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柯瑞思 著,陶然 译
图书标签:
  • 剑桥大学
  • 剑桥
  • 大学历史
  • 城市历史
  • 英国历史
  • 学术
  • 文化
  • 建筑
  • 教育
  • 800周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5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629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3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国社会的显赫人物大多在牛津或剑桥大学读过书,他们入校时未必都是国家的“千金弟子”,但毕业时肯定有特权和财富的锦绣前程。——之所以这样,部分原因也在于牛津、剑桥长期以来是英格兰仅有的两所大学(1209-1832),这两所学校为英国社会的同质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剑桥是理解英国文化持久特色的好窗口。

内容简介

  为什么在距今八百多年的1209年,会有一批学者从牛津搬到剑桥定居?大学和小镇经过了怎样的争夺才确了立今天的格局?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是如何建立的,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修道院对剑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古至今,财富一直是剑桥大学学术独立的基础,这些财富是怎样获取并维系的?剑大有哪些风云人物,又有何种娱乐消遣?这些天之骄子的恶作剧和校园传说有哪些?剑桥大学与女性又有什么特殊关系?……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在《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中得到解答。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中包含60余幅别具风情的素描,与作者循序渐进、款款讲述的风格相得益彰。全书18章,分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剑桥的人、事,以及一草一木。
  剑桥不仅仅是大学,更是一座小镇,是沼泽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属于剑桥、属于英国,更属于世界上所有仰慕热爱剑桥的学子与普通人。

作者简介

  柯瑞思(NicolasChrimes),1973年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和法国枫丹白露欧洲工商管理学院(1981),曾工作于大型跨国公司,后来自己经营公司,十年后卖掉公司,来到剑桥做导游。他是剑桥知名的蓝牌导游,在剑桥无人不知,受人尊敬。现在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博物館(theFitzwilliam Museum)、剑桥大学植物园(the University BotanicGarden)工作。同时在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当助理研究员。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1章 创校记
第2章 鸠占鹊巢
第3章 修道院遗产
第4章 国王学院礼拜堂及其“仆从”
第5章 中世纪灵魂
第6章 建筑:未完工
第7章 学院:各领风骚
第8章 无声的良师
第9章 财富的积聚
第10章 私密花园和开阔绿地
第11章 天之骄子
第12章 铿锵娘子军
第13章 大洋彼岸
第14章 球类运动和其他消遣
第15章 调皮捣蛋和校园传说
第16章 站在巨人肩上
第17章 剑桥大学文化遗产
第18章 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附录
名词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1章 创校记
  镇子的健康经济是形成学者圈的必要前提,因为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者不但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某些很小众的特殊物资,比如羊皮纸、墨水和法衣。另外,有财富才能吸引修道院。
  中世纪剑桥四面环水。从镇子最北端的旧码头(OldQuays)起,西侧有剑河(RiverCam)奔涌南下,东侧有“国王沟”(Kin9’sDitch)勾勒边缘,两条水路在国王磨坊(Kin9’sMm)汇聚重逢。国王沟早已填平,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剑桥镇仍是一座岛屿:让镇子闻名于世的东西都来自外界。
  剑河在沼泽中蜿蜒穿梭,与大乌斯河(GreatOuse)汇流人海,为剑桥镇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让剑桥人从商而富。往东北绵延六十英里直到诺福克海岸的沼泽到17世纪才排水成陆,在此之前,位于沼泽南端的剑桥镇一直是英格兰东部与中北部之间的交通要塞,旅人给镇子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剑桥西南部有大片膏田,东部有适宜牧羊的白垩山地,连沼泽也藏着鱼虾、鸟禽,还有过冬的燃料泥炭。这块丰美富饶、交通便捷的宝地,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罗马定居者、维京侵略者、诺曼底征服者,较安宁的时期则有商人,最后来了学者。
  剑桥当地没有优质建筑石材,木材也捉襟见肘,所以镇子连房屋都取材于外地,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剑桥喻为岛屿。
  ……

