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话剧高峰,可以拿来阅读的人间百态,有些文字,赶超时光,在这里可以听到荒唐的新闻……奇怪的意思也在这里可以听到……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交流的所在。
内容简介
《经典书系:茶馆·正红旗下》,中国话剧界的经典之作,全部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奏响了一曲中国历史命运的悲歌。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
内页插图
目录
茶馆
正红旗下
精彩书摘
父亲的高兴是不难想象的。母亲生过两个男娃娃,都没有养住,虽然第一个起名叫“黑妞”,还扎了耳朵眼,女贱男贵,贱者易活,可是他竟自没活许久。第二个是母亲在除夕吃饺子的时候,到门外去叫:“黑小子、白小子,上炕吃饺子!”那么叫来的白小子。可是这么来历不凡的白小子也没有吃过多少回饺子便“回去”了,原因不明,而确系事实。后来,我每逢不好好地睡觉,母亲就给我讲怎么到门外叫黑小子、白小子的经过,我便赶紧蒙起头来,假装睡去,唯恐叫黑、白二小子看见!
父亲的模样,我说不上来,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他就逝世了。这是后话,不用在此多说。我只能说,他是个“面黄无须”的旗兵,因为在我八九岁时,我偶然发现了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烫着“面黄无须”四个大字。
虽然大姐没有来,小六儿没吃上饭,和姑母既没给我“添盆”,反倒赢了好几吊钱,都是美中不足,可是整个的看来,我的洗三典礼还算过得去,既没有人挑眼,也没有喝醉了吵架的——十分感谢二哥和他的“水酒”!假若一定问我,有什么值得写入历史的事情,我倒必须再提一提便宜坊的老王掌柜。他也来了,并且送给我们一对猪蹄子。
老王掌柜是胶东人,从八九岁就来京学习收拾猪蹄与填鸭子等技术。到我洗三的时候,他已在北京过了六十年,并且一步一步地由小力笨升为大徒弟,一直升到跑外的掌柜。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独力经营,大展经纶。可是,他仔细观察,后起的小肉铺总是时开时闭,站不住脚。就连他的东家们也把便宜坊的雅座撤销,不再附带卖酒饭与烤鸭。他注意到,老主顾们,特别是旗人,越来买肉越少,而肉案子上切肉的技术不能不有所革新——须把生肉切得片儿大而极薄极薄,象纸那么薄,以便看起来块儿不小而分量很轻,因为买主儿多半是每次只买一二百钱的(北京是以十个大钱当作一吊的,一百钱实在是一个大钱)。
老王掌柜常常用他的胶东化的京腔,激愤而缠绵地说:钱都上哪儿气(去)了?上哪儿气了!
那年月,象王掌柜这样的人,还不敢乱穿衣裳。直到他庆贺华甲之喜的时节,他才买了件缎子面的二茬儿羊皮袍,可是每逢穿出来,上面还罩上浆洗之后象铁板那么硬的土蓝布大衫。他喜爱这种土蓝布。可是,一来二去,这种布几乎找不到了。他得穿那刷刷乱响的竹布。乍一穿起这有声有色的竹布衫,连家犬带野狗都一致汪汪地向他抗议。后来,全北京的老少男女都穿起这种洋布,而且差不多把竹布衫视为便礼服,家犬、野狗才也逐渐习惯下来,不再乱叫了。
老王掌柜在提着钱口袋去要账的时候,留神观看,哼,大街上新开的铺子差不多都有个“洋”字,洋货店,洋烟店等等。就是那小杂货铺也有洋纸洋油出售,连向来带卖化妆品,而且自造鹅胰宫皂的古色古香的香烛店也陈列着洋粉、洋碱,与洋沤子①。甚至于串胡同收买破鞋烂纸的妇女们,原来吆喝“换大肥头子儿”,也竞自改为“换洋取灯儿”②!
