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晓冬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工程
  • 水泥
  • 混凝土
  • 材料
  • 海洋材料
  • 工程材料
  • 土木工程
  • 建筑材料
  • 耐久性
  • 海洋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5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从事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制造、设计、施工与维护的相关技术人员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是我国近30位院士,百余位海洋工程及材料领域的技术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出版工程项目,共10卷。 是国家 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研究及产业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及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全书共分为十章,涵盖了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现状、制造、材料性质、腐蚀与防护、耐久性设计与监测等方面。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及应用的全貌。
本书作者阵容强大,来自我国从事水泥和混凝土研究的南京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编写团队,由“973"项目首席专家沈晓冬教授担任主编。

内容简介

《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研究及产业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及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涵盖了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现状、制造、材料性质、腐蚀与防护、耐久性设计与监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从事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制造、设计、施工与维护的相关技术人员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

作者简介

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教授 博导,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4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材料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兼任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兼职教授、济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粉煤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非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水泥混凝土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
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06年和2007年分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1项;2005年和2006年分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获PCT国际授权发明专利2项(美国授权),在欧洲和日本公开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公开8项,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称号。

目录

第1章概论
1.1海洋工程混凝土1
1.1.1定义及基本要求1
1.1.2混凝土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及优势1
1.1.3我国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对海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
1.2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在海工领域的应用现状7
1.2.1海岸混凝土工程应用现状7
1.2.2离岸混凝土工程应用现状9
1.3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及认证机构20
1.4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方向21
1.4.1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在海洋工程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1.4.2重点发展方向与展望23
参考文献24
第2章海工混凝土用水泥
2.1海工混凝土对水泥材料的基本要求27
2.2硅酸盐类水泥27
2.2.1通用硅酸盐水泥27
2.2.2海洋工程专用硅酸盐水泥32
2.2.3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36
2.2.4中低热硅酸盐水泥38
2.3非硅酸盐类水泥38
2.3.1硫铝酸盐水泥38
2.3.2铁铝酸盐水泥39
2.3.3硫铝酸盐水泥和铁铝酸盐水泥在工程中的应用39
2.4其他类别的胶凝性材料40
2.4.1碱激发胶凝材料40
2.4.2磷酸镁水泥44
2.5辅助性胶凝材料——掺合料44
2.5.1常用掺合料45
2.5.2常用掺合料的性能特点48
2.5.3复合掺合料的叠加效应49
2.5.4掺合料在海工混凝土中的应用50
参考文献52
第3章海工混凝土用集料和拌合水
3.1海工混凝土用集料57
3.1.1集料分类57
3.1.2集料的主要性能指标58
3.1.3集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60
3.1.4集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62
3.1.5海工混凝土集料的选择67
3.1.6机制砂67
3.1.7海砂72
3.1.8轻集料73
3.1.9珊瑚礁77
3.2海工混凝土拌合水79
3.2.1拌合水的类型79
3.2.2拌合水水质要求79
3.2.3海水拌合应用80
参考文献81
第4章海工混凝土外加剂
4.1外加剂84
4.1.1减水剂84
4.1.2钢筋混凝土阻锈剂93
4.1.3混凝土抗硫酸盐类侵蚀防腐剂96
4.1.4引气剂100
4.1.5其他外加剂107
4.2外加剂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112
4.2.1相容性的研究现状112
4.2.2相容性机理分析113
