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艺术研究和实践者不可或缺的书籍,但价位有些高!
评分就学理层面而言,美学史有两种,一是美学思想史,一是审美意识史。所谓美学思想史,即由从古到今无数美学家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观点连缀而成的历史;所谓审美意史,即由各个时代各个时期的审美现象显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倾向等构成的历史。就这二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概括抽象但需要以后者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也受到前者的指导和规范,二者一般说来是相互适应的,但也可能出现差距、悬殊甚至对立。然而就具体的美学史叙述方法而言,一般不会做得如此纯粹单一、清汤清水,总是兼顾这两种美学史,区别只在主次不同而已。这就有了两种叙述方法,一种是以美学思想史为主线,以审美意识史为背景,其特点是思想线索清晰,理论品位较高,但同时必须借助大量审美现象以支撑其思想线索,方才不显得贫乏、干燥,也有助于显示思想主线发展流变的必然性。如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便是这一写法。另一种是以审美意识史为主,以美学思想史为辅,其特点是在具体的审美现象中彰显一定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倾向,它不要求在理论上作更高的抽象和提纯,因而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但需要借助一定的美学思想来厘清规律、揭示道理,以免审美意识淹没在感性材料的汪洋大海中。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便是这一写法。
评分那么,审美文化史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审美文化史属于后一种情况,采取以审美意识史为主,以美学思想史为辅的写法。自觉的审美文化史写作是较晚的事儿,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文化热”起来之前,国内基本上还没有自觉的文化研究,当然也谈不上自觉的审美文化史研究。此前经过195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以及1980 年代的“美学热”的洗礼,国内美学界对于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已经趋于自觉,然而自觉的审美文化史研究尚有待时日。一个佐证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就这两本书的内涵来说堪称审美文化史的著作,但其恰恰未曾作此标举,在行文中也不大用“文化”概念,用了也未作界定。还有一个佐证是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这部11 卷本的鸿篇巨制其创意产生于1990 年代初。据许明称:“传统的美学史通常是美学思想史,是历代哲学家或文艺理论家的理论发展史;而与美学相关的艺术部分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则不在研究范围内。显然,这是有缺憾的美学史表述。”在此情况下,“大家都感到有必要改变一下传统思路,再写一部大美学史”。这部“大美学史”的着眼点在于,“由审美活动的感性层面构成的有一定发展方向,总体特征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审美趣味、习俗的总和,我们称之为‘审美风尚’”。从而“我们企图构思一部具有原生样态的‘华夏审美风尚史’,而不仅仅是美学思想史” [1]。该书无论从观念还是从方法来说,毫无疑问也属审美文化史研究,但作者偏偏没有这样做。以上诸例足以说明当时自觉的文化意识尚未在美学史研究中破茧而出。自觉的审美文化史研究是从对于文学、艺术的美学史研究逐步转化、发展起来的,但关键还是在于当时“文化热”的推助。
评分不错,很喜欢的书!!!!!!
评分 评分应该不错的书理解中国审美
评分应该不错的书理解中国审美
评分此可见,一种美学史的研究套路和写作体例的形成原本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思想潮流和学术风尚,只是有了“文化热”,才随之有了审美文化史。这也有两个佐证,一是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一是周来祥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它们的成书都是在“文化热”起来之后。
评分收集资料,准备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