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曲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对不同阶段的书法学习者都非常友好,但尤其对中高级阶段的进阶者极为有裨益。初学者或许会被其庞大的信息量略微震慑,但只要跟随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就会发现它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景视野。它没有急于灌输“应该怎么写”,而是系统地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写成的”。这种叙事方式,促使读者进行主动思考,去对比、去分析、去内化。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对比平台,让我能将自己目前正在练习的某一种书风,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其位置和潜力。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帖子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经过精心提炼的中国书法“史诗导览”,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那些不朽的笔墨进行深度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碑帖研究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版本选择的权威性与准确性。这套书在选取底本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力求还原出最接近原作风貌的文本。可以看到,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墨迹的洇散、细微的皴裂,甚至是拓片上原有的印章痕迹,都得到了细致的忠实再现。这对于我们研究碑帖的“物性”特征至关重要,因为书法的美不仅在于线条本身,更在于它作为历史实物所承载的信息。通过高质量的摹刻和影印,读者仿佛能“闻到”那股陈旧的墨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普通影印本所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让我得以在临摹时,更贴近古人的创作状态和材料特性。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释文和注释部分,处理得极为克制而精准。在面对古老的法帖时,过度繁复的注解反而会冲淡原作的韵味,而过于简略则有失学术严谨性。这套书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那些必要的考证、背景介绍,都以一种内敛且高度概括的方式呈现,它们如同精美的画框,衬托出书法作品本身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喧宾夺主。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某些晦涩的笔法细节时,所采用的精确术语,这对于正在练习临摹,尤其是在寻求技法突破的实践者来说,提供了非常直接的指导。没有空泛的赞美,只有扎实的技法解析,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从一堆“欣赏型”的图册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真正的“可操作性”的学习典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古旧光泽的纸张,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痕迹。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淡适中,线条的精细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我特别留意了装订方式,它采用了线装,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使得翻阅起来非常平顺,即便是面对大幅面的帖文,也能轻松展开,不会有任何折痕的顾虑。更值得称道的是,配图的排版布局十分考究,留白得当,既突出了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性。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编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对于那些对书法美学有着极致追求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上的编排逻辑和选材眼光,实在是展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法帖”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将历代名家的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精髓巧妙地串联起来。我惊喜地发现,一些在其他通用帖集中容易被忽略的、但对于领悟特定书体演变至关重要的珍品,在这套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细致的考量。这种“大观”式的视野,使得读者能够跳脱出单一书家的局限,建立起一个宏观的书法艺术谱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能清晰地感知到笔法是如何从质朴走向精微,又是如何在传承中不断自我革新的。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对书法史的认知深度。
评分第一卷:题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入从汉章帝到陈永阳王共18位帝王的法书。
评分第九、第十卷:亦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评分《大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工,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苏美版全部原色印制且均有释文,当在文物版之上。
评分很不错!正需要啊!!!!!
评分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
评分每卷的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年)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每块帖版前小字上记卷数,中记版数,下记刻工姓名。
评分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1]
评分印刷精良,很不错的法帖!
评分真是很好,全彩印。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 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 加厘订,重为摹勒上石,亦为10卷,标题皆为蔡京手书。 因刻于大观年间而名。《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 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 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 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此帖不仅纠正了《淳化阁帖》在编 次、标题中的许多错误,而且摹勒精细准确,刻工精良, 为历来书法家所重视。但刻成后不久汴京(今河南省开 封市)沦陷,帖石流入金国,原石拓本极少,现已无全 帙。故宫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学 藏第6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为简牍。造纸术发明后,纸与丝织品并用于书札,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都称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 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 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阁帖》, 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 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 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淳化阁帖》10卷,原无帖名。因刻于淳化年间,并藏于秘阁,故名。每卷首分别标为“历代帝王法帖第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书”、“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书” 等。 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历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余家、 400余种。此帖在采择上虽有缺点并杂有伪迹,标名亦有 错误,但古人书法因此得以流传。《淳化阁帖》原石已 不存,拓本多为翻刻。《绛帖》 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重为增 删刻成,共计20卷。因刻于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故 名。当时以为《淳化阁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见,因而 以《绛帖》为最佳。相传潘氏死后,其两子各分得10卷。 长子因负欠官钱,所得前10卷,被没收入公库,绛州官署 补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 帝、居、太、平、无、以、报、□、上、登、封、书” 20字,以识其第次,名为公库本。次子补刻前10卷,名 为私家本。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元、明间 又有伪刻12卷行世。《绛帖》原石拓本传世极少,故宫 博物院藏有明代冯铨凑集的20卷本,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藏有新绛本2卷。《潭帖》 亦称《长沙帖》,庆历间刘沅帅潭州(今 长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阁帖》为底 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颜 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与《绛帖》 齐名,原石毁于建炎年间,伪刻很多。“《大观》原本······传至今日仅存王弇州本卷二、四、五在故宫,翁方纲本卷六残本在南京大学,张简盦本卷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故宫尚有卷二、四、六、八、十(中四、六卷残泐甚)。”(《帖学举要》)北宋本《大观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即遭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拓本传世无多。工艺:拓工精良。榷场本金人占领开封,南北互不往来,帖版亦失陷。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北方互置“榷场”(货物南北过江必须通过的换货纳税市场,即边贸市场),开展边境贸易。为满足南宋士人对《大观帖》的需求,有人开始“潜拓”少量拓本拿到榷场上贩卖。由此,南宋拓(金拓)者在此出货,因而又称为“榷场本”工艺:帖版边缘多有破损,拓工不精,墨色不匀。帖中“亮”字为避金主完颜亮名讳被磨去,拓工也不如徽宗时精善。明清拓本由于原刻石失佚,元,明皆有重刻与翻刻本。明万历间,陈懿卜翻刻本,多流传于世。<大观>原本明清藏家收传有名者,即有十余家。如晋藩王府、江阴夏茂卿、涿鹿冯铨、北平孙承泽皆有全本。华中甫、王弇州、汪象先、翁方纲、张叔未、张简盦等藏有零本。(王壮弘《帖学举要》)《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如《淳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 2字,《大观》把它合拢了。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