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曾国藩算算账 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 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宏杰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曾国藩
  • 湘军
  • 总督
  • 财政史
  • 账本
  • 晚清
  • 历史研究
  • 经济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8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616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揭开晚清军队腐败真相
  都知道晚清军队腐败,那到底腐败到什么程度?腐败的根源是什么?曾国藩面对这种状况,是严加整治还是别有对策?
  ☆探秘都督府的收入实情
  天下总督之中,地位重要的是两个: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而在太平天国时期,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应该是是天下第1。可以说,曾国藩是当时大清帝国有权势的人物之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描述曾氏家族的崛起路径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选择做一个清官,可是,他的亲族甘心如此吗?他们有没有利用曾国藩的权势为自己谋私利?整个曾氏家族有没有随着曾国藩仕途的升迁而逐步壮大?

内容简介

  京官时期,曾国藩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其实,这多少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想发财也没什么机会。那曾国藩管理众人皆知的腐败的晚清军队以及任总督期间还能做到这一点吗?即使他能做到,他的家人能做到吗?他是怎么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对清军的俸饷制度及总督的收支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陋规的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做了说明,也通过史料梳理了他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的具体收入与支出。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2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师从葛剑雄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秦晖教授。目前已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11部。其中,《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销量约为17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两个版本共20万。另外,任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CCTV1、9及湖北卫视2013年3月同步播出)《戊戌变法》总撰稿。2013年6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

