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物醫藥是我國確立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一項産業。《國際科技動態跟蹤:生物醫藥》詳盡介紹瞭近幾年國外生物醫藥發展的現狀,對生物醫藥的發展態勢、模式、規模等作瞭總結和研究,同時對各國在生物醫藥方麵的政策進行瞭探討,總結瞭各國為瞭促進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所實施的各種措施,以及國際上近幾年的生物醫藥新技術。
《國際科技動態跟蹤:生物醫藥》適閤希望瞭解國際科技新動態的相關科研人員、愛好者參考閱讀,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的選讀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世界各國政策規劃
1.1 各國生物醫藥産業政策
1.2 國際健康會議:阿爾及爾宣言
1.3 《科學美國人》2010年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排名
1.4 美國健康影響研究計劃(2005-2010年)
1.5 FDA安全戰略行動計劃(2007-2009年)
1.6 美國《兒童健康保險計劃》
1.7 奧巴馬總統簽署《美國發明法案》
1.8 德國以競賽形式推動完善製藥業
1.9 德國將生物技術列為高科技領域重要發展目標
1.10 德國綠色基因技術發展計劃及法規
1.11 日本未來科技預測年錶:基於發展理工科的重要性研究
1.12 日本重點扶持生物醫藥和低碳環保技術發展
1.13 日本加強生物醫藥領域新藥創製基礎研究
1.14 日本乾細胞再生醫療計劃
1.15 俄羅斯製藥産業發展戰略
1.16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戰略
1.17 蘇格蘭生命科學戰略
第2章 各國的實施舉措
2.1 奧巴馬對燃料生物醫學技術轉讓的最新指令和想法
2.2 美國阿拉斯加州或將斥資億萬美元興建生命科學設施
2.3 奧巴馬當局宣布為“生物質研發計劃”提供新資助
2.4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12財年初創型企業獨傢許可協議
2.5 美國醫療改革對醫藥行業的影響
2.6 德國政府正式啓動“生物經濟2030”國傢研究戰略
2.7 法國大力推動遠程醫療發展
2.8 法國擬加強醫療産品衛生安全體係
2.9 挪威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和保健
2.10 日本多手段力促首都圈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形成
2.11 日本新建生命科學數據中心
2.12 日本正籌建生物醫藥創新基地
2.13 日本全麵推進生命科學創新
第3章 生物醫藥技術動態
3.1 納米技術催生肝癌治療新方法
3.2 微型血液分析芯片
3.3 美國癌癥藥物安全性評價體係
3.4 建立疾病早期預警係統
3.5 攜帶自殺基因的納米粒子可殺死前列腺腫瘤
3.6 藥物篩選中化學微陣列技術的創新研究
3.7 第一個人造生命將問世
3.8 改良DNA疫苗
3.9 科學傢發現使癌基因“沉默”的新方法
3.10 美國開發齣乳腺癌成像新技術
3.11 新型抗生素研發有望
3.12 奶瓶可能危害嬰兒健康
3.13 父親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子女身體健康
3.14 便攜式食品安全檢測儀
3.15 加利福尼亞州遠程醫療優勢
3.16 人造蛛絲製造藥物膠囊
3.17 傷風病毒治療癌癥
3.18 運用光學技術檢測肉類質量
3.19 價格低廉的乙肝疫苗
3.20 新發現的I型糖尿病早期診斷標誌物
3.21 法國計劃對超級細菌采取篩檢預防措施
3.22 老年人專用住宅自動化係統
3.23 細菌基因組技術對腸道疾病的影響
3.24 西班牙研製齣放療檢測新設備
3.25 檢測食物中殺蟲劑和抗生素的新方法
3.26 用於醫學研究的獨特3D影像技術
3.27 蛋白酶C分子水平上升會增加男性患病風險
3.28 納米科技成果帶來抗癌藥劑革命
3.29 飛利浦開發齣便攜式食品分析儀
3.30 將垃圾轉變為燃料的甲烷工廠
3.31 乾細胞治療法取得成功
……
精彩書摘
在生物醫藥公共研究開發方麵,德國擁有著自己特色的科研體係,包括92所大學的科學係或醫學係,以及各公共部門所屬的生物製藥研究機構。這些研發機構主要從事生物科技、科技中介、臨床試驗等活動。幾乎所有的生物醫藥企業都與大學、公共的研究機構有著密切的閤作,其中,生物技術公司主要是利用國傢知識創新基地從事研究開發的創新;而大型的製藥企業主要是尋找全球閤作夥伴,打造製藥的産業基地。
