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修订本 套装上中下册)

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修订本 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年谱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中国近现代史
  • 人物传记
  • 红色经典
  • 历史文献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39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02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4
套装数量:3
字数:1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批研究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专家学者历经十多年,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访问了许多当事人,吸收了近年来最近学术理论成果,隆重推出了《毛泽东年谱》(1893-1949)。
   《毛泽东年谱》(1893-1949)是记述毛泽东从诞生到建国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而充分地记录了他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过程,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等。
   《毛泽东年谱》如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建党、建军、建国的功业。从这部年谱中,可以了解毛泽东在这56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到几乎每一天的情况。
   《毛泽东年谱》体现了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以档案材料为依据,采用客观记述方法,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内容十分丰富而翔实。

内容简介

  《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修订本 套装上中下册)》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九年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了他的科学思想体系,包括他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政策和策略以及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述等,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并尽可能地表现他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这部年谱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和光辉历程,走到取得全国胜利。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

精彩书评

  ★这部年谱的出版,对于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理论与工作实践,研究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经验和艰辛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和形成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新华社

目录


1893年
1902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1月-6月)


1937年(7月-12月)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1月-8月)

精彩书摘

  秋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1916年曾载于《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据考证,这首诗不是西乡隆盛的作品,而是日本和尚月性所作,原诗是:“男子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东山小学除教经书外,还教授被称为“新学”的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体育教员,经常向学生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和列强窥视中国的情形,并教授音乐和英语。毛泽东在这所学校里很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长和教员们特别是国文教员的喜欢。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说:“这个学校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由学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后整天休息。毛泽东同志每次都认真为文,成绩很好,他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全校有名。”国文教员贺岚岗见毛泽东对历史很有兴趣,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他。这时,毛泽东的心思不在读经书上,而经常到学校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对中国古代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业绩表示仰慕,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同时也学到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从一本世界英杰传里,读到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华盛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事迹后,对同学萧植蕃(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0年秋在东山学堂期间,读了表兄文运昌借给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其中有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毛泽东对这些书报反复阅读,有的可以背诵出来。对《新民丛报》连载的梁启超《新民说》一文,看得非常用心,并写有批语。对该文“论国家思想”一节所写的一段批语,说到两种君主制国家:一为“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一为“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时,毛泽东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进行改革。他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1911年春1911年十八岁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在这里,首次看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知道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知道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的事迹,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激奋之下,写一篇文章贴在学校墙壁上,第一次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5月国内掀起反对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出卖铁路权的运动。湖南绅、商、学界组成“湘路协赞会”,反对清朝断送主权借外债筑路。革命派焦达峰、陈作新等同谘议局的一些议员,策划领导反清政府的长沙起义。毛泽东和同学一起卷进这一斗争潮流。湘乡驻省中学学生以反对留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不满情绪。毛泽东和另一同学首先剪去自己的辫子,并强制十几个人也剪掉辫子。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在剪辫子事件上,我和一个在法政学堂的朋友发生了争论,双方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相反的理论。这位法政学生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看法,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但是,我自己和反对蓄辫子的人,站在反清的政治立场上,提出了一种相反的理论,驳得他哑口无言。”
  ……

