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套装共2册)

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
图书标签:
  • 天线
  • 传播
  • 国际会议
  • 学术会议
  • 无线通信
  • 电磁场
  • 微波技术
  • 信号处理
  • 电子工程
  • IEEE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42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09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7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套装共2册)》报道天线和电波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计收录国内和国际从事天线和电波传播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发表的论文300~400篇,其中有电波传播建模、电波测量,以及各种天线设计和测量,还有电磁理论计算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目录

Keynote Speech
ORAL Session: WP-I(A)Adv Ant for Radio-Astr. -1
ORAL Session: WP-2(A)Adv Ant for Radio-Astr. -2
ORAL Session: WP-I(B)New Strategies of CEM-1
ORAL Session: WP-2(B)New Strategies of CEM-2
ORAL Session: WP-I(C)UWB Antennas
ORAL Session: WP-2(C)Broadband Antennas
ORAL Session: WP-I(D)Compact Antennas
ORAL Session: WP-2(D)Small Antennas
POSTER Session: WP-C Best Student Papers Contest
POSTER Session: WP-P
ORAL Session: TA-I(A)EurAAP/COST
ORAL Session: TA-2(A)Wireless Power Transmis.
ORAL Session: TA-I(B)
Computational EM
ORAL Session: TA-2(B)EM Scattering
ORAL Session: TA-I(C)WLAN Antennas
ORAL Session: TA-2(C)Patch Antennas
ORAL Session: TA-I(D)Measurements
ORAL Session: TA-2(D)Radio Propagation
POSTER Session: TA-P
ORAL Session: TP-I(A)Body-central Antennas
ORAL Session: TP-2(A)Body-central Propagation
ORAL Session: TP-I(B)SIW Antennas & Devices
ORAL Session: TP-2(B)Integrated MMW Antennas
ORAL Session: TP-I(C)Reflector & Air-fed Array
ORAL Session: TP-2(C)Array for Radar Systems
ORAL Session: TP-I(D)Mobile & Indoor Propag.
ORAL Session: TP-2(D)Wire Antennas
POSTER Session: TP-P
ORAL Session: FA-I(A)A &P; for Mobile Comm.
ORAL Session: FA-2(A)A &P; for MIMO Comm.
ORAL Session: FA-I(B)MMW & THz Antennas
ORAL Session: FA-2(B)MMW Antennas
ORAL Session: FA-I(C)Ant. Analysis & Synthesis
ORAL Session: FA-2(C)Freq. Selective Surface
ORAL Session: FA-I(D)EM in Circuits-I
ORAL Session: FA-2(D)EM in Circuits-2
POSTER Session: FA-P
ORAL Session: FP-I(A)Antennas for RFID
ORAL Session: FP-I(B)Inversed Scattering
ORAL Session: FP-I(C)Slot Antennas
ORAL Session: FP-I(D)A&P; in Mata-structures
POSTER Session: FP-P