4.2.3水泥相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14
4.2.4矿物掺合料相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16
参考文献119
第5章海工混凝土的种类、基本性能与微观结构
5.1海工混凝土的种类121
5.1.1概述121
5.1.2水下浇筑混凝土122
5.1.3抗海水混凝土124
5.1.4大体积混凝土125
5.1.5聚合物混凝土复合材料128
5.1.6纤维混凝土129
5.1.7轻质混凝土130
5.1.8活性粉末混凝土134
5.1.9其他混凝土135
5.2海工混凝土的基本性能142
5.2.1工作性能142
5.2.2强度143
5.2.3体积稳定性147
5.2.4渗透性148
5.2.5抗冻性148
5.3海工混凝土的微观结构149
5.3.1硬化混凝土中水泥浆体的固体物相及其形状149
5.3.2硬化混凝土的界面结构150
5.3.3硬化混凝土的孔结构150
5.4海工混凝土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举例153
5.4.1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对渗透性的影响153
5.4.2外界介质渗透后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演变对耐久性的影响154
5.4.3辅助胶凝材料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和降低渗透的作用157
参考文献159
第6章海工混凝土耐久性
6.1护筋性162
6.1.1分类163
6.1.2破坏特征166
6.1.3锈蚀机理170
6.1.4预防措施180
6.2抗硫酸盐侵蚀性186
6.2.1分类186
6.2.2破坏特征187
6.2.3侵蚀机理189
6.2.4预防措施194
6.3抗冻性198
6.3.1概述198
6.3.2破坏特征198
6.3.3破坏机理199
6.3.4预防措施201
6.4碱集料反应202
6.4.1概述202
6.4.2破坏特征203
6.4.3反应机理204
6.4.4预防措施207
6.5其他侵蚀209
6.5.1波浪力作用210
6.5.2微生物腐蚀212
6.5.3镁盐腐蚀213
6.5.4盐结晶215
6.5.5溶蚀216
6.5.6弱酸腐蚀218
参考文献220
第7章海工混凝土耐久性设计
7.1耐久性设计方法概述227
7.1.1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国内外研究总体概况227
7.1.2海工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229
7.2国内相关规范的耐久性设计方法230
7.2.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的有关规定230
7.2.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的有关规定235
7.2.3《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的有关规定239
7.2.4《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2000)的有关规定242
7.3国外相关指南、规范的耐久性设计方法244
7.3.1日本JSCE方法245
7.3.2DuraCrete耐久性设计指南245
7.3.3美国Life��365混凝土耐久性计算程序耐久性设计方法249
7.3.4Fib 2006和Fib 2010耐久性设计方法251
7.4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252
7.4.1腐蚀环境类别与环境作用分析253
7.4.2基于可靠度的港珠澳大桥耐久性设计255
参考文献265
第8章海工混凝土结构检测与监测技术
8.1海工混凝土结构检测与监测简介268
8.1.1海工混凝土结构检测与监测目的与范围268
8.1.2海工混凝土结构检测与监测技术原理及分类269
8.1.3海工混凝土结构监测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270
8.2海工混凝土结构超声检测技术271
8.2.1超声波技术271
8.2.2超声波技术的应用272
8.3海工混凝土结构冲击回波检测技术274
8.3.1冲击回波技术原理274
8.3.2冲击回波法测混凝土动弹模274
8.3.3冲击回波法测试表面裂缝276
8.4海工混凝土结构透视雷达检测技术277
8.4.1透视雷达检测的发展与应用现状277
8.4.2透视雷达检测方法原理277
8.4.3透视雷达法探测结构物钢筋状况278
8.5海工混凝土结构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279
8.5.1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279
8.5.2红外热成像技术工程应用281
8.6海工混凝土结构电学监测技术283
8.6.1电学监测技术原理283
8.6.2半电池法监测钢筋锈蚀283
8.6.3阳极梯系统监测技术284
8.6.4ECI系统监测技术287
8.6.5压电薄膜传感器监测裂纹288
8.6.6环形电极监测技术288
8.6.7传感器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289
8.7海工混凝土结构光纤监测技术289
8.7.1光纤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290
8.7.2光纤监测技术工作原理290
8.7.3光纤传感器的应用291
8.8海工智能混凝土结构监测技术292
8.8.1碳纤维智能混凝土292
8.8.2光纤传感智能混凝土293
8.8.3形状记忆合金机敏混凝土293
8.8.4纳米混凝土294
8.9海工混凝土结构监测实例294
8.9.1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耐久性监测方案294
8.9.2埃及塞得东港集装箱码头耐久性监测工程295
8.9.3港珠澳大桥主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专项监测工程303
参考文献308
第9章海工钢筋混凝土腐蚀防护
9.1钢筋防腐蚀313
9.1.1钢筋防腐蚀的主要措施313
9.1.2特种钢筋防腐蚀研究315
9.1.3钢筋涂层防腐蚀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322
9.1.4钢筋阻锈剂328
9.2混凝土表面防护涂层336
9.2.1无机防护涂层337
9.2.2有机防护涂层338
9.2.3混合类涂层340
9.2.4新型混凝土防护涂层340
9.3电化学防护341
9.3.1混凝土结构的电化学腐蚀过程342
9.3.2阴极保护342
9.3.3电化学脱盐346
9.3.4再碱化处理350
参考文献354
第10章海工混凝土应用案例
10.1跨海桥梁工程358
10.1.1工程概况358
10.1.2跨海桥梁混凝土原材料359
10.1.3跨海桥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359
10.1.4跨海桥梁混凝土性能361
10.1.5跨海桥梁混凝土耐久性控制364
10.2海底隧道工程366
10.2.1工程概况367
10.2.2海底隧道衬砌混凝土原材料368
10.2.3海底隧道衬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369
10.2.4海底隧道衬砌混凝土性能370
10.2.5海底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控制373
10.3海洋钢筋混凝土防腐工程382
10.3.1海港泊位高桩码头防腐工程382
10.3.2跨海桥梁防腐工程388
参考文献393
索引395