目录

序一 戴逸
序二 葛剑雄
绪言 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第一章 “不要钱”的“大帅”
第一节 晚清军营的腐败
第二节 曾国藩的厚饷政策
第三节 曾国藩湘军时期的经济生活
第二章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
第一节 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
第二节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
第三节 曾国荃在天京到底收获了多少
第四节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第三章 清代总督的收支结构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权力和职掌
第二节 总督的合法收入及支出
第三节 陋规的性质和边界
第四章 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
第一节 如何亮相
第二节 管理身边工作人员
第三节 裁撤陋规与整顿官风
第五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第一节 总督的生活水平和对家人的约束
第二节 清与浊:总督生活的具体支出
第三节 小金库:总督期间的收入来源
第六章 晚清督抚群体的经济生活概况
第一节 晚清督抚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 李鸿章的财
第三节 左宗棠的经济生活
第七章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湘乡曾氏的最终规模
第一节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经济实力
第二节 曾国藩对两位弟弟的约束和劝诫
第三节 曾氏十堂
第四节 曾国藩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
四个结论
第一节 陋规的生长过程
第二节 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
第三节 非典型清官曾国藩
第四节 湘乡曾氏家族的代表性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想报销,拿钱来!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报销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费”问题。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检查有无“以少作多、以贱作贵、数目不符、核估不实”等等“虚开浮估”的情况,如发现此类情况,则要退回重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
  因此,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鸡蛋里找骨头,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多少而定。今天“跑部钱进”亦是官场“潜规则”,不过,钱多花在高级官员身上,而传统时代,“部费”却主要落在具体经办的“书吏”也就是办事员的腰包。
  早在咸丰八年,曾国藩就已经开始筹划“部费”问题了。当时他以为太平军不日可平,报销在即,所以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谈及此事说:“将来需用部费不下数万。闻杨、彭在华阳镇抽厘,每月可得二万。……余偶言可从此项下设法筹出部费。……想杨、彭亦必允从。”
  不过他们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曾国藩托李鸿章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如何筹措,亦殊不值细绎。……若辈溪壑,真难厌也。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报销一百两给一两三钱。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曾国藩一听,也吓了一跳。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只有继续公关。曾国藩命江宁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叫许缘仲的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太后)同意他们免于报销,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
  折弁刘高山归,报销折奉批旨:“着照所请,该部知道。”竟不复部核议,殊属旷典。前雨亭方伯托许缘仲关说部中书吏,余与李相前后军饷三千余万,拟花部费银八万两。今虽得此恩旨,不复部议,而许缘仲所托部吏拟姑听之,不遽翻异前说。但八万已嫌太多,不可再加丝毫。
  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清代高级官员的财务真相与时代脉络》 导言:权力的代价与财富的流转 本书旨在以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清代中晚期一位处于权力中枢的封疆大吏,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如何构建、管理并最终支配其庞大的私人与公共财政体系。我们将超越传统的政治叙事,聚焦于经济活动、人际网络中的利益交换,以及在动荡时代中,个体如何通过精明的理财与权术,实现财富的累积与地位的巩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账本”解读,而是一幅以金钱为经线,以权力斗争为纬线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基业初创——仕途起步与早期资本积累 (乾隆朝末期至嘉庆年间) 第一章:寒门仕子的第一桶金:教育、俸禄与初期的人情投资 本章将详细考察一位出身中等士绅家庭的官员,在科举道路上所耗费的隐性成本与显性支出。从早年的私塾教育、进京赶考的盘缠,到初入官场时,如何在微薄的京官俸禄中挤出用于“打点”与维持体面的开支,构成了其早期资本积累的起点。我们将分析“份子钱”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初级官员财务的制约。 第二章:地方小吏的灰色收入与人脉网络的构建 随着主角调任地方州县,其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章将探讨地方官常见的“陋规”来源,包括税收的超额征收、漕运的损耗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司法审判和工程承揽实现财富的初次飞跃。特别关注其如何利用这些资金,向更高层级的官员输送利益,编织起一张影响其日后仕途的关键人脉网。我们不回避腐败现象,而是将其视为当时体制运作的必然产物。 第三章:家业的初具规模:田产、放贷与信托雏形 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如何进行保值增值成为关键。本章分析了该官员及其家族如何在籍贯地或任职地购置田产,并将其作为稳定的经济支柱。同时,考察其早期参与民间高利贷的活动,以及初步形成的、具有家族信托性质的内部资金调配机制。这体现了清代士大夫阶层将官场收益转化为稳定世袭财富的早期模式。 第二部:权力巅峰——督抚时期的巨额收支管理 (道光至咸丰年间) 第四章: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俸禄之外的“创收”空间 当主角升任封疆大吏,其面对的财政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本章重点分析督抚在中央财政指令与地方实际情况之间的周旋艺术。这包括对关税、盐政特许权、矿务审批等关键财政节点的控制能力。我们将还原这些权力如何被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如何通过“上报数字”与“实际留存”之间的精妙平衡来充实私囊。 第五章:军费开支与战时经济:非常时期的“理财哲学” 以处理重大军事叛乱或地方灾患为契机,官员的财政权力达到顶峰。本章细致梳理了在筹措军饷、招募地方武装(非中央直属部队)过程中的资金流向。这其中包含了军火采购的回扣、粮草运输的利润,以及战后“清理盈余”的手段。我们探讨了在紧急状态下,公款与私款的界限是如何被模糊和利用的。 第六章:人情往来与政治投资的量化分析 权力需要维护,政治生命需要“供养”。本章将分析该官员在京城、省城与其他重要官员之间的礼尚往来清单。这些“馈赠”并非简单的礼物,而是具有明确预期回报的政治投资。通过对不同级别、不同派系官员送礼数额的对比,我们可以量化清代官场中人情资本的价值。同时,也会涉及对子弟、门生进取的财政支持,即家族政治资本的培育。 第三部:财务的投射与历史的侧影 第七章:家族的财富传承:妻妾、宗族与庄园的共同体 官员的财富并非完全由其个人掌控,而是融入到一个复杂的家族经济网络中。本章着重分析其夫人、侧室在管理家庭资产、主持庄园或典当业中的作用。考察家族内部为防止抄家或意外风险而采取的资产分割与隐匿策略,揭示清代官僚家庭在维持体面生活表象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 第八章:不动产的价值链:田庄、宅邸与商业投资 从地方到京城,该官员的固定资产布局反映了其对未来风险的预判。本章细致区分其在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土地(自耕地、佃户地)的收益差异。同时,也将考察其是否涉足当时新兴的钱庄、票号等商业领域,以期实现财富的多元化,并将其与地方士绅阶层的经济联系进行对比分析。 第九章:清代官员的“体面”消费与社会责任 一个高级官员的开支,也反映了其社会地位的界定。本章不局限于隐秘的收支,而是探讨其在修建家族祠堂、赈济灾民、赞助文教事业等“名正言顺”的支出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支出既是社会义务,也是提升名望、为后代铺路的必要投资。我们将分析这些公开支出的规模占总财富的比例,以及其背后的道德与政治考量。 结语:历史的经济学视角 本书最终将总结,清代高级官员的财务活动,是特定时代政治结构、社会习俗与经济激励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收支账目,不仅是个人财富的记录,更是理解清代权力运作逻辑、地方治理能力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有效窗口。通过对金钱流向的追踪,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王朝更迭与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究竟是什么驱动着这些身居高位的个体,以及他们所构建的复杂经济帝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为那些对中国传统官场运作机制感到困惑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们通常习惯于从道义和权谋的角度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但“钱”——这个最诚实的度量衡——往往被忽略了。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他的个人经济状况与湘军的生死存亡必然是深度捆绑的。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他是如何从一个清贫的士大夫,逐步积累起能够支撑一支地方武装的庞大资源体系,那简直就是对晚清“半独立王国”形成机制的一次微观解剖。我非常好奇,他对于“贪腐”的界限是如何拿捏的?在那个制度尚不完善、地方权力膨胀的年代,他的“清廉”是绝对的道德坚守,还是有着精明的“财务规划”作为支撑?这种对核心人物财务行为的深挖,比空泛的道德审判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简直是点睛之笔,一听就让人对这位晚清重臣的财务状况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账本”往往比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更能触及真实的灵魂。曾国藩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封疆大吏,他如何平衡公家俸禄、地方馈赠与个人开销?湘军的军费开支又是怎样一笔天文数字?这本书似乎要带我们深入到那个时代最微妙的经济脉络中去。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比如“灰色收入”和地方官员的“人情往来”,这些才是衡量一个高官实际影响力和生活水平的关键指标。如果能将这些冰冷的数字与他当时面对的政治困境、军事压力相结合起来解读,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会计学上的复盘,而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晚清官场生态浮世绘了。光是想象他如何处理来自朝廷的拨款和地方士绅的“赞助”,就已经觉得这个研究视角极其新颖和引人入胜了。

