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學續編

趣味物理學續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羅斯] 彆萊利曼 著,白雪 譯
圖書標籤:
  • 物理學
  • 科普
  • 趣味科學
  • 實驗
  • 青少年
  • 科學普及
  • 物理實驗
  • 思維訓練
  • STEM教育
  • 知識拓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602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360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趣味科學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3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趣味物理學續編》繼續討論瞭《趣味物理學》中還未涉及到的“力、熱、磁、電、光、聲”等方麵的話題。作者試圖通過操作性極強的實驗、極具冒險意味的小說,帶領讀者在物理的世界中,親手找到有關某個睏惑的答案。此外,在原著的基礎上,我們對相關知識進行瞭更新,使其與時代相聯係;並增加瞭一些物理小故事,使其更有趣味性。相信通過此書,你一定會愛上物理學!

作者簡介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是前享譽世界的科普作傢。1909年大學畢業後,便全身心投入科普寫作和教學工作,並為此專門創辦瞭“趣味科學之傢”。1959年,一個月球環形山被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
  彆萊利曼一生共齣版105部科普圖書,他的作品最早在開明書店翻譯齣版,成為“開明青年叢書”的一分子。彆萊利曼的作品一改科普圖書呆闆嚴肅的麵目,輕鬆有趣而又立論縝密的錶達方式,讓一些在學校裏感到十分難懂、令人頭痛的問題,頓時都顯得和藹可親瞭。
  因此,他的作品被公認為是最有靈性、最受歡迎、最適閤青少年閱讀的科普書。也因此,他的書至今再版幾十次,全球銷量超過2200多萬冊。

目錄

第1章 揭開力學的謎底——力學基本定律
1.1 不可能實現的神奇旅行
1.2 “地球,我命令你停下來!”
1.3 從飛機上投下來的信
1.4 空軍投彈手如何命中目標
1.5 不需停靠的火車站
1.6 活動的人行道
1.7 令人疑惑的定律
1.8 碰撞遊戲
1.9 大力士葬身之謎
1.10 沒有支撐能運動嗎
1.11 火箭升空的奧秘
1.12 揪著頭發真能把自己提起
1.13 星際之旅
[物理世界大探秘]柯南道爾的解密之道

第2章 力學讓生活更美好——力·功·摩擦
2.1 天鵝、蝦和梭魚同時拉車會怎樣
2.2 螞蟻其實不會閤作
2.3 蛋殼真的容易碎嗎
2.4 帆船如何逆風而行
2.5 阿基米德能撬起地球嗎
2.6 歐拉公式讓你成為大力士
2.7 結為什麼能打牢
2.8 假如生活沒有瞭摩擦
2.9 輪船會“刹車”嗎
2.10 “切留斯金”號失事的原因
2.11 木棒可以自己平衡嗎
2.12 “爬雲梯”的梯子短一些是否更安全
[物理世界大探秘]槳手與木闆的比拼

第3章 施瞭魔法的圓——圓周運動
3.1 鏇轉的陀螺為什麼不會倒
3.2 怎樣準確接住拋齣去的刀子
3.3 哥倫布竪蛋問題的解決新法
3.4 為什麼鏇轉水桶裏的水不會灑齣來
3.5 魔法鞦韆的秘密
3.6 你和我的爭論
3.7 爭論的最終結果
3.8 玩轉“魔球”
3.9 液體鏡麵望遠鏡
3.10 頭朝下能騎車嗎
3.11 衝齣“魔環”的數學公式
3.12 重量為什麼減少瞭
[物理世界大探秘]兔子的超級時速

第4章 誰讓蘋果“親吻”瞭牛頓——萬有引力
4.1 萬有引力有多大
4.2 用鋼索連接地球和太陽
4.3 我們能避開引力嗎
4.4 引力的悖論
4.5 為什麼人能倒立在天花闆上
4.6 跟著小說主人公到月球上去
4.7 在月球上“飛”
4.8 在月球上打靶的後果
4.9 穿過地球的隧道
4.10 城市間的隧道能挖齣來嗎
4.11 挖城市間隧道的三種方法
4.12 在降落的電梯艙內
4.13 巴爾的摩大炮俱樂部成員的幻想
4.14 小說裏的漏洞
4.15 十五噸的帽子,看你怎麼戴
4.16 怎樣減輕急速震蕩
4.17 炮彈中的數學題
[物理世界大探秘]為什麼高空跳水對身體有害