前言/序言

“十二五”以来,为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确切把握我国海洋工程材料的研发现状、关键技术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启动了重点咨询项目“中国海洋工程中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由周廉院士、薛群基院士和翁宇庆院士任项目总负责人,成立了包括无机材料组在内的十多个专业组。无机材料组由南京工业大学沈晓冬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李宗津教授领衔,组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济南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二十多家单位的六十多位专家教授,针对无机材料,主要是水泥混凝土材料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
本书是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多位专家在其学术领域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研究及产业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及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全书共分为十章,涵盖了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现状、制造、材料性质、腐蚀与防护、耐久性设计与监测等方面,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由南京工业大学沈晓冬和李伟峰编写,概述了海洋工程用水泥及混凝土材料,以及水泥混凝土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发展、应用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第2章由南京工业大学沈晓冬和潘志华、济南大学芦令、同济大学朱洪波及湖南大学史才军共同编写,详细介绍了海工混凝土用水泥以及目前一些常用于海洋工程的水泥基胶凝材料,如海工专用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碱激发胶凝材料及常用掺合料,并介绍了国内外海工用水泥的技术指标。第3章由南京工业大学许仲梓和卢都友编写,着重介绍了海工混凝土对集料和拌合水的要求,同时对海工混凝土用集料的性能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作了详细阐述,并对海工混凝土用拌合水的使用要求进行了探讨。第4章由东南大学刘加平、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穆松和石亮、同济大学朱洪波共同编写,该章对不同种类的海工混凝土外加剂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介绍,如海工专用减水剂、钢筋阻锈剂及引气剂等。第5章由同济大学王培铭和朱洪波编写,着重介绍了不同种类海洋工程用混凝土及其基本性能与微观结构,分析了微观结构对耐久性的重要影响。第6章由南京工业大学邓敏和黄蓓、河海大学蒋林华和徐金霞共同编写,钢筋锈蚀及硫酸盐侵蚀为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本章从破坏特征、破坏机理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着重介绍了这两种破坏形式,同时对其他破坏形式,如混凝土冻融破坏、碱集料反应、波浪力与海洋生物等对混凝土的影响也做了介绍。第7章由东南大学蒋金洋和王鹏刚编写,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耐久性设计的方法及规范,并以港珠澳大桥项目为例着重介绍了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第8章由香港科技大学李宗津、宁波大学贺智敏共同编写,介绍了不同混凝土结构检测与监测技术,如声检测技术、冲击回波检测技术、透视雷达检测技术等,列举了一些混凝土工程结构的监测实例,并着重介绍了港珠澳大桥主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专项监测工程。第9章由中科院青岛海洋所李伟华编写,重点介绍了海工钢筋混凝土腐蚀防护。第10章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陆采荣和戈雪良,中交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马化雄、秦铁男和张文锋,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叶跃平共同编写。本章给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典型工程案例,对跨海桥梁工程和海底隧道工程的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性能以及耐久性控制等做了详细阐述,并对海洋钢筋混凝土防腐工程的设计实例及防护措施进行了总结。
本书可作为从事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制造、设计、施工与维护的相关技术人员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本书的完成汇集了课题组集体智慧,化学工业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谢唐明述院士和缪昌文院士对课题调研和书稿编写工作的指导。感谢姚燕教授组织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专家进行审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感谢审稿专家(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邓敏、方永浩、卢都友、钱春香、王玲、王培铭和阎培渝等的审稿工作。感谢南京工业大学李伟峰和于竹青的统稿工作、博士生张宇的文字编辑工作。感谢马兵博士提供部分工程应用实例与资料。尽管本书编写组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编者众多,加之学科发展不断涌现的新成果,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教。

