是对关陇集团兴衰的描绘,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脸谱化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部的权力制衡与利益纠葛,那些曾经模糊的政治博弈,在此刻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士族们在朝堂上的眼神交锋。读来不禁拍案叫绝,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细节的丰富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精神,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思想的张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历史的再构建。全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读起来酣畅淋漓,很少有晦涩难懂之处,实乃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评分

商品很喜欢,适合珍藏

评分

囤起来,慢慢看,京东给力,赞

评分

这是民国时候的学者写的。跟现在的历史结论相比较。值得深思深看。

评分

识判世事!必晓历史!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中华文明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

评分

中华文明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

评分

很好很不错,有时间多读些书是很好的

评分

两本很厚的书,吕思勉的书囤货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