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司马勤 著,李正欣,李百强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
  • 当代音乐
  • 音乐文化
  • 音乐评论
  • 音乐史
  • 流行音乐
  • 民族音乐
  • 艺术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74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9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京师爱乐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1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内乐评人整体亮相

  在经典与旅行中感受音乐之美

  旧乡愁和流亡者的殇歌

  书写中国当代音乐大师跌宕起伏的命运

内容简介

  

  收录8位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家近年来发表于三联《爱乐》杂志、《看电影》和诸多文学杂志网站等的爱乐聆听文字和古典音乐随笔,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7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影视策划人,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主编、《交响世界》主编,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

  曹利群,1953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古典音乐评论家。2000年9月师从于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于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从事古典音乐评论多年。在中国交响乐团做过艺术策划,曾任古典音乐评论杂导《爱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过多篇与古典音乐有关的文章,已出版著作有:《缪斯的琴弦——西方音乐史话》、《永远的珍藏——唱片评价》、音乐论文《历史旁的花园》、音乐散文杂文《五音不全》,以及译著《梅纽因访谈录》、、在出版业从事近二十年的编辑工作,也参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策划。目前供职于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贺秋帆,著名乐评人、影评人,自1997年起给北京三联《爱乐》丛刊撰稿,至今累计发表西方古典音乐评论40万字;2009年起给《看电影》、《午夜场》撰稿,累计发表影评60余万字,并独立承担“历史的人质———《教父》40周年”、“陈凯歌,不合时宜的歌唱”、“海派的腔调———上译厂回顾系列”等大型专题,参与撰述“派拉蒙100周年”和“环球100周年”等深度纪念专题。

目录

人物篇

林昭亮往返东西(1995)  3

谭盾文化革命者(1996)  13

阳光下的谭盾(1998)  24

打击乐手接受挑战(1999)  31

圣水  35

――谭盾近期作品源源的灵性(2002)

盛宗亮请给我少点米饭(1997)44

盛宗亮的歌剧灵感(2003)49

陈士争终于可以把史诗说出来了(1999)  64

中国戏曲,西方手法(2003)  76

林品晶新泽西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2002)83

郭文景作曲家抗拒“随大流”(2002)  89

《狂人日记》与《夜宴》回国了  93

――首演前夕的对话(2003)

马友友创办丝路乐团与“9?11”事件(2002)102

沙汉姆自创唱片公司,录制《梁祝》(2004)  114

王健巴赫是“灵魂的庇护所”(2004)  128

吴彤丝路乐团中的摇滚乐手(2004-)  136

迪华特香港管弦乐团艺术总监(2006)  141

莫华伦澳门与香港歌剧世界的强者本色(2006)  152

林怀民空中舞动(2006)  161

陈其钢与奥运竞跑(2008)  170

李六乙  巾帼英雄系列(2008)  177

吴兴国京剧的当代传奇(2008)  184

应氏四重奏这真的是中国音乐(2008)  188

张弦女指挥撑起半边天(2009)  196

苏柏轩深思熟虑的青年指挥(2009)  201

沈洋小小年纪就有远大抱负(2011)  208

低男中音凯旋(2013)  214

王云鹏站在台侧学演歌剧(2012)  218

林大叶从济南出发,到法兰克福去(2012)  224

事件篇

音乐总监黄大德领导下的丑闻(2001)  233

广州交响乐团招聘海外音乐家(2001)  239

谭盾获奥斯卡奖回国后的传媒风波(2001)  246

上海四重奏上海音乐学院驻校艺术家(2003)  252

中国弦乐现况  258

――回家的旅途(2005)

谭盾创作《秦始皇》(2006)  273

公主回朝  288

――《图兰朵》堪称中国国家级歌剧(2012)

为了莱茵的黄金勇往直前  998

――中国近期问鼎瓦格纳的庞大工程(2012)