沈晓冬
2016年1月于南京
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 本书旨在为海洋工程领域的设计师、工程师、研究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技术参考。海洋工程环境的严酷性——高盐度、强腐蚀、巨大的水压力、海浪冲击以及生物附着等,对工程材料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水泥和混凝土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海洋工程结构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寿命和经济性。 本书内容聚焦于海洋工程对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特殊需求,并系统阐述了满足这些需求的关键技术。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各个层面。 第一部分:海洋工程环境对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挑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海洋工程面临的独特环境因素,并系统阐述了这些因素如何对传统水泥和混凝土材料造成损害。 腐蚀性环境分析: 详细介绍了海水成分(氯化物、硫酸盐、镁离子等)的化学性质及其对水泥石微观结构的影响。阐述了氯离子侵蚀导致钢筋锈蚀的机理,硫酸盐侵蚀引起混凝土膨胀开裂的过程,以及镁离子对水泥水化产物的侵蚀作用。 物理作用影响: 探讨了海浪冲击、冰冻融循环、磨损侵蚀(如砂石冲刷)等物理作用对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结构造成的损害。分析了这些作用力如何加速混凝土的劣化过程。 生物侵蚀与附着: 介绍了海洋生物(如藤壶、藻类、海虫等)对混凝土表面的附着及其可能引发的化学腐蚀、结构破坏等问题。 第二部分:高性能海洋工程水泥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本部分重点介绍能够抵抗海洋严酷环境的特殊水泥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抗硫酸盐水泥: 阐述了抗硫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特点、水化特性以及相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抵抗硫酸盐侵蚀方面的优势。提供了抗硫酸盐水泥在不同海洋工程环境下的应用案例和技术要点。 矿渣水泥与粉煤灰水泥: 详细介绍了粒化高炉矿渣(GGBS)和粉煤灰(PFA)等工业废弃物作为水泥掺合料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机理。重点阐述了它们如何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如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降低水化热、抑制碱骨料反应等。分析了不同掺量和细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特种水泥: 介绍了针对特定海洋工程需求开发的特种水泥,如火山灰质水泥、硅灰水泥等,并分析了它们在提高混凝土密实度、降低渗透性、增强抗化学侵蚀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性。 第三部分:海洋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调控 本部分系统论述了为满足海洋工程特殊性能要求而进行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性能调控手段。 高性能混凝土(HPC)的设计理念: 阐述了高强度、低渗透性、高耐久性是海洋工程混凝土的核心追求。介绍了基于体积法、水灰比法以及目标性能法的配合比设计思路。 关键掺合料的应用: 减水剂与高效减水剂: 阐述了减水剂在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盐、萘系、聚羧酸盐等)的适用性。 引气剂: 详细介绍了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形成微细气泡网络的机理,以及这对混凝土抵抗冻融破坏、改善和易性的重要作用。 矿物掺合料(如硅灰、粉煤灰、矿渣): 再次强调了这些掺合料在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降低渗透性、提高抗化学侵蚀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不同海洋环境下最优掺合料选择的指导。 外加剂的协同效应: 分析了缓凝剂、早强剂、抗裂剂等外加剂在特定海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合理选择和复配外加剂以达到最佳性能。 抗裂技术: 探讨了减少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有效措施,包括优化配合比、掺加收缩抑制剂、纤维增强等。 第四部分:海洋工程混凝土的耐久性提升技术 本部分专注于提升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的长期耐久性,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降低渗透性: 深入研究了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微观因素,如孔隙率、孔径分布、连通性等。重点介绍了通过优化配合比(低水灰比、高掺量矿物掺合料)、使用高性能减水剂、采用致密化技术(如振捣、压实)等手段,显著降低混凝土对水分、离子和有害物质的渗透。 抵抗氯离子侵蚀: 详细阐述了氯离子进入混凝土并引发钢筋锈蚀的整个过程,包括扩散、渗透、吸附以及电化学反应。介绍了通过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如降低渗透系数)、使用含氯离子吸收剂的材料、采用电化学保护技术等来延缓甚至阻止氯离子侵蚀。 抵抗硫酸盐侵蚀: 分析了硫酸盐侵蚀导致混凝土膨胀破坏的化学机理,如生成钙矾石和石膏。