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具体形上学的思与辩:杨国荣哲学讨论集》是对其具体形上学的概念范畴、问题意识、主要内容等等研究与评论文集。收录了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欧洲等地知名学者张世英、王树人、张祥龙、胡军、张曙光、谢遐龄、黄勇、何怀宏、童世骏、王庆节、杜保瑞、王论跃、俞宣孟、郁振华、陈嘉映、张祥龙、陈少明、陈嘉明、干春松、彭国翔等等对该书的评论文集。
目录
从搬运夫到哲学家(代序) 童世骏
新形而上学与哲学的现实化——谈《存在之维》(学术通信) 张世英
读与思感言——读杨国荣《道论》、《成己与成物》等书 王树人
中国哲学及其学科意义——读杨国荣教授三部著作有感谢 遐龄
西方哲学底本中的Being问题 俞宣孟
我们的时代需要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 胡军
当代中国系统哲学建构的尝试——杨国荣教授哲学思想研讨会的发言 彭国翔
对本体论概念使用的讨论——兼论杨国荣教授三书的写作特质 杜保瑞
厚与薄:以杨国荣教授关于制度与道德关系的论述为例 干春松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评杨国荣的《存在之维》 黄勇
让具体的形上学更具体些——读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三书 许苏民
“具体的形上学”之构建——杨国荣哲学思想初探 王论跃
“形上学”如何“具体”?——杨国荣教授《道论》读后 陈少明
“具体的形上学”管窥——兼论金岳霖一冯契一线学脉的新开展 郁振华
基于真实之“在”,走向自由之境——“具体的形上学”辨析 陈乔见
视域融合及其他——读《存在之维》一书有感(学术通信) 张祥龙
《道论》的叙事方式及“客观性”问题 陈嘉明
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张曙光
当代中国哲学形上学建构的理论自觉——从《论道》到《道论》 戴兆国
也谈道德应当与伦理规范王庆节
“伦”与中国“具体的道德形上学” 樊浩
人应该如何存在——读《伦理与存在》唐代兴 王海明
道德根据之探索——读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 林宏星
与杨国荣教授《伦理与存在》之对话——以“德”、“德性”、“德行”为主的展开 潘小慧
成人:在成己与成物之间黄勇
成己与成物的辩证——《杨国荣著作集》印象 应奇 何松旭
论意义世界的意义 朱晓鹏
“意义世界”的意义——读《成己与成物》 朱承
读杨国荣《成己与成物》 相凤
本然世界与意义世界——读杨国荣《成己与成物》 王超 于淼
具体的形上学 杨国荣
形上学及其他——对“史与思”学术会议中若干问题的回应 杨国荣
问题、进路与视域——对相关问题的回应之二 杨国荣
附录
问题与思考 李泽厚 杨国荣
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与当代中国哲学 陈乔见
后形上学时代的形上之思——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访谈 杨国荣 刘梁剑 吴闻仪
后记
前言/序言
《形而上学的思与辩:杨国荣哲学讨论集》 引言: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形而上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断追问世界存在的根本性质、万物运作的终极原理,以及人类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既是哲学的起点,也是哲学不断拓展的疆域。本书《形而上学:思维与辩驳》正是围绕这一核心主题,汇集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杨国荣先生一系列深刻的学术探讨,旨在梳理、辨析并推进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本书不局限于单一的哲学流派或历史时期,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视角,深入到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之中,力图揭示其内在的复杂性、挑战性,以及其在理解世界和人生中的不竭生命力。 第一部分:形而上学的奠基与演进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形而上学思想的宏观图景。我们将从形而上学的早期萌芽谈起,回顾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何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他们关于“实在”、“本质”、“形式”、“实体”等核心概念的提出,为后世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随后,我们将聚焦于中世纪哲学如何将形而上学与神学相结合,探讨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对上帝、灵魂、创造等问题的形而上学论述。 进入近代哲学,我们看到形而上学发生了深刻的转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主体性哲学的时代,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则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紧密结合,划定了人类认识的界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更是将形而上学的历史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试图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动态发展的实在体系。杨国荣先生的讨论将沿着这条脉络,梳理这些重大转折点,并指出不同时期形而上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与争论焦点。 第二部分:本体论的深度探究 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关注的是“存在”本身,即“什么东西是存在的?”以及“存在是如何存在的?”。本书将深入探讨一系列关键的本体论问题。 实体与实在: 我们将考察“实体”概念的复杂性,探究是单一的实体还是多样的实体构成了世界的根本?“实在”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其他更根本的存在?杨国荣先生将辨析不同哲学传统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提出自己的洞见。 共相与殊相: 共相(普遍性)与殊相(特殊性)的关系是本体论上的一个经典难题。普遍的概念(如“红”、“人”)是如何与具体的、个别的对象(如“这朵玫瑰”、“苏格拉底”)联系起来的?我们将分析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说”,以及近代哲学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适应性。 因果性与必然性: 世界的运作是否遵循着必然的因果律?因果关系是外在的联系还是事物本身的属性?