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汇集了西方哲学精粹的文选,尤其是其对俄国思想脉络的梳理,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沉浸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力量。它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说教,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彩的哲学辩论的现场记录。例如,书中对唯意志论的阐发,那种对生命原始冲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尼采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权力意志”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精选和串联,展现了这种思想如何与十九世纪末欧洲的文化焦虑紧密相连。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大胆和精准,他们没有一味追求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大部头”,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启发性的片段,这些片段如同散落在思想星空中的星座,需要读者自行连线才能领悟全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车流和行人,思考这些跨越了百年甚至更久的哲学命题,在当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多么惊人的现实意义。那种感觉,仿佛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与那些早已远去的巨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严肃而又充满激情的对话。我尤其喜欢那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初读时领会其表层逻辑,再读时则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文化隐喻和历史背景。
评分坦白讲,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内心涌起了一种对“边界感”的重新认识。这本书的选材跨度之大,几乎触摸到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多个敏感地带。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套既定的学派谱系,更像是在展示思想冲突的战场遗址。你能在同一卷册中,感受到理性主义的坚硬骨架,如何与浪漫主义的激情火焰进行激烈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并置产生的巨大思想张力,是任何单一主题的专著所无法比拟的。例如,书中对特定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哲学家的回应,展示了人类面对终极困境时,思维可以分裂出多少种可能性。这种多样性,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真理”的理解——真理也许不是一个单一的终点,而是一个由无数条不同路径汇聚而成的广阔平原。我发现自己开始质疑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预设,这种由内而外的颠覆感,是阅读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成功地把我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想探险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一提,它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表达。纸张的质感沉稳厚重,拿在手里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知识传承仪式。更重要的是,注释系统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将注释堆砌在书页的底部,而是巧妙地穿插在正文的关键概念旁边,字体和行距的处理也经过深思熟虑,保证了在阅读思辨性极强的文本时,不会因为频繁地低头查阅而打断了思维的流畅性。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非常顺畅和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阅读工具。我将它带到咖啡馆、图书馆,甚至旅途中,每一次的翻阅都带来不同的愉悦体验。它让我坚信,对于经典,对待它的方式——包括其物理形态——本身也是思想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无声地对读者说:这值得你慢下来,值得你郑重对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凑热闹”的心态翻开这本选集,毕竟市面上哲学选本汗牛充栋,我原以为这又是一本“谁都想看但最终都没看完”的工具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偏见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鬼斧神工,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策展人,精心设计了一条思想的流动路径。它引导你从某个特定的哲学流派的开端出发,经历其内部的张力与矛盾,最终导向那个流派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最终归宿。这种叙事性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触、可追溯。特别是对某种特定的美学思潮的呈现,通过多位哲人对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剖析,使得那个概念在我脑海中立体了起来,如同一个多面体,不同角度审视,都有新的光泽折射出来。我必须承认,这需要极高的编辑功力,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与提升阅读愉悦感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有生命力的思想网络。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哲学爱好者来说,阅读哲学原著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那些密集的术语和绕口的句式,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这部选集,简直是为我们这类“门外汉”量身定制的救星。它的选段极富代表性,选取的篇幅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思想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冗长拖沓。我最欣赏的是,它似乎懂得读者的“心累时刻”,总会在关键的理论转折点,插入一段相对平易近人,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的文本(当然,这种幽默是建立在深刻洞察之上的)。这就像是在一场高强度的脑力马拉松中,有人适时递来了一杯冰镇的运动饮料。每一次的理论突破,都伴随着清晰的上下文提示,这让我在追踪某个核心论点的演变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只攻克一个选段,却感觉比过去一年阅读任何一本哲学导论都来得扎实和深刻。这本选集,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它教会我如何去阅读哲学,而不仅仅是告诉我哲学说了什么。
评分本书选取了11至21世纪俄国哲学史上的32位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从他们的著作中选出了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篇章或片段译成汉语,并在译文前面对每一位俄国哲学家的生平和主要观点做了简要说明。全书按历史年代顺序把俄国哲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10-16世纪的历史哲学与民族意识;(二)18-19世纪上半期的启蒙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三)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主要哲学思想;(四)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诸多哲学流派。
评分26.伊里因
评分《隐修生活规章》(16世纪初)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理性与辩证法》(1914年)
评分从前,有一个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在临终前,她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叫到身边说:"乖女儿,妈去了以后会在九泉之下守护你、保佑你的。"说完她就闭上眼睛死了。
评分12.巴枯宁
评分"这太不像话啦!"第一个巨人吼了起来。他疯了一样地从地上一跃而起,把他的同伴朝树上猛地一搡,撞得大树都摇晃起来了。第二个分毫不让,以牙还牙,两个家伙怒不可遏,把一棵棵大树连根拔起,朝着对方猛扔过去,最后他们两败俱伤,都倒在地上死了。
评分《论欧洲文明的特征及其与俄罗斯文明的关系》(1852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