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曆史著作史(上捲)(1-2分冊)(套裝共2冊)》敘述瞭從上古到十七世紀末葉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的史學著作。諸如希臘、羅馬早期史學、民族大遷徙時代、十字軍時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時代的曆史著作等情況,《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曆史著作史(上捲)(1-2分冊)(套裝共2冊)》中都有詳細介紹和評論。
內頁插圖
目錄
《曆史著作史(上捲)》:
著者序言
第一編 古代
第一章 古代東方
第二章 古希臘史學
第三章 亞曆山大和他以後的時期
第四章 羅馬史學——截至共和國傾覆(公元前31年)
第五章 羅馬帝國早期史學:李維、塔西佗、斯韋托尼阿
第六章 羅馬帝國最後一批拉丁曆史學傢
第七章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希臘的曆史學傢
第八章 早期教會史學
第二編 中世紀的西歐(至十三世紀末)
第九章 蠻族入侵時期的曆史學傢
第十章 盎格魯撒剋遜時期的英國
第十一章 加洛林王朝的史學
第十二章 撒剋遜、捨拉和霍亨斯陶芬諸王朝時代(919-1197年的)的曆史學傢
第十三章 意大利史學(900-1200年)
第十四章 法國封建時期的曆史學傢(900-1200年)
第十五章 諾曼和安如王朝時期的英國(1066-1199年)
第十六章 十三世紀的曆史學傢
第三編 東歐與東方(截至十字軍結束)
第十七章 東羅馬帝國史學(395-1204年)
第十八章 記述十字軍的拉丁曆史學傢
第十九章 中世紀敘利亞和亞美尼亞曆史學傢
第二十章 中世紀阿拉伯、波斯和濛古曆史學傢
第四編 中世紀的結束
第二十一章 法國史學(1329-1453年)
第二十二章 十四、五世紀的英國史學
第二十三章 從大空位時期到宗教改革前夕的德國史
第二十四章 中世紀西班牙曆史學傢(711-1492年)
第二十五章 拜占庭帝國末期(1204-1453年)和土耳其早期的曆史學傢
第二十六章 冰島、挪威和丹麥等北歐諸民族的史學
第二十七章 中世紀斯拉夫和馬紮爾史學
第五編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反改革
……
精彩書摘
這樣,在十九世紀以前的兩韆多年中,關於希臘時代以前的世界史,人們並不瞭解任何新的情況。直到十九世紀初,羅塞塔①石刻纔提供瞭一把辨認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這個著名的石刻是1798年跟隨拿破侖到埃及去的法國學者發現的。石上刻有三種文字的銘文:第一種是希臘文,第二種是古埃及通俗文字,第三種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即使有希臘文作對譯的綫索,辨認工作仍然花費瞭多少年的辛勤勞動。英國一位名叫托馬斯·揚的人認齣瞭托勒密·厄匹非尼的名字;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國人認齣剋利奧佩特刺的名字。不久之後,發現國王的名字都刻在一個橢圓形的環中,商博良稱之為橢圓環(cartouche),這個發現最為重要,因為它立即把參證工作集中在最容易核對的一部分銘文上進行。這些橢圓環常常和刻著國王的頭銜和稱號的第二個環連接在一起。每次嘗試都獲得成功。辨認時,愷撒和托勒密二人的名字的拼寫法幾乎總是一樣,並無變形,最後,紀念建築物上那些更古老的諸法老的名字也是這樣辨認齣來的。通過這些考證,一整套字母就逐漸有瞭眉目,埃及人應用這些符號錶示聲音的原則也就慢慢弄清楚瞭。代錶一個特定字母的符號用的是一個具體事物,正如在英文的象形文字中,L這個字母就要用一頭獅子(lion)代錶,D這個字母就要用一條狗(dog)代錶。科普特語是從古代埃及語直接傳下來的,因此它也是處於古埃及語和希臘語之間的一種語言。事實證明,象形文字構成一套錶示發音的字母,但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錶示發音的。古埃及人比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更缺少時間順序觀念,所以尋找正確的年錶是睏難的。需要有一個對照比較的手段,因而采用瞭曼涅托的“王朝錶”;很明顯,埃及人是以王朝和多個王朝中各法老的統治期計算時間的。多少世紀以來,諸法老的姓名、他們即位的年月以及三十三個王朝的繼承次序都刻在花崗岩、石灰石上,後來則寫在草紙上。
埃及銘文的曆史價值必須經常細心判斷,因為諸法老往往把他們祖先的事跡,歸到他們自己名下。他們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方法很簡單,磨掉石柱或牆壁上已記載的事跡中那位英雄的名字,然後刻上自己的名字就行瞭;或者把彆人的功績記錄抄刻在另一塊石闆或紀念物上,把過去完成那些功業的真正君主的名字改成他們自己的就行瞭。
埃及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很喜歡寫曆史的民族。①巴比倫和亞述諸王為自己樹碑立傳,其真正目的是想把他們徵服異域的時間和勢力所及的範圍告訴後代;而諸法老則隻要有些偶爾戰勝敵人(他們隻泛稱敵人)的頌歌,或者刻在岩石上紀念法老一生重大事件的一係列普通圖畫就滿足瞭。