第5章 流動物質隱含的謎語——液體和氣體特性
第6章 誰在左右世界的溫度——熱現象
第7章 難以抵擋的“誘惑”——磁與電
第8章 奇妙的視覺遊戲——光的反射與摺射
第9章 真假難辨的世界——錯覺現象
第10章 萬物奏響的五綫譜——聲音與聲波
……
《奇思妙想的物理世界》 引言: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身處一個充滿奇跡和奧秘的物理現實。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天體,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到宇宙終極的規律,物理學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著世界運作的深層邏輯。許多人可能覺得物理學深奧難懂,充斥著復雜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然而,物理學並非僅僅是實驗室裏的實驗和黑闆上的演算,它更是一種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種激發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力量。 《奇思妙想的物理世界》並非是對既有物理學知識的簡單羅列,也不是枯燥的公式推導。它是一場思維的漫遊,一次想象力的飛翔,一次對那些“如果……會怎樣?”問題的深度探索。本書緻力於以一種輕鬆、有趣、充滿啓發性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生動、更加迷人的物理學領域。我們將暫時放下沉重的理論包袱,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熟悉或陌生的物理現象,挖掘它們背後蘊含的奇妙原理,感受物理學帶來的智慧火花。 本書的核心在於“奇思妙想”,這意味著我們鼓勵讀者跳齣思維定勢,用一種打破常規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我們將穿越時空的界限,想象那些在極端條件下發生的物理過程;我們將尺度縮放,在原子核的內部世界和星係的宏偉圖景中穿梭;我們將挑戰直覺,探尋那些看似違背常理卻被物理定律所解釋的現象。每一個篇章都如同一次獨特的探險,每一次閱讀都可能是一次全新的頓悟。 本書內容概述: 《奇思妙想的物理世界》將圍繞以下幾個主題展開,以新穎的視角和深入淺齣的方式,展現物理學的無窮魅力: 第一部分:日常中的非常規 “如果”係列: 想象一下,如果萬有引力突然失效會怎樣?地球會飄嚮何方?如果光速無限,我們的感知會發生怎樣的顛覆?如果時間可以隨意暫停,我們將如何利用這無盡的“瞬間”?本部分將從一個極端的“如果”齣發,層層剝繭,深入分析其物理後果,以及這些假設如何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現有物理定律的重要性。我們將看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假設,往往能牽引齣背後復雜的物理機製,激發我們對身邊現象的重新審視。例如,當討論“如果萬有引力失效”時,我們會探討引力在維持行星軌道、大氣層結構、潮汐現象等方麵的關鍵作用,並推演失去引力後地球和生命將麵臨的災難性後果。 “反直覺”現象的再解讀: 為什麼肥皂泡是圓形的?為什麼水滴在光滑錶麵會收縮成球狀?為什麼風會沿著山坡嚮上吹?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都有著精妙的物理原理。本書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這些“反直覺”現象背後的力學、錶麵張力、熱力學等規律,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身邊處處充滿著“小小的奇跡”。我們會深入分析錶麵張力在液滴形成中的作用,解釋為什麼圓形是錶麵積最小的形狀,以及空氣動力學在風的流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意想不到”的聯係: 物理學並非孤立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技術、藝術甚至哲學息息相關。本部分將展現物理學在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中的奇妙應用和聯係。例如,我們可以探討聲波與音樂的和諧,光波與色彩的繽紛,以及量子力學如何悄然改變著我們的信息技術。我們將揭示物理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從手機的觸摸屏到傢中的微波爐,再到我們正在使用的各種電器。 第二部分:微觀世界的奇幻之旅 量子糾纏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世界是如此奇特,以至於愛因斯坦都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我們將以通俗化的方式,描繪量子糾纏的神秘景象,探討兩個粒子之間看似瞬間的神秘聯係,以及它在未來通信、計算等領域的巨大潛力。本書不會陷入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類比,幫助讀者理解這種超越經典物理直覺的現象。例如,我們會用“神秘的盒子”比喻糾纏粒子,當打開一個盒子看到裏麵的物件時,另一個盒子裏物件的狀態也會瞬間確定。 粒子的“雙重性格”: 光既是波又是粒子,電子也錶現齣類似的“雙重性格”。我們將探索波粒二象性的奧秘,理解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微觀粒子為何會展現齣截然不同的性質。這將是一場關於粒子本質的哲學思考,也是對我們認知極限的挑戰。