前言/序言

  总序  音乐因你而动听
  以音乐为职业的是少数音乐家,而与音乐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清晨去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还是傍晚在家中聆听新闻联播;无论是出席国家的盛大庆典,还是参加个人的生日派对;无论是出席生者的婚礼,还是参加死者的葬礼……音乐总是环绕在我们耳边,激荡在我们胸中。《婚礼进行曲》让我们热爱生活,《葬礼进行曲》使我们珍惜生命;斯美塔那的交响曲《我的祖国》让我们感动,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使我们震撼;一首《马赛曲》让我们想起了法兰西民族的历史,透视出“自由引导人民”的壮阔历史画卷,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使我们想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透视出中国人民从东南西北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没有音乐,国家无法生存”(莫里哀语);“没有音乐,人生是一个错误”(尼采语)。音乐使最深刻的情感和最严谨的思想这两个极端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感的鼓舞和思想的力量,从而“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一部音乐史,实际上就是声乐和器乐此起彼伏、相互影响以至相互交融的历史。从亨德尔的清唱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从巴赫的协奏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到德彪西的前奏曲、勋伯格的变奏曲;从帕勒斯特里那创造复调合唱、蒙特威尔创造管弦乐队,到贝多芬创造声乐与器乐高度融合的《第九交响曲》;从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伯恩斯坦的电影配乐,到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交响诗,再到戴留斯同样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歌剧……音乐的不断发展体现着音乐家对人的声音与物的器乐如何在空气中振动的不断理解和创造,体现着音乐家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不断发现和建树。“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树,却又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又各有自己的天地。在音乐中,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海顿发现了自然,格鲁克发现了英雄,莫扎特发现了天堂,贝多芬发现了悲痛和胜利”(海涅语)。
  哲学家黑格尔断定:“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并认为“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与音乐家个人的“内心生活”密切相关,但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的“心情”,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体现,更不是仅仅出自音乐家个人内心的“纯粹声响”。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主观创造性和客观描摹性的统一。音乐家个人“心情”的背后是社会“表情”,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背后是社会生活。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无论是尼德兰音乐,还是巴洛克音乐;无论是印象派音乐,还是第二维也纳派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新古典音乐;无论是浪漫主义音乐,还是后浪漫主义音乐……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和升华,体现的是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透过“格里高利圣咏”、帕勒斯特里那的《教皇玛切尔弥撒曲》、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我们可以体会到宗教的威严及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看到中世纪演变的脉络;透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们可以听到法兰西民族急促的呼吸,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枯拉朽、无所畏惧;透过吕其明的《红旗颂》,我们可以听到中华民族粗犷的呼吸,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出他个人的痛苦的心情,而且能领悟出那个时代的痛苦的呻吟,领悟出俄罗斯最黑暗年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内心挣扎;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苏联卫国战争的惨烈、悲壮、崇高,不仅能看到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孤魂”,而且能看到战争中的“所有亡魂”,不仅能体会出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悲伤之情,而且能体会出整个苏联人民的燃烧的激情……“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罗曼?罗兰语)如果说哲学是为历史留下的理论的反思,那么,音乐就是为历史留下的声音的注解。在我看来,音乐是人类的“心情”,是社会的“表情”和历史的回声。
  从表面上看,哲学与音乐互不相干,实际上,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冯友兰语),而“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歌德语);哲学的目标是使人追求并“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语),而音乐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亨德尔语)。“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马克思语),如果说社会变革在英国首先表现为经济运动,在法国首先表现为政治活动,那么,在德国则首先表现为哲学运动,而“音乐是德国的语言”,“德国的最高表现,也许只有通过音乐才能鲜明地表达出来”(雨果语)。
