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
评分 评分 评分再譬如说,由于审美文化类型的包罗万象、层出不穷,在中国审美文化史的总体把握中对于这一块无法一一细说,所以总是显得片光吉羽、浮光掠影,这是令人遗憾的。这一缺憾必须由对于具体样式、品种和类别的专门研究来弥补。例如专门的彩陶文化研究、青铜文化研究、汉画像研究、元青瓷研究、明清家具研究、江南园林研究等等,至今这种对于审美文化类型的专门研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需要大力提倡,这就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打开了一个无限开阔的空间。当然这种个案研究仍须有深层理念的贯穿和统合,方能发挥美学史研究的长项,否则且不说别的,就说专业知识、行业技能,也可能都远远赶不上其中任何一个行当的专家。
评分三、按照文化类型进行具体论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可胜数的文化样式、品种和类别,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书法、篆刻、建筑等等,如果往下细分的话,那就会展现为一个海量的文化类型。不用说,任何一部审美文化史都不可能离开对于这些具体的文化类型的描述和例示。
评分这里的讨论并非旨在衡量以上诸种路径、框架和体例的高低优劣、合适与否,从而进行选择取舍,应该说,以上诸种路径、框架和体例都是审美文化史写作的常规,都为历来的审美文化史所采用,在具体写作中往往是交叉使用、杂糅为一体的。这里的讨论旨在考量对于上述路径、框架和体例的采用应持何种立场的问题。如上所述,近年来我们已经有了多部中国审美文化史的著作,而且大都规模宏大、卷帙浩繁: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为11 卷本,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为4 卷本,周来祥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为6卷本,即便是单卷本,篇幅也颇为可观。可以套用一句老话:中国的《审美文化史》,一出手就是鸿篇巨制。出现这一情况不难理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范围宏阔,品类繁多,审美文化史的规模当然小不了。但这里说到底还是有一个立场问题,那就是求大、求多、求全。如果说草创之初这样做完全有必要的话,那么今天再按照这个路子继续做下去,势必吃力不讨好,失去特色、抹平个性,大不了再来几部大同小异的“鸿篇巨制”而已。我觉得今天思考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是否需要改变一下思路,转而求小、求专、求精。一味求大、求多、求全,导致人们对于研究对象的观察太过匆忙,思虑太过浮躁,笔触太过粗略,恰恰将那些精细、绵密、微妙之处给遗漏了,今天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要取得突破和进展,是否可以考虑将以往被忽略但意义重大的细部作为研究重点,并在写作路径、框架和体例的设计上有所体现。
评分好不容易买齐了
评分又譬如说,以往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虽然对于文化分层已有比较明确的概念,但在关于审美文化的具体叙述中存在着薄弱环节,对于器物层面和观念层面的讨论较多、较充分,但对于制度层面的讨论就较少、较薄弱,其实后者的美学内涵异常丰富,例如周代草创的礼乐制度、汉代建立的诗教规范以及从先秦到明清逐步完善的教育制度,它们与美学、美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将其纳入审美文化史的范畴,有专门的研究与之相匹配。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