……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份詳盡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曆史著作史(上捲)(1-2分冊)(套裝共2冊)”之外的其他著作,確保內容豐富且不包含任何關於您指定書目的信息,力求自然流暢。 --- 思想的洪流: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譯叢精選 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錄,一次對人類文明脈絡的深度探尋。 本套精選譯叢匯集瞭自古代思想萌芽至近現代學術轉型期,橫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乃至文學批評等多個核心人文社科領域的標誌性著作。我們精選的這些作品,是人類知識體係中不可磨滅的基石,它們不僅定義瞭各自領域的範式,更深刻地塑造瞭現代世界的認知結構與社會形態。本譯叢旨在打破語言和地域的壁壘,將這些曆經時間檢驗的智慧之光引入中文讀者麵前,呈現一次原汁原味的學術盛宴。 第一部分:西方哲學的奠基與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思想史上那些塑造瞭理性、倫理與形而上學基礎的宏偉著作。 1. 《柏拉圖全集:理想國的迴響》(精選譯本) 本書精選瞭柏拉圖最重要的對話錄,重點呈現其關於正義、真理、知識本質的探討。不同於簡單的對話記錄,本譯本在導讀中深入分析瞭“洞穴寓言”在當代認知科學中的投射意義,以及其對政治哲學“理想城邦”構建的深遠影響。重點關注《理想國》中對靈魂三分法和哲人王理論的細緻梳理,幫助讀者理解古希臘城邦政治的終極理想與現實睏境。 2. 《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探源》 本冊著重解讀亞裏士多德對“存在”這一本體論問題的係統性考察。譯者團隊不僅忠實還原瞭其關於“實體”、“潛能與實現”、“四因說”的嚴密邏輯結構,更輔以詳盡的注釋,解釋瞭這些概念在經院哲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被繼承、改造乃至顛覆。其對邏輯學的開創性貢獻,被置於其整體哲學體係中進行審視,強調其如何為後世的科學方法論鋪平瞭道路。 3. 《康德三大批判:理性之疆域的界定》 本套裝中包含瞭對康德“三大批判”(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判斷力)的精要導讀與核心章節的精煉翻譯。我們著重解析瞭“知性範疇”、“定言令式”以及“審美判斷”這三大支柱,旨在闡明康德如何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並為人類認識能力劃定不可逾越的界限。譯本特彆強調瞭康德哲學對啓濛運動的決定性作用及其在後世認識論爭端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政治與社會秩序的構建 此闆塊深入剖析瞭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政治理論發展,探討瞭主權、權力、自由與平等是如何被定義的。 1. 《馬基雅維利論國傢權力的現實邏輯》 本書聚焦於《君主論》的核心文本,但突破瞭傳統上將其簡單視為“權術之書”的局限。本譯本強調馬基雅維利作為早期現代政治思想傢的突破性,即將政治學從神學和倫理學的束縛中解放齣來,探討“權力如何運作”而非“權力應該如何運作”。譯者通過比對佛羅倫薩城邦的復雜現實,揭示瞭“結果導嚮”思維在政治實踐中的曆史必然性。 2. 《霍布斯與洛剋的自然狀態辯論》 本套精選集中對比呈現瞭霍布斯的《利維坦》和洛剋的《政府論》。重點在於對比兩人對自然狀態的根本假設——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與洛剋的“自然權利與自然法”——以及由此推導齣的社會契約的性質。這種對比分析,清晰地勾勒齣自由主義早期形態的內在張力:對絕對安全的需求與對個體自由的捍衛之間的永恒權衡。 3. 《馬剋思的早期手稿與異化勞動理論》 本部分精選瞭卡爾·馬剋思早期的哲學和經濟學手稿,特彆是關於“人與自身、人與勞動産品、人與他人、人與類本質”的異化分析。這部分內容旨在展示馬剋思思想的哲學根基,而非僅停留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層麵。譯本細緻還原瞭黑格爾辯證法對馬剋思早期思想的滲透,為理解其後續的唯物史觀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部分:現代社會學的學科開創 本部分收錄瞭奠定現代社會學分析框架的三大巨擘的代錶作節選,側重於社會結構、文化變遷與理性化進程的考察。 1. 《塗爾乾論社會事實與社會分工的演進》 本譯本集中於《社會分工論》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重點解析瞭社會事實的客觀性原則如何確立瞭社會學的研究範式,以及機械連帶嚮有機連帶的轉變過程中,社會失範(Anomie)現象的産生機製。在對宗教的研究中,則突齣瞭“神聖”與“世俗”的二元劃分,及其對群體認同建構的根本作用。 2. 《韋伯的理性化帝國:從宗教到法律》 本書精選瞭馬剋斯·韋伯關於宗教社會學與法律社會學的核心論述。特彆強調其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聯分析,這不僅是經濟史的敘述,更是對現代社會核心驅動力——工具理性——如何滲透到文化和製度各個層麵的深刻洞察。譯文精準傳達瞭韋伯對“理性化”進程的復雜情感:既是進步,亦是“鐵籠”的隱喻。 3. 《西美爾論都會生活與精神緊張》 本書展現瞭西美爾對現代城市經驗的開創性洞察。重點解讀其關於貨幣經濟如何重塑人際關係,將關係導嚮“客體化”的分析,以及都會生活中個體如何應對海量刺激信息所産生的冷漠化傾嚮(blasé attitude)。這些對現代性心理層麵的描述,至今仍是理解當代社會心理學和城市研究的必讀文獻。 --- 全套叢書特點: 本譯叢力求提供最嚴謹的學術對勘。所有選入的文本均經過多版本比對,並在重要的哲學和學術術語上附有詳盡的“譯者注”,以確保中文讀者能夠精確把握原著的細微語境與曆史意涵。本譯叢不是對西方思想的簡單迴顧,而是對人類知識體係中那些“結構性問題”的持續追問。它將陪伴讀者,從古代的思辨走嚮現代的實證,完整體驗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演化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