  历史上,黑格尔用哲学为法国大革命摇旗呐喊,贝多芬用音乐为法国大革命热情讴歌。黑格尔专门研究过音乐的性质和“特殊定性”,其哲学思想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贝多芬专门到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其交响乐不仅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而且具有抽象的哲学意义;不仅体现着贝多芬的“乐思”,而且体现着他的“反思”。如果说舒伯特是“音乐的诗人”,那么,贝多芬则是“音乐的哲人”。
  在现代,施特劳斯根据尼采深奥的“超人”哲学创造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力图运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去演绎抽象的哲学形式;克尔凯郭尔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发现了“本真的自我”,所以,克尔凯郭尔关心莫扎特的“荣耀”甚于他自己的“幸福”,关心莫扎特的“不朽”甚于他自己的“存在”;布洛赫根据对音乐的研究写出了《音乐哲学》,力图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发现超时空的精神;阿多诺则根据对勋伯格音乐的研究写下了《新音乐哲学》,从音乐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倾向中发现了音乐的社会责任和政治功能,如此等等。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我当然“爱智慧”,但我也“爱乐”。我没有实现母亲的愿景——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我也成为一名爱乐者。一首手风琴独奏曲《马刀舞》,不仅使我感受到手风琴的“风采”,而且体会出哈萨克民族的奔放;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不仅使我感受到小提琴的“华丽”,而且领略到天山景色的美丽;一首大提琴协奏曲《走西口》,不仅使我感受到大提琴的“深沉”,而且领略到陕北风光的苍凉;莫扎特的奏鸣曲使我享受安宁,贝多芬的交响乐使我感受激情;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揉碎,融化为一种“天使般的抚慰”(傅雷语),升华为美丽的“天堂”,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碾碎,转化为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谁能理解我的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根拔的苦难”(贝多芬语)……如果说哲学给了我智慧和信念,那么,音乐则给了我意志和信心。
  在生活中,“爱智慧”,使我“看破”人的感性世界,“爱乐”,使我“看透”人的感情世界。尽管在人的感性世界中存在着“天生”般的矛盾,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充满着“天问”般的苦楚,但在我的生活世界中已无惊心动魄的震荡,我已是“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深知,在感性世界,人往往“身不由己”,在感情世界,人常常“心不由己”。哲学和音乐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渗透我的血液之中。离开哲学和音乐,我既不知如何生存,也不知如何生活。如果说哲学是我“安身立命”之根,那么,音乐就是我的“安心立命”之本。
  无论是“爱”智慧,还是“爱”乐,“爱”都需要培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语)。因此,我们向读者献上这套《京师爱乐丛书》。
  从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们都是历经数十年“爱乐”岁月积淀的“行家里手”,都是至今仍活跃于音乐界、媒体界和出版界的“赏乐高手”。这里,既有西方主流乐评界的资深主笔,也有见证香港古典音乐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活化石”;既有资深的音乐媒体人、卓有成就的海外艺术大师,也有“爱乐”爱到深处的经济学者、企业经理人、剧院管理者、国家公务员。这是一个具有深厚的音乐造诣、值得信任的作者群。
  从这些著作的内容看,这是中国的音乐学者、爱乐者对西方音乐的深度思考,或侧重于乐史钩沉,解读经典;或沿着音乐发展的轨迹周游列国,寄情音乐的山水故园;或驻足沉思,书斋神游,与大师对话,寄语音乐的精神家园……从而以不同的行文风格、迥异的音乐趣味、独一无二的赏乐感受,为我们全方位并立体化地呈现音乐的宽幅画卷及其无穷魅力。其意义不仅在于梳理和解读音乐经典,更在于能够将作者的情真意切、锲而不舍的爱乐情感、经验、知识传递出去,撒播开来,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爱乐者的行列。
  读着这些著作,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瓦格纳、威尔第、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德彪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勃兰登堡协奏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朱庇特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交响曲》、《自由射手》、《幻想交响曲》、《理想交响诗》、《仲夏夜之梦》、《C小调圆舞曲》、《尼伯龙根的指环》、《卡门》、《茶花女》、《悲怆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牧童午后》……这是一个斑斓五彩的画面,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方面或那一点上促发起你爱乐的激情。深度的音乐欣赏需要高度的理性修养,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激情”;当你具有这种“理性的激情”时,你就会感到音乐是为你而奏响,因你而动听。
  “爱乐”使我结识了《京师爱乐丛书》的主编刘雪枫先生;也正是因为“爱乐”,使我自不量力,又情不自禁地接受了刘雪枫先生的邀请,为《京师爱乐丛书》写下了这篇序言。