重点介绍了使用抗硫酸盐水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掺加抑制膨胀的材料等措施。 抗冻融性能: 探讨了水在混凝土孔隙中冻结时产生的压力以及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损害。详细介绍了通过合理掺入引气剂,形成微细、均匀分布的气泡网络,为冰的膨胀提供空间,从而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 抗磨损与抗冲刷性能: 分析了海洋结构物表面承受的砂石冲刷和水流冲击。介绍了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使用耐磨骨料、表面硬化处理等手段来增强其抗磨损能力。 第五部分:海洋工程混凝土的特殊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关注海洋环境下混凝土施工的特殊性,以及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海洋施工环境下的混凝土拌合物: 讨论了在海上平台、码头、沉箱等施工场景下,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泵送性、抗离析性等提出的特殊要求。 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 详细介绍了导管法、真空法、水力沉降法等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艺,并阐述了各种方法在确保混凝土密实、防止冲刷、避免析水的技术要点。 早期强度与抗裂控制: 针对海洋工程结构体量大、水化热累积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控制水化热、预防早期开裂的措施,包括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掺加缓凝剂、优化浇筑方案、蓄水养护等。 质量检测与评估: 介绍了适用于海洋工程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包括无损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法、声发射法)、化学分析方法以及现场取样检测等,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第六部分:海洋工程混凝土的防护与修复技术 本部分探讨了对已建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进行防护以及对其进行修复的先进技术。 表面防护技术: 介绍了涂层防护(如环氧树脂涂料、聚氨酯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涂料等)、浸渍加固、喷砂处理等技术,用于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渗性、抗化学腐蚀性和耐磨性。 钢筋保护措施: 除了依靠高品质混凝土外,还介绍了电化学保护(如牺牲阳极、外加电流)、钢筋阻锈剂的添加等辅助保护措施。 混凝土结构修复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损伤(如裂缝、剥落、碳化、氯离子侵蚀等),详细介绍了灌浆修复、修补砂浆、喷射混凝土、粘钢加固、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等修复技术,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说明其应用。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研究、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力求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核心的知识和技术。无论您是从事海洋结构物的设计,还是施工,亦或是材料的研发,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热衷于海洋环保的志愿者,我深知海洋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我非常关注材料选择和应用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关注材料本身的性能,也能深入探讨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期待书中会介绍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水泥和混凝土材料,例如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或者如何提高材料的耐久性以延长结构寿命,从而减少更换和维护的频率。我也希望了解,在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那将对我今后的环保工作非常有启发。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每天都在与各种专业书籍打交道,但说实话,很多教材的叙述方式都比较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和理论,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出现,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的语言虽然专业,但却十分清晰易懂,配以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材料性能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应用的场景,比如在解释混凝土的耐久性时,会详细阐述其在海堤、桥梁、平台等不同海洋工程结构中的具体要求和应对策略。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掌握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关键知识点,为我未来的研究课题提供丰富的参考和灵感。

