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活体分子成像领域近几年在化学、工程学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在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综合性分子影像中心在世界各地已经全面建立:而且,新的研究者、合作者和学生已经加入到这个多学科领域,迫切地需要一本教科书来定义这个领域,并概括分子影像潜在的科学、技术和应用。在《分子影像学:原理与实践(翻译版)》的76个章节中,在这个领域的超过160名巨擘专家倾尽全力撰写,大量的信息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提供如下信息:
在该领域可用的巨擘和有效的资源:
用图例说明的概念和分子成像示例。
一本提供分子影像所有部分的著作,作为包括所有的各种模式和生物医学应用的领域。
一本包括显像剂开发的化学和成像仪器战略。
《分子影像学:原理与实践(翻译版)》将有助于各种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推动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和改善患者管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分子影像总论
第一部分 分子成像技术
第2章 PET/CT的结构与功能显像
第3章 PET/MRI
第4章 SPECT和SPECT/CT
第5章 显微CT的成像原理
第6章 小动物SPECT、SPECT/CT和SPECT/MRI
第7章 小动物PET与其他模态成像仪器的图像融合
第8章 生物发光探针的功能性成像
第9章 光学多模态技术
第10章 光纤荧光成像
第11章 荧光断层显像
第12章 内窥显微镜
第13章 活体显微镜
第14章 弥散光学成像和光谱学
第15章 超声
第16章 分子光声断层显像
第17章 光学投影断层成像
第18章 分子影像学在回顾性图像配准方面的潜在作用
第二部分 分子影像中的化学
第19章 分子影像学中的化学:概述
第20章 PET的放射化学
第21章 SPECT放射性药物化学:99mTC和111In化合物
第22章 用于分子成像的纳米化学
第23章 新型生物偶联方法
第24章 靶向抗体与肽
第25章 超极化13C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应用
第26章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第27章 光学成像试剂
第28章 超声造影剂
第29章 多模态载体
第30章 点击化学在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
第31章 “一珠一化合物”组合方法识别分子成像探针
第32章 分子影像中的化学生物学应用
第33章 治疗诊断学:诊断和治疗的试剂
第34章 磁共振纳米粒子
第35章 应用于定量多模分子成像和靶向治疗的碳氟化合物造影剂的研究
第36章 分子成像适体
第37章 非临床产品发展战略,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医学成像的危害,放射性药物产品
第三部分 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分子成像
第38章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总论
第39章 系统生物学
第40章 分子成像技术中的蛋白质工程
第41章 噬菌体展示在显像剂发展中的应用
第42章 基因治疗的分子影像学
第43章 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病毒载体进展
第44章 磁共振细胞示踪
第45章 肿瘤血管
第46章 乏氧显像
第47章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影像
第48章 活体细胞与组织内的生化荧光成像
第49章 信号传导通路成像
第四部分 分子成像的应用
肿瘤学
第50章 肿瘤微环境的分子与功能影像学研究
第51章 新型磁共振和PET显像在恶性胶质瘤的放射治疗计划和反应评估
第52章 肿瘤的PET诊断及疗效评估
第53章 磁共振波谱的治疗反应和检测
第54章 磁共振弥散成像:早期肿瘤治疗反应评价的生物标记物心血管疾病
第55章 心肌代谢
第56章 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57章 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成像
第58章 血栓形成与栓塞
第59章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分子影像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
第60章 中枢神经系统分子成像
第61章 神经受体显像:应用、优势及缺陷
第62章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PET和SPECT显像自身免疫/免疫学
第63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影像
第64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65章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第66章 哮喘影像学
第五部分 分子影像与药物评估
第67章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分子和功能成像
第68章 癌症临床试验中的PET影像
第69章 MRI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第70章 基因治疗成像:基础与临床试验
第六部分 其他方面
第71章 可视化
第72章 组织吸收放射性示踪物的定量研究
第73章 分子成像靶点的基因组数据提取
第74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第75章 探针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76章 显像剂与医疗器械的监管和报销过程
索引
前言/序言
探寻生命的微观世界:聚焦分子影像学的前沿探索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深入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聚焦于一个日新月异且极具潜力的领域——分子影像学。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看见”生命体内微观活动、揭示疾病早期信号、指导精准治疗的强大工具。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分子影像学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洞察细胞与分子层面的生理病理过程,从而为诊断、治疗乃至预防疾病开辟新的道路。 一、分子影像学的本质:从“看”到“理解”的飞跃 传统的医学影像学,如X射线、CT、MRI,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它们如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解剖图,能够识别出较大的病灶,评估器官的大小和形状。然而,当疾病尚处于细胞或分子层面,尚未引起结构性改变时,这些方法往往力不从心。分子影像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再仅仅关注“在哪里”有问题,更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出了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出问题。 分子影像学,顾名思义,是以分子或细胞为靶点,利用特殊的显像技术,将这些分子或细胞的活动情况可视化。它的核心在于“分子”,即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功能单元。通过设计和开发能够特异性识别特定分子标志物(如酶、受体、核酸、蛋白质等)的“探针”(通常是带有放射性核素、荧光染料或其他信号发生器的分子),我们可以让这些探针像“电子眼”一样,在活体组织内精准地定位到目标分子,并发出可被探测到的信号。这些信号经过采集和处理,最终转化为直观的影像,展现出目标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变,赋予了分子影像学巨大的诊断能力。它能够: 早期检测疾病: 在结构性病变出现之前,就捕捉到分子或细胞水平的异常活动,实现疾病的超早期诊断。例如,在癌症发展初期,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会发生显著改变,某些特定的分子标志物表达水平会升高,分子影像学能够比传统影像学更早地发现这些细微的变化。 精确定位病灶: 明确病灶的具体位置,甚至到细胞亚群的水平,这对于手术切除、放疗规划至关重要。 