  杨耕


乐章中的时代回响: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当代音乐图景的精要之作 这部著作并非聚焦于当代中国音乐的宏观叙事或某一特定流派的深度剖析,而是以一种更为细腻和侧重于音乐社会学、文化符号学以及跨媒介传播的视角,对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音乐景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非线性的梳理与呈现。它试图捕捉的,是音乐在社会变迁、技术迭代与个体情感交织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而非仅仅停留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划分。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音乐如何成为时代的载体与镜子”。我们将探讨的,是一系列看似分散的音乐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动力。 第一部分:城市脉动与空间声景的重塑 本部分将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对音乐生产与消费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直接讨论摇滚乐或流行金曲,而是将焦点投向“声音的空间性”。 一、从公共广场到私人耳机:声音消费的微观地理学 本章追溯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音像制品市场(如磁带批发市场、盗版CD摊位)如何构建起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消费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是物质交易的场所,更是特定群体身份认同被塑造和展示的“声景剧场”。通过对几处标志性音像集散地的历史变迁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的流通方式如何反映了社会对知识产权和文化产品的初级认知阶段。 探讨对象包括“打口碟”现象背后的文化挪用与本土化张力,以及随身听和随身CD机对个体“私密听觉领域”的开辟。 二、功能性音乐与空间情绪的调和:写字楼与购物中心的声景设计 本书将深入分析当代商业空间(如高端商场、连锁咖啡馆、写字楼大堂)所精心策划的背景音乐(BGM)策略。我们关注的并非音乐的艺术价值,而是其功能性、非侵入性与情绪引导性。 讨论将涉及:特定音乐风格(如Smooth Jazz、Lounge、新世纪音乐)是如何被选定,以期在潜意识层面影响消费者的停留时间与购买欲望。这是一种无声的社会控制与环境规训,是对“高效、放松、品味”等现代性词汇的声音编码。 第二部分:技术迭代与聆听模式的断裂 本部分着重于信息技术革命对音乐接收行为的颠覆性影响,特别是从物理介质向数字流媒体转变过程中的断裂点。 一、数字化的“失焦”:从“专辑完整性”到“单曲循环”的文化代价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MP3格式的普及以及随后的流媒体时代,对音乐作品的结构美学带来的冲击。我们探讨,当音乐被解构成一个个可独立提取的“数据包”时,艺术家构建的“叙事连贯性”和“A面/B面”的精心设计是如何被瓦解的。这种变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对听众专注力结构与审美耐心的重塑。重点分析将是“歌单文化”对传统唱片工业叙事的取代。 二、社交媒体的“声音标签”:算法推荐与圈层固化 本章关注短视频平台兴起后,音乐作为“病毒式传播元素”的机制。这里的音乐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表情符号”或“行动指南”的附属品。分析将集中于:特定短句的片段化传播如何反作用于音乐本身的创作导向,催生出一种“为算法而作”的音乐模式。探讨这种模式如何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加深了听众的“信息茧房”,使得不同年龄层和地域的听众,其听觉经验的重叠度越来越低。 第三部分:符号的迁移与传统的回响(非民俗学视角) 不同于传统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本部分将传统音乐元素视为一种可被挪用和解构的“文化符号资源”,考察其在现代语境下的身份重塑。 一、传统戏曲唱腔的“采样”与“情绪释放” 我们不分析戏曲自身的艺术传承,而是关注当代电子音乐制作人、独立音乐人如何借用京剧、越剧等传统声腔的片段,将其嵌入到异质性的音乐结构中。这种挪用往往是为了实现一种“跨时空的反差效果”,用以表达现代都市个体的疏离感、历史的沉重感,或是对“高雅文化”的一种戏谑式致敬。分析案例将集中于其“去语境化”的采样策略。 二、古典乐的“背景化”:音乐厅之外的“庄严”与“消费” 本章考察古典音乐如何被技术和商业手段“简化”并“再语境化”。例如,交响乐片段在严肃纪录片中的运用、著名协奏曲主题在广告中的极简改编等。这些改编旨在提取古典音乐中“宏大叙事”与“精英品味”的象征意义,将其作为一种可快速识别的文化资本符号,服务于非艺术性的商业目标。 结语:碎片化时代的声音生态地图 本书最终将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音乐生态的非线性地图:它不是一个关于“谁创作了最好的音乐”的编年史,而是一个关于“我们是如何聆听、消费和利用声音来构建自身身份”的社会文化观察报告。它强调,当代中国的音乐图景,更像是一系列相互渗透、时而冲突、时而重叠的“声音碎片”集合体,每一种碎片都映射着时代特有的焦虑、渴望与技术适应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当下音乐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本质。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评论的书,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下音乐生态的详尽报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每一个音乐现象的背后,都挖掘出了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音乐作品时,那种既有音乐理论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比如,在探讨某个音乐流派的兴起时,作者会追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情感诉求。书中对一些被大众忽视的音乐形式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让我意识到中国音乐的丰富性远不止我们日常听到的那些。