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在书中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放自由的空气进来吧!感受一下英雄的气息吧!”
精选绝版历史图片,捕捉伟人的生命华彩。
内容简介
《国民阅读经典:名人传(新译新注彩插本)》,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传世名作之一,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引言
米开朗琪罗
上篇 搏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溃
三 绝望
下篇 放弃
一 爱
二 信念
三 孤独
尾声 死亡
这就是他神圣的痛苦生涯
托尔斯泰传
刚刚逝去的光芒
《童年》
《高加索纪事》
《哥萨克》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
《三死者》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和宗教狂乱
社会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
《艺术论》
《民间故事集》、《黑暗的势力》、《伊万·伊里奇之死》和《克莱采奏鸣曲》
《复活》
托尔斯泰的社会观
他的面目确定了
战斗结束了
精彩书摘
在悲伤的深渊中,贝多芬依然歌颂着“欢乐”。
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1793年在波恩时,贝多芬就有了这个想法。他一辈子都想谱写“欢乐”,用来为某一部伟大作品华丽作结。这样的颂歌,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应放在哪一部作品中?贝多芬一直举棋不定。即使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他仍然拿不定主意,直到最后一刻还想把《欢乐颂》挪到第十或第十一交响曲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贝九”的原题,并非所谓的《合唱交响曲》,而是《以欢乐颂为结尾的合唱交响曲》——事实上,它却本可以有,而且差点儿有了另一种结局。1823年7月,贝多芬还在考虑放一段器乐作为“终曲”,后来却用在作品第132号的四重奏里。车尔尼和松莱特纳甚至很肯定地说,演出(1824年5月)以后,他还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将合唱引入交响乐,技术上的困难极大,这在贝多芬的草稿本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不断做实验,想用别的方式在作品的其他段落中引进“人声”。在“柔板”第二主题的草稿本上,他写道:“在这里切人合唱也许比较稳妥。”然而,他下不了决心放弃恪尽职守的乐队。他说:“音乐灵感来的时候,我听见的总是乐器演奏的声音,而不是人声。”因此,他总是把引入人声的时刻尽量延后,甚至让器乐先行;这不光体现在终曲的宣叙调上。,连《欢乐颂》的主题都做了同样处理。
这些犹豫和延迟,应该有进一步的解释——它们实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个久在忧患中煎熬的不幸男子,一向渴望讴歌“欢乐”的胜境,但他不断陷入情感纠葛和郁郁寡欢的漩涡,这项工作才会年复一年,一拖再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才终于得偿所愿。然而,欢乐中带着怎样的伟力啊!
欢乐的主题即将首次出现时,乐声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静寂给引入的歌声带来了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没错,这个主题宛若神明。欢乐从天而降,挟裹在超自然的宁静氛围之中,用轻柔的气息抚慰创伤,潜入正在疗伤的心灵,让诸般伤痛化为柔情。正如贝多芬的一位朋友所说:“见到他温柔的眼睛,有种想哭的冲动。”主题过渡到人声时,最先听到的是肃穆而略显压抑的低音。渐渐的,欢乐灌注了全身,不啻一场征服,一场对苦痛的宣战。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浓烈而激越男高音;在沸腾的乐章里,我们仿佛听到贝多芬的气息,听到他呼吸的节奏和受到感应的呼喊,仿佛在谱写这部作品时,他如中魔咒,在野地里疯跑,像年迈的李尔王身处八方风雨的中心。战争的酣畅之后,继之以宗教般的如醉如痴,然后是诸神的狂欢,爱情的呓语。人类奋发蹈厉,向天空伸出双臂,发出洪钟般的呼号,飞奔而去,将“欢乐”紧紧揽在心头。
巨人的杰作征服了庸俗的耳朵。长时间淫浸在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之中的维也纳,一时间被震撼了。当时的贝多芬备受屈辱,心灰意冷之余,正打算去伦敦,在那里演奏《第九交响曲》。1809年的场景再次重演,几位贵族朋友修书挽留,劝他不要离开祖国。他们说:“我们知道,发自内心的信仰激发了您的感情,在您刚完成的圣乐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超自然的光芒穿透您的灵魂,照亮了您的大作。我们也知道,您伟大的交响乐花冠上,又添了一朵不朽的灵葩……您近年的沉默,让所有关注您的人伤心不已。一种外国音乐千方百计地想在我们的土地上扎根,德意志的艺术却渐被遗忘,而像您这样的天才,凌驾于世间群彦之上,却始终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尽管世风日下,民族却期待着您以一人之力造就新的生活,编织新的桂冠,让‘真’与‘美’重新成为主流……但愿即将到来的春天因您的才气怒放出双倍的花朵,为我们,也为全世界!”这封慷慨陈词的信,证明贝多芬在德意志精英中拥有艺术和道德的双重威望。崇拜者们赞颂他的天才,每当念及贝氏,想到的第一个词既非科学,也非艺术,而是信仰。
贝多芬被这些言辞打动,留了下来。1824年5月7日,《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结果大获成功,反响之热烈,好像暴动一样。贝多芬一出场,便掀起五次汹涌的掌声;照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皇族出场也不过是鼓掌三次罢了。最后,竟然不得不出动警察才控制住场面。交响乐听得人热血沸腾,如入疯癫,许多人流下了眼泪。音乐会结束后,贝多芬激动地晕了过去,被大家抬到了辛德勒家;他迷迷糊糊,和衣躺下,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不吃也不喝。