评估治疗效果: 动态监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点的响应情况,客观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 揭示疾病机制: 通过观察分子层面的变化,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为新药研发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指导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体内特定的分子特征,选择最适合的靶向药物或治疗方法,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二、分子影像学的基石: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分子影像学并非单一学科的产物,它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融合了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成果。正是这些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不断创新,才催生了分子影像学的蓬勃发展。 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这是分子影像学的灵魂。设计出能够特异性结合靶点、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特性、并且能够产生可探测信号的探针,是实现精准成像的关键。这需要深入理解生物靶点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有机合成、放射化学、偶联化学等技术,不断开发出新型的显像分子。 显像技术的突破: 各种先进的显像设备和技术为分子影像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例如: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PET):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通过探测其衰变产生的正电子湮灭光子,实现高灵敏度的三维成像。PET在功能代谢成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分子影像学最成熟的技术之一。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 类似于PET,但利用发射单光子的放射性核素。SPECT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广泛,但空间分辨率通常低于PET。 磁共振成像 (MRI): 凭借其出色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电离辐射的优势,MRI在分子影像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专门设计的造影剂或利用MRI信号的特殊性质,可以实现对分子和细胞活动的观察。 光学成像: 利用荧光染料或生物发光探针,在体外(如细胞实验、动物模型)或通过内窥镜在体内进行高分辨率的分子成像。在体表或浅层组织的成像方面具有优势。 超声成像: 结合微泡造影剂或纳米粒子,超声也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一些功能成像。 图像处理与分析: 显像设备采集到的原始信号需要经过复杂的图像重建、处理和分析,才能转化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影像。这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先进的算法以及对生物学和医学的深刻理解。 生物医学工程的贡献: 从显像设备的研发,到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探针制备中的应用,再到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和影像增强方面的潜力,生物医学工程在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分子影像学的应用前景:从癌症到神经科学的广泛领域 分子影像学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的医学领域,并且其潜力仍在不断挖掘中。 肿瘤学: 这是分子影像学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PET/CT已成为许多癌症(如肺癌、淋巴瘤、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分期、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的金标准。新型的PET示踪剂正在不断开发,以识别肿瘤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如肿瘤侵袭性、乏氧程度、血管生成、药物转运体等,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科学: 理解大脑的活动机制是神经科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分子影像学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可视化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的分布、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以及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相关的病理过程。例如,PET可以用来检测脑内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沉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手段。 心血管疾病: 分子影像学能够评估心肌的代谢活性、血流灌注、炎症反应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传染病与炎症: 分子影像学可以可视化病原体的感染部位、免疫细胞的活性以及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和炎症性疾病的评估。 药物开发与评估: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分子影像学能够提供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以及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宝贵信息,加速新药的开发进程,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个体化医学: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个体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的理解日益深入。分子影像学能够结合这些“组学”数据,实现对个体分子特征的精准描绘,为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关键的影像学支撑。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通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医疗之路 尽管分子影像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探针的开发与优化: 如何设计出更高特异性、更高亲和力、更低毒性、更易于合成和生产的探针,仍然是研究的重点。 显像技术的进步: 提高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灵敏度,降低成像设备的成本,使其更易于普及,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标准化与临床转化: 将分子影像学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临床应用,需要建立严格的标准化流程、进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并解决注册审批等问题。 多模态成像的整合: 将分子影像学与其他传统影像学技术(如MRI、CT)进行有机结合,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人工智能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分子影像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决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分子影像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分子影像学将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新药研发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更有效地对抗疾病,开启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