本书将深入讨论休谟的怀疑论,以及康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哲学家对因果性和必然性的不同解读。我们将探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张力,以及其对我们理解道德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意义。 时间与空间: 作为我们经验世界的基本框架,时间与空间究竟是客观实在的,还是我们认识的主观构造?我们将回顾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颠覆了我们对时空的直观理解。同时,也将探讨形而上学如何从根本上把握时间与空间的本体论地位。 第三部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交汇 认识论关注的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程度。形而上学问题往往与认识论紧密相连,因为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认识的能力和局限。 理性与经验: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认识论上的两大传统,它们分别强调理性推理和感官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作用。本书将分析这两大传统如何影响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例如,理性主义如何倾向于构建先验的形而上学体系,而经验主义则倾向于将形而上学限制在可经验的范围内。 知识的构成与界限: 我们所能获得的知识是否能够完全把握实在的本质?是否存在不可知的领域?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以及后来的各种认识论批判,都对形而上学的探索划定了可能的界限。我们将探讨这些界限对形而上学研究的挑战与启发。 语言与实在: 语言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语言是否能够完全反映实在?语言的结构是否决定了我们对实在的理解?本书将讨论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研究的影响,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语言的批判,以及后来的语言转向如何重塑了形而上学的讨论。 第四部分:心灵、意识与人类存在的形而上学 在探讨了普遍的实在性问题之后,本书将进一步聚焦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形而上学维度,即心灵、意识和人的本质。 心物二元论与一元论: 心灵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史上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我们将回顾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探讨它如何解释意识的主观性和非物质性。同时,也将深入讨论各种形式的一元论,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中立一元论,以及它们如何试图克服二元论的难题。 意识的本质与功能: 意识是什么?它仅仅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还是具有更深刻的本体论地位?我们将探讨关于意识的“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以及关于意识涌现、意识的意向性等不同理论。 自我与身份: “我”是谁?“我”的身份是如何确立的?是连续的身体,还是连续的记忆,或是其他更根本的实在?本书将分析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哲学争论,探讨身份的连续性、变化性以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自由意志与道德主体性: 如果世界是决定性的,那么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的存在对于道德责任、法律和政治制度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将深入讨论决定论、自由意志论、相容论等关于自由意志的不同观点,并探讨其对人类主体性的形而上学理解。 第五部分:形而上学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与挑战 尽管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形而上学并未因此而消亡,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现,并应对新的挑战。 科学与形而上学: 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生物学、认知科学,在揭示世界运作规律的同时,也常常触及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本书将探讨科学发现如何支持或挑战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例如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对因果律的挑战,以及神经科学对意识本质的探索。 跨文化对话与形而上学: 东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解答方式。本书将尝试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而上学思想,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道”、“天人合一”等概念,以及它们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异同。 形而上学的实践维度: 形而上学不仅是抽象的思辨,更与我们的生活、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息息相关。本书将探讨形而上学思想如何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道德伦理、社会公正等问题的理解,并强调形而上学在塑造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结论: 《形而上学的思与辩:杨国荣哲学讨论集》旨在通过对形而上学核心问题的深入梳理、辨析与批判性反思,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思考世界、生命与自身存在的深度框架。杨国荣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穿越形而上学的历史长河,审视其演进的脉络,剖析其关键的概念与理论,并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挑战与新意义。本书不是对既定答案的陈述,而是对未竟事业的邀约——邀请每一位读者,在理性的思辨与热烈的辩驳中,共同探索那永恒的、关于存在的最根本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