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具體形上學的思與辯:楊國榮哲學討論集》是對其具體形上學的概念範疇、問題意識、主要內容等等研究與評論文集。收錄瞭大陸、香港、颱灣、美國、歐洲等地知名學者張世英、王樹人、張祥龍、鬍軍、張曙光、謝遐齡、黃勇、何懷宏、童世駿、王慶節、杜保瑞、王論躍、俞宣孟、鬱振華、陳嘉映、張祥龍、陳少明、陳嘉明、乾春鬆、彭國翔等等對該書的評論文集。
目錄
從搬運夫到哲學傢(代序) 童世駿
新形而上學與哲學的現實化——談《存在之維》(學術通信) 張世英
讀與思感言——讀楊國榮《道論》、《成己與成物》等書 王樹人
中國哲學及其學科意義——讀楊國榮教授三部著作有感謝 遐齡
西方哲學底本中的Being問題 俞宣孟
我們的時代需要建構自己的哲學理論 鬍軍
當代中國係統哲學建構的嘗試——楊國榮教授哲學思想研討會的發言 彭國翔
對本體論概念使用的討論——兼論楊國榮教授三書的寫作特質 杜保瑞
厚與薄:以楊國榮教授關於製度與道德關係的論述為例 乾春鬆
後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評楊國榮的《存在之維》 黃勇
讓具體的形上學更具體些——讀楊國榮教授《具體的形上學》三書 許蘇民
“具體的形上學”之構建——楊國榮哲學思想初探 王論躍
“形上學”如何“具體”?——楊國榮教授《道論》讀後 陳少明
“具體的形上學”管窺——兼論金嶽霖一馮契一綫學脈的新開展 鬱振華
基於真實之“在”,走嚮自由之境——“具體的形上學”辨析 陳喬見
視域融閤及其他——讀《存在之維》一書有感(學術通信) 張祥龍
《道論》的敘事方式及“客觀性”問題 陳嘉明
存在之思與價值之維——讀楊國榮《道論》等論著有感 張曙光
當代中國哲學形上學建構的理論自覺——從《論道》到《道論》 戴兆國
也談道德應當與倫理規範王慶節
“倫”與中國“具體的道德形上學” 樊浩
人應該如何存在——讀《倫理與存在》唐代興 王海明
道德根據之探索——讀楊國榮著《倫理與存在》 林宏星
與楊國榮教授《倫理與存在》之對話——以“德”、“德性”、“德行”為主的展開 潘小慧
成人:在成己與成物之間黃勇
成己與成物的辯證——《楊國榮著作集》印象 應奇 何鬆旭
論意義世界的意義 硃曉鵬
“意義世界”的意義——讀《成己與成物》 硃承
讀楊國榮《成己與成物》 相鳳
本然世界與意義世界——讀楊國榮《成己與成物》 王超 於淼
具體的形上學 楊國榮
形上學及其他——對“史與思”學術會議中若乾問題的迴應 楊國榮
問題、進路與視域——對相關問題的迴應之二 楊國榮
附錄
問題與思考 李澤厚 楊國榮
楊國榮“具體的形上學”與當代中國哲學 陳喬見
後形上學時代的形上之思——楊國榮教授“具體的形上學”訪談 楊國榮 劉梁劍 吳聞儀
後記
前言/序言
《形而上學的思與辯:楊國榮哲學討論集》 引言: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形而上學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斷追問世界存在的根本性質、萬物運作的終極原理,以及人類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它既是哲學的起點,也是哲學不斷拓展的疆域。本書《形而上學:思維與辯駁》正是圍繞這一核心主題,匯集瞭當代著名哲學傢楊國榮先生一係列深刻的學術探討,旨在梳理、辨析並推進形而上學思想的發展。本書不局限於單一的哲學流派或曆史時期,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批判性的視角,深入到形而上學的核心問題之中,力圖揭示其內在的復雜性、挑戰性,以及其在理解世界和人生中的不竭生命力。 第一部分:形而上學的奠基與演進 本書的開篇,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形而上學思想的宏觀圖景。我們將從形而上學的早期萌芽談起,迴顧古希臘哲學傢如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如何奠定形而上學的基礎,他們關於“實在”、“本質”、“形式”、“實體”等核心概念的提齣,為後世哲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思想遺産。隨後,我們將聚焦於中世紀哲學如何將形而上學與神學相結閤,探討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等思想傢對上帝、靈魂、創造等問題的形而上學論述。 進入近代哲學,我們看到形而上學發生瞭深刻的轉嚮。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開啓瞭主體性哲學的時代,康德的“先驗唯心論”則將認識論與形而上學緊密結閤,劃定瞭人類認識的界限。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哲學更是將形而上學的曆史進程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峰,他試圖構建一個包羅萬象的、動態發展的實在體係。楊國榮先生的討論將沿著這條脈絡,梳理這些重大轉摺點,並指齣不同時期形而上學所麵臨的核心問題與爭論焦點。 第二部分:本體論的深度探究 本體論作為形而上學最核心的組成部分,關注的是“存在”本身,即“什麼東西是存在的?”以及“存在是如何存在的?”。本書將深入探討一係列關鍵的本體論問題。 實體與實在: 我們將考察“實體”概念的復雜性,探究是單一的實體還是多樣的實體構成瞭世界的根本?“實在”的性質究竟是怎樣的?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其他更根本的存在?楊國榮先生將辨析不同哲學傳統中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並提齣自己的洞見。 共相與殊相: 共相(普遍性)與殊相(特殊性)的關係是本體論上的一個經典難題。普遍的概念(如“紅”、“人”)是如何與具體的、個彆的對象(如“這朵玫瑰”、“蘇格拉底”)聯係起來的?我們將分析柏拉圖的“理念論”、亞裏士多德的“形式說”,以及近代哲學在此問題上的不同立場,並探討它們在現代科學語境下的適應性。 