前言/序言


剑桥:大学与小镇八百年 本书旨在探寻一座历史名城与一所世界顶尖学府之间,长达八个世纪的共生关系,揭示它们如何相互塑造,共同演进,最终成就了今日的剑桥。我们并非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而是聚焦于那些构成剑桥独特肌理的细微之处,从石板路上的马蹄印记,到学院围墙内外的日常生活,层层剥茧,呈现一个鲜活立体的剑桥。 城市的脉络与大学的根系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伊克尼尔德街,这条罗马时代的道路,至今仍是剑桥城市布局的骨架。在九世纪,当维京人在此建立据点时,它已然是重要的贸易通道。然而,真正让这片土地开始焕发文明之光,则要追溯到1209年,一群因牛津骚乱而南迁的学者,在这里找到了安身之所,并最终建立了剑桥大学。 早期,大学的生存并非易事。学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从最初的寄宿式学习场所,演变为拥有独立财产和自治权的中世纪机构。我们将深入考察这些最早的学院,如彼得学院(Peterhouse)、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等,它们如何在小镇的边缘拔地而起,如何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欧洲的学子。我们还会探讨,大学的建立,如何改变了小镇原本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生活模式,大学对食材、建筑材料、劳动力等的需求,为小镇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 知识的灯火与生活的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桥大学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其学术成就也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再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划时代的思想,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传播。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这些伟大的科学发现,而是尝试去理解,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氛围,能够孕育出如此璀璨的智慧。 我们将描绘大学教授和学生在小镇中的生活图景。他们是小镇的居民,也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讲座、辩论,他们的学术著作,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镇居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小镇的居民,他们的手工艺、他们的商业活动,他们的节日庆典,又如何为大学生活增添了世俗的色彩和人文的温暖。我们将会看到,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大学的学者可能在镇上的酒馆里与当地的工匠交流技艺,或者,小镇的集市上,学生们也可能为了购买新奇的读物而驻足。 建筑的印记与历史的对话 剑桥的建筑,是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历史文本。从哥特式的尖顶,到都铎王朝的砖墙,再到乔治王朝的优雅,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段记忆。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脚步,穿梭于各个学院的庭院,感受那些古老石墙所诉说的故事。例如,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礼拜堂的壮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庄严,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的桥梁,它们不仅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不同时代社会、经济和艺术思潮的凝结。 而大学的扩张,也必然对小镇的城市肌理产生影响。新的学院需要土地,新的建筑需要空间。我们将探讨,大学的发展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小镇的街道布局,如何改变了居民的居住区域。同时,我们也看到,小镇居民的传统居住区,如何与大学的校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例如,如今熙熙攘攘的市集广场,曾经可能是大学与小镇居民共同的交易场所,而如今的康河(River Cam)两岸,既有学院划定的宁静地带,也有当地居民日常休闲的公共空间。 文化的碰撞与时代的变迁 剑桥并非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与小镇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我们将考察,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剑桥大学和小镇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如何相互影响。 例如,宗教改革时期,大学的学术辩论如何影响了宗教信仰的传播,又如何促使小镇的教堂进行改革。工业革命时期,新兴的工业技术是否也渗透进了大学的学术研究,又是否为小镇带来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学的许多资源被用于战争研究,而小镇也承担了接收难民、医疗救助等任务,这种特殊时期的合作与牺牲,同样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的剑桥:传承与新生 步入现代,剑桥大学已然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标杆,而剑桥小镇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居民。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留历史的痕迹,如何平衡大学发展与小镇生活,一直是摆在剑桥面前的课题。 我们将探讨,在当前的语境下,大学如何与小镇在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合作,如何共同应对现代化的挑战。例如,大学的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小镇的产业升级,又如何为小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也关注,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史,而是一次充满温度的探索。我们试图通过对剑桥八百年历史的细致梳理,呈现一个不仅仅是学术殿堂,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历史积淀深厚,并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的鲜活城市。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座伟大的大学,如何与一座普通的小镇,共同谱写出一段绵延八百年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庞大的历史博物馆,但这里的展品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作者在梳理剑桥大学八百年的历史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凡的宏观视野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大学的兴衰起伏,更是深入剖析了大学与它所处的时代、与周遭的社会环境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当他描写中世纪的宗教氛围时,文字便显得庄重而富有仪式感;当他探讨近代科学革命的浪潮时,则又充满了理性与探索的激情。这种多变的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也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剑桥大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关于大学的治理结构、学院制度的演变、以及学术自由的边界等问题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并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英国历史,尤其是大学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怀揣着极高的期待翻开了《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梳理八百年漫长岁月中剑桥大学的演进历程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和驾驭复杂史料的能力。他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如古老的学院建筑的变迁、重要人物的轶事、学术思想的碰撞,甚至是校园周边地区的发展,来勾勒出剑桥这个独特的存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不同叙事风格。在描述中世纪时,文字带着一种古朴的庄重感,仿佛能听到古老的钟声;而在描写近现代时,则充满了蓬勃的活力和理性思辨的光辉。这种风格的切换,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变迁的痕迹。书中对于大学与小镇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小镇居民如何与教授、学生共存,商业如何围绕大学发展,甚至社会思潮如何在小镇传播,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剑桥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机构,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社区。作者对于历史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让我对书中内容深信不疑,也让我对剑桥这个地方产生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学府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剑桥大学那八百年风雨兼程的壮丽画卷。《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的作者,用他那如椽巨笔,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剑桥大学内部学术传统和价值观的探讨。他不仅仅是记录大学的制度和规章,更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支撑起剑桥精神的深层原因。从追求真理的执着,到对知识的尊重,再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书中对于大学与小镇之间独特关系的描绘,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展现了小镇居民如何与大学的师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甚至共同塑造了剑桥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与地方、学术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我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剑桥大学的辉煌,更是它在漫长历史中,不断适应、不断革新,最终保持其活力的秘密。

