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字仲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899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辑印弁言
上篇
一 说童子操刀
──人的控制与物的控制(一九四六
二 文明往那里走? ── 一个讨论会的述评(一九四七)
三 欧洲局势与思想背景(一九三六)
四 《工业文明的政治问题》(一九四七)
五 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一九四六)
六 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
──再论解蔽(一九四七)
七 派与汇
──作为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的序(一九四六)
八 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一九三四)
中篇
九 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一九三六)
一○ 再论教育的忏悔(一九三六)
一一 说乡土教育(一九四六)
一二 生计、事业、兴趣(一九四七)
一三 一封给大学生的公开信(一九三四)
一四 欢送游美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一九三四)
一五 省察第一
──为清华大学三十六周年纪念作(一九四七)
下篇
一六 学与政与党
──政学关系三论之一(一九四六)
一七 政治信仰与教学自由
──政学关系三论之二(一九四六)
一八 政治必须主义么?
──政学关系三论之三(一九四六)
一九 说军与民(一九四六)
二○ 未经“国定”的一种公民读本
──费著《作之民》序(一九四六)
二一 所望于协商会议者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一九四六)
二二 毋我斯和平统一(一九四五)
《说文》在士字下引孔子的话说:“推十合一为士”。读书人最怕两种毛病,因为是最不容易避免:一是泛滥无归,二是执一不化。梁任公先生某次评阅学生的卷子,在评语里自承为一个“泛滥无归”者,这在梁先生也许是一种自谦之词,但这一类的读书人目前正滔滔皆是。泛滥无归的人患在推十之后,不能合一;执一不化的人,患在未尝推十,早就合一,这里所谓合一的合字,实际上是不适用的,因为其间并没有多少可合的内容。
士的教育也着重情绪和意志的培养。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所以备平时。说“士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是所以备危难。以生命做一种理想的拥护者,是士的最后也最有力的一只棋子。而其所以能如此,则端赖平时的培养工夫。所谓弘,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用情有对象,这对象是惟恐其太渺小,太零星。所谓毅,指的是意志的训练,持志有方法,这方法是惟恐其太散漫,太不能持久。张横渠所谓“不以闻见梏其心”,是弘。孟子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是毅。用今日流行的语气来说,前者是有度量,有气魄,后者是能沉着,能撑得住气。久已成为口头禅的仁义二字,其实所指也无非这两层意思。朱子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义之严肃,即是仁底收敛。”严肃时即是毅,未收敛时即是弘。弘毅之至,一个人才敢希望于必要时走成仁取义的一步。
实践士的教育,须要两个步骤。第一是立志,就字义说,志是心之所在,或心之所止,即指一人的生命总得有个比较认清楚的目的,也就是要打定一个健全的立身处世的主意。第二要学忠恕一贯的道理。读者到此,可能要说我越说越开倒车;其实开倒车并不是一个罪名,平沪车开到北平后,仍然要开回去的。不过我未尝不准备给这些古老的名词一个比较新鲜而易于了解的解释。忠就是笃信,外国人叫做conviction,说得更近代些,就是一个人总得有个轻易不肯放弃的立场。恕就是容忍,外国人叫做tolerance,说得更近代些,就是一个人同时也得见到和谅解别人的立场。其实这何尝不是以前的人造字的本意?忠字从中从心,董仲舒说得好,“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一个人没有立场,或立场随便改换,甚至于覆雨翻云,朝秦暮楚,总不能说是很健全吧,不健全就是患。恕字从如从心,就是“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意思。说忠恕一贯,就指两方面要兼筹并顾。能忠不能恕的人是刚愎自用的人,是党同伐异的人,是信仰一种主义而至于武断抹杀的人。能恕不能忠的人是一个侈言自由主义的人,动辄以潮流不可违拗,风气不能改变,而甘心与俗浮沉,以民众的好恶为依归的人。这两种人目前又正滔滔皆是,而其所以致此之故,就在以往二三十年的所谓新教育没有教我们以忠恕一贯所以为士之道;没有教我们恕就是推十,忠就是合一,恕就是博,忠就是约……这一类先民的教育经验。
别种教育,例如识字教育,吃饭教育,文官教育等等,多少可以补习,可以追习,惟有士的教育不行,非在青年期内学习不可。青年有四个心理的特点:一是易于接受外界的刺戟与印象;二是富有想象力与理想;三是易于唤起情绪与激发热诚;四是敢于作为而无所顾忌。这原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四个特点,生命的尊严,文化的灿烂,都从此推演而出。不过它们有三四个危险:一是流放,二是胶执,三是消沉,四是澌灭。前三种危险在青年期以内便可以发生,后一种则大都在青年期以后。青年人的心理特点虽因年龄期而大致相同,而其整个的品格的表现则往往因遗传的不同而有个别之异。这种差别,约而言之,又不出狂与狷二途。大率狂的易流于放浪,而狷的易趋于胶执。放浪之极,或胶执之极,而一无成就,则“暴气”而不能“持志”的结果,势必转趋消沉,而消沉之至,竟有以自杀做最后的归宿的。所谓流放,初不必指情绪生活的漫无节制,举凡读书时代兴趣的泛滥无归,学科的东拉西扯,无选择,不细嚼,以及理想的好高骛远,不切事理,纷然杂陈,莫衷一是,都可以算做流放的表示。胶执的则恰好相反。有一知半解,便尔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事理,尽在于此,以为社会国家的澈底改革,非此不成,甚或以白日梦作生涯,以空中楼阁为实境,以精神分析派所称虔诚的愿望当做已成的事实,引为立言行事的根据。这两种趋势,方向虽有不同,而结局则往往相似,即不是一朝自觉而急转直下以趋于出家或自杀的途径,便是不自觉的变为疯狂,永久的,完全的,以幻作真,以虚为实,而再也不能自拔。至于第四种的危险,即青年心理特性的澌灭,则往往在青年期以后。我们时常看见有人,在学生时代是何等的好奇爱智,何等的充满了理想与热诚,何等的志大言大,敢作敢为;一出校门,一入社会,一与实际的物质与人事环境,发生接触,便尔消声匿迹,同流合污起来。求智欲很强烈,理想很丰富的会变做故步自封,患得患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会变做追名逐利,狗苟蝇营;家庭改革的健将,会变做妻子的奴隶,儿女的马牛。一言以蔽之,这种人的言行举措,前后会如出两人。何以故?青年的特性已经澌灭故。如今士的教育的效用无他,就是要调节与维持这种种青年的特性;调节,所以使不流放,不胶执;维持,所以使不消沉,不澌灭。讲博约,讲忠恕,讲推十合一,即所以调节流放与胶执两种相反的倾向,使不但不因相反而相害,而使恰因相反而相成。讲立志,讲弘毅,讲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以任重道远相勖勉,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相期许,险阻愈多,操守愈笃,至于杀身毁家而义无反顾;这些,即所以维持青年期内那种热烈的情绪与敢作敢为的无畏精神。再约言之,士的教育,一面所以扶导青年的特性,使发皆中节,一面所以引伸此种特性,使不随年龄与环境之变迁而俱变。惟其在青年期内发皆中节,到了青年以后的中年与老年,进入学校环境以外的国家与社会,才有余勇可贾,才能负重任而走远道。不幸这种士的教育,数十年来,不但已经摧毁无余,并且快到无人理解的地步。在所谓新教育制度之下,一个青年所恃以立身、处世、应变、救国的力量,只剩得一些天生的朝气,或孟子所称的平旦之气,以及上文所说的四种特性的自然流露罢了!这种朝气与特性的流露,到了相当的年龄,即大约在春机发陈期以后,原无待乎何种特殊教育启发,方才流露,教育所能效劳的,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点点调节与扶持的工夫而已。就今日的形势而论,因为缺乏扶持以致不调节的缘故,此种朝气与特性的自然流露几于无时无地不趋向流放与胶执的两个途径。近年来的学生生活以及几次三番的学生运动,便是十足的佐证。在比较生性活动的青年学子中间,我们总可以发见大量的不负责任的极端的自由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甚至于颓废主义者。在比较生性固执而自以为有主张、有理想的分子中间,我们又可以找到大量的成见极深,武断太甚,党同伐异,不是左袒,便是右倾的人。我一向主张学生不宜加入任何党籍,我现在还是这样主张,因为加入党籍的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造成一些能忠而不能恕的胶执分子,其于民族国家的不能有所裨益,和能恕不能忠的极端流放的分子,初无二致。不过私人的主张终究敌不过教育不瞅不睬的政策。教育根本不管这一类的事,它只要教人能识字,能吃饭,能应文官考试,能做一个专家,便已算尽了它的能事。及学生活动因流放而轶出了范围,或因胶执而造成了若干朋党,彼此攻讦不已,于是向之不瞅不睬的静态又不得不一变而为大惊小怪与手足无措的动态。一个出了学校,已能识字,已有吃饭本领,已做文官,或已成专家的人,而在社会上犹不免作奸犯科,殃民祸国,教育对它的态度,也正复如此
──一个瞪着眼的诧异与全不了解。种麻得黍,教育不问种的究竟是不是麻,而深以为黍的出现的大惑不解。近代的教育便常在这种迷惘的情态之中。国难的形成,自有它的内因外缘,若就其内因而论,我始终以为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教育没有教一般人做人,更没有教一些有聪明智慧的人做士,没有教大家见利思义,安不忘危,没有教我们择善固执,矢志不渝,也没有教我们谅解别人的立场而收分工合作之效。我以为近代的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是错了的,错了,应知忏悔。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理想主义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没有给我们提供廉价的安慰剂,也没有描绘出英雄主义的凯旋。相反,它展示了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即使是最纯粹的初衷,也可能因为路径依赖、资源限制,或是人性的弱点,而逐渐偏离航道。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几位核心人物的命运时,那种宿命般的无奈感尤其强烈。他们似乎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着,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既定的轨迹。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呈现,虽然略显悲观,却也极其真实。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愿意牺牲多少个人的清晰与纯粹,才能换取哪怕是一丁点的集体改变?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但它提出的问题,足够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开始审视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与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策略,时而聚焦于宏观的政治气候,时而又急转直下,深入到某个小型会议室或私密的沙龙中。这种节奏的切换,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分析变得引人入胜。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方式。在许多关于政治思想或社会运动的论述中,我们常常被要求站队,非黑即白。但在这里,作者却大胆地展示了观点之间的微妙张力,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看似固执的立场背后,可能隐藏的共同诉求或不可调和的根本分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对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辩论的详尽记录,那份对真理的执着探寻,以及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的那种近乎焦虑的探讨,极具感染力。它让我反思,在任何一个追求变革的组织内部,思想的碰撞与摩擦,往往才是推动事物前行的真正动力,而不是铁板一块的统一意志。
评分这部作品的“智库”标签,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被“人文关怀”所取代。它超越了单纯的政策分析范畴,深入到了对知识分子群体身份认同的挖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掌握知识和话语权的人,如何界定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言”与“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永恒张力?作者通过对多个关键事件的抽丝剥茧,揭示了这种身份认同的脆弱性——它可能在外部压力下一触即溃,也可能在内部的自我审视中获得重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些被边缘化声音的处理方式,它们没有被淹没在主流叙事中,而是被精心拾起,作为检验整体叙事完整性的重要参照物。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政学”的动态,更是在探讨“人”在制度与理想之间的永恒拉锯战,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初次接触书名时所能想象的范围。
评分这部作品的名字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严肃、深入的智库研究报告,或许能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政策制定内幕,或者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未来趋势做出独到的学术判断。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立刻被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反而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舞台上所经历的挣扎与抉择。作者似乎更着重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行动背后的复杂动机,而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剧场,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如何权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应对外界的压力与自身的怀疑,这些都描摹得入木三分。整本书的基调是沉郁而内省的,引导读者去思考“智者”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应如何安放自己的良知与才华。
评分从文学表现力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摒弃了那种刻意追求“官方”口吻的叙述,转而采用了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内部协商场景时,作者对环境光线的捕捉、与会者肢体语言的刻画,细致入微,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那些抽象的政治理念和决策过程,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事时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距离感,既不盲目赞扬,也不进行苛责的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冷静,去观察和记录。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赋予了文本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去构建和判断事件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历史画卷,而非一篇带有强烈倾向性的评论文章。
评分很好
评分挺好
评分不错,下次还要买,好评的很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评分商品完好,送货及时,下次还会选购!
评分即使是这样复制评价,还是挺浪费时间。
评分收录潘光旦于1934年至1947年间在《观察》《华年》《独立评论》《民主周刊》《大公报》《人文》等报刊杂志发表过的评论文章22篇,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等主题。本书初版于1948年4月。《政学罪言》是潘光旦先生代表性作品《自由之路》的姊妹篇,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等方面,所述观点也具有共通性。用他的话说,“它是《自由之路》的一个前驱,同时也是一个后殿”收录潘光旦于1934年至1947年间在《观察》《华年》《独立评论》《民主周刊》《大公报》《人文》等报刊杂志发表过的评论文章22篇,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等主题。本书初版于1948年4月。《政学罪言》是潘光旦先生代表性作品《自由之路》的姊妹篇,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等方面,所述观点也具有共通性。用他的话说,“它是《自由之路》的一个前驱,同时也是一个后殿”
评分即使是这样复制评价,还是挺浪费时间。
评分不错,下次还要买,好评的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