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理论思潮。自形成以来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政治思潮提出批评和挑战。而自由主义理论作为西方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思潮,其核心价值理念如二元模式的传统、契约论思想、平等与中立原则及正义理论等无不受到女性主义的质疑与批判。《在平等与差异之间: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考察女性主义和主流政治思潮自由主义在历史上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式,打破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正宗和主流传统的观点,系统地挖掘女性主义的思想脉络,以厘清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历史上的复杂关系,超过差异与平等的二元对立关系,寻求建立以多元差异作为平等的基础。并在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传承、冲突、批判中寻找二者融合的可能。《在平等与差异之间: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能够丰富我们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传统的认识,有利于深入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理论论争,准确把握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发展动向,以及吸收和借鉴女性主义在批判自由主义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合理成分。
内容简介
《在平等与差异之间: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平等与差异之间——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考察女性主义和主流政治思潮自由主义在历史上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式,打破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正宗和主流传统的观点,系统地挖掘女性主义的思想脉络,试图超过差异与平等的二元对立关系,寻求建立以多元差异作为平等的基础,并在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传承、冲突、批判中寻找二者融合的可能,从而涉及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些重大论题。
女性主义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理论思潮,自形成以来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政治思潮提出了批评和挑战。而自由主义理论作为西方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思潮,其核心价值理念如二元模式的传统、契约论思想、平等与中立原则及正义理论等无不受到女性主义的质疑与批判。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性主义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哲学的理论,从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各流派的平等与差异观的比较与整合,发现平等与差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对平等与差异二元对立关系逐步否定、不断扩展“平等”“差异”概念的内涵、动态理解性别差异、试图走出“差异困境”的过程;并试图超过单一静态的两性差异,理解多元动态的全面差异,提出应超过西方传统的男女两性之间的程序平等、形式平等、机会平等的认识,实践一种争取结果和条件平等、实质平等的目标,即思考“如何超过差异,建构平等的共识”。
女性主义认为,虽然自由主义在历史上对女性获得选举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及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但其传统二元模式的本体论和知识论、其性别缺失的基本主张对女性地位进一步全面提升仍有强大阻力。若要建立起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话空间,其中关键在于厘清平等与差异的辩证关系,承认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主张并予以尊重和关照,这与女性主义的以多元差异作为平等前提的主张是相通的。
作者简介
付翠莲,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副教授,2007年在天津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徐大同先生。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女性主义思想、乡村治理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规划办项目等十余项,出版专著《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论: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含义考证及其主要特征
第三节 女性主义各流派及主要主张
第四节 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遭遇女性主义的挑战与批判
第五节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章 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传统二元模式的批判
第一节 西方思想史上女性被边缘化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女性主义对公私两领域二元对立的批判
第三节 女性主义对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解构
第三章 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契约论及平等与中立原则的质疑
第一节 古典自由主义社会契约论的演变
第二节 女性主义对社会契约论性别缺失的质疑与挑战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平等与中立原则
第四节 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平等与中立原则的质疑与批判
第四章 女性主义对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挑战
第一节 道德观的性别底蕴的区分:正义道德观与关怀道德观
第二节 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中家庭的缺席
第三节 正义、关怀与性别平等和差异
第五章 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平等与差异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同论”的平等观
第二节 女性主义第二波中“差异论”的平等观
第三节 女性主义第三波中“多样化”的平等观
第四节 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平等与差异观的辩证整合
第六章 从差异迈向和谐: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本土化的一条可行之路
第一节 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性别平等的进路
第二节 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平等与差异观的借鉴
第三节 新时期的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从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开展普遍的福利国家运动以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内部的立场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出现一个180度的大转折,与整个现代自由主义运动一样,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对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事实上来自私人垄断势力,而不是现代国家的政府。所以她们积极支持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广泛的干预,其中包括保护、乃至优待妇女的立法和政策,例如对养育子女的单身妇女(包括离婚妇女)给予政府津贴、企业优先雇用女性求职者等,以补救自由竞争所不可避免的极端后果——弱肉强食,实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制度所能够接受、起码能够容忍的社会公正。弗里丹在《非常女人》中也强调,两性的平等待遇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两性的相同待遇。自由女权派的这个分支被称为福利国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它认为社会不仅应该为妇女过去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给予补偿,而且要清除阻碍今天妇女进步的社会经济及法律障碍①。而坚持自由女性主义传统立场的人仍被称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双方从未因为分歧而公开分裂。