前言/序言


《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套装共2册)》 内容概述 本论文集汇集了2013年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上发表的精选论文,全面反映了该年度天线与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前沿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集分为两卷,涵盖了天线设计、电磁兼容、散射与绕射、传感器网络、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生物医学应用、无线通信系统等多个关键研究方向。通过对海量论文的精心筛选与组织,本论文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学生以及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学科动态、学习先进技术、激发创新思路的重要平台。 卷一:天线理论与设计前沿 卷一集中探讨了天线设计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创新实践。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新型天线结构与原理: 深入研究了超材料天线、智能天线、多功能天线、可重构天线、柔性天线、可穿戴天线等新型天线结构的设计原理、性能优化与应用前景。例如,超材料天线利用人工周期结构实现电磁参数的负值或奇异值,从而打破传统材料的限制,实现更紧凑、更高效、更具特殊功能的天线。智能天线通过波束成形、自适应干扰抑制等技术,能够根据信道条件和用户位置动态调整天线性能,显著提升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和频谱利用率。可重构天线则可以通过改变其几何结构、材料属性或工作模式,实现频率、极化、方向图等参数的灵活调整,以适应多变的通信环境。 先进的仿真与优化技术: 详细介绍了用于天线设计与分析的最新数值仿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 (FEM)、时域有限差分法 (FDTD)、矩量法 (MoM)、积分方程法 (IE) 等,以及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电磁结构时的优势与局限性。同时,论文集也展示了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 (GA)、粒子群优化 (PSO)、模拟退火算法 (SA) 等在天线参数优化、性能提升方面的应用,以及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天线设计自动化与智能化中的初步探索。 微带天线、印刷天线与阵列天线: 广泛探讨了各种平面天线结构,包括微带贴片天线、偶极子天线、环形天线、槽线天线等的设计、制造与性能分析。尤其关注了阵列天线的设计,包括相控阵、无源/有源阵列、MIMO天线阵列等,以及波束合成、窄波束形成、旁瓣抑制等关键技术。这些天线结构因其轻薄、易于集成、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宽带、多频与高效率天线: 针对当前通信系统对宽带和多频操作的需求,论文集收录了大量关于宽带天线(如对数周期天线、螺旋天线、Vivaldi天线)和多频段天线的设计技术。此外,对天线效率的提升,包括减小介质损耗、导体损耗以及提高辐射效率的研究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对于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天线集成与小型化: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小型化和集成化,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性能天线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本论文集收录了关于天线集成到印刷电路板 (PCB)、射频前端模块 (RFIC) 以及嵌入到电子设备中的研究,并探讨了各种小型化技术,如加载技术、近场耦合技术等。 卷二:传播环境与应用创新 卷二则侧重于电磁波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天线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内容涵盖了以下主要方面: 无线信道建模与测量: 深入研究了各种无线传播环境的信道特性,包括城市、郊区、室内、水下、车辆通信、无人机通信等场景。论文集包含了对路径损耗、衰落、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瑞利衰落、Rice衰落等信道衰落特性的建模与分析,以及用于无线信道测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精确信道模型的理解是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和设计鲁棒性接收机的基础。 电磁兼容 (EMC) 与干扰抑制: 聚焦于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干扰 (EMI) 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了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与敏感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滤波、屏蔽、接地、布局优化等方法来解决EMC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天线如何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散射、绕射与目标识别: 包含了对电磁波与各种目标(如飞机、舰船、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的研究,包括雷达散射截面 (RCS) 的测量与仿真,以及散射与绕射现象的理论分析。这些研究对于雷达探测、目标识别、隐身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随着对更高带宽和更高数据速率的需求,毫米波(30-300 GHz)和太赫兹(0.1-10 THz)频段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集收录了关于毫米波和太赫兹天线的设计、传播特性、以及在高速无线通信、成像、传感、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这些频段具有极高的频谱资源,但也面临着传播损耗大、器件成本高等挑战。 生物医学应用: 探讨了天线与传播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包括生物传感、医学成像(如微波成像)、射频治疗(如肿瘤热疗)、体内通信(如植入式设备通信)等。这些研究利用了电磁波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特性,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 (IoT): 关注了天线在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中的作用,包括低功耗、小型化、高集成度的传感器节点天线设计,以及网络覆盖、节点间通信、能效优化等问题。天线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节点,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 无线能量收集与传输: 探讨了利用无线方式收集环境中的射频能量,或进行定向无线能量传输以供能的应用。这对于实现设备的无线供电,尤其是在难以布线的物联网设备和植入式设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前沿应用: 此外,论文集还涵盖了天线与传播技术在车辆通信、无人机通信、卫星通信、空间探测、高频电子学等其他新兴领域的应用探索。 总结 《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是一部内容丰富、技术前沿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天线与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平台,也为从事相关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的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本论文集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2013年度天线与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技术难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脉搏,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本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均为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技术参考意义。它们代表了当时该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水平,对推动天线与传播技术在信息通信、国防军事、医疗健康、工业制造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的整体印象是非常专业且具有前瞻性的。作为一名在通信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天线和传播技术是整个通信系统性能的瓶颈之一,因此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这套论文集汇聚了2013年世界范围内关于天线与传播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极具价值。我浏览了其中一些关于新型天线结构,例如超材料天线、可重构天线的设计和性能分析的论文。这些内容展示了天线技术在材料科学和电磁学交叉领域取得的突破,预示着未来通信设备的小型化、高性能化趋势。同时,论文中关于无线信道建模和传播预测的讨论,也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中的信号覆盖和干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尽管论文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可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实际研发工作的人来说,能够及时了解这些前沿的学术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产品研发方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天线的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虽然我知道这套书是国际会议的论文集,内容会相对专业,但我仍然抱着极大的热情去翻阅。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高性能天线的构造和调试方法。书中涉及了一些关于介质加载天线、微带天线阵列的最新设计思路,还有关于如何在高频段下实现阻抗匹配的详细讨论。虽然有些数学推导我可能一时难以完全理解,但论文中的图表和仿真结果却能直观地展示出不同设计对天线性能的影响,比如增益、方向图、驻波比等关键指标。此外,我还对其中一些关于天线在特定环境下的传播特性分析很感兴趣,例如在城市密集区域或者复杂地形下的信号衰减和干扰问题。这套书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信息,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有望在我的业余电台建设和优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评分

这次意外地淘到了这套《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说实话,在购买前我对这套书的实际内容并没有太多的预设。毕竟是国际会议论文集,通常来说,内容会比较专业和前沿,所以我的期望更多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最新的技术动态和研究思路,从而拓展自己在相关领域的视野。拿到手后,翻开来看,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严谨的学术排版,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这让我对会议的学术水平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仔细地翻阅了目录,发现涵盖了非常广泛的主题,从基础的天线理论到具体的应用,比如通信系统、雷达、射频识别技术等等,每一个标题都充满了技术挑战和创新的可能性。虽然不是我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某个特定细分领域,但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触碰,反而更能激发出新的思考。尤其是一些关于新型材料在天线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天线性能优化的讨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设想,如果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一定会产生不少亮眼的成果。这套书就像一座宝库,等待着我去一点一点地挖掘和学习。

评分

这次购入的《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从我粗略的翻阅体验来看,其内容深度和学术前沿性毋庸置疑。作为一名对无线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更关注的是它能否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个复杂领域的大门。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论文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天线的原理,例如偶极子天线、环形天线,以及更复杂的天线阵列。同时,也有不少内容探讨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物理现象,比如反射、折射、衍射以及多径效应,这些都是影响通信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很多论文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工程术语,我可能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资料来理解,但通过图示和对研究目的的描述,我依然能感受到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如何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套书让我对“看不见”的无线电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通信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拿到《2013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卷1-卷2)》之后,我并没有急着深入阅读具体的论文,而是先对其整体的编排和选题进行了评估。我一直对无线通信的基石——天线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学术论文的晦涩难懂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这套论文集,从我粗略的浏览来看,似乎是在力求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比较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论文深入探讨了诸如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系统在4G和未来5G通信中的潜力,以及在不同频段下的性能优化策略。还有一些关于宽带、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方法,以及天线在医疗、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探索,这些内容都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虽然我个人的学术背景可能与其中一些最尖端的研究有一定距离,但仅仅是了解这些前沿的探索方向,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它帮助我勾勒出了天线与传播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蓝图,也为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一些潜在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