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外交家顾维钧长篇回忆录。
2. 顾维钧先生在民国至1960年代身居要职,是很多重大国际国内政治和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
3. 回忆录大量采用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等材料,内容详实、丰富,具有资料的史料价值。
4. 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尽量遵循原稿,保存原貌。
顾维钧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参加该大学的“口述历史计划”,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维钧先生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17年始得完成,总计11000余页。
顾维钧是民国至1960年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那个长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了不少鲜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内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
这部回忆录用英文写成,由顾维钧先生赠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经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编译中心翻译,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限于当时的翻译和出版条件,回忆录翻译完一册,出版一册,1983年出版第一册,1994年出版第十三册。近年,应作者和译者方的要求,将此十三册内容重新排版,订正原书错讹,增加一批重要照片,整套全新面市,以飨读者。
顾维钧,1888年1 月生于上海,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外交界,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1912年,任袁世凯秘书,从事外交工作,此后在北洋历届政府担任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顾会议,担任过国际联盟行政委员。1922年至1926年先后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1932年至1956年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法、英、美大使,驻国联及联合国代表。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院任大法官,其中后三年任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1967年79岁时,全身而退。1985年去世,享年98岁。
《顾维钧回忆录》简要目录:
第一册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第二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上
第三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中
第四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下
第五册
第五卷 二度使英(1941.7—1946.6)
第六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1946-1950)
第七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1946-1950)
第八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九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一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二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三册
第八卷 海牙国际法院十年(1956-1966)
索引
后记
顾维钧先生自1912年学成回国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起,至1967年从国际法院退休,从事外交活动达半个世纪以上,有着丰富的亲身经历。他从三十年代起就开始写日记,积累文件资料,为撰写回忆录作准备。1960年,应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院长马丁·威尔伯(韦慕庭)之邀,参加该大学的“口述历史计划”,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氏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十七年始得完成。无疑,这部英文原稿长达一万一千余页的巨著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外交史的极其珍贵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又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回忆录是用英文写成的,对于关心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国内读者来说,诸多不便,因而亟待译成中文,还其应有的本色。正如顾先生在“附言”中所希望的那样:“如果我的回忆录被译成中文,我将不胜欣慰和感激……这对研究那些动乱年代的外交史的中国学人是有所补益的。”
本回忆篇幅巨大,涉及的方面极广,其“翻译工作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台湾和国外的出版界也曾研究过翻译出版方案,但都由于经济、人员以及人事和权益等各种原因而不果。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陈鲁直先生的努力下,从美国买回了《顾维钧回忆录》(英文打字稿)的缩微胶卷。同年10月,顾氏女公子顾菊珍女士回上海探亲时,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先生邀请她到北京,磋商翻译事宜。她表示,作为一种历史资料,国内要翻译出版,她很高兴,她父亲也会高兴的,并对出版方面的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1981年,贺其治先生专事拜访了顾维钧氏,顾先生对国内准备出版他的全部回忆录一再表示高兴。同年,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天津编译中心)受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华书局的委托,开始组织人力,着手翻译工作。近代史研究所并将翻译出版回忆录之事正式通知了哥伦比亚大学。1982年7月,近代史研究所邀请与此事有关的四个方面进行了会商,正式决定全部翻译工作由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承担,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署名,出版发行事宜由中华书局负责。全部回忆录计划分为12个分册出齐。
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极为重视回忆录的翻译工作,特成立了以袁东衣先生为首的翻译组郑重进行。几年间,先后参加翻译和校订的有60余人,大都是各院校学者和社会各界精通外语的人士。校订小组除分工校稿外,并每周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集会一次,对翻译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查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译文准确畅达。所以,本书译事的完成,主要依靠集体力量。