我們會用“打靶”和“水波”來類比粒子的波動和粒子性,解釋雙縫實驗如何揭示瞭這種奇特的現象。 量子隧穿的“不可思議”: 在宏觀世界,任何物體要跨越一道能量“高牆”,都必須擁有足夠的能量。但在量子世界,粒子卻可以“隧穿”過這道高牆,似乎擁有瞭“穿牆術”。我們將深入淺齣地解釋量子隧穿效應,並探討它在半導體、核聚變等領域的關鍵作用。我們會用“小球滾過小坡”和“小球滾過一座小山”來對比經典和量子隧穿,並解釋其在科學技術中的實際應用。 第三部分:宏觀宇宙的壯麗圖景 黑洞的“無底深淵”: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最極端的時空區域。我們將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黑洞的形成、性質以及它對周圍時空的巨大影響。我們將探討黑洞視界、奇點等概念,並思考我們對黑洞的理解如何不斷被刷新。我們會用“漏鬥”和“瀑布”來類比黑洞的吸積過程,並引發讀者對宇宙終極命運的遐想。 時空的“彈性”與引力波: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時空並非平坦不變,而是可以被物質彎麯的。我們將探索時空彎麯的奇妙之處,以及引力波——時空漣漪——如何為我們揭示宇宙深處的秘密。我們將通過形象的比喻,理解宏大質量天體碰撞時産生的引力波,並感受宇宙的動態變化。我們會用“彈簧床”和“保齡球”來比喻質量對時空的彎麯,並解釋引力波的探測如何為我們打開瞭觀察宇宙的新窗口。 宇宙的“終極命運”: 宇宙是從哪裏來?又將到哪裏去?我們將探討關於宇宙起源(大爆炸)、膨脹以及未來演化的各種科學假說。我們將審視暗物質、暗能量等未解之謎,並引發對宇宙宏大敘事的思考。我們會用“膨脹的氣球”來形象地描述宇宙膨脹,並探討宇宙可能麵臨的幾種終極命運,如大撕裂、大收縮或永恒膨脹。 本書的特色: 趣味性與啓發性並存: 本書注重趣味性,通過生動的故事、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設問,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它也充滿啓發性,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強調“為什麼”而非“怎麼做”: 本書不側重於提供操作性的物理實驗方法,而是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某種現象,探究其背後的物理原理。 跨越學科的視角: 本書將物理學與其他學科,如天文學、哲學、技術等聯係起來,展現物理學的普適性和深刻性。 挑戰與樂趣同在: 閱讀本書可能會挑戰你已有的認知,但這種挑戰也將帶來巨大的樂趣和成就感,讓你在理解物理學的過程中獲得智力上的滿足。 結語: 《奇思妙想的物理世界》是一扇通往物理學奇幻大陸的門戶,它邀請你成為一名勇敢的探索者。在這裏,你將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你將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思考者。希望本書能點燃你心中對科學的火花,讓你在感受物理學的魅力時,也能收獲一份對宇宙的好奇與敬畏。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奇思妙想的旅程,去發現,去理解,去驚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用“犀利而又不失幽默”來形容,再貼切不過瞭。它完全避開瞭那種高高在上、故作深奧的學者腔調。作者的幽默感非常高級,常常是通過反諷或自嘲的方式,將那些被教科書神化的理論拉下神壇,展現其人性化的一麵。舉個例子,當他解釋某個被物理學傢們爭論瞭數十年的悖論時,他會用一種近乎戲謔的口吻描述雙方的立場,仿佛在看一場精彩的法庭辯論,而不是枯燥的學術爭鳴。這種親切感,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心理門檻。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鍵盤前是如何邊寫邊笑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幽默感不是為瞭衝淡嚴肅性,而是作為一種強效的記憶錨點。那些笑點密集的地方,恰恰也是那些最核心、最需要被記住的概念所在。它成功地將“學習是苦差事”的刻闆印象徹底擊碎,讓我體會到探索未知世界本該有的那種樂趣和輕盈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神來之筆,完全顛覆瞭我對科普讀物的固有印象。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帶著我們這些對宇宙充滿好奇的“水手”,駛嚮一片充滿未知和驚喜的海洋。他不僅僅是羅列公式和理論,而是將復雜的物理現象編織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在不經意間就領悟瞭那些曾經望而生畏的概念。比如,他對量子糾纏的描述,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瞭一個極其貼切的類比,讓我瞬間理解瞭那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奇妙,仿佛親眼見證瞭粒子間的神秘心跳。更絕妙的是,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時不時地會插入一些曆史的小花絮,那些科學巨匠們在探索過程中的掙紮、頓悟,甚至是一點點小小的“辦公室政治”,都讓冰冷的科學充滿瞭人情味。讀起來的感覺,不是在啃一本教科書,而是在聽一位博學多纔的長者,用最生動、最富哲理的語言,嚮你娓娓道來世界運行的終極奧秘。這種行雲流水的敘述節奏感,讓人根本捨不得停下來,隻想一口氣讀完,去追尋下一個被點亮的知識火花。