知識和資金是德國生物醫藥創新體係的主要因素。知識來源主要是大學、公共科研機構;生物醫藥産品的創新與發展主要來自製藥産業。此外,生物技術公司也在技術創新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在資金方麵,私人資金、風險投資在近些年德國生物製藥産業的發展中起到瞭關鍵作用,其結構性的變化對高新技術企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從一個早期階段到晚期階段的重大轉摺時期,風險投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風險資本意味著創業融資、早期融資比較睏難。
2.日本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它們所采取的不是全方位發展戰略,而是根據自身優勢,集中資源,推動本國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日本在生物醫藥産業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增加生物醫藥技術的研發投入。2003年日本財政預算中,有5韆億日元與生物技術相關;除瞭政府預算外,47%的科研基金也被用於生命科學項目。
生物醫藥産業是研發密集型産業,日本通過“科學技術基礎計劃”加大對研究開發的投入。除瞭財政撥款,稅收鼓勵機製對於生物醫藥産業創新也非常重要。近年來,日本政府完善瞭稅收抵免政策,有力地支持瞭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
“科學技術基礎計劃”極大地促進瞭公共研究機構(包括大學)的研究成果商業化、市場化,形成現實生産力。商業化形式很多,公共研究機構可以以專利技術來組建新公司,也可以加強與産業的閤作研究;鼓勵在大學建立聯閤研究中心作為促進行業與學術閤作的平颱,使知識與産業需求結閤,提高生物醫藥産業的創新能力,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2002年,日本對《醫藥法》進行瞭修改,生物製藥從化學閤成藥中獨立齣去而成為一個門類。生物藥品從原料選擇到生産的整個工藝要求都比過去更加嚴格。在生物藥品投入市場前,還要求有適當的使用指導、生物藥品信息反饋以及藥品原材料定期追蹤與使用研究報告等。在臨床試驗、生産和銷售控製等環節也都有嚴格的製度。這些法規將有助於確保生物醫藥的可靠性,也更易於公眾接受。新醫藥法的齣颱,極大地激勵瞭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促使企業重視發展生物技術,增加對研究開發的投入。
日本的生物醫藥創新政策顯示齣“獨立發展原則”的特點,這與美國發展的網絡型研究體係不同。美國的網絡型研究體係傾嚮於公司和大學參與,而日本的研究體係多集中於大型企業,與大學的聯係相對較少,導緻瞭大學隻注重於基礎研究,而一些小企業又很難得到風險投資的支持,因而日本企業與大學聯閤發展戰略的氛圍一直沒有形成。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全球能源格局變遷與未來戰略》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描繪當前及未來能源領域的復雜圖景,與您提供的“國際科技動態跟蹤:生物醫藥”主題完全無關。 --- 圖書簡介:《全球能源格局變遷與未來戰略》 導言:能源,驅動文明的無形之手 能源,從來就不僅僅是支撐工業運轉的燃料,它是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籌碼,是衡量國傢安全韌性的關鍵指標,更是決定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方嚮的根本動力。我們正處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傳統化石燃料的時代逐漸觸及峰值,氣候變化的緊迫性要求我們加速能源結構的轉型,而新興技術的突破正在重塑能源的生産、傳輸與消費模式。 《全球能源格局變遷與未來戰略》深入剖析瞭塑造當代與未來能源版圖的復雜力量。本書超越瞭簡單的技術羅列,聚焦於能源安全、經濟可行性、環境責任這三大支柱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它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行業領袖、研究人員以及關注人類未來走嚮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套清晰、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裂痕——化石燃料的復雜遺産與挑戰 本部分詳細審視瞭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三巨頭”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統治地位,並探討瞭其當前麵臨的結構性睏境。 1.1 石油:地緣政治的永恒焦點 本書首先梳理瞭二戰後石油如何成為定義國際關係的核心要素。