评分

翻阅《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历史画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智慧。《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的作者,以其非凡的叙事能力,将八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娓娓道来。他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通过巧妙的结构和生动的细节,让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我尤为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精准度和深度。他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塑造成英雄,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展现了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伟大的大学,其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传承。同时,作者对于剑桥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它如何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种将学术机构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察的视角,使得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能够引发多少思考。《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无疑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作者以一种非常克制而又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剑桥大学八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讲述着这个古老学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那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时,所展现出的敬畏感。他并没有将这些成就简单地视为科学的进步,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这些思想和成果是如何孕育、传播,并最终影响世界的。书中对于剑桥大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以及它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的卓越成就,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止步于赞美,他也诚实地展现了大学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境,比如学科的局限、社会的不公等等,这使得整本书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道,他并没有急于抛出大量的史实,而是循序渐进,将读者带入剑桥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剑桥大学内部的权力斗争、学术派系纷争,以及这些内部的动态如何影响整个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描绘得如此清晰。这种对复杂政治和学术格局的梳理,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而且,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上的争议和不足,比如关于女性教育的迟滞,或者一些学术研究的局限性,反而通过这些批判性的视角,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关于剑桥大学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以及它在科技创新、思想传播方面的影响力,这些部分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冷静客观,时而又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伟大的大学,其发展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探索、改革与沉淀。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记载事实,更能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剑桥大学八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辉煌与挑战。我特别被书中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者的描绘所打动。那些为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普通教师、职员,甚至是小镇上的居民,他们的故事被作者挖掘出来,并赋予了生命。这让我看到了剑桥大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学术实体,而是一个由无数个体共同构建的鲜活生命体。书中对于大学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压力,并最终保持其学术独立性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和客观性,让我对剑桥大学的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书籍情有独钟。《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期待。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外,而是如同一个亲历者,带领我们穿梭于剑桥的八百年岁月。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在剑桥留下足迹的普通人故事的挖掘。那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学生,甚至是小镇上的工匠、商人,他们的生活片段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个地方鲜活的肌理。作者在描写这些个体故事时,并没有煽情,而是以一种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展现了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成长,他们的困惑与坚持。通过这些微观的视角,我看到了剑桥大学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圣地,更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社区。书中对于教育理念的演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些细节的描绘,都让我对大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一个地方的精神传承。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就得去感受它的灵魂。《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正是让我跨越时空,触摸到剑桥灵魂的一把钥匙。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剑桥大学八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娓娓道来。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考。从最初的学院建立,到后来的学科发展,再到与世界各地的学术交流,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那些曾经在此学习、生活过的伟大思想家和科学家时的笔触。他没有将他们神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追求、他们的荣耀与失落。这些生动的人物描绘,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同时,书中对小镇的描写也同样精彩。那些古老的街道、静谧的康河、古朴的教堂,它们与大学的辉煌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剑桥独特的韵味。作者通过对小镇居民生活、经济活动、社会变迁的细腻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与大学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生命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是可以如此鲜活,如此富有感染力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