然而胜利是短暂的,贝多芬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好处。音乐会毫无盈利,生活窘迫如故,他依然贫穷、多病、孤独——不过,他成了胜利者。——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自己的痛苦。
……
前言/序言
《名人传:时代的回响与灵魂的印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又如巍峨的山峦,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他们的人生,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极致展现。《名人传》便是这样一部巨著,它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呈现了三位伟大灵魂的史诗: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与托尔斯泰。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传记堆砌,而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一次对人类奋斗、创造与反思的极致探寻。 一、贝多芬:在寂静中奏响不屈的乐章 我们的故事,从一个在音乐的海洋中颠簸却从未放弃的灵魂开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的童年,并非是音乐神童的温室,而是充满严苛训练与家庭压力的磨砺。父亲寄希望于他能成为下一个莫扎特,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渴望与天赋的真实流淌。少年时代的贝多芬,便已显露出他对音乐近乎痴迷的投入,以及对不公命运的初步抗争。 命运似乎格外钟爱考验那些最坚韧的灵魂。当他逐渐在维也纳的音乐殿堂崭露头角,被誉为“青年音乐之神”时,一种更为残酷的打击降临了——听力逐渐丧失。这对于一位以耳朵捕捉世界、以音乐表达情感的作曲家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想象一下,一个在声音中游刃有余的艺术家,如何去面对那吞噬一切的寂静?这是一种何等深刻的绝望,一种如何撕心裂肺的痛苦?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选择了“扼住命运的咽喉”。那首《英雄交响曲》,不再仅仅是献给拿破仑的颂歌,更是他内心抗争与重生的宣言。它奏响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对暴君的藐视,更是对生命不屈精神的颂扬。从那以后,他的音乐,仿佛褪去了曾经的优雅与甜美,变得更加深沉、激昂、充满力量。他的耳朵虽然失去了听觉,但他的灵魂却在寂静中聆听到了更宏大的宇宙,感受到了更深刻的情感。 《命运交响曲》的开篇,那四个短促而有力的音符,如同命运之神敲响的门铃,宣告着一个时代音乐的转折。它不再是轻柔的叙事,而是直击心灵的震撼。贝多芬用他的笔触,在纸上勾勒出旋律,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何为坚韧。他的晚年,饱受病痛与孤独的折磨,却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那首《欢乐颂》,在黑暗中燃起了人类对友爱、和平与理想的无限憧憬。它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升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阅读贝多芬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用超凡的意志,在极致的困境中创造出永恒的奇迹。他教会我们,即使身处绝望的深渊,只要心中尚存一团火,就能点燃希望,就能奏响属于自己的辉煌乐章。他的生命,是对“在痛苦中寻求解脱,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最佳诠释。 二、米开朗琪罗:在冰冷的石头中雕刻不朽的灵魂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文艺复兴的璀璨星空,一位雕塑家、画家、建筑师,一位集多重才华于一身的巨匠,便映入眼帘——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他的人生,是一场与物质的较量,一场与精神的搏斗,一场在沉寂的石头中探寻生命本质的追寻。 米开朗琪罗的童年,同样不乏坎坷。他身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但内心却燃烧着对艺术的炽热追求。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投身于佛罗伦萨的艺术殿堂,在大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学徒生涯。他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沉浸在对人体结构、雕塑技法的极致钻研之中。那双灵巧的手,似乎天生就为雕刻而生,能够从顽石中唤醒生命。 他的艺术,并非只是对美的模仿,而是对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当教皇朱利乌斯二世委托他创作《大卫》时,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一个英雄式的青年形象。他从一块近乎废弃的、体量巨大的未经雕琢的石料中,看到了一个等待被唤醒的生命。那《大卫》,不是一个完成的胜利者,而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战士,他的目光坚定,肌肉紧绷,仿佛随时准备迎接战斗。这尊雕塑,不仅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对人类勇气与力量的赞歌。 然而,米开朗琪罗的人生,也充斥着与权贵、与世俗的纠缠。教皇的急功近利,对艺术的浅薄理解,让他备受折磨。