因果性與必然性: 世界的運作是否遵循著必然的因果律?因果關係是外在的聯係還是事物本身的屬性?本書將深入討論休謨的懷疑論,以及康德、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哲學傢對因果性和必然性的不同解讀。我們將探討自由意誌與決定論之間的張力,以及其對我們理解道德責任和社會秩序的意義。 時間與空間: 作為我們經驗世界的基本框架,時間與空間究竟是客觀實在的,還是我們認識的主觀構造?我們將迴顧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何顛覆瞭我們對時空的直觀理解。同時,也將探討形而上學如何從根本上把握時間與空間的本體論地位。 第三部分:認識論與形而上學的交匯 認識論關注的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以及我們所能認識到的程度。形而上學問題往往與認識論緊密相連,因為我們對存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認識的能力和局限。 理性與經驗: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是認識論上的兩大傳統,它們分彆強調理性推理和感官經驗在知識獲取中的作用。本書將分析這兩大傳統如何影響瞭形而上學思想的發展,例如,理性主義如何傾嚮於構建先驗的形而上學體係,而經驗主義則傾嚮於將形而上學限製在可經驗的範圍內。 知識的構成與界限: 我們所能獲得的知識是否能夠完全把握實在的本質?是否存在不可知的領域?康德的“現象”與“物自體”的區分,以及後來的各種認識論批判,都對形而上學的探索劃定瞭可能的界限。我們將探討這些界限對形而上學研究的挑戰與啓發。 語言與實在: 語言在我們的認識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語言是否能夠完全反映實在?語言的結構是否決定瞭我們對實在的理解?本書將討論語言哲學對形而上學研究的影響,包括邏輯實證主義對形而上學語言的批判,以及後來的語言轉嚮如何重塑瞭形而上學的討論。 第四部分:心靈、意識與人類存在的形而上學 在探討瞭普遍的實在性問題之後,本書將進一步聚焦於人類自身存在的形而上學維度,即心靈、意識和人的本質。 心物二元論與一元論: 心靈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史上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我們將迴顧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探討它如何解釋意識的主觀性和非物質性。同時,也將深入討論各種形式的一元論,如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中立一元論,以及它們如何試圖剋服二元論的難題。 意識的本質與功能: 意識是什麼?它僅僅是大腦活動的副産品,還是具有更深刻的本體論地位?我們將探討關於意識的“難問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以及關於意識湧現、意識的意嚮性等不同理論。 自我與身份: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如何確立的?是連續的身體,還是連續的記憶,或是其他更根本的實在?本書將分析關於自我同一性的哲學爭論,探討身份的連續性、變化性以及其形而上學基礎。 自由意誌與道德主體性: 如果世界是決定性的,那麼自由意誌是否存在?自由意誌的存在對於道德責任、法律和政治製度具有何種意義?我們將深入討論決定論、自由意誌論、相容論等關於自由意誌的不同觀點,並探討其對人類主體性的形而上學理解。 第五部分:形而上學在當代語境下的意義與挑戰 盡管科學技術取得瞭巨大進步,形而上學並未因此而消亡,反而以新的形式齣現,並應對新的挑戰。 科學與形而上學: 現代科學,特彆是物理學、生物學、認知科學,在揭示世界運作規律的同時,也常常觸及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本書將探討科學發現如何支持或挑戰傳統的形而上學觀點,例如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對因果律的挑戰,以及神經科學對意識本質的探索。 跨文化對話與形而上學: 東西方哲學在形而上學問題上有著不同的關注點和解答方式。本書將嘗試在跨文化的視野下,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而上學思想,例如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氣”、“道”、“天人閤一”等概念,以及它們與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異同。 形而上學的實踐維度: 形而上學不僅是抽象的思辨,更與我們的生活、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息息相關。本書將探討形而上學思想如何影響我們對生命意義、道德倫理、社會公正等問題的理解,並強調形而上學在塑造人類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獨特價值。 結論: 《形而上學的思與辯:楊國榮哲學討論集》旨在通過對形而上學核心問題的深入梳理、辨析與批判性反思,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思考世界、生命與自身存在的深度框架。楊國榮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帶領我們穿越形而上學的曆史長河,審視其演進的脈絡,剖析其關鍵的概念與理論,並探索其在當代語境下的新挑戰與新意義。本書不是對既定答案的陳述,而是對未竟事業的邀約——邀請每一位讀者,在理性的思辨與熱烈的辯駁中,共同探索那永恒的、關於存在的最根本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