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考》十二卷,宋桑世昌集。《兰亭序考》二卷,宋俞松集。二书为早完善研究王羲之《兰亭序》书法成就的专著。《兰亭考》一书从兰亭其他、睿赏、纪源、永字八法、临摹、审定、推评、法习、咏赞、传刻、释禊十一方面着手,将《兰亭序》自诞生至宋代诸事解说殆尽。
《兰亭考》原名《久兰亭博议》,十二卷并附末卷。作者桑世昌,字泽卿,淮海人,此书是早关於《兰亭序》研究与资料整理的专着。汇集了散见於各种着录、笔记、信札、诗文和题跋中关于兰亭序的记述。全书十二卷:兰亭、睿赏、纪原,永字八法:临摹、审定上、审定下、推评、法习、咏赞、传刻,释禊,书后附录《群公帖跋》。虽经高似孙删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兰亭续考》,二卷,续《兰亭考》而作。作者俞松,字寿翁。所录内容均为两宋人物就《兰亭》诸本所作题跋,其书第一卷录俞松自,藏及他人所藏《兰亭序》本,多为名人题跋本,并逐本具各家跋语。间或加按语,第二卷则全录俞氏自藏而经李心传题跋者。所录题跋与《兰亭考》基本不重出,特别是李心傅跋语多及史事,可补史缺。即、使两书重复部分,因俞松《兰亭续考》乃自订自刊之作,而桑氏《兰亭考》已经高似孙删润,故可以俞氏之作校正桑书。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兰亭考 兰亭续考》整理《兰亭考》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并参校他本,《兰亭绩考》卷一则以《古逸丛书三编》之宋淳佑四年俞氏自刊本为底本,卷二以《知不足斋丛书》本篇底本,并参校他本。
点校说明
兰亭考
兰亭续考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是出乎我意料的流畅,尽管其内核是严肃的考证。作者在引述历史典故或阐述某一观点时,偶尔会穿插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原本冰冷枯燥的文献比对过程变得生动起来。比如描述某次重要的拓片发现或者某本重要手札流传的坎坷历程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是能够被清晰感受到的。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文献考订,转化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踪”冒险。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着考证者的脚步,穿梭于古代的书房、寺庙的藏经阁乃至民间收藏家的故居。这种将学术性与故事性巧妙融合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也对更广大的文化爱好者展现出了诱人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对某一特定文本的解析。它更像是一部“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微观范本”。通过聚焦于某个核心文献的辨伪与流传脉络,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构建了一套观察整个艺术文献生态的分析框架。我从中学习到如何去质疑现有的定论,如何从侧面材料去佐证核心材料的可靠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艺术品的认知差异是如何影响其后续的评价和收藏的。这种方法论的提炼,对于任何研究古代艺术,特别是碑帖、画谱等载体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对艺术经典的理解,永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古朴又不失雅致的色彩搭配,初见时就给人一种庄重而深邃的感觉。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微黄的色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排版布局上,设计者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流露出一种传统书卷的气息,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内容再密集的章节,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或压迫。尤其是那些配图,如果涉及拓本摹本的呈现,其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极高,能清晰地分辨出笔触的微妙变化。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精粹。整体而言,从物理触感上来说,它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体现了出版方对“文献”二字所承载重量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对于需要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它要求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古代文献阅读基础,并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注释和交叉引用的细节。我个人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和深度研究的参考资料,而非休闲读物。但正是这种“不迎合”读者的纯粹性,才成就了它的权威性。它不会为了降低门槛而牺牲内容的深度或广度,它忠实地记录了研究的全部历程和思考的每一个转折点。因此,对于那些真正致力于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文献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提供的是一把通往知识深处的钥匙,尽管路途崎岖,但收获必然是丰厚而坚实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翻阅时,我对其中浩瀚的考据细节感到有些“望而生畏”。作者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谨的,那种对每一个细微线索的穷尽式追溯,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这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巨大挑战。书中大量引用的古代碑刻记载、不同朝代书论的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而精密的逻辑网络。一开始,我需要频繁地查阅辅助资料来跟上作者的思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论证跳跃点。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开始领略到这种深度的美——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论断,而是层层剥茧、步步为营的推理过程。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得任何结论的得出都显得无可辩驳,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特定文献的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论,那种对“真伪”的执着追求,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兰亭考》原名《久兰亭博议》,十二卷并附末卷。作者桑世昌,字泽卿,淮海人,此书是最早关於《兰亭序》研究与资料整理的专着。汇集了散见於各种着录、笔记、信札、诗文和题跋中关于兰亭序的记述。全书十二卷:兰亭、睿赏、纪原,永字八法:临摹、审定上、审定下、推评、法习、咏赞、传刻,释禊,书后附录《群公帖跋》。虽经高似孙删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评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
评分是我想要的,收货也快
评分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评分云云。是此书经高似孙窜改,已非世昌之旧矣。今未见《博议》原本,无由验振孙所论之是非。然是书为王羲之《兰亭序》作,集字为文,其事无预於羲之;羲之他书,其事无预於兰亭。似孙所删,深合断限,振孙亦不能不以为当也。其中评议不同者,如或谓梁乱,兰亭本出外,陈天嘉中为智永所得;又或谓王氏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此兰亭真迹流传之不同也。又如或谓石晋之乱,弃石刻於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李死,其子摹以售人。后负官缗,宋祁为定武帅,出公帑买之,置库中。又或谓有游士携此石走四方,其人死营妓家,伶人取以献宋祁。
评分这本书必买啊。兰亭序及后续的考证。
评分这本书必买啊。兰亭序及后续的考证。
评分装帧走高端路线,设计师呕心沥血,历经数月,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封面和整套装帧,材料上也“极尽奢华”,为译文社历来之最。正文为70克纯质纸,封面为布面精装,三面涂金,并配有函套;
评分《图画见闻志》六卷,北宋郭若虚撰,上继《历代名画记》。《画继》十卷,南宋邓椿撰,续《图画见闻志》而作,元庄肃又有《画继补遗》。以上诸书体例相近,时序相接,构成自上古至南宋的绘画史。《图画见闻志》辑録唐会昌元年至宋熙宁七年间二百八十四位画家小传,并阐述了绘画须具‘理趣’、‘气韵非师’、‘意存笔先’等著名观点,所论多深解画理,叙述流派本末亦称赅备,《文献通考》誉之爲‘看画之纲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