评分

这本《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盛宴!我一翻开,就被作者那信手拈来的笔法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描绘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剑桥大学如何从最初的一群学者聚集地,逐步演变成如今世界顶尖的学术殿堂,其中的每一个脉络,每一次转型,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致刻画,比如早期的争议,宗教改革带来的动荡,以及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这些片段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罗列,作者巧妙地将人物、事件、思想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而且,他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学术的象牙塔,而是将大学与小镇的联系也展现得非常生动。小镇居民的生活、经济状况、与大学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剑桥整体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的阴影,例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但他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又没有让读者感到压抑。他笔下的大学,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和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剑桥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是对历史的演进、知识的传承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宏大的视角。这本书的优点太多了,很难一一列举,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力作。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娓娓道来,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叶凯蒂以深入而独到的论述,对视觉文本的精彩解读,和大量文字材料的细密梳理,探寻了上海妓女、文人及城市现代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细描了中国近代娱乐业的兴起以及它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切说明,是人与环境的无心组合而非长官意志或行动,创造出了中国第一个多文化的现代都市。叶凯蒂,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研究兴趣主要在十九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媒体与视觉文化,并着重探索文学、文化、艺术观念的跨国流动。

评分

还没打开看,送货及时,包装也很好,赞一个!

评分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22种语言,了解西方文化,但从国外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1]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1900年(光绪26年 陈寅恪 )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为导师;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评分

是生活教会了我平静,是生活教会我去奋斗;但是也是生活,带给了我沉重;却也还是生活,在这沉重中又给我了许许多多的希望。

评分

大学非大楼之地,乃大师之地也。

评分

发货慢了点 为了等两本无货的书等了一个多星期都没发 不是说好一般补货周期在七天之内吗

评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格外倾心。他认为“和剑桥大学关系发展最为强劲的东方国家将是中国”,并指出,本世纪初剑桥大学最大的海外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来自中国。剑桥大学与中国的紧密联系,李约瑟、徐志摩等纽带人物,书中都有详述。作者本人亦精心起了中文名,最近更来到中国,将花三个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发表一系列演讲,主题涉及欧洲中世纪教育和英国文化遗产,中世纪彩绘玻璃艺术,剑桥大学出色女性的卓越贡献,剑桥大学及其他欧洲大学的休闲娱乐和校园恶作剧,国王学院礼拜堂的建筑结构、彩绘玻璃和重大意义,剑桥大学的文化影响等。在华夏大地,剑桥绅士携这本“剑桥书”倾注了满腔热情。

评分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22种语言,了解西方文化,但从国外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1]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1900年(光绪26年 陈寅恪 )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为导师;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评分

书的印刷纸张都很好,内容还没读,应该不错。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