它让我看到了在喧嚣的流行文化之外,还有那么多默默耕耘的音乐人和创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时代、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我对某些音乐领域不太熟悉,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对“中国音乐”这个概念的一次彻底的颠覆和重塑。我过去一直以为,提起中国音乐,无非就是民族乐、戏曲,或者一些模仿国外的流行乐。但这本书告诉我,当代中国音乐的图景,要复杂和精彩得多。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叙事,为我描绘了从上世纪末至今,中国音乐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它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演变,更是音乐人思想的解放,是社会文化变迁在音乐领域的投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脉络时展现出的精准和条理,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各种看似独立的音乐现象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对于一些音乐人创作心路历程的描绘,更是感人至深,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与探索。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的意义,以及音乐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是在为我打开一扇扇新的音乐之门。它让我意识到,我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浅薄。作者以一种宏大且细致的笔触,带领我穿越了中国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到如今多元共存的局面,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技术对音乐的影响”部分的分析非常感兴趣,它让我看到了数字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音乐的创作、传播和消费,也引发了我对于未来音乐发展趋势的思考。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到,他能够从看似普通的音乐现象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和时代信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语言流畅,引人入胜,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是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更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音乐导览者,娓娓道来。它让我对中国当代音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去听更多、去感受更多。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里面琳琅满目的展品,件件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作者以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审视着当代中国音乐的各个角落,没有预设的偏见,也没有狭隘的界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一主题的探讨,它揭示了中国音乐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如何努力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书中对一些独立音乐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的无限可能性,他们的创作或许不那么“主流”,但却充满了真诚和创造力,代表着中国音乐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分析了当下中国音乐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比如版权保护、商业化压力等等,这些都让我对音乐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的活力,也让我看到了它所面临的困境,这种辩证的视角,让这本书更具价值。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当代音乐的了解都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认知上,比如一些流行金曲或者一些传统乐器的演奏。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当代中国音乐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多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非常深入且专业的视角,为我一一剖析了当下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面向,从学院派的严肃音乐创作,到独立音乐人的蓬勃生机,再到数字音乐的兴起如何改变音乐的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跨界融合”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打破了我过去对音乐门类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碰撞出的奇妙火花,以及科技如何渗透到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每一个环节。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既有对知名音乐家和作品的深度解读,也有对一些新兴音乐现象的敏锐捕捉。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当代中国音乐图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佳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当代音乐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作品来亲自聆听,去感受那些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活的音乐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