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现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的。在第1版的基础上,本书对一些标准进行了更新,并配作了电子教案。
本书突出以能力为本,以少而精和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介绍常用公差标准、公差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和测量基础知识。
全书共分为8章:绪论、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测量、表面粗糙度与测量、圆锥公差与测量、螺纹结合、圆柱齿轮公差与测量。每章后附有复习思考题,全书最后摘录了公差配合标准的主要参数表。
本书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机电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绪论、第三章由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吕永智高级讲师编写;第一、第四章由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程学珍高级讲师编写;第二、第七章由中华新侨中等专业学校柏青讲师编写;第五、第六章由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潘弥德讲师编写;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董庆怀高级讲师制作全书电子课件、并编写部分习题解答,同时还负责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内容的改编。全书由吕永智任主编,董庆怀任副主编,上海电机学院薛源顺高级讲师主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请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其他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4月
我是一名在职的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工程师,一直深感自己在公差与配合方面的知识存在一些断层,尤其是在新技术、新测量方法方面。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覆盖我所需知识的。这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在内容组织上非常合理,将公差理论与技术测量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再是孤立地讲解。例如,在讲解形位公差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形位公差的定义和符号,还通过具体的零件图例,展示了这些公差在实际加工中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测量方法来验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讨论,这在实际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判定。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评定,这对我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大有裨益。这本书的实践性很强,很多内容都结合了数控加工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表面粗糙度时,会提及数控机床的加工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来满足特定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评分我一直对机械加工中的精度控制和质量保证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在讲解公差与配合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书中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展示了不同类型公差的选择原则,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零件的装配和功能。例如,在讲解轴孔配合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配合精度对轴承寿命、传动效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影响,这让我对公差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技术测量部分,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介绍非常全面,从传统的量具到现代的自动化测量设备,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测量误差”的分析,它深入探讨了误差的来源、分类以及如何减小误差,这对于提高测量精度至关重要。书中还提及了“公差尺寸设计”的理念,即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公差的要求,这对于减少后期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是一名对技术细节有着极致追求的机械工程师,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解析公差与配合理论,并将其与精密测量技术完美结合的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理论深度上毫不妥协,从公差的定义、分类、标注方法,到各种配合的类型、选择原则,都讲解得鞭辟入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形位公差”的讲解,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形位公差的符号、要求,还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了这些公差在保证零件功能和装配精度方面的重要性。在技术测量部分,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从基础的手持测量工具到高端的坐标测量机,都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精度特点以及适用范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详细阐述,这对于我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质量控制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对于即将踏入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学生而言,这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我是一名大学的专业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时,常常会遇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或者无法将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问题。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公差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工程语言。书中大量的插图和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公差带的示意图、配合的种类以及相应的检测手段。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图例,快速建立起对公差与配合的感性认识。而且,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介绍,不仅包括了基本原理,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于学生们在实训环节的实践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提到了“质量控制”这一主题,并将其与公差和测量紧密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公差与测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书中对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也能够引导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让我这个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都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材,不应该只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在讲解“基准”概念时,它不仅解释了基准是什么,更详细阐述了为什么需要基准,以及在实际测量中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基准。这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讲解,都配有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并且会列举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含义。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极限尺寸”和“偏差”的解释,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比较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在技术测量部分,书中对不同测量仪器的功能、精度、使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还提到了测量过程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和解决方法,这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我深知公差与配合以及精确测量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在我看来,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规范,而是将复杂的工程问题,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公差与配合方面,它系统地讲解了各种公差标准、配合的分类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并且深入探讨了公差链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这对于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错误非常有帮助。在技术测量方面,书中对各种测量原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精度评定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现代精密测量技术如激光扫描、光学测量等也有所提及,这体现了教材的与时俱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章节,它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测量的不确定性来源,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评定和减小不确定度,这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评分一本真正能够提升专业技能的书,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原理,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难得的佳作。作为一名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我常常觉得公差与配合的概念有些抽象,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然而,这本书通过丰富的图示和生动的讲解,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和配合时,书中用大量的示意图展示了不同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形成不同的配合。这让我对“过盈配合”、“间隙配合”等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技术测量方面,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介绍,不仅包括了基本原理,还非常详细地讲解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进行实训操作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提到的“测量计划”和“测量报告”的规范,这让我能够更系统地进行测量工作,并清晰地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
评分我在大学期间接触过与此书相关的课程,但当时觉得内容比较零散,未能形成系统的认识。这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则系统地弥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将公差理论与技术测量实践紧密结合,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书中对于各种公差的定义、符号、标注方法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大量工程实例,让我理解了这些公差在实际零件设计和制造中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配合”概念的深入剖析,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配合的类型、选择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在技术测量方面,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精度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还提到了现代的无接触式测量技术,这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关于“公差分析”的内容,也为我提供了一种系统地评估零件尺寸链误差的方法,这对于我今后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将大有裨益。
评分对于任何从事机械制造和精密加工行业的人来说,对公差与配合的理解和对技术测量的掌握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无疑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打下坚实基础的优秀教材。它的内容组织严谨,从最基础的公差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更复杂的议题。书中对各种公差的标注方法、检验方法都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并且配有大量的图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测量仪器选择”的章节,它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和精度要求,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这对于我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非常有帮助。书中还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减小不确定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但内容却非常充实,充满了实用的工程知识。
评分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教材,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公差与配合理论,并将其与现代技术测量手段相结合的著作,市面上同类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内容详实的却屈指可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无疑满足了我对一本优秀教材的所有期待。首先,它在理论阐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公差的产生原因、不同类型的公差(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含义和作用,以及配合的种类和选择原则。作者的讲解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公差与配合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测量方法的介绍,从传统的游标卡尺、千分尺,到现代的影像测量仪、三坐标测量机,每一种测量工具的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不同测量方法在精度、效率、适用范围上的差异,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非常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