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好生惡死之心,人皆有捨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評分口腹不節,緻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評分有遇能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耳!
評分綜觀該書第一編,筆者發現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該書在科學的界定“筆記”含義的基礎上,盡可能輯錄宋人所撰的筆記,真正的體現全宋筆記的“全”的特點,避免齣現掛一漏萬和雜亂無章的現象。編纂者堅持“筆記”乃“隨筆記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於收錄“宋人著述的筆記專集”,而不包括“未成專集的、散見的單條筆記”,也不包括“題材專一、體係結構堅密的專集”,如“專門的詩話、語錄、譜錄類的茶經、畫譜、名臣言行錄、官箴等”,當然更不包括逐條敘述故事之類的小說和傳記。將該書與20年前颱灣新興書局有限公司齣版的《筆記小說大觀叢刊》(1984年6月)相比,後者雖然收錄瞭許多宋人筆記,但缺點一是宋人筆記與小說、譜牒、通俗演義、詩話雜糅,二是有些版本不精。當然筆者隻是從宋人筆記的角度評判此書,並不否定它的總體文獻價值。
評分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於心,則動容周鏇無非善。譬如鬍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評分欲去病,則正本,本固則病可攻,藥石可以効;欲齊傢,則正身,身端則傢可理,號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評分壽夭在天,安危在人。知天理者,夭或可壽;忽人事者,雖安必危。
評分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所以景公韆駟不及顏子之一瓢也。
評分製科六題,舊以四通為閤格。淳熙四年,李仲信之弟季修塾復舉賢良方正,南士頗嫉之,而近習貴又恐製策之或攻己也,共搖沮焉。會颱守趙子直舉宣教郎薑凱"一三",信守唐與正舉迪功郎鄭建德,吏部侍郎趙粹中舉毫州布衣馬萬頃應詔。上問輔臣:“故事,召試賢良嘗有黜落者否?”執政對曰:“昨來召試,止李重一人,他日若試數人,須有優劣。”既而,潘察院又上章言:“製科論策,皆鏜窗著述之文,而策限三韆字,亦豈無平日待對之語,惟六論一場,所當加意。若罷注疏命題,而復以四通為閤格,則與應進士舉一場試經義五篇者有何異。”試之日,有詔以五題通為閤格。是歲始命糊名謄錄,如故事。所試六論:一曰因者君之綱,二日《易》數傢之傳孰優?三日前世曆法多差,四曰十二節備如何?五日王學本賈氏,六曰動靜繁寡如何?後二日,考試院言:“試捲內多有不知題目齣處,及引用上下文不盡,止有僅及二通者。”上命賜束帛,罷之。舉者周益公輩皆放罪。或曰:“故事,六題一明一暗。”上下文有度數及事數,謂之暗師。是時,捨人錢師魏素與周、李諸人異趨,且承嬖近旨奏言:“製舉甚重,須稍難其題。”禦筆因差師魏考試,故所命皆暗題雲。仁父時為禮部侍郎、同修國史,仲信為著作郎。未幾,仲信被旨考上捨試,因策問本朝製科典故,有雲“蘇洵輩皆嘗黜落,富弼、張方平識題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