我們不僅分析瞭歐佩剋(OPEC)的崛起與衰落,以及其對全球供需平衡的調控能力,更著重探討瞭“頁岩革命”如何顛覆瞭傳統的生産國與消費國關係。特彆關注瞭關鍵戰略水道(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的安全風險評估,以及新能源汽車普及對未來石油需求麯綫的深遠影響預測。 1.2 天然氣:過渡能源的“雙刃劍” 液化天然氣(LNG)的全球化運輸能力,正在重塑區域間的能源互聯性。本章深入剖析瞭美國頁岩氣齣口對歐洲能源獨立性的貢獻,以及其與管道天然氣(如俄羅斯對歐供應)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同時,我們也審視瞭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的悖論:它確實降低瞭煤炭的使用,但其本身的甲烷泄漏問題,對短期氣候目標構成瞭嚴峻挑戰。 1.3 煤炭的謝幕與殘留 煤炭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下降,但其在亞洲部分新興經濟體中的“能源貧睏緩衝墊”作用不容忽視。本書分析瞭碳定價機製、跨境碳關稅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平衡經濟發展需求與淘汰高排放産能之間的社會公正問題。 --- 第二部分:新紀元的曙光——可再生能源的崛起與整閤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詳細描繪瞭太陽能、風能、水力及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如何在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效益上實現突破,並成為未來能源係統的基石。 2.1 太陽能與風能:規模化效應的威力 本書利用最新的學習麯綫分析模型,展示瞭光伏(PV)和陸上/海上風電在過去十年中成本下降的驚人速度。我們重點分析瞭“平價上網”(Grid Parity)的實現對傳統電力市場的衝擊,並探討瞭電網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智能電網)對於接入大規模間歇性電源的必要性與技術瓶頸。 2.2 儲能技術的革命:從鋰到下一代 能源係統的穩定性依賴於高效、大規模的儲能技術。本章詳盡對比瞭不同儲能方案的優劣: 電池儲能(BESS):聚焦於鋰離子電池的供應鏈安全(關鍵礦物如鈷、鎳、鋰的獲取與迴收)、能量密度提升,以及固態電池等下一代技術的商業化前景。 長時儲能(LDES):深入研究瞭壓縮空氣儲能(CAES)、液流電池以及重力儲能等,它們在解決季節性或數日級能源存儲方麵的潛力。 2.3 氫能的戰略地位:多路徑探索 氫能被視為實現深度脫碳的關鍵。本書區分瞭“灰氫”、“藍氫”和“綠氫”的生産路徑,並評估瞭其在交通運輸(重卡、航運)和工業脫碳(鋼鐵、化工)領域中的應用路綫圖。同時,我們探討瞭建立全球氫能貿易網絡所麵臨的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安全規範等挑戰。 --- 第三部分:重塑邊疆——核能、能源效率與全球治理 能源的未來並非單一技術驅動,而是多維度戰略協同的結果。 3.1 核能的復興與技術迭代 在追求零碳排放的背景下,核能在世界多個地區正經曆戰略重估。本書分析瞭傳統大型核電站(如AP1000, EPR)的成本控製問題,並重點介紹瞭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的創新潛力——其標準化製造、部署靈活性以及在偏遠地區供電的能力。同時,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長期研究進展進行瞭客觀評估。 3.2 能源效率:最容易被忽視的“第一燃料” 提升能源效率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減排手段。本部分關注建築部門(零能耗建築標準)、工業流程的電氣化與熱迴收技術,以及交通部門的輕量化和共享齣行模式如何共同降低整體能源強度。 3.3 全球能源治理與供應鏈安全 能源轉型的核心是資源獲取權的重新分配。本書探討瞭關鍵礦産(稀土、銅、鋰等)的供應集中度風險,分析瞭主要國傢如何通過“友岸外包”和戰略儲備來保障供應鏈的韌性。此外,本書也審視瞭國際能源署(IEA)等機構在協調全球氣候目標與能源安全目標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 結論:邁嚮韌性、公正的能源未來 《全球能源格局變遷與未來戰略》總結認為,未來的能源係統將是高度分散化、數字化和多源互補的係統。成功的關鍵在於:投資於電網的靈活性、製定支持長期技術創新的政策、確保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社會公正性。本書提供的深度分析,旨在指導讀者理解這場宏大而緊迫的能源革命,並為自身的戰略布局提供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