评分

我是一名对海洋工程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虽然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海洋工程教育,但每次看到宏伟的海上平台、壮观的跨海大桥,我都会被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所震撼。而支撑这些工程的,离不开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材料。这本书《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工程的背后。我惊叹于水泥和混凝土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材料,在海洋这个特殊环境下的无限可能。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和专业的技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让我这样一个门外汉也能从中领略到海洋工程材料的魅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更加期待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普通的水泥和混凝土,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屹立不倒。

评分

我是一名在船舶制造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虽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船舶结构的设计和建造,但随着海洋工程的兴起,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海洋结构相关的材料知识。尤其是一些与海洋结构相连接的设备,或者是在海上进行作业的平台,都离不开水泥和混凝土的支撑。我一直觉得,在材料方面,我对海洋工程领域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总感觉缺少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相关知识的书籍。这本《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出现,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海洋工程中常用的水泥和混凝土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海洋结构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相关材料的认知水平,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海洋工程相关的项目中。

评分

我是一名海洋工程领域的退休专家,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这个我奉献了一生的领域,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关注。在我工作的年代,很多关于海洋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难题都得靠经验和摸索来解决。而现在,看到像《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这样全面、深入的书籍的出现,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总结和梳理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填补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我尤其想了解,在过去几十年里,这项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有哪些新的材料被开发出来,又有哪些新的应用技术得到了推广。这本书就像是我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也为年轻一代的海洋工程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评分

我是一名海洋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以及最终的效益。一本权威、全面的材料指南,能够帮助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相信它能够成为我项目管理中的得力助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水泥和混凝土在各种海洋工程环境下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材料采购、质量控制以及现场施工的关键技术指导,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组织和管理项目,确保海洋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交付。

评分

这本书,我拿在手里,厚重感十足,仿佛沉甸甸的海洋知识压在心头。翻开扉页,那流畅的字体,那严谨的排版,瞬间就吸引了我。我是一名海洋工程的爱好者,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对这片蔚蓝色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平时接触的材料信息大多零散,不成体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拼图缺少了最关键的那一块。当我看到这本《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时,我仿佛找到了那块缺失的拼图,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海洋工程领域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材料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水泥和混凝土的复杂世界,了解它们在严酷海洋环境下的独特表现,学习如何选择、设计和应用最适合的材料,让我的海洋工程梦想更加坚实,更加有力量。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水泥和混凝土在应对腐蚀、侵蚀、冲刷等海洋特有挑战时的解决方案,以及有哪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将被一一呈现。

评分

我是一名海洋科学专业的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致力于将理论知识与前沿科技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海洋工程材料,尤其是水泥和混凝土,作为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教学资源,在这一块的内容上,往往存在更新不及时、案例不够丰富等问题。因此,当我看到这本《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时,我感到非常欣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最新、最权威的教学素材,帮助我为学生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海洋工程材料世界。我尤其看重书中是否会对新一代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优势、制备工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这将极大地丰富我的课堂内容,并为学生们的毕业设计和科研方向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在海洋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海洋结构物的维护和加固,而其中与水泥和混凝土打交道的机会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海洋开发事业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的环境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在现场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快速判断材料的适用性,并做出合理的调整,但往往缺乏一本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这本《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全面,从基础的水泥和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到各种改性混凝土的应用,再到耐久性评估和修复技术,几乎涵盖了我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新型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介绍,相信这些前沿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更加严峻的海洋环境挑战,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评分

我是一名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生,虽然我的研究方向不直接涉及材料科学,但很多时候,地质环境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海洋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而这些结构的主要构成材料就是水泥和混凝土。因此,了解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局限性,对我进行地质风险评估和工程影响分析至关重要。这本书《海洋工程材料丛书--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出版,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海洋地质环境下,水泥和混凝土材料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某些富含硫化物或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中,混凝土的腐蚀机制会有何不同?这本书是否会提供相应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地质环境与材料性能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为我的研究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