随着西方福利国家运动出现危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流派支持国家干预的立场也招致了种种非议。姑且不论其他政治思潮、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攻击,仅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内部,受到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影响的女权分子就大发批评意见②。她们指出,广泛的国家干预旨在减少妇女对单个男性的依赖,但在无形中增加了妇女对政府的依赖,而归根结底,现存的国家依旧是男性所把持的父权制国家。这不仅不可能真正改变女性受压迫的命运,反而会使得女性离其奋斗目标越来越远。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则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绝非中立公正,社会上的各个群体和集团所处的地位大不一样,指望政府来实现两性平等只不过是一厢情愿。
总之,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形成两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女权运动中最大的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该学派的温和立场有助于在西方政治环境中成长,比较容易同其他利益集团达成妥协,并且为异性所领导的主流舆论所接受。然而,由于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基本认同现存的政治秩序及其价值体系,过分强调理性、立法手段和个人行为。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和深化,该学派日益脱离现实,受到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批评。现在看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
前言/序言
穿越迷雾,探寻解放的可能:一部对自由主义传统进行的深刻反思 本书并非对既有思想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一次勇敢的质疑,一次对束缚我们前进的隐形锁链的精心剖析。它并非为你铺就一条平坦易行的道路,而是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探索之旅,去审视那个塑造了现代世界,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强化了不平等的强大思想体系——自由主义。 我们为何需要这样一本著作?答案隐藏在现实的肌理之中。自启蒙时代以来,自由主义以其对个体权利、理性、自治以及普世价值的强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它承诺了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理想社会。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光鲜亮丽的承诺,仔细审视其历史实践与理论建构时,却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一理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择性的,它似乎总是将某些群体,尤其是女性,遗漏在普世的阳光之外。 本书正是从这一深刻的洞察出发,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自由主义的根基、核心概念以及其内在张力进行了全面而犀利的批判。它并非全盘否定自由主义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认识到自由主义中那些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原则,例如对压迫的反抗、对个体尊严的尊重,对于任何追求解放的运动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然而,批判的目的在于超越,在于修正,在于挖掘其潜藏的局限性,从而开辟一条更具包容性、更彻底的解放之路。 核心议题:平等与差异的辩证张力 本书的核心论辩围绕着自由主义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难题展开:如何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主义的“平等”概念,往往导向一种“相同化”的逻辑,即要求所有个体在法律、政治、经济等层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要求,在现实中却常常忽视了性别、种族、阶级等背景带来的深层结构性不平等。 例如,当自由主义强调“机会均等”时,它可能未能充分认识到,由于长久以来存在的性别分工、社会期望以及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女性在获取这些“机会”的起点上就已经处于劣势。仅仅提供相同的赛道,却忽视了某些选手先天就背负着沉重的行囊,甚至被阻碍了起跑线,这是否真正称得上“平等”?本书将深入探讨,自由主义对“平等”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抽象的、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形式平等”,而未能触及“实质平等”的深层维度。 与此同时,自由主义在追求“共同性”和“普适性”的过程中,也可能无意识地压抑了“差异性”的价值。在对“理性主体”的建构中,往往潜藏着一种性别化的想象,将男性特质视为普世的、客观的标准,而将与女性相关的经验、情感、以及那些被认为是“特殊”的关怀和联系,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这种“差异的沉默”或“差异的贬低”,使得自由主义的普世性,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基于特定群体经验的狭隘普适性。 本书将层层剥开自由主义理论中关于“个体”、“理性”、“权利”、“自由”等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揭示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被赋予特定的性别色彩,以及这些色彩如何悄然固化了性别权力不对等的格局。我们将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政治哲学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论述中,将男性经验默认为主流,而将女性的存在视为边缘或缺席的。 批判的锋芒:指向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 本书的批判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一种精细的解剖,一种深入其逻辑肌理的审视。它将识别自由主义理论内部的张力与矛盾,并揭示这些矛盾是如何在实践中转化为对女性的压迫。 关于“公共”与“私人”的二元论: 自由主义传统倾向于将社会区分为“公共领域”(政治、经济、法律)与“私人领域”(家庭、情感、生育)。这种划分看似清晰,却无形中将女性长期以来所承担的、非正式但至关重要的“再生产劳动”(包括家务劳动、情感劳动、育儿等)排除在公共视野之外,使其缺乏应有的价值承认与制度保障。本书将探讨,这种二元划分如何导致了劳动价值的性别化认知,并强化了女性在经济上的依附地位。 关于“自主”与“互赖”的理解: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将个体视为独立、自足的理性主体。然而,这种理解是否过于简化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其社会角色常常与“关怀”、“连接”、“互赖”紧密相连。本书将反思,自由主义对“自主”的狭隘定义,是否压抑了那些源于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价值,并使得女性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常常面临着“两难”的困境。 关于“普遍理性”的建构: 自由主义坚信普适性的理性原则是制定公正社会规则的基础。然而,女性主义者质疑,这种“普遍理性”是否真正具有普遍性?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特定文化、特定性别群体经验的产物?本书将探讨,当“理性”被固化为某种性别化的表达时,那些被视为“非理性”的女性经验和情感,是如何被排除在公共决策之外,从而阻碍了更全面、更公正的社会治理。 关于“权利”的分配与实现: 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个体权利的保障。然而,本书将深入分析,当这些权利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被分配和行使时,是否存在隐性的性别偏向?例如,劳动权利、财产权、政治参与权等,在女性身上是否会因为其性别身份而面临额外的障碍?以及,当女性争取权利时,是否常常被要求符合某种“男性化”的行为模式,而其固有的特质反而成为被审视的对象? 走向更宽广的解放之路 本书的批判并非为了熄灭希望,而是为了点燃新的火花。它旨在揭示自由主义传统中的局限性,并非要我们放弃对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深刻、更具颠覆性的方式来理解和实践这些价值。 通过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性反思,本书旨在: 1. 揭示和挑战那些根植于自由主义传统中的性别不平等结构。 帮助读者识别那些看似中立、普遍的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在无形中强化了性别权力不对等。 2. 开辟新的理论空间,去理解和容纳“差异”的价值。 挑战“相同化”的平等观,探索如何在承认和尊重个体及群体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实质性的平等。 3. 重新思考“自由”与“解放”的内涵。 超越狭隘的个体主义自由观,去探索那些与互赖、关怀、共同体等价值相协调的解放模式。 4. 为更全面的社会公正提供理论支持。 只有当我们深刻理解了性别在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对所有人而言都更加公正、更加自由的社会。 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关注社会公正、对现有秩序提出疑问的读者,一同深入这场思想的跋涉。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却提供了一套深刻的工具,让我们能够以更敏锐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去辨析那些塑造我们认知和行动的隐形力量,并最终,去为构建一个真正平等与自由的世界,贡献我们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一次对思想迷雾的穿透,一次对解放可能性的探寻,一次对更加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