前言/序言


《东方红日:毛泽东革命生涯的早期篇章(1893-1949)》 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史与一位伟大革命家命运交织的史诗。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 meticulously 勾勒出中国近代史上最关键的四十七年,也即毛泽东同志从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革命生涯。这并非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画卷,它详细记录了一位农家子弟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领袖,并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辛历程。 上册:曙光初现——从韶山冲到井冈山(1893-1927) 本卷的时间跨度从1893年毛泽东同志出生于湖南韶山冲的那个寒冷冬日开始,直至1927年秋收起义前夕。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封建专制的余晖尚未散尽,现代化的曙光又显得如此遥远。 毛泽东的早年生活,在家乡的山峦田野中,在私塾的摇头晃脑中,在对家族事务的耳濡目染中,逐渐孕育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他早年接受的新式教育,特别是对中国经典和史书的研读,为他日后深刻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湘潭、长沙的求学经历,使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开阔了视野,并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8年,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他与萧子升等人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并赴北京,短暂接触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期间,他对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如同一声惊雷,彻底点燃了毛泽东的革命热情。他积极投身于长沙的学生运动,深入工农群众,进行社会调查,初步认识到工农联盟在革命中的巨大力量。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是与会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党的早期组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制定党的纲领,并致力于在湖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他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这为他日后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担任重要职务,为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国民党右派的背叛,特别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了刚刚萌芽的中国共产党沉重的打击。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没有被吓倒,而是坚定地选择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八七会议上,他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尽管秋收起义未能完全按计划成功,但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并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中册:星火燎原——井冈山会师到长征胜利(1927-1935) 本卷详细记述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艰苦卓绝却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时期——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的发展,以及惊心动魄的长征。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为依托,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逐步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走向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开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探索了党领导下的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建立了湘赣、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有力地驳斥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悲观情绪和“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 然而,革命斗争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党内也存在着“左”倾和右倾的错误路线的干扰。特别是在1931年至1934年的几年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给中央苏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导致根据地不断缩小,革命力量遭受重创。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充满艰辛、牺牲与辉煌的史诗。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特别是遵义会议上,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纠正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一座不朽丰碑。它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将革命的根据地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为之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册:浴血奋战——从陕北到新中国奠基(1935-1949) 本卷聚焦于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战略转折时期,即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落脚,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以及最终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成立。 长征胜利后,党中央和红军抵达陕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承受着深重的灾难。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并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下,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毛泽东同志在此期间,撰写了大量光辉著作,如《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这些著作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独占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再努力争取和平无果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毅然决定拿起武器,进行反抗。解放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夺取全国政权为目标的决战阶段。 在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思想指导下,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这些战役的胜利,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本书特点: 详实考据,尊重史实: 本书以上万件原始文献、档案资料、回忆录以及海量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力求呈现最真实、最准确的历史细节。 宏大叙事,立体呈现: 不仅聚焦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成长轨迹,更将他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其与中国革命进程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详细解读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和策略,深入剖析其形成过程和历史意义。 人物鲜活,场景生动: 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与众多革命前辈、同志们的交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价值深远,启迪后人: 本书不仅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位伟大革命家精神风范的传承,对于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东方红日:毛泽东革命生涯的早期篇章(1893-1949)》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渴望理解中国人民解放道路的读者的重要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辉煌,感受一位伟人的成长与担当,共同回望那段决定民族命运的峥嵘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中还有一本关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的书籍,它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上所经历的剧烈动荡与转型。书中深入分析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分裂、军阀混战,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思潮的涌动。作者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报刊、信件以及回忆录,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在变革洪流中的挣扎与探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结构变化、阶级矛盾激化以及民族主义兴起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年轻的毛泽东是如何观察和思考这些社会问题的,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逐渐成熟的呢?这本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书,无疑为我理解《毛泽东年谱》中那些关于政治斗争、社会动员以及思想转变的章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

评分

我近期正在研读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形成的传记文学作品,它聚焦于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大钊先生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如何在思想的洪流中,坚守信仰,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伟大历程。书中关于他与早期共产主义者们的交往,对知识分子的启蒙,以及在动荡年代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都让我深受触动。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澎湃的热血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常常在想,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年轻的毛泽东是如何受到李大钊先生的影响,又是如何在这种思想的土壤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革命道路的呢?这本书虽然不直接描写毛泽东,但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脉络,无疑会为我理解《毛泽东年谱》中关于建党初期的一些关键节点,提供至关重要的背景信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目前正在啃读的是一部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书籍,它记录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政治风云、思想斗争以及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力求客观地展现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遭受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坚持独立思考和学术尊严的部分所打动。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毛泽东年谱》所描绘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又是如何看待和对待知识分子群体的?他的政策是如何影响知识分子的命运的?这本书的深度剖析,无疑为我理解《毛泽东年谱》中可能涉及的党与知识分子关系、文化政策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令我充满探究的欲望。

评分

这套《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修订本 套装上中下册)》我实在太想立刻打开阅读了,但目前我手边还有几本压在我床头柜上的书,实在分身乏术,只能先对它们进行一番“望梅止渴”式的评价了。首先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它详细梳理了从晚清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夕,各个时期中国经济结构、产业政策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书中引用的丰富一手资料和严谨的学术论证,让我对国家经济腾飞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关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国家基本运转的部分,真是写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时常会联想到,若是在那个变革的年代,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面对经济建设的重大抉择时,又会是如何考量和决策的呢?这本书的深入分析,无疑为我理解《毛泽东年谱》中可能涉及的经济相关内容,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眼前堆叠着的,是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军事战略思想演变的研究论文集。这套书详细分析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采用的战略战术,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对具体战役的剖析,对军事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军事领导者决策过程的还原,都极具深度。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思想萌芽和发展的部分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揭示了这种战略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这让我不由得开始思考,在《毛泽东年谱》那段充满战火与硝烟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是如何在复杂的军事斗争中,形成并发展出他那独树一帜的军事思想的?这本书的精彩论述,为我理解《毛泽东年谱》中可能包含的军事决策、战役指挥以及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开启了另一扇重要的窗口,让我对其内容更加期待。

评分

毛泽东年谱,共分为(1893-1949),(1949-1976)两个系列。《毛泽东年谱(1893-1949)》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3卷,全书139万字。《毛泽东年谱(1949-1976)》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22日起在全中国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

评分

很全面,包装也很好!

评分

《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修订本 套装上中下册)》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九年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了他的科学思想体系,包括他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政策和策略以及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述等,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并尽可能地表现他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这部年谱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和光辉历程,走到取得全国胜利。

评分

自己有一套,此套送人

评分

毛泽东年谱,1893-1949,建国前主席年谱,非常有利于了解伟人,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质量相当不错质量相当不错

评分

送给老父亲的父亲节礼物,老爸很喜欢

评分

收藏阅读都很好收藏阅读都很好

评分

6月11日下的单,一直显示采购中,一直到前天才送到。。有点折痕,无伤大雅,心念很久的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