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收入胡适本人所写自传类文稿九篇。这些文稿是胡适自己写的,既区别于别人写的胡适传记,也与胡适口述自传不同。胡适在这些文稿里,记述了自己的母亲、父亲、家世、个人经历,在基本反映他一生的同时,也记述了胡适个人思想变化的历史过程。
内容简介
《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包括:胡适的《四十自述》、《我的信仰》、《记本校毕业式》《归国记》《逗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十七年的回顾》《我的歧路》《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等篇,《胡适自述:孤独与大胆》重点记述了胡适的成长过程、思路历程、社会交往,是一本了解胡适思想形成及成长经历的好书。《胡适自述:孤独与大胆》是了解胡适的必读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位享有35个博士头衔的学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的第一人,是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他是北大校长、驻美大使、学者、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是青年导师,学界泰斗,也是社会的意见领袖。蒋介石评价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目录
四十自述
自序
(一)九年的家乡教育
(二)从拜神到无神
(三)在上海(一)
(四)在上海(二)
(五)我怎样到外国去
我的信仰
记本校毕业式
归国记
逗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十七年的回顾
我的歧路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精彩书摘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日),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1893)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柜,三哥嗣杯)也从上海到台湾。我们在台南住了十个月。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台东是新设的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带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们才到台东。我们在台东住了整一年。
甲午(1894)中日战事开始,台湾也在备战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台湾,我父亲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乡,只留二哥嗣柜跟着他在台东。我们于乙未年(1895)正月离开台湾,二月初十日从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
那年四月,中日和议成,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绅民反对割台,要求巡抚唐景崧坚守。唐景崧请西洋各国出来干涉,各国不允。
台人公请唐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
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已断绝。那时他已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行动。他守到闰五月初三日,始离开后山。
到安平时,刘永福苦苦留他帮忙,不肯放行。到六月二十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刘永福始放他行。六月二十八日到厦门,手足俱不能动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这时候我只有3岁零8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
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23岁。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他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姐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姐比我母亲大7岁。大哥比她大2岁。二姐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姐比我母亲小3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4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结婚后不久,我父亲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脱离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爱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的。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3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做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干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
……
前言/序言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了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胡适,我们取材公开出版的胡适著作,编选了这个书系。在编选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选取能够代表胡适思想主张并适合大众(主要是青少年读者和其他中等文化以上的读者)阅读的文章。
二、对选取的文章内容,尽量不做删改,保持原汁原味。
在编选过程中,编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为了更加切合书稿主题,重新拟定了个别文章的题目,以使论题更加突出。
二、为了增加读者阅读兴趣,每篇文章选取一段精彩文字,置于该文篇首。
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异体字,按照现今通行规范予以统一。
四、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书稿,增加了注释。出注的范围是:文章背景介绍,明显与现今通行译法有差异的外国人名,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俗语。由于现代互联网非常发达,对于一些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到的人物,不一一注出。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选取的篇目和撰写的注释难免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方家指正。
《胡适传》 作者:[待定]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客观地展现中国现代思想巨擘胡适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传记。本书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侧面,而是力求勾勒出胡适作为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乃至一位普通人的完整画卷,展现其思想的演变、学术的贡献、人生的抉择及其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位置。 第一部分:求索之路(早年经历与思想萌芽) 本书将从胡适出生于徽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开始,追溯他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和初步的文化熏陶。我们将详细描述他如何在江南的私塾中接触传统文化,又如何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在公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尤其是严复等人的译著,这些初步的接触在他心中播下了启蒙的种子。 接着,本书将重点展现胡适获得庚子赔款留美机会这一关键的人生转折点。在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经历,是其思想体系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将详细考察他如何师从杜威,深入学习实用主义哲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在这一时期,他广泛阅读西方经典,对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书中将着重探讨他如何从一个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青年,逐渐转变为一位积极倡导白话文、拥抱新文化、对中国社会改造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的砥柱(思想的锋芒与实践的勇气) 本书将重点描绘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文学改良论》、《论“国故”》等,将成为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文章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主张文学的革新;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旨在去伪存真,为现代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这一部分还将深入探讨胡适在五四运动时期的立场和行动。他如何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倡导“人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反对盲目的排外和激进的革命,主张渐进式的社会改良。书中将还原他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辩论,以及他与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思想交锋,展现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格局中坚持自己的理念。我们将分析他“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如何体现在他对历史、哲学、文学的“整理国故”工作中,如何试图用科学的精神来审视和重塑中国文化。 第三部分:学术的耕耘与教育的奉献(思想的深化与影响的播撒) 本书将系统梳理胡适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在哲学领域,他作为中国实用主义的奠基者,其对杜威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化改造的努力将得到详细介绍。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实用主义的“经验”、“实践”、“工具”等概念与中国传统的“中庸”、“合则存,离则亡”等思想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文学领域,他不仅是白话文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创者之一。本书将展现他对中国小说史、戏曲史的研究,特别是他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将考察他对于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考证和解读,以及他如何运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 在史学领域,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反对空谈和玄虚,强调史料的考证和逻辑的推理。本书将介绍他在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对历史观的深刻见解。 在教育方面,本书将重点关注胡适在多所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和校长的经历。他如何以开放的态度,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分析他如何试图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融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四部分:时代的洪流与人生的抉择(时代的考验与个人的担当) 本书将进入胡适人生的更为复杂的阶段。我们将细致描绘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立场和行动。他如何从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位坚定的抗日民族主义者。本书将展现他如何运用自己的学术声望和国际影响力,在海外为抗日战争争取支持,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呼号。我们将分析他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和思想挑战,以及他如何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民族气节。 这一部分还将触及胡适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角色。我们将客观地分析他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既有参与政治的短暂经历,也有对国民政府政策的批评和建议。本书将避免简单化的评价,而是力求呈现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他个人思想的演变。 第五部分:晚年的思索与永恒的价值(人生智慧的沉淀与思想的传承)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胡适在晚年的生活和思想。我们将描述他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定居台湾,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写作。即使在政治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自由思想的捍卫。 我们将回顾他晚年对于中国文化、政治、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本书将分析他晚年作品的特点,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最后贡献。 最终,本书将总结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影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巨人。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仅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理性、独立、求真的精神。他的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思想启蒙,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本书将力求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生动的笔触,展现一个立体、真实、丰满的胡适。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关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一部生动写照。通过对胡适一生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于思想、文化、历史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