本回忆录的年代跨度很长,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许多方面,提到大量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及职务头衔,其中人名竟达3700余人之多。凡此都需要查证准确,特别是中国和朝鲜、越南的人名,尤须查到其原来的汉字姓名。为解决这个问题,除查找各种资料外,顾菊珍女士曾经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回忆录中引录的若干重要函电文件,如果不找到当年的原文,径由英文译回,就不免有损史料的真实性。为此,顾菊珍女士不惮繁琐,多次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查找、复印有关函电原件,使译文能补足这类重要的原始资料。这里,我们应该向顾女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自开始出版问世以后,不断受到史学界、外交界,以及关心中国现代历史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海内外曾陆续有专文或书评加以评论,大多认为本回忆录是对现代史研究的一个贡献。在一些报刊杂志的文章中,也曾多次引录本回忆录的记载,作为陈述和评论史事的佐证。香港和台湾出版的刊物,也曾经多次连续转载本书的部分章节。凡此,都足以说明顾先生的回忆录确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卷帙浩繁,头绪孔多,为便于历史学者和对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们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本书的史料,经四方面再次研究决定,在全部回忆录翻译完竣后编辑一本索引。又由于原计划的第12分册篇幅过长,乃将第八卷内容提出,和索引一并刊为第13分册。索引包括人名索引、外国人姓名英汉对照表、部分中国人的英文姓名和史事索引,以期有助于读者检索所需资料。
本书译文连同索引约600余万字,参加翻译校订工作的先后有60余人,其中主要译校者有袁东衣、唐宝心、高承志、杨思慎、陈宗宽、刘保慧、王雅文、潘昌运、黄祯寿、司幼清、徐继仁、傅曾仁、杨润殷、冯厚生、倪大昕、何林荣、王联祖、沈松泉。另外超过10万字以上的翻译者还有杨锡祺、葛绳武、王正、苏伟光、王懋询、王伯璘、谢直声、胡舜官、赵家宝、胡天民、徐炳璋、杨大宁、刘树森、王文钧、徐绪堃等人。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还得到李侃先生的大力协助。
对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的翻译,几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兢兢业业,力求信达,但限于水平和资料不全,疏漏错讹之处在所不免,仍希读者教正是幸。
天津编译中心
1992年12月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的命运沉浮编织在一起,使得冰冷的史实顿时有了温度和血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个人情感纠葛与国家责任之间拉扯的描写,那些内心戏的刻画极其细腻真实,让人不禁在代入角色的同时,反思自身在面临抉择时的立场。比如,在描述某个重大转折点时,文字并没有采用激昂澎湃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对环境光影、人物微表情的细致描摹,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和关键人物的心理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不动声色胜有声”的写作手法,实在高明。通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让人在惊叹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之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处理危机”的教科书。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信息不对称和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策略定力。书中详尽记录了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利用有限的筹码去争取最大利益的案例,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国际关系和处理复杂局面,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清晰地展示了外交的本质——它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一场基于实力和认知的博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艰难决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国家前途的深沉责任感,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坚韧,透过纸面传递出来,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历史责任与个人担当的重量级文献。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展现了一种老派文人的扎实底蕴和对汉语遣词造句的精准拿捏。它的文字结构错综复杂,但逻辑线索却异常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术语和外交辞令,作者也能用相对平实的语言进行精准转译,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情境。我尤其欣赏它对“留白”的运用,很多关键的冲突和矛盾,作者并未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解读的空间交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读到某些关键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的推演路径,这本书就像一个高质量的棋局,处处是精妙的布局和伏笔。这种高质量的文本输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语言艺术的精湛掌控,绝非流水账式的记录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相当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整理和校对上下了不少功夫。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尊重。内容上,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提供的“内部视角”,很多事件在主流历史叙事中往往被简化或符号化,但在这套回忆录中,我看到了更多未经修饰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细节。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高高在上的人物,在这里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犹豫、失误、甚至是幽默感,都被一一记录了下来。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名词和事件,而是由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推动的进程。通过这些第一手的记录,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一种更为立体、更加贴近真实的感知和理解。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气势恢宏,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在我们面前展开。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与深刻的社会肌理。阅读其中关于外交博弈的部分,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火药味与智慧交锋的谈判桌前,能真切感受到决策者们在重压之下的权衡与取舍。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为精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信件往来,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信息量。书中对于国际格局的分析,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国家的意图,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这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远非一般纪实文学所能企及。我尤其欣赏其中那种冷静叙述的笔触,尽管事件本身可能惊心动魄,但文字却保持着一种克制与客观,这种距离感反而使得历史的真实面貌更加清晰有力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震撼,又保持着理性的思考空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史诗级作品,它拓宽了我对那个年代的认知维度。
评分已经看完第一本,装帧非常精美。二印单册书都带了塑封
评分谁难舍一段尘缘落下诗句千行
评分实在太贵了,差点买不起
评分一直关注这套书,活动期间买的,很喜欢
评分谁望穿隔岸灯火欲将心事轻藏
评分姹紫嫣红竟把世间美好都绽放
评分穿越时间的墙你的美愈发盛放
评分质量很好不错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