……
前言/序言
null
最经典书系:茶馆·正红旗下 茶馆:时代洪流下的众生相 《茶馆》,一部不朽的悲喜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也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以北京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为舞台,以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片段——民国初年、中期和解放前夕——为时间轴,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时代变迁中,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沉浮。 故事的起点,是民国初年的清末遗韵。 辛亥革命的炮火虽然已经熄灭,但旧时代的影子并未完全消散。在裕泰茶馆里,掌柜王利发,一个精明而又善良的生意人,试图在动荡的时局中寻求生存之道。他努力维系着茶馆的体面,但也深知自己的力量在时代的巨浪面前显得何等渺小。茶馆里汇聚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心怀故国旧梦的太监宋恩子,妄图借机发财的泼皮无赖唐铁嘴,还有怀揣革命理想却又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在高谈阔论,或在低声议论,言语中夹杂着对新旧交替的迷茫、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那个时代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又躁动的气息,旧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希望却迟迟未至。 时间流转,来到民国中期。 战乱与贫困笼罩着大地,茶馆的生意日渐萧条。王利发依然在苦苦支撑,但现实的残酷让他疲惫不堪。唐铁嘴摇身一变成了算命先生,继续以三寸不烂之舌招摇撞骗,只是他的算计在愈发艰难的日子里显得更加滑稽和悲凉。老谋深算的松二爷,曾经是王利发的靠山,但如今也只能在茶馆里回忆往昔,慨叹世事无常。更多的人物涌入茶馆,他们是失意的军官、走投无路的百姓、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妇女……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辛酸的往事。茶馆里的谈话,从最初的政治评论,逐渐转向了家长里短的抱怨,再到对命运的无力哀叹。欢声笑语早已被沉重的叹息取代,裕泰茶馆,这个曾经的“风水宝地”,如今成了许多人最后的栖息之所,一个储存着无数辛酸与失落的场所。 最终,故事迎来了解放前夕的黎明。 新中国的曙光即将照亮大地,但对于王利发和许多像他一样的人来说,这黎明来得太晚了。茶馆早已被国民党政府征用,王利发也失去了经营权。昔日热闹非凡的裕泰,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他试图向新来的官员示好,但现实的社会变革让他无所适从。他曾寄予厚望的儿子,在动荡的年代里选择了一条不明不白的路,最终也失去了踪影。唐铁嘴的算命早已无人问津,他也在饥寒交迫中告别人世。曾经的显赫人物,如今也沦为落魄的乞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利发独自坐在空荡荡的茶馆里,回忆着过去,也展望着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但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他,以及那个曾经承载着他全部希望的裕泰茶馆,似乎都无法跟上这步伐。最终,他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我还没活够呢”的遗言,这句遗言,道尽了无数在时代洪流中被无情碾压的普通人的悲哀。 《茶馆》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一个精明而又善良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最终被时代吞噬;唐铁嘴,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在乱世中随波逐流,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松二爷,一个腐朽的贵族,固守着旧的荣光,却无法适应新的世界。这些人物,每一个都仿佛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影子,他们的命运,也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里,无数中国人的共同经历。 老舍先生以其精湛的笔触,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市井风情、人情冷暖,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阵痛,描绘得淋漓尽致。 语言生动幽默,却又饱含深情;情节跌宕起伏,却又真实可信。剧本的结构精巧,三个幕的转换,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社会形态的演变。从清末的腐朽,到民国的动荡,再到解放前的黑暗,时代的车轮在“裕泰”茶馆这个小小的窗口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茶馆》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百态人生;《茶馆》是一首挽歌,唱出了无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茶馆》更是一种警醒,让我们深刻反思历史,珍惜当下。 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部民族史诗,一段用生命和血泪书写的传奇。 正红旗下:宫廷风云中的儿女情长 《正红旗下》,这部由老舍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清末宫廷生活的宏伟画卷。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宫廷史,而是借由一个孩童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那个时代最深处的变化,以及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种种无奈与悲凉。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我”的少年。 他出生在旗人家庭,却又非显赫的王公贵族。他的视角是纯真而敏感的,他用孩童的眼睛去打量着这个庞大而又充满等级森严的宫廷世界。他看到了那些身着华服、佩戴金玉的贵妇,她们的笑语嫣然,她们的钩心斗角,都在他稚嫩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听到了那些关于祖先荣耀的传说,关于家族兴衰的故事,这些都构成了他初步的世界观。 小说以“我”的成长为主线,串联起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 有威严却又带有温情的祖母,她代表着旧时代的规矩与智慧,也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有精明泼辣的母亲,她努力维系着家庭的体面,却也深陷于时代的困境之中;还有形形色色的亲戚、仆役,他们或依附于家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算计。在这些人物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大家族的内部矛盾,看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也看到了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人的渺小与无力。 《正红旗下》并非集中描写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而是更侧重于描绘宫廷内外生活的日常细节。 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那些精美的服饰、考究的饮食、繁琐的礼仪,以及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人心的变化与命运的无常。少年“我”所经历的,是关于成长、关于家庭、关于社会的种种认知。他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逐渐感受到家族的压力,体验到时代的变迁。他看到祖母的固守,母亲的挣扎,以及身边人的无奈。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清末社会的种种弊病。 固步自封的旧思想、压抑人性的等级制度、以及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旗人,在时代变革面前,显得愈发无所适从。他们 clinging to the past, 试图用昔日的荣光来安慰自己,却无法改变日益衰败的命运。少年“我”的视角,恰恰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不易察觉的裂痕,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老舍先生以其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将沉重的话题描绘得轻松而不失深度。 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那些反面角色,也常常带着一种令人同情的色彩。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丝丝的悲凉。 《正红旗下》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宫廷生活的描绘,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小说。 它探讨了家族、传统、成长、以及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通过少年“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走向没落的时代,也看到了在旧秩序瓦解之后,新希望的萌芽。 这部小说,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为我们呈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以及社会现实。 它以其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洞察,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个久远的时代,理解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