评分

读完初印象,我脑子里萦绕的不是宏大的战略部署,而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封疆大吏日常的“现金流”管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显然是克制而严谨的,它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试图用最具体的收支条目来勾勒出曾国藩的“画像”。这种将历史人物“去神化”,还原为具有柴米油盐困扰的个体的尝试,是非常大胆且有益的。我猜想,作者在梳理湘军的粮草、军饷以及曾国藩在总督任上对地方建设的投入时,一定花费了大量心力去辨析哪些是“公款”哪些是“私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能爆发出令人惊讶的历史洞见,比如通过某个时期的财政紧张,反推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微妙变化,或者通过他购买的书籍、田产,来侧面印证其家族的兴衰轨迹。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接地气的历史观察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以“资本”视角重新审视晚清政治格局的可能。曾国藩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其权力基础不再仅仅依赖于科举功名和皇帝的信任,更在于他们能够调动和整合地方的经济资源。这本书显然是将曾国藩的“账房”角色置于聚光灯下。我们不仅要知道他赚了多少,更要看他“花”到哪里去了——这些钱投向了军事、投向了教育、投向了家族的经营,每笔支出都折射出他对于未来图景的规划。这种将经济行为视为政治行为的延伸和基础的解读路径,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湘军兴起和曾氏集团稳固性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没有强大的财政后盾,再坚定的意志也只是空谈,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们量化了这份“意志的成本”。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被这个书名吸引,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想看看这位“中兴第一名臣”的口袋里究竟有多少真金白银。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好奇心逐渐被一种对复杂体系的敬畏所取代。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罗列数字,它必然涉及到复杂的权力寻租和资源调配。尤其是湘军时期,一支庞大的、几乎独立于中央财政体系之外的武装力量,其资金来源和支出链条无疑是一团错综复杂的线团。作者如何梳理这条线,如何将曾国藩作为“掌舵人”的决策与具体的收支波动联系起来,是决定本书成败的关键。我期待看到那种能够将一笔军饷的发放,与前线的战局、后方的漕运,乃至地方士绅的政治站队联系起来的精妙分析,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的体现。

评分

书不错 是正版 快递辛苦 书不错 是正版 快递辛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送货速度快,价格合理,信赖京东!

评分

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当然是合格的。

评分

张先生总有认真的作品,且别具一格的角度,这是受欢迎的原因。了解清朝与现代,这个角度不可少,则必要入手一本看看。

评分

京东商城京东快递购物

评分

本书对清军的俸饷制度及总督的收支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陋规的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做了说明,也通过史料梳理了他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的具体收入与支出。

评分

正版干净有塑封无翻看污渍满意

评分

正版干净有塑封无翻看污渍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