評分

從實用性和拓展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它真正做到的,是“授人以漁”。作者在闡釋完一個核心概念後,往往會留下一些開放性的思考題,這些問題不是那種可以通過簡單搜索得到答案的知識點,而是引導你去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型。比如,他會拋齣一個基於現有理論的推論,然後讓你自己去思考,在引入一個特定變量後,這個推論會如何崩塌或演變。這種訓練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無價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套新的“思維工具箱”,可以更有效地去審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解釋。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思考世界可能是什麼樣子的”。這種從信息接收到主動建構知識體係的轉變,纔是這本書帶給我最深遠的、持久的影響。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天纔般的布局。它並沒有按照傳統物理學的時間綫(比如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學)來鋪陳,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跳躍。上一章還在討論恒星的生死,下一章可能就瞬間跳轉到瞭微觀世界中弦理論的振動模式。起初,這種跳躍感讓人有些措手不及,感覺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沒有地圖的博物館裏遊走。但很快,你就會發現這種布局的妙處:作者利用物理學中不同尺度下的普適原理作為橋梁,巧妙地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現象聯係起來。例如,描述湍流的復雜性時,他會悄無聲息地引入宇宙網的結構,揭示瞭不同尺度下自組織係統的驚人相似性。這種“萬物互聯”的宏大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疆界。它教會我,真正的物理思維,是超越學科壁壘的,是對自然界底層規律的直覺捕捉。每次讀完一個小節,都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但這種豁然開朗背後,是作者精心設置的、需要讀者主動連接的知識網絡。

評分

這套書(我指的是它所展現的思維深度和廣度)給我帶來的震撼,主要源於其對“不確定性”的坦誠和擁抱。很多物理書在試圖解釋世界時,會給人一種“一切皆可量化,一切皆可預測”的錯覺,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勇敢地直麵瞭現代物理學中最令人不安,也最迷人的那些邊界——比如觀察者效應的哲學含義,以及宇宙大爆炸初期那短暫的、難以名狀的瞬間。作者並沒有將這些留白簡單地歸結為“我們還不知道”,而是深入探討瞭“我們為什麼可能永遠無法完全知道”的內在邏輯。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穿插在嚴謹的物理推導之間,形成瞭一種奇特的張力。它迫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對“真實”的理解,不僅僅是知識的汲取,更是一次認知結構的重塑。書中的插圖和圖錶設計也極其巧妙,它們不是簡單的配角,而是主動參與到解釋過程中的角色,用最簡潔的幾何圖形,描繪瞭超越日常經驗的維度和形變。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馬拉鬆,跑得很纍,但終點處的風景絕對值迴票價。

評分

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修養的自覺程度。因此,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不能僅看他錶麵上是否懂得瞭某種道德原則和規範,而最關鍵的還在於,他是否把這種道德原則和規範轉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自覺地落實到行動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特彆是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堅持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質,這點尤為重要。

評分

在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教師的廉潔自律意識應不斷提高,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也應不斷增強,這樣,教學質量纔能真正穩中有升。同時,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在教學過程的經曆中,激發學生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師生“對話”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反腐教育如春風化雨。

評分

無論是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錶的道傢思想,無不以高尚的道德做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隻要我們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評分

古人說得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不患年不長也。”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隻怕自己沒有一個為人稱道的好名聲,而不怕自己活不長。可見,古人把名聲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作為教師,更要隨時隨地都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都應該以良好的品行、人格、氣質、情趣來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評分

我們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貪利則毀名,切記重名莫貪利。要處理好名和利的關係,做一個深明義理的人。在中外曆史上重名輕利者不乏其人:“不為五鬥米摺腰”的陶淵明,“秉公無私”的屈原,“寜願生命消失,隻要聲譽能夠留存”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等等,都有很強的名譽意識,並以此加強自己的品行修養,促進自我完善,使得後人欽佩並效仿。

評分

俗話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注重自己品行的修養,就應該孜孜不倦地嚮品行好的人學習、交朋友。當然,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總要同周圍的人甚至同一些素不相識的人打交道。在交往過程中,彆人總會給你留下某種印象,有被你稱道的東西,也有令你厭惡的東西。不管是自覺的還是被動的,總會對你産生一定的影響。被你稱道的東西,你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模仿它;令你厭惡的東西,你就應該唾棄。以品行好者作樣闆,把大傢的優點都學過來,融入自己的品行中,你就會被眾人喜歡。

評分

嚴於律己,離不開不諒“小惡”。所謂“小惡”就是大傢常說的犯小毛病。“小惡”因其小而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不是有許多人對自己的小毛病不以為然嗎?其實,我們常講的自我批評,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視解決“小惡”的問題,否則,就不可能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應該看到“小”是相對的,“蟻穴”雖小,但久而久之,韆裏之堤可能毀於一旦;醫生做手術,哪怕還有一點點病菌沒消滅乾淨,也會引起潰爛,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韆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小惡”不可小看。“小惡”不是凝固不變的,努力剋服它、糾正它,它會愈來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視它,與其和平共處,它就會由小變大,成為禍患。平時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對什麼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以緻放鬆思想改造,慢慢滑嚮犯罪的深淵,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劉備曾給兒子留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遺言,我們後人也應把它銘記在心。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你值得購買,很輕鬆的學到瞭物理知識

評分

嚴於律己,離不開不諒“小惡”。所謂“小惡”就是大傢常說的犯小毛病。“小惡”因其小而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不是有許多人對自己的小毛病不以為然嗎?其實,我們常講的自我批評,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視解決“小惡”的問題,否則,就不可能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應該看到“小”是相對的,“蟻穴”雖小,但久而久之,韆裏之堤可能毀於一旦;醫生做手術,哪怕還有一點點病菌沒消滅乾淨,也會引起潰爛,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韆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小惡”不可小看。“小惡”不是凝固不變的,努力剋服它、糾正它,它會愈來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視它,與其和平共處,它就會由小變大,成為禍患。平時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對什麼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以緻放鬆思想改造,慢慢滑嚮犯罪的深淵,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劉備曾給兒子留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遺言,我們後人也應把它銘記在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