他被强迫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壁画,这对于一位以雕塑闻名的艺术家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他必须仰着头,在狭小的空间里,忍受颜料滴落的灼痛,忍受长时间的疲惫。但他没有退缩。 西斯廷教堂的穹顶,最终成为人类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创世纪》中亚当与上帝的触碰,那指尖之间传递的生命之火,成为了永恒的象征。米开朗琪罗用他的画笔,赋予了这些古老的故事全新的生命力,他笔下的人物,肌肉饱满,情感充沛,充满了神性的光辉。他用色彩与线条,在教堂的穹顶上构建了一个宏伟的精神世界,让观者在仰望之时,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与伟大。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他用他的艺术,雕刻了人类的肉体,更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他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即使身处泥淖,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他让我们看到,在冰冷坚硬的石头中,可以蕴藏着如此炙热的灵魂。 三、托尔斯泰:在灵魂的战场上寻求解脱与真理 当我们将目光从文艺复兴的辉煌,转向19世纪的俄罗斯大地,一位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思想家,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剖析,是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无尽追问。 托尔斯泰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曾是慷慨激昂的军人,体验过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他曾是富有的贵族,享受过物质的优渥与阶级的特权;然而,他更是一位不懈的探求者,一位在精神世界里不断挣扎与反思的灵魂。 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人物刻画,深刻的思想内涵,征服了无数读者。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宏大的历史场景中的英雄,还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充满了真实的生命力。他敢于揭示人性的弱点,敢于暴露社会的虚伪,也敢于歌颂人性的光辉与对真理的渴望。《战争与和平》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更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个体命运与集体意志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也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然而,托尔斯泰的内心,并非止步于对现实的描绘。他的一生,都在寻求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个人的精神慰藉。他经历过信仰的危机,经历过对生命意义的迷茫。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贵族生活,反思教会的教条,反思法律的虚伪。他将目光投向了底层人民,投向了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晚年的托尔斯泰,更是将这种精神追求推向了极致。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拥抱了简朴的农耕生活,他试图在劳动中寻求精神的安宁,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寻找真理。他开始批判私有财产,批判国家机器,批判教会的权威。他的思想,激进而深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主张非暴力抵抗,主张爱与宽恕,这些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阅读托尔斯泰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超越的灵魂。他的一生,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深刻对话,一场在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止的探索。他教会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占有,不在于名誉的追逐,而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对爱与和平的实践。他让我们明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找到通往光明与解脱的道路。 《名人传》这三位伟大的灵魂,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同,但他们都以超凡的毅力,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他们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人类精神力量的壮丽诗篇。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真实存在过的、有过挣扎、有过痛苦、有过辉煌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直